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隋炀帝
- 格式:docx
- 大小:27.43 KB
- 文档页数:3
精心整理隋炀帝折腾的人生隋炀帝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
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
在《隋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里,他的形象已经够坏隋炀帝是个失败的君主,有时候还很残暴,缺少亲情,但他并不昏庸,对女色也并不特别沉迷,把他描述成一个贪图享受的色情狂是不对的。
他的性格没有这么庸劣。
相反,他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文青气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写得非常好,就像《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笔力不输唐宋名家,有几个帝王能写出这样的诗?不光是写诗作赋,隋炀帝的文学气质随时随地都会流露,比如他甚至还一本正经地下令将茄子改名“昆仑紫瓜”,我承认这个名字有点傻,但其中的文青气息是不容否认的。
,谷翻越祁连山,队伍必须赶在天黑前穿过山谷,而偏偏风霰冥晦,行进艰难,结果队形大乱,隋炀帝一行几乎遇险。
据史家推测,他的亲姐姐杨丽华就死于这次跋涉。
翻越祁连山后,隋炀帝没有停止,接着一路西行,一直走到玉门关。
此前帝王中,还从未有人到过如此靠西的地方。
《迷楼记》或者《隋唐演义》里的那个满脑子享乐的昏聩皇帝,是不可能做如此艰苦旅行的。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隋炀帝是个只知道享乐的昏君,也许隋朝倒不会在他手里垮台。
问题就出在他满腹宏图大志,充满理想主义上。
他将年号定为“大业”,就想追踪秦皇汉武,创不朽事功,做一代雄主。
但是隋炀帝和王莽毕竟不同。
王莽的事功及身而灭,隋炀帝却留下了一个重要遗产:大运河。
这条河深深地影响到以后各个王朝的命运,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帝国与运河此外,王朝政治中心也需要大量粮食。
首都规模越大,距离粮食供应区越远,交通问题就越加凸显。
各个王朝对此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而这种策略选择往往影响到了王朝的最终命运。
秦汉时期首都在关中,主要产粮地在黄河中下游,粮食只需要逆黄河而上就行,交通运输问题还不太明显。
当然也有麻烦。
一个是从长安到黄河的这段漕渠,特别容易堰塞。
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的故事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隋炀帝被叛军缢杀。
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一生追求逸乐,不惜以举国之力开凿运河,率领群臣、亲友组成的庞大旅游团三下江南,享尽人间富贵。
最终由于纵情声色,荒废朝政,被叛军缢死江都,给后世帝王敲响了警钟。
开凿京杭大运河中国幅员辽阔,水域宽广,水上交通运输业自古就很发达。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开始开凿运河,勾连水路。
隋炀帝继位之后,一直梦想着建立丰功伟业,垂名青史,所以他将国号定为“大业”,意在建立震古烁今的一番伟业。
在前代开凿的运河基础之上,隋炀帝倾全国之力,主持开凿了一条北达北京,南至杭州的大运河。
运河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千米,其价值堪与万里长城媲美。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自然给隋朝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军事控制提供了诸多便利。
但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热衷组团出游的隋炀帝的个人私欲。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在交通运输中发挥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它还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和“民俗陈列室”,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中秋佳节,初下扬州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下扬州,每一次的排场都是空前盛大的。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第一次下扬州是在大业元年(605)的八月十五,光龙舟就有数万艘,庞大的龙船队伍首尾相连,绵延不绝,竟然长达一百多千米。
隋炀帝究竟犯了哪些错?今天,我们继续来读隋炀帝的故事。
昨天推送第一部分《隋炀帝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点击阅读)后,不出意外引起了争论。
这不奇怪。
何况是针对隋炀帝。
但故事总是要讲完的。
今天的故事最开始会花一定篇幅集中讲述京杭大运河。
这个也是争议的焦点所在。
作者对此的观点仍然与众不同。
但在之后,作者将会开始历数隋炀帝的缺点、缺陷和重大错误。
先来张隋炀帝的图片过渡一下。
然后,开始读文章。
作者:坦言人原始出处不明九、功在千秋1、泽被后世隋炀帝的罪状之一就是修建了功在千秋的大运河。
他征发河北民夫一百余万,用了数年时间,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贯通,南北航路自此连为一体。
