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粗俗泛滥在网络语言不断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的洪流中,语言的粗俗化也是确实成为了一帮人的低级趣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词句。
但网络语言如此简单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国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了吗?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长期使用网络语言,会使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下降。
如今的网络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随处可见。
我们通过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包含“T MD(他妈的)”字眼的中文网页有521个,而这被鲁迅先生当年讥讽为“国骂”。
虚拟世界心烦意乱的生活,网络空间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全球范围内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倾向都是网络粗俗语言泛滥的原因。
2、过度流行流行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什么事情总得有个度吧。
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层出不穷,这就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言规范的词语。
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
现在的孩子开口“286”,闭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使用类似的语言。
这些语言夹杂着大量的错字、别字、怪字、甚至是语法和结构上的错误,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
例如,气死我乐——气死我了;“气疯” ——“弃轰”等等。
对于正处于学习汉语言规范、打语言基础阶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汉语规范只是刚刚接触,根本无法清楚地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符合规范的,这样就会混淆他们对汉语规范的正确认识。
3、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
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
比如,在聊天时为了方便,发了个“Y(Why?为什么?)”你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弄懂了呢?也许,对方会发一大堆问号回来,问:“这是什么意思?”4、过度求新网络语言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 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
网络时代汉字误用现象及影响分析1. 引言1.1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在网络时代,汉字的使用状况呈现出多样化和普遍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在社交媒体、网上论坛等平台上频繁使用汉字进行交流和表达。
与传统的纸质书信或文献相比,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更加便捷和迅速,汉字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常使用汉字进行文字表达和沟通。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文字内容短,一些人可能会出现随意、粗糙地使用汉字的情况,导致汉字误用现象较为普遍。
一些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中也经常涉及汉字的使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形式也为汉字的误用提供了土壤。
网络时代的汉字使用状况呈现出快速、多样化和普遍化的趋势。
对于汉字误用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探讨其原因和影响,以便逐步改善和完善汉字的正确使用方式。
1.2 汉字误用的现象汉字误用的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突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经常出现拼写错误、词义混淆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追求个性化表达,会刻意歪曲汉字的意义,使得原本清晰的语言变得模糊不清。
在网络用语中,许多年轻人倾向于使用简化或减少汉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导致汉字的应用范围被不断限制。
在教育环境中,一些学生由于对汉字认识不够深入,常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汉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给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承带来了严重影响。
加强对汉字使用规范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倡导正确使用汉字的观念,势在必行。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社交媒体中的汉字误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频率的增加,许多人在使用汉字时出现了各种误用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文字的准确表达,还可能给读者造成误解。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存在着使用简化字代替繁体字的现象。
由于简化字与繁体字有着不同的字形和意义,这种替换往往会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性。
汉语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语用分析一、简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其语言使用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时代性、新颖性和广泛传播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词汇变异现象。
