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公转
- 格式:doc
- 大小:545.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通过图像资料和实例,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实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地球仪等。
2.准备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运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图像资料,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图像资料,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转动,其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变化。
地球的自转也引起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极地收缩,使得地球呈现出椭圆形的形状。
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其轨道呈现出椭圆形状,且轨道上有四个季节交替。
2. 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变化,这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白天,太阳光照射使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在夜晚,太阳光消失,植物停止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同时积累了白天所获得的养分。
地球自转也影响了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气候和降水。
3. 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差和季节变化。
地球赤道附近受太阳直射,气候温暖,而离赤道越远的地区则气温逐渐降低。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带,如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和温带气候带等。
地球公转也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对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带1. 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外围围绕地球旋转的气体层。
大气圈的主要组成是氮气(78)、氧气(21)以及其他的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2. 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圈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它能吸收太阳辐射,防止高能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直接照射地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大气圈也能够保持地球的温度,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3. 气候带的形成地球的气候带是由地球的公转和大气圈造成的。
由于地球赤道附近受太阳直射,而地球两极则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气温高,气候湿润,而极地气候带气温低,气候干燥。
四、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淡水河流、湖泊、冰雪和地下水中。
其中,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
2. 地球水资源的利用地球的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从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然后介绍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联系和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系和区别。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①春季: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
3,4,5月为春季。
②夏季: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为夏至日。
6,7,8月为夏季。
③秋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
9,10,11月为秋季。
④冬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冬至日。
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
⑴五带的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
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
②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
③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
④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⑵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⑶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⑷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相信通过上面对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哦。
欢迎阅读!。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地轴地球绕地轴的不停地旋转运动,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轴实际上看不见的。
b5E2RGbCAP2、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在地球上看天地的旋转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恒星及太阳随着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为什么呢?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有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和太阳日(24小时)之分。
plEanqFDPw5、地球每天自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地球自转运动是不均匀的,有季节变化、长期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如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使自转速度减慢,但这种变化不大,每100年日长增加1〜2毫秒。
地球自转的季节变化是每年3〜4月速度最慢,8月最快,但季节性日长变化不超过0.5〜0.6毫秒。
DXDiTa9E3d6、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
RTCrpUDGiT7、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670米,南、北纬3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447千米,南、北纬6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837千米。
在赤道处高度相差100米,每小时线速度相差26米。
5PCzVD7HxA8、地球自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独特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
了解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初中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1. 自转: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圈需要24小时,这个运动被称为自转。
地轴是垂直穿过北极点和南极点的虚拟轴线,地球绕着这个轴线旋转。
由于自转造成了白天与黑夜、日出与日落的交替。
(a)白天与黑夜:当你站在地面上时,会看到太阳冉冉升起和渐渐下山。
这正是因为地球不断自转所引起的现象。
当你所处位置正好在太阳光照射范围内,你会经历白天;当你离开那个范围,就会进入黑夜。
(b)日出与日落:日出发生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际,在此之后日光会逐渐覆盖地球的各个部分。
日落则是太阳从地平线下降时,天空将逐渐变暗。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因地点和季节而异,这是因为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有所不同。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除了自转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叫做公转。
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次公转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a)季节交替: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非圆形,使得离太阳更近(近日点)的时候极端温暖,远离太阳(远日点)时寒冷。
这就是造成四季交替的原因。
当北半球朝向太阳时,它会经历更多的光照和热量,这是北半球的夏天;而当南半球朝向太阳时,则是南半球的夏天。
