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43
- 格式:ppt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7
第18讲复式条形统计图(讲义)(知识梳理+易错汇总+易错精讲+易错专练)1、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有两组(或多组)数据,需要用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或底纹)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标明图例。
(2)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可以运用横向、纵向、综合对比等不同的方法,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可以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不同,其他都相同。
当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方便。
1、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写上标题,标明图例,图中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间隔要相同,组成直条的两条线一定要互相平行,并且要统一单位长度。
【易错一】下图是某小区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的统计图。
根据图中信息,下面()的说法是错误的。
A.二月份的厨余垃圾数量比其它垃圾多。
B.这四个月中,其它垃圾的总量比厨余垃圾多。
C.四月份厨余垃圾的重量是一月份的4倍。
D.三月份的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共有27吨。
【分析】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对每个选项中的说法进行判断即可;A.二月份的厨余垃圾为10吨,其它垃圾为9吨;B.先分别计算出这四个月中,其它垃圾的总量以及厨余垃圾的总量,然后再比较即可;C.用四月份厨余垃圾的重量除以一月份厨余垃圾的重量即可;D.用三月份的厨余垃圾的重量加三月份其它垃圾的重量即可。
【详解】A.10吨>9吨,因此二月份的厨余垃圾数量比其它垃圾多,即原说法正确;B.厨余垃圾:5+10+12+15=42(吨);其它垃圾:7+9+15+20=51(吨),51吨>42吨,因此这四个月中,其它垃圾的总量比厨余垃圾多,即原说法正确;C.15÷5=3,因此四月份厨余垃圾的重量是一月份的3倍,即原说法错误;D.12+15=27(吨),因此三月份的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共有27吨,即原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点睛】熟练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复试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现行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统计》中的一个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的过程,发展统计的观念”,关注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教材对比在上一版的教材中,《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而在新版教材中,这一课被换到了四年级下册。
而四年级上册《统计》这一单元则是新增加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都是让学生去解决问题。
显然新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的过程,更注重统计这一领域本身的意义,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为什么要去统计,统计到底有什么用。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能力强,而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
小组之间的合作也是较熟练和流畅。
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同时,因为1-3年级的学习中更多关注统计表图的本身,所以学生对于数学的分析提炼能力比较缺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将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认识横向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感受图例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知识点汇总
1、求平均数的方法:
将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商就是平均数。
它既可以描述一种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标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把复式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2)用“”和“”表示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
在横轴上确定每组数据相应的位置、宽度和间隔,
再根据纵轴的长度确定直条的单位长度,画出不同颜色的直条。
3、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方法同上,只是横轴和纵轴内容交换一下。
复式条形统计图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王伟伟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表,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一张绘制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空白统计图;教师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你们现在已经上了四年小学,你了解自己的学校吗?四年级每个班有多少人,谁知道?一起来了解一下:振头小学四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单位:人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张统计表,看看表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这里的“合计”表示什么?生:表示各班男、女生人数之和。
师:那我们就赶快来算一算各班的人数之和吧!汇报:一班54,二班51,三班54,四班56。
二、探索新知师:刚才我们算出了各班的总人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把这张统计表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生:制成一个条形统计图。
师:再来看统计表,表中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每个班的男女生人数,那么,能不能制作一张统计图把他们也直观地呈现出来?试一试。
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看得清楚明白,老师再来详细的演示一遍。
为了把男、女生区分开,我用红色表示女生,黄色表示男生,用方块把它们圈起来,这就是图标。
为了美观,空一格,先画一班女生,22应该在这,先用尺子把直条画好,给它涂上红色,表上数据22;紧挨着它画男生,32应该在这,画直条,涂色,标数据,这样一班的男女生就清楚地表示出来了。
接下来该画二班了,在哪画?为什么?(空一格,为了美观)先画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接下来请你拿出你的统计表,先给它加上图标,修改一班的图,接着把二、三、四班画完成。
2复式条形统计图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95~96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例3通过分析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本节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为今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奠定良好的基础。
备已学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在统计图的上方中间位置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2)确定横轴和纵轴。
(3)在横轴上适当分配直条的位置。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
(5)根据数据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
3.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1.经历自主探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
2.经历由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类推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掌握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备重点难点重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难点: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备知识讲解知识点一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知识回顾 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问题导入 你能根据下面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吗?(教材95页例3)过程讲解1.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 这个复式统计表中呈现了某地区1980年至2010年间每10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复式统计表既能反映出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人口数量情况,又能反映出同一年份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