这种词汇变异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对网络交流、语言传播乃至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通过谐音、缩略、隐喻、反讽等手段实现词汇变异,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新型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现象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推动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词汇变异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究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网络交流的健康发展。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产生背景网络流行语,作为汉语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频繁使用,并体现出新颖性、创造性和短暂流行性等特点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词汇或短语往往由网民自行创造,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进而延伸至现实生活,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背景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更是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观点、分享经验的广阔空间。
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成为网络空间中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
写作文为什么不能用网络词语网络词汇可以出现在生活中,但不允许出现在高考作文卷上,即使是“给力”、“神马”、“伤不起”、“有木有”等“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都会被当作错别字扣分,笑脸、哭脸等网络符号在阅卷老师手下也将“一视同仁”。
可惜原因就是你所说的,禁用网络热词,不是所谓的捍卫中文的“纯洁性”,而是并不是所有的阅卷老师都熟悉网络热词,为了避免误伤,避免争论,所以一律不准用。
但是,这种情况只在上海等一部分地区出现。
对于高考到底能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还有很多争议,个不同地区之间规定也不尽相同。
但是为了高考顺利通过,最好还是不要以身犯险的好。
现在,不少学生张嘴就用“偶”、“晕”、“稀饭”、“强”、“顶”等网络语言交流,这些语言有时还会出现在日记、作文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教研组长杨雪珍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写有这样一句话:“上个星期天,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在1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看了之后,搞得老师一头雾水。
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老师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诸如GG(哥哥)、MM(妹妹)、偶(我)、美眉(女孩子)、拍砖(批评、点评)、菜鸟(新手)、油墨(幽默)、果酱(过奖)之类的网络语言太平常了,孩子们几乎是脱口而出。
他们认为网络语言活泼生动,轻松有趣,和同学网上聊天、书信往来,都会用类似语言,有时顺手就会用在日记和作文中。
“如果现在的学生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有点‘悲催’了。
”杨雪珍开玩笑说,网络语言可以用在口语中或非正式书信中,但在正式考试中,还是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的。
网络语言在作文中被灵活运用,有时候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高三宏志班语文教师王燕举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
但王燕认为,在课堂上还是要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络语言会让阅卷老师觉得运用语言不规范,从而影响分数。
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一、目前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几种表现从网络语言的类型来看,字母、符号、繁体字混合搭配,中西语言结合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网络语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书面语的规范,造成了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具体表现在语音不规范、用字不规范、用词不规范、用语不规范和道德不规范等。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不规范网络聊天是一个模拟“面对面”虚拟的网络交际平台,网民们常常使用错误的语音吸引对方的注意。
例如故意使用错误的读音也可以凸显出词语的笨拙可爱,这类词虽然幽默可爱,但是错别字太多,难以让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理解。
可耐(可爱)、米有(没有)、帅锅(帅哥)、霉女(美女)、咕狗(google)、人参公鸡(人身攻击)等。
酱很不错啊!(这样很不错啊!)、表嘛(不要嘛)、酿怎么行?(那样怎么行?)。
网民们为数字赋予了新的含义,随意排列组合0-9之间的数字,可以表达出其中的意思。
再比如:520(我爱你)、74(气死)、886(拜拜了)。
拼音有时也很不规范,用字母谐音代替汉字读音,把难以说出口的语言用拼音谐音代替,拼音谐音词和英语谐音词容易混淆。
例如:WBD(王八蛋)、JJWW(唧唧歪歪)等等。
(二)符号不规范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字母、数字和其他特殊符号组成了一系列具有感情色彩,生动形象的键盘符号图形。
笔者认为,这些符号词已经造成了不规范的现象,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交际。
首先,定义难辨,这些不和文字规范的符号图形夹杂在汉字中,让没有接触过网络语言的人因为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而感到疑惑;其次,影响交流速度,还有很多复杂多变的符号表情,在打字时要切换输入法,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被记忆和归纳,影响了网络交流的速度;再次,汉字符号难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提倡使用简化字,而汉字符号多为繁体字、生僻字,很难记忆和使用。
“囧、槑”二字是2008年度网络上最流行的汉字,2009年度汉字的“简繁之争”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一些形象特别的合体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大量增加。
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推荐5篇(揭示惊人现象)篇1调查资料分析:一出去,便看见琳琅满目的店铺,以及旁边放置的招牌广告上的错别字,比如某体育用品店,把篮球错写成“蓝球”。
某小吃店把水饺馄饨写成“水饺混饨”某手机店把抢占先机错写成“抢占鲜机”还有的童装店,把大同小异错写成“大童小衣”。
还有的把装潢写成了“装璜”。
甚至有些饭店门口把炒饭错写成了“抄饭”不仔细查看,还真不知道哪里写错了呢!虽然我们小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少了,但是那些店铺的广告牌广告词却有增无减,希望那些写错别字的商家及时改正,这样,让世界上错别字越来越少,甚至没有。
篇2调查目的:收集街上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建议。
调查材料分析:通过一天的社会调查,可以看出街头错别字还真不少。
我调查了三十七家买吃的东西的店铺,三家手机维修店,以及一些零零散散、各种各样的店铺。