(b)昼长夜短与昼短夜长: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白天和黑夜长度的差异。
在靠近北极或南极的地区,由于地球倾斜角度的影响,夏季白天会很长而晚上很短;在冬季则正好相反。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意义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a)时间计算:我们的日历是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的。
了解自转和公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计算时间、安排生活和活动。
地理初中七年级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
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对于地理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如下:1. 自转轴和赤道地球的自转是围绕着自转轴进行的,自转轴两端与地球表面相交形成两个极点。
自转轴在地球上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即北极和南极。
而与自转轴相垂直的平面称为自转面,自转面与地球的赤道相交形成一个线段,被称为地球的赤道。
2. 自转速度和时间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有规律的,平均每小时约1670公里。
这也就是说,地球每小时自转一周。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恒定,所以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即24小时。
因此,我们通常将一个自转周期称为一天。
3. 区分昼夜和时间的变化地球的自转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
昼夜是地球自转和太阳光照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当地球的某一地区正向着太阳的一面,正处于白天;而当地球的某一地区背离太阳的一面,正处于黑夜。
而在两个极点附近的地区,则经常性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极昼指的是在一年的某个时间段内,地区整天都处于白天;极夜指的是在一年的某个时间段内,地区整天都处于黑夜。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运动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 公转轨道和平面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是一个基本上近似于椭圆形的形状,被称为椭圆轨道。
与公转轨道相对应的平面被称为公转面。
2. 公转周期和平均距离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
也就是说,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365天零6小时。
每个公转周期的长度是相对固定的,它被称为一年。
此外,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约1.496亿公里,这个数值被称为天文单位。
3. 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我们了解季节的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1一3章地理知识点七年级上册1-3章地理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理学的1-3章知识点。
一、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是一颗蓝色星球,由地壳、水、大气、生物四个部分构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的变化等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不断绕着太阳运行,用365天不间断地绕一周。
(二)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所成角度不断改变,导致不同时间地球的倾斜角度和太阳角度不同。
这就形成了四个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征和气候变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由自然界因素构成的地理环境,包括山川、水域、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现象。
(一)山川和水域山川和水域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山峰和山脉可以带来防洪、保水、储能的作用;河流和湖泊可以提供供水、发电、交通等多种资源。
(二)气候和植被气候和植被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地理位置、海拔、纬度等有关,会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的发展。
三、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因素构成的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类文化、人口、城市、经济等。
(一)人口和城市人口和城市是人类的主要活动聚集地,又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方面。
人口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等都是人文地理环境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文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包括产业结构、资源开发、贸易、文化交流等,是人文地理环境中关注的热点话题。
以上是对七年级上册1-3章地理学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地球和地理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世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征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线旋转的运动,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两个基本运动,也是地理学中重要的概念。
1.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自身中心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地球向赤道两侧略为鼓起,形成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极圈压缩现象。
地球每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通常约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不仅使得地球上的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也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文现象。
自转带来了昼夜交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有规律的活动时间。
同时,地球的自转还导致了离心力的存在,形成了地球的地理现象,如大陆风系、赤道气候等。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形成了太阳系。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是圆形,而是近似一个椭圆,其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的公转轨道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起着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轨道离心率的存在,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有所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南北半球交替接受到太阳直射的区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生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天文、地理到气候,都受到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1. 影响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给地球带来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某一部分转到太阳照射的区域时,就是白昼;而当这一部分转到太阳没有照射的区域时,就是黑夜。
昼夜交替对生物活动、气温和植物生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2. 形成地球上的风系和气候地球的自转对大气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系。
由于地球赤道部分转速较快,高纬度部分转速较慢,造成了大气的流动,形成了赤道气候和温带气候。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讲解:第一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一、知识讲解1.地球绕地轴转是自转,周期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地球绕太阳转是公转,周期是一年,自转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是昼夜交替,2、是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等。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的更替、地球上的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上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4、二分二至日:(以北半球为例)(1)A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是冬至日,季节冬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长短情况昼短夜长(2)B点:太阳直射赤道,时间3月20或21,节气是春分日,季节春季,昼夜长短情况昼夜平分(3)C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间6月21或22日,节气是夏至日,季节夏季,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昼夜长短情况昼长夜短。