大运河自修成后便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两域最重要的水上运输要道,日运财货百万,惠及两岸千年,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价值。
大运河全长五千多华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同长城一样,都堪称是华夏百姓靠人工构筑的奇迹,对中国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华夏文明来说,其意义远比长城更为重大。
从宏观上看,大运河将黄河流域这个政治中心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连接起来,成为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江南、江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令两个流域的文明逐渐融为一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大大增强了华夏内部的凝聚力,在巩固并加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意识方面居功至伟。
隋炀帝修大运河的举动虽然给当时的河北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徭役,但利在千功万代,论起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后人少有能与之比肩者,可谓弊留当代,功在千秋。
运河修好后,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还有效地分流了黄河水患,直到宋代发大水时,这条千里隋堤还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唐人皮日休曾寄宿汴水河畔,见运河之上船只往来络绎不绝,货船游船如织,天下繁荣兴盛与此河密不可分,便做了一首《汴河怀古》,以评述大运河开凿之功过。
《长江丛刊》2019.0829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何庭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在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的笔下,隋炀帝总是以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负面形象出现在我们眼中,其历史建设性的一面难以窥见。
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总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以《隋书》为代表的传统正史给予隋炀帝“荒淫无道、好大喜功”等极为否定的评价。
建国以来通史著作中隋炀帝的地位仍然较为低下,反之欧美、日本史学家却以新的视角给予隋炀帝更多关注和较高评价。
关键词:隋炀帝 历史书写 人物形象一、隋炀帝及其形象简括隋炀帝,即杨广。
名英,小字阿摐,隋朝第二位皇帝。
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后南下平陈。
开皇二十年立为太子,继位后改年号为大业。
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为叛军縊杀,唐朝谥为炀帝。
在位期间,政绩斐然: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置进士科,开创科举;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征高丽,穷兵黩武。
而这样一位政绩卓著的帝王,何以背负千古历史骂名呢?隋的速亡造就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称谓。
唐朝修史给予其谥号,谥曰 “炀”,即荒淫昏暴之意。
按《谥法》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隋炀帝在历史上总是声名狼藉,其历史形象的塑造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其一、弑父继位。
关于隋炀帝弑父继位的历史记载,史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且不论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就隋炀帝继位而言,杨广作为隋文帝次子,在封建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下,本身不具备继承帝位的正统性,必然为传统史书所诟病。
其二、为政期间的举措造就了隋炀帝历史人物形象。
营建东都、修建运河,劳民伤财,不惜民力。
三征高丽,急功近利,穷兵黩武。
广置离宫,巡狩四方,骄奢淫逸,荒淫无道。
其三、隋朝速亡奠定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人物形象。
传统史家认为,隋末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隋的灭亡,而农民起义皆由炀帝为政举措的过失造成。
诚然,隋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与隋炀帝的治国理政密切相关,然而历史上王朝的覆灭必然是多种历史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将其全部责任归咎于王朝统治的君主,难免有失公允。
资治通鉴隋书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隋书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