我发现有十二家店铺有错别字和繁体字的情况,一家饮品店将抺茶的抺写成了末,紧临的一家小餐馆的招牌上把西游记里人物牛魔王的魔写成了膜,还有一家店把冒牌的冒写成了帽,还有把与写成鱼的,把路写成卤的,把无写成乌的,把太忙写成泰芒的……也有写繁体字的,有的将合格证的证写成了它的繁体字,将一点的点写成繁体字,把鹅写成了繁体字,把龙写成了繁体字,把眼镜的镜写成了繁体字,把世界的世写成了视,又变成了繁体字。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待头错别字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2·倡议商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尽量不要写错。
篇3今天,我和同学们专门去五马街检查用字情况,我们检查了100来家店,只找到了6家店是用字不规范的,有5家只不过是把成语换了字或采用了繁体字来做标题如(图1~5),只有1家把“有你不一样”,的“有”字写成了“由”字如(图6)。
我们商量了以后,感觉这是个商业街,错别字因该会少一点,所以我们分头行动:我去水心的社区和解放北路看一下有没有错别字,而其他人留在了五马街继续寻找。
我到了解放北路,只走了20家商店,就已经检查到了2个错别字。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分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开始使用大量的网络语言,从而逐渐暴露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粗俗和不文明等。
由于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和传统语言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大,大大增加了其负面影响,所以语言研究者要重视这一方面,同时积极研究相关的语言,使其可以健康和文明的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词语,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最开始的网络语言主要是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和网民使用在网络上的语言。
产生并运用于网络上的语言就是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使其负面影响大大增加。
因此具体研究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一)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网络上,网民们普遍存在网络语言使用失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词语的变异,对词语随意理解,使人们的理解难度增加,同时对表意文字的完整性造成了破坏。
如天才被理解为天生的蠢材、可爱被理解成可怜没人爱等。
有的表意用符号和数字来表示,根据键盘上的符号将新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来,虽然其比较生动,但是难以理解,如夫妻用-7表示等。
有的将原词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形式代替,如哥哥用GG表示、漂亮妹妹用PLMM表示等,或者将原词用英语字母的缩写形式代替,如面对面用FTF表示、女朋友用GF表示等。
另外有些音译词的美感不足,其主要是浪费网络资源,如奔腾处理芯片第二代PII用屁兔表示等。
2、顛倒传统的语法,主要表现在为三方面:第一、没有合理的搭配,如名词一般不会用“很”来修饰,但是在网络语言中,这种情况经常可以见到,如很风景等;第二、没有正确的语序,如“我走先”;第三、混合汉语和英文,如正郁闷着,用郁闷ing表示、开玩笑用joking de,这样既用汉语,又用英语,使其没有规范性,这些都与现代语言的规范不符。
(二)冲击着语文教学1、网络语言对学生正常的语言学习造成影响。
网络语言的坏处汇报人:2023-12-16•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网络语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目录•网络语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语言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网络语言对社会道德的挑战01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随意创造的新词,这些新词往往不符合传统语言的规范,给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带来困扰。
随意创造新词网络语言中往往省略语法结构中的某些部分,如主语、谓语等,导致语法结构混乱,影响语言的规范性。
语法结构混乱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一些模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导致语义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
由于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快捷性,往往会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影响语言的准确性。
混淆了语言的准确性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语义模糊淡化了语言的情感色彩网络语言往往注重简洁和快捷,缺乏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使得语言变得冷漠和枯燥。
过度使用表情符号网络语言中经常使用各种表情符号来代替文字表达情感,过度使用表情符号会削弱语言的情感色彩,使语言变得单调乏味。
02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简化语言网络语言常常使用缩写、表情符号等简化语言形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简化语言习惯,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
创造新词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新词、俚语等,这些词汇往往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误解或混淆。
语言暴力网络语言中有时会出现粗俗、暴力的语言,容易使青少年误以为这样的语言是正确的,从而形成不良的语言习惯。
误导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削弱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深度网络语言往往只注重表面意思,缺乏深度和内涵,长期使用容易使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忽视语法网络语言中往往忽视语法规范,容易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语法习惯,影响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缺乏文化底蕴网络语言往往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容易使青少年对传统语言和文化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其文化素养。
网络语言的使用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网络语言,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网络语言变异词语对中小学生语言发展的侵害探微网络语言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网络语言在语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异。