(4)D点:太阳直射赤道,时间9月22或23,节气是秋分日,季节秋季,昼夜长短情况昼夜平分(5)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阳光直射。
南半球的节气、季节等均与北半球相反。
一年中,绵阳每天正午太阳夏季节升得高些,冬季较低;一年中,绵阳白昼的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日。
5、地球上的温度带五带:北寒带——(北极圈以北)有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终年寒冷;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终年炎热。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南寒带——(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无阳光直射,终年寒冷;二、跟踪训练一、单项选择题观察实验: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B.摆放地球仪时,北极指向北方C.灯光能照亮地球的大部分D.此时,光线直射北回归线2.此实验能较好地演示()A.四季变化B.五带的形成C.昼夜交替D.影子长短的变化3.北京球迷杨洋深夜收看在美国当地中午举行的一场NBA篮球比赛的现场直播,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A.地球是一个球体B.地球的公转C.地球的自转D.纬度的差异4.读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图,关于B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方时为7点B. 正值日落时刻C. 经度为60°ED. 全年昼长夜短5.下列主要由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是():①太阳东升西落②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③当烟台的学生早晨去上学时,新疆的学生还没起床④正午物体的影子冬天长,夏天短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读“地球上五带分布示意图”,完成6-8题。
编号①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基础知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形状:不规则的_______。
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②证据:a麦哲伦环球航行;b (最能证明);c月食;d海边看船;e登高望远等。
③大小:平均半径为___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千米,表面积为_______平方千米。
2.地球仪上一轴两极:一轴是指,两极是指
和。
3.纬线和纬度
随记:
①纬线的特点
形状:______________,长短:___________,指示方向:____________。
②纬度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①确定南北纬的方法:向北增大为____纬,向南增大为____纬。
②南北半球分界线:_______
提醒:①自赤道向两极,纬线度数逐渐增大,但纬线长度逐渐缩短。
②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同,但分别位于南北半球。
4.经线和经度
随记:①经线的特点
形状:____________;长短:____________;指示方向:__________ ②经度范围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①确定东西经的方法:向东增大为____经,向西增大为____经。
②东西半球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纬网判读
◆写经纬度。
方法: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A C
◆判断方向。
方法: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
A点在B点的方向,D点在C点的方向。
◆判断低中高纬。
0°——30°——60°——90°
ACD三点位于低纬度的是,位于中纬度的是。
◆判断半球。
南北半球—赤道;东西半球—20°W,
160°E。
四点中位于西半球的点是,位于东半球的点是
,位于南半球的点是。
◆判断五带。
0°----23.5°----66.5°----90°
A、C点位于带,
B、D点位于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自转与公转
绕转中心方向周期结果
自转
公转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即北逆南顺皆向东。
2.公转与四季变化
提示:北半球(月份):春季____________ 月,夏季_____________月秋季_____________月,冬季_____________月,南半球季节相反。
3.地球的五带
位置直射位置日期节气昼夜长短变化
A 3月21前后昼夜平分
B 6月22前后昼长夜短
C 9月23前后昼夜平分
D 12月22前后昼短夜长
①熟悉五带的名称及分界线的位置。
②特征:_____带有阳光直射现象;______带和______带有极昼、极夜
现象;______带和______带四季分明。
二、课堂训练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
这
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
A.40000千米
B.80000千米
C.5.1亿千米
D.6371千米
3.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表示O°经线
C.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D.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小明脚踏本初子午线上,伸开两臂表示东经和西经,沿两臂方向度
数分别向东、向西如何变化 ( )
A.没有变化
B.度数减少
C.度数增大
D.变化无规律
读经纬网图,回答5~7题。
5.表示南北半球分界线的是 ( )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极圈
D.回归线
6.能正确反映湛江(21°N,110°E)位置的是图中的_____点。
( )
7.图中C点在B点的___方向 (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8.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
A.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B.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C.山东的学生通常比新疆的学生上课时间早
D.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9.上海世博会中国地区馆的外墙采用篆书来装饰,传递着二十四节气
的人文地理信息。
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亮绕地球运动
D.太阳活动的强弱
10.“寒来暑往, 四季交替”源于地球 ( )
A. 绕太阳自东向西公转
B. 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C. 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D. 绕地轴自东向西自转
11.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
A.有无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B.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C.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D.有无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选作)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发生,与“天宫一号”成功牵手,完成各项试验科研任务后,于
2012年6月29日成功返回地球。
据此回答12~13题。
12. “神舟九号”发射和返回时,地球公转在图中的位置分别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13. “神舟九号”在发射到返回地球这段时间里,临沂市的昼夜长短
变化是 ( )
A.昼变长,再变短 B.昼夜平分
C.夜变长,再变短 D.昼短夜长
14.在10月的某一天,小明说,我们这里越来越冷了;汤姆说,我们
这里一直很热;妮妮说,我们这里越来越暖和了,对他们所在地描述
正确的是 ( )
A.小明在北温带,汤姆在热带,妮妮在南温带
B.小明在南温带,汤姆在热带,妮妮在北温带
C.小明在北温带,汤姆在北温带,妮妮在南温带
D.小明在北温带,汤姆在南温带,妮妮在南温带
15.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东、西半球的划分看,该图属于________半球;从南、北半
球的划分看,该图属于________半球。
(2)写出A、D两点的经纬度:
A点经度________,纬度_________
D点经度________,纬度_________
(3)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C点位于
地球五带中的______带。
(4)B点位于C点的________方向,D点位于B点的_______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