其中的隋书记录了隋朝的历史事件,是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隋书原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章太宗故事隋书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隋文帝杨坚夺取皇位的事迹。
其中有一段描述如下:「太宗即位,恢复罪职,政崇文学,令学士撰《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晋纪》,并付之表纸。
」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太宗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认为通过学习经史可以治理国家。
第二章开皇故事隋书第二章主要讲述了隋炀帝杨广开创隋朝繁荣时期的事迹。
其中有一段描述如下:「初,乃更元号,改国号曰隋,自称大业。
……太宗立四方碑以临于天下,而书曰:『隋文帝炀皇帝制』。
」这段文字显示了炀帝雄心勃勃的改革举措,包括更名隋朝、建立自己的帝国和国号,并通过碑刻来宣告自己的权威。
第三章文帝纪隋书第三章主要记录了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的治理政绩。
其中有一段描述如下:「太宗每旬易语,既定大事则祝曰:『天地宣眇,万物备厘。
』呼长史,获杨国忱鉴状,若有讥讽,便责成寡人。
」这一段文字揭示了太宗重视政务,借助祝辞和杨国忱的建言来监督自己的行为。
第四章高祖纪隋书第四章主要记录了隋高祖杨坚在位期间的征服南方的壮举。
其中有一段描述如下:「临别又令其弟虔封镇海,以控制数州,使无再乱之忧。
」这一段文字表明了高祖统治时,重视南方的稳定,采用控制手段来遏制反抗势力。
通过对隋书原文的分析和解析,我们可以了解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
隋书中的文字简洁明了,语句通顺流畅,充满着史实与政治手法的细节描写。
阅读隋书原文,能够更好地理解隋朝历史,探索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人物形象等。
总之,隋书是一部隋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其原文的分析与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包括不同时期的君主执政风格、政治经济变革等。
阅读隋书原文,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以及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隋炀帝,一个来自巍峨高山的寓言故事——《述而集》系列随笔之三李树明撰一拜读《二十四史》,观《资治通鉴》,看《中国皇帝全书》之类,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串串“猴子捞月”的因果故事。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猴子捞月有失荒唐可笑,但帝王捞月则目不忍睹,尤其是隋炀帝。
然而,每一位皇帝都想成就有道明君的事业,隋炀帝亦不例其外。
公元六百零四年七月十三日高祖隋文帝驾崩于大宝殿,七月二十一日发丧,隋炀帝登基仁寿宫,次年改元,号“大业”。
时年,隋炀帝三十六岁。
隋炀帝即位四个月,就有诏书言: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
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厘百姓!《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变则通,通则久。
”“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
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
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欤!(《隋书·炀帝》)于是,隋炀帝身怀恢弘治国抱负,努力付诸实践。
在驭御华夏十四年时间里,他那一个又一个空前绝后的举措,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置身于中国大历史背景下观察隋炀帝。
他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特色,应该是雄武出众以及在帝国相对平安且优越物质和精神条件下那不平常的政治才能。
即位初始,便开创进士科,从而使科举制度得以完善并成定制,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止于一九零五年,一直是中央政府选拔干部的主要途径。
隋炀帝改制律新,修改《大业律》;兴建学校,恢复乃父一度取消的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搜遗书,于洛阳观文殿建构精致书库,其幔帐、书橱及书库门皆能自动关闭,藏书以甲乙丙丁为目,分统经、史、子、集四类,后世藏书四部分类法以此为始……隋炀帝如此整理古书典籍措施、方法,对中国文化贡献之大应该予以肯定。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仅仅费时六年就足以与秦万里长城相争辉。
滔滔大运河,一泻两千五百公里,培育起了后世中国千余年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丰厚了中国文化积淀……这亦是无可否认隋炀帝之功。
资治通鉴隋纪一原文与解析隋纪一为《资治通鉴》中的第一卷,记录了隋朝的建立和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时期。
本文通过对隋纪一原文的解析,以及对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探讨,来深入了解隋朝的兴起和衰落。
隋纪一原文如下:隋高祖文皇帝起初让让为齐王。
让先朝为太原王,怀恩公主次运、龙武将军秀之妻,有贤名。