中小学生群体,驾驭语言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词语的侵害。
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不良词语对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网络语言变异词语小学生受众语言发展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网络语言也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符号,网络语言在语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异。
作为网络语言的特殊受群——中小学生,正处语言发展得特殊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语言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词语的侵害,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词语“病毒”对中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词汇对小学生言语交际的侵害现在中小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在网民“推波助澜”下,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走向现实。
网络语言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渗透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生活中。
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离开了它,他们会失去许多乐趣,生活也少了某些色彩。
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他们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
目前网络语言词语已大量出现在中小学生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语言,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语言。
还经常有小朋友这样说,“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你在了什么(你在聊什么)”、“血洗完了(学习完了)”、“偶系斑猪,上课6,8吵6”、“还米打铃呢,就敢酱紫管偶们,真是bt”、“949”(“我是班主,上课了,别吵了”、“还没打铃呢,就敢这样子管我们,真是变态”、“就是就是”),看了这些,你一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这些都是中小学生“网虫”们的网络语言。
《网络不规范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成为公众主要表达平台的当下,网络不规范用字(词)现象越发凸显,在引发交流障碍的同时,对汉字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
重视互联网平台语言使用,纠正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促成使用规范字、维护汉字文化的社会氛围,对于与时俱进守护汉字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关注互联网场景下不规范字词使用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随机采集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期间全网近5000万篇材料,提取错别字词使用现象,从错误类型、平台渠道等角度深挖不规范字词背后的规律,总结造成网络不规范字词现象的原因,针对政府、媒体、内容平台、公众等多元主体提出互联网汉字规范使用建议。
针对互联网平台特征与不规范字词出现的原因,建议成立由网络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合作的网络语言生态联合体,以技术监管平台建设、规范用字用词评估、政策建议发布,形成促进互联网语言规范化的合力,推动规范、积极、向上的互联网语言生态建设。
一、不规范字词简介1、不规范字词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用规范汉字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规范汉字,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不规范字词即未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汉字。
网络语言环境中的不规范字词主要包括误用繁体字、异体字、异形词、常见错误等。
繁体字是指将古代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形态进行规范和整理后形成的书写形式。
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后,大陆地区开始推行使用简体字。
异体字是一个字正体之外的写法,与正体字的字音和字义相同但字形不同,也称为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
为适应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国家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呈现规范字与异体字对应关系,为规范字的选用提供标准。
在网络平台的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规范要求,主动使用规范字。
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示例:(1)示例:①望文生义,不能准确地辨音析义。
②粗心大意,书写潦草。
③喜欢标新立异,尚未养成使用规范汉字的习惯。
④受社会中不规范汉字及网络语言的影响。
(2)示例:不仅不利于语言表达与交流,而且严重地损害了汉字使用的严肃性。
(3)示例:④让错别字无处藏身!②使用规范汉字,人人有责。
③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汉字。
④规范汉字书写,彰显汉字魅力。
一是别字将字“甲”写成字“乙”,这是最大量的错别字。
因为读音相同相近,如“账本”误为“帐本”,“粗犷”误为“粗旷”;又因为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装潢”误为“装璜”;还因为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
再就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
还有,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
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
二是错字书写中笔画多或少,如“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
三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如写二简字(第二次简化字简称“二简字”,1986年国务院批准废止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将“玻璃”的“璃”字右边写成“力”,将“酒水”中的“酒”右边写成“九”,将“算术”的“算”写成“ ”,将“太原”的“原”写成“元”。
四是滥用繁体字已经简化了的字仍然写成繁体字,这是用字不规范的表现,应该属于错别字的范畴。
如常用的繁体字“观点”、“表现”、“论坛”。
五是滥用谐音如今许多广告词中的滥用谐音最多。