每言于高祖曰:“秀之事必成。
”举群贤,拜为皇太子。
文帝嗣位,即皇后位。
十五年,秀之生皇泰子。
十八年,即位为皇帝,年贰十有六。
通过这一段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隋朝的创立与隋炀帝登基的过程。
首先,隋高祖文帝最初封让为齐王,后来晋升为太原王。
让是怀恩公主的丈夫,以其贤名被文帝赞赏。
之后,他对文帝说:“秀之(让之字)的事一定会成功。
”在群贤举荐以后,文帝任命让为皇太子。
文帝去世后,太子即位为皇帝。
他登基时年仅26岁。
在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隋高祖文帝在位期间,他赞赏并信任让的才能,将其提拔为皇太子。
而隋炀帝杨广的即位,则是由于文帝的去世而发生。
隋炀帝登基时年纪轻,但他在隋纪一中的记载展现了他的领导才能和统治能力。
隋纪一的原文还提到了隋炀帝的儿子——皇泰子的出生。
根据这一段原文,皇泰子生于隋炀帝统治的第15年,当时隋炀帝年仅18岁。
这也表明了隋炀帝在年轻时就已经拥有了继承皇位的子嗣。
通过对隋纪一原文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隋朝的建立和隋炀帝的登基过程,还能进一步理解隋朝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但辉煌的王朝,其兴起的背后有着政治和军事的改革,以及强大的统一力量。
然而,隋炀帝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的征伐战争和沉重的赋税负担,最终导致了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最终隋朝的统治结束。
综上所述,隋纪一原文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对隋朝建立和隋炀帝统治时期的深入了解。
通过对隋纪一中提到的文帝和隋炀帝的事迹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隋朝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兴衰之道。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现实生活。
评隋炀帝隋炀帝在中国古代皇帝群体中被评价的一直不高,而且一大部分一部分人因为《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形成了对隋炀帝的看法,但大部分关于隋朝的史书对隋炀帝的看法大致相同。
虽然隋炀帝很有才华,有过很多功绩,但我对隋炀帝还是持痛恨的看法,因为他的那些错误,迅速使诺大的隋朝从繁荣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是隋朝的罪人。
炀帝从文帝那里接手了一个繁荣的隋帝国,“强宗富室,家道有余”,“中外仓库,无不盈余”《隋书·食货志》那他究竟是怎样把隋朝带入了不复之地那。
①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使举国就役。
出征高句丽,征调民夫200万人,修建东都和开凿运河,征发民夫2000万,运输队队伍“首尾相属,不绝者千里”。
这是在隋炀帝统治早期的大工程,这些大型工程致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才”,同时,农民所负担的兵役和其他徭役也极为繁重,男丁不敷征用,妇女也被拉来充役。
为了躲避徭役兵役,农民不惜伤残自己的肢体,称作“福手福足”。
可见徭役征发的频繁和程度之深。
②频繁对外战争意欲“开疆扩土”。
隋炀帝本人才华横溢,但继位后频繁对周边进行战争。
大业元年,隋炀帝令刘方攻占城,并征讨契丹;大业三年和大业四年,隋炀帝派朱宽前往琉球,务求“慰抚”该国,但琉球不从,大业六年派将领攻打琉球。
击杀其主,俘男女数千而去;大业四年,隋臣裴矩指示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
隋炀帝趁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
并设置四郡;大业八年,隋炀帝进攻高句丽发兵“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水军在平壤城下遇伏大败,隋炀帝率领的陆军经辽东,取平壤,也遭遇顽强抵抗。
七月被迫下令回军。
其后,大业九年和大业十年,隋炀帝又两次出征高句丽。
由于高句丽的抵抗和国内政局动荡而草草罢兵。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
”《资治通鉴》③好大喜功,骄奢淫逸。
修建东都,建造龙舟巡游江南。
杨广下江南时,在龙舟选有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
隋炀帝杨广传“声名籍甚,冠于诸王”隋炀帝(569—618),姓杨,名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
开皇元年(581)封为晋王,任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总管,时年十三。
次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杨广为行台尚书令。
文帝特选项城公王韶为行台右仆射①,齐安公李彻总晋王府军事②,作为他的辅佐。
王韶性情刚直,杨广遇事则向他请教,因而得免违背法度。
开皇六年(586),杨广改任雍州(治今陕西西安)牧、内史令,掌管出纳王命的内史省和京城地区的行政事务。
过了两年,他被调往寿春(今安徽寿县)担任淮南道行台省尚书令,主管伐陈的战事。
他以行军元帅,在长史高颎、司马王韶的辅佐下,统领兵马五十一万八千人,进攻江南。
开皇九年(589)春,攻下建康,灭亡陈朝。
杨广下令处死了施文庆、沈客卿等一批邪恶的官吏,又派人收集图书,封存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因此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
杨广得胜回朝,进位太尉,再次出任并州总管。
不久,隋文帝鉴于江南豪强势力高智慧等人的叛乱,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派杨广为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扬州),每年入朝一次。
开皇十四年冬,以武候大将军从文帝东祀泰山,事毕归藩。
开皇二十年夏,西突厥达头可汗入侵,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督率杨素、史万岁等分道抗击,西突厥大败,杨广胜利班师。
这时他三十二岁,已经是出将入相,屡建功勋,“声名籍甚,冠于诸王”①,因而也就不断滋长了他的政治野心——阴谋夺取太子杨勇的地位。
弑父诛兄,夺取帝位隋文帝有五个儿子,杨勇最长,开皇元年立为太子。
以次为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他们都是独孤皇后所生。
杨勇为人率意任情,无所矫饰。
曾因“文饰蜀铠”,为文帝所不喜,告诫他不要奢华。
后遇冬至节,杨勇穿法服,陈音乐,在东宫受百官朝贺。
文帝认为这事违反了君臣礼制,更加生气,下令禁止,从此对杨勇逐渐产生疑忌。
杨勇还很好色,专宠爱姬云昭训,却不爱嫡妃元氏。
开皇十一年(591),元氏突然得病死亡,独孤后怀疑她被暗害,很不满意杨勇;对云昭训专擅东宫,更为不平。
隋朝最后一位皇帝:隋炀帝的人生下半场编者按: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一生可谓精彩万分,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隋炀帝的人生下半场》吧。
前文说过,隋炀帝杨广在继位后短短6年内,疏通了大运河,分化、打击了东西突厥,灭了南越,平定了吐谷浑,臣服了西域27国,打了三次高丽,威风八面,盛极一时。
但是,大风刮完,不管飞得多高,猪还得掉下来。
嘚瑟的都免不了一个骤败,谁也别装。
有留言讲我老写负能量的,没办法,历史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不能只看人生上半场,略过下半场。
这道理跟股票一样,有涨有跌,没有右侧隐忍抄底,哪来解套获利清仓。
资治通鉴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下半场”的总结。
如果说隋炀帝杨广的人生有个分水岭,应该在611年。
这一年隋炀帝下诏讨伐高丽,征天下兵、粮、战船,聚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到612年共计征兵113万人,民夫200多万。
又在东莱(今山东烟台龙口市)造船300艘,为了赶工期,官员腰以下都生了蛆:“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
”干活儿的人就更别提了,用人太狠,也用尽了民力。
征兵耽误了农时,偏偏这一年还赶上山东、河南一带黄河发大水,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官逼民反。
山东邹平人王薄首先扛起大旗,拥众上了长白山。
他自称知世郎,编了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招募逃避征役的人,别去白白送死了,跟我来吧!无向辽东浪死歌隋王薄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很直白,很有感染力。
612年正月,隋炀帝御驾亲征,号称200万,向平壤进发,以40里为间隔派兵,用了40天才派完。
“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结果怎么样呢?三月,隋炀帝开始亲自统帅军队,到达辽水西岸(今辽河),围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在这耽误了一个月。
另一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军4万人,渡海到达浿水(pèi,今大同江),直逼平壤,在平壤城下被伏击,损兵3万多人。
《资治通鉴·隋纪》原文及译文隋纪杨广夺嫡【原文】时太子勇[1]失爱于上,潜[2]有废立之志,从容[3]谓颎曰:"有神告晋王妃,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4]:"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
独孤后知颎不可夺[5],阴欲去之。
【注解】[1]太子勇:杨勇,隋文帝杨坚长子,起初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2]潜:暗中。
[3]从容:不慌不忙。
[4]长跪:直身而跪。
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
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5]夺:夺志,改变想法。
【译文】当时太子杨勇不得隋文帝杨坚的欢心,文帝暗中有废立的想法,闲时对宰相高颎说:"有神告晋王杨广的王妃,说晋王必定拥有天下,你觉得如何"?高颎长跪,说:"长幼有序,太子位居嫡长,怎么可以废黜呢"!文帝默然。
独孤皇后知道高颎不会改变主意,暗中想要除掉他。
【原文】会上令选东宫卫士以入上台[1],颎奏称:"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
上作色[2]曰:"我有时出入,宿卫须得勇毅。
太子毓德[3]东宫,左右何须壮士!此极弊法。
如我意者,恒于交番[4]之日,分向东宫,上下团伍不别,岂非佳事!我熟见前代,公不须仍踵[5]旧风"。
颎子表仁,娶太子女,故上以此言防之。
【注解】[1]上台:指三公、宰辅出入的大殿。
[2]作色:脸上变色。
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
[3]毓(yù)德:修养德行。
[4]交番:轮流值班。
[5]踵(zhǒnɡ):跟随,继续。
【译文】正值文帝下令选东宫卫士以入上台,高颎奏称:"如果