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卖衣服的写成“换(焕)然一新”等,这种谐音的滥用误导了学生对正确汉字的认识和使用。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使用成语、词语不得滥用谐音字。
2024年年高考作文模板5篇2023年高考作文篇1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五彩缤纷的梦,都有自己心中崇高的理想。
理想好比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它会指引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画家,画家可以画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
当我不开心的时候,画画可以让我开心起来。
我觉得,如果世上没有绘画,人们就缺乏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当画家是很累的。
因为绘画是一门艺术,我希望我画的画能让人们陶醉在不一样的艺术魅力中,即使不能,我也要努力,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像画家达芬奇一样,从小老师就让他画鸡蛋,从不同角度去画,一画就是三年,他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这也是他为什么能成为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得有一次,我小时候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美术老师了,走进教室,他跟我们说,今天我们要画食物,你们吃过什么食物吗?有的小朋友说:“我吃过西瓜、胡萝卜、牛奶。
”也有的小朋友说:“我吃过白菜、菠萝、包子。
”美术老师又跟我们讲画食物的过程、注意事项,我就迷迷糊糊听懂了一些,我就开始画了,看了看其他小朋友的画,就模仿画了起来。
画了一个苹果,但我不会画叶子,该怎么办呢?忽然,美术老师就走到我身边来,他按着我的手画了起来,他跟我讲了注意叶子的尖尖的地方,不要变成半圆了,于是我就记在了脑子,画好之后,涂上了颜色,苹果就这样完成了。
真是多亏了美术老师给我教导。
所以,我就喜欢上了画画。
后来,我才发现美术老师是一位资深老教师,他画画几十年了,他总是来上我们班画画。
面带微笑去教其他的小朋友,从来不生气。
画画也是一种艺术,要有很强的专业技巧和功底,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如定位、主题、涂色等。
我的理想是想当一名画家,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会更认真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多画画、多练习、从基本功练起,掌握好画画方方方面面的技巧。
同时,每天我还要练习一小时,从而提高自己的画画技巧。
另外,现在周末我还参加美术辅导课,请教有关美术方面的专业老师和多看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为今后实现当画家的理想而努力。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学习中心:专业:年级(入学批次):学号:学生姓名:导师姓名:2014年月日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类别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推崇。
但网络语言的存在也是有利有弊的,其中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就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本文主要对在网络语言中主要出现的错别字现象进行调查和分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对规范网络语言的正确性做出探讨。
【关键词】网络语言错别字语言规范成因对策一、引言随着20世纪末互联网的诞生,人类的生活又产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
经过几年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完全被主流化。
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等明显的优势,使得旧有的媒体黯然失色,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应用网络来进行异地交流,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由于其形式简洁生动,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迅猛。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不仅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还包含有某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数字和生动形象的网络图片和动画。
起初网络语言的诞生主要是为了提高网虫们网上聊天的效率或为满足网虫们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随着其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语言。
网络语言主要有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具有简单风趣、生动直观的特点。
大致有谐音变化、合音变化、联想造词、自由缩略、汉语改造、外语改造、故意使用错别字以及故意错用语法等几部分来源。
这使得网络语言与传统的语言习惯出现了很多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在用字规范和语法规范上。
二、研究意义(一)通过对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研究,引导中小学生用字规范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们特别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语言的规范性和传统性。
网络语言臆造现象分析作者:任仝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令网络环境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出现了对语言概括化、简省化、速度化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一批又一批不合乎规范的网络微语言的使用。
由于网络环境下失去了对语法、字词、语义标准和规范的约束,使得语言不规范现象大幅增加。
综上,正视网络语言环境,纠正微语言使用的错误成为了新时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词语臆造;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9-0017-02由于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用户基数的逐步增多,网络语言会迅速在各大平台扩散传播。
同时由于网络交际的虚拟性、便捷性、普遍性,微语言生活中的各层次网民由于各种原因造出许多不规范的变异新词,主要体现在语音、语义的变化以及受社会事件的影响这几个方面。
1 语言臆造出现的原因1.1 语音方面1)方言词的使用。
微博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交际沟通工具。
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习惯,由于大多数方言字词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汉字,于是选择与其相同读音或相近读音的字词来替代,在传播过程中也逐渐被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网民所接受并大范围使用。
有些方言区的人因前后鼻音不分,将eng念成en,打字时便出现以“盆”代“朋”的现象,于是出现“小盆友”(小朋友)等词;有的方言区(如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等地区)f、h不分,来自这个方言区的人将“喜欢”打成“稀饭”;有的方言区l、n不分,如兰州方言中的“姑娘”打字为“菇凉”;有些方言区平翘舌掌握不好,于是出现了“妹纸“(妹子)、“次饭“(吃饭)、“滚粗”(滚出)等词;还有东北方言中的“没sei了”(没谁了)以及粤方言的“猴赛雷”(好厉害)等词都逐渐被大范围使用。
2)合音词的使用。
所谓合音,实为相邻的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字词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是一音一字一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遵循省力原则,慢慢地合音后字词的语义在长期连用下很容易发生脱落和音变。
论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201004721807 郑真指导教师:辜也平【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
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错别字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危害规范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
如“克(刻)苦、惨(残)酷、脉博(搏)、恣(姿)态”等。
纠正错别字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个人随便写字,别人不认识,而引起误会,那就失去了文字的交际作用,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害。
但是,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别字满天飞,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板斧(版副)、幽香(邮箱)、打雪丈(打雪仗)、密马(密码)、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等等,这些别字的出现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困难。
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在逐步增多。
中小学生在网络语言中频繁使用错别字的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研究汉字20余年的陕西省委党校任学礼教授认为,目前汉字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汉字文化的危机已经出现。
他说:“这种另类语言不仅破坏着汉语的纯洁性,也恶化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最终导致理解歧义和沟通障碍。
”一、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一)语言运用规则的错别字1.谐音的滥用。
如数字谐音,用“886”代指“拜拜了(再见)”、“7456”代指“气死我了”、“837”代指“别生气”、“3344”代指“生生世世”、“521”代指“我爱你”等等;如汉字谐音,用“美眉”代指漂亮妹妹、用“斑竹”代替“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利用数学算式的读音谐汉语词音,如(≈1. 414)代指“意思意思”;英语“音译”,如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E-mail)”、用“瘟都死”代指“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用“屁兔”代指“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II)”、用“酷(cool)”表达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1]。
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谐音字词让人难以会意,会对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2.词汇的畸变。
如将“我”写成“偶”、将“美国”写成“米国”、将“这样子”写成“酱紫”、将“用心写”写成“造砖”、将“随意写”写成“灌水”、用“扁”表示“揍、打”,甚至把拼音字母进行随意简写,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写成“GG、JJ、DD、MM”等[2],这样再造的怪异词汇、简写甚至是错别字增加了信息的噪声,让人不知所云,使用时既不经济,修辞效果也不好,甚至是对网络资源的浪费。
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汉语的坏习惯,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
3.语法的背离。
如“他很阳光”、“她很淑女”等病句在网络聊天室或电子公告版(BBS)中是司空见惯的了。
又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再如“joking de”,极具“洋泾浜”色彩,意思是“开玩笑的”,“开玩笑”用英语单词“joke”的现在分词形式“joking”,而助词“的”用汉语拼音,英语和汉语混杂在一起使用,实在是不伦不类。
还有“I服了U”(意思是“我服了你”)、“IC( I see)”(意思是“我明白了”)、“这次考试能pass(及格)就好了”、“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嫉妒)”等等[3],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
(二)语言表达内容的错别字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的现象。
有人曾通过百度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包含“狗屁”字眼的中文网页高达4681个之多,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
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如“TMD”(国骂,“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你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趣味低俗、叫人生厌。
光怪陆离的网名,如“性感妞、重色轻友、非礼、裸奔”等,格调不雅。
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蒙上了“俗气”的阴影,造成精神污染,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
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
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4]。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传承过程中重要的载体,因此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无疑是对语言文字的交际和传承功能的挑战,对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形成冲击,让人不能小觑。
二、网络交际语言错别字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产品中使用的国家运用语言文字应当符合国家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五条),依法从2001年1月1日期开始执行,但作为阅读平台的网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全然是一派“无法无天”的现象,逆势飞扬的错别字现象愈演愈烈蔚然成风。
长此以往,“错的”成了“对的”,那还有“对的”可言吗,净化网络语言迫在眉睫。
如此下去,网络语言成了一堆看不懂的符号。
大量错别字及网络语言堆砌成了语言,还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吗?中华灿烂的文化还会久远的正确的得以弘扬和传播吗?今天你写错几个字,明天他写错几个字,日积月累,网络上呈现的究竟会有多少错别字?到那时又将是怎样的语言,怎样的中国语言文化,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语言文化,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从自己做起,以对中国语言文化负责任的态度,尊重中国的汉字文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写错别字,至少不要故意写错别字,净化网络语言环境,传承中华文明。
网络语言中的错别字现象不仅破坏了汉语的纯洁和健康,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很不利的。
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还处于学习阶段,语言文字基本功还不是很扎实,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好奇求异,如果过多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乱造简化字,滥用错别字,语法混乱,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不仅会导致青少年一代语文素养的降低,而且会导致青少年一代道义责任感淡漠。
三、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出现错别字必然性的分析互联网及其派生出来的交际方式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和文化状态,包括语言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都经受着数字化时代的冲击。
语言不是超脱的、静止的,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而不可能做到单纯划一。
网络交际中的语言错别字现象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语言错别字现象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现实中面对面聊天、书面交际的语境不同,网络交际的语境特点为各种语言“出格”现象提供了土壤和新材料,是促成语言发生变异的客观条件。
1.网络交际的便捷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们为了信息交流的迅速,文字输入的便捷快速,特别是在聊天时为应答对方的话语或做出快速反应,在网络交际中就有了大量的数字或汉字谐音及中英文随意简写,如“JJ, 8858,我急需支援, 3Q”(姐姐,帮帮我吧,我急需支援, thank you)。
另外,某些畸变词汇的出现,竟源于中文输入法的将错就错,在最初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没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
比如大部分网民在使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版主”这个词时,输入“banzhu”后敲一下回车键或空格键,显示在屏幕上的是“斑竹”两个字,而不是“版主”。
若需正确输入该词,由于输入时选字困难,就需击键三次,进行两次选择,然后才能得到“版主”这个词。
网民们为了迅速快捷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就将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敲击出来的字作为首选,将错就错以弥补上网计时收费、网速慢的缺陷,省时又省钱,而所表达的意思网友也能明白,这样程序自动生成的词汇“斑竹”等一些词汇就似乎约定俗成,很快被网民认可和运用起来。
追求便捷性是网络交际中语言错别字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2.网络交际的虚拟性。
在网络社区中交际对象一般是无定的、随意的,你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也许是相反的、倒置的,可以改变和隐藏自己。
人人都可以在这特殊的语境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彼此“不识庐山真面目”,全凭电脑屏幕上的字符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充分表现出网民们“不重对象重沟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网络交际“避实就虚、避形就神”的独特性。
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呈现出纷繁多样、变化不定、委婉含蓄、追求趣味的特点,如用“菜鸟”指刚刚上网的新人;用“@生代”指以SOHO的方式工作、以Email的方式交往、以一键(见)钟情、一网(往)情深的方式恋爱的群体。
在网络交际中,语境是虚拟的,青年网民们对此情有所钟,因此将最前卫、最新鲜的社会信息注入到网络这个全新社区里,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在这种语境下,语言的自由度最大,约束性最小,可以语所欲语,言所欲言,为网络交际中语言的自由和随意发挥提供了一个载体[7]。
3.网络交际的全球性。
网络是一个不受限制的开放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电子空间里自由地漫游。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种和性别,只需进入互联网就可以遨游其中。
这里未设红灯,毋要护照,无需签证,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地你都可以登录网站,到你喜欢的网络社区聊天、发帖子、写文章,可以用网上QQ来给好友留言,能够与身处网络之中的任何一个人联系交往,网络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网络实现了信息交流的时空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也不必限定哪个地点,人人可以利用网络来平等地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
由于这种交际的全球性,为减少语言障碍,更好地实现个人对其交际关系的自由占有,青年网民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将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生造和使用了大量特殊的“洋泾浜”混合语[5]。
这不利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反而会成为人际交往的语言障碍。
网络交际的主体特点是导致语言错别字现象的主要因素。
(二)青年网民们乐此不疲地去创造、设计、推广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为语言错别字现象提供了主观条件据有关机构调查, 80%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青年人是网络交际的主流群体。
青年人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意识状态,使网络交际中语言带有鲜明的“年轻特色”,充满朝气并富于反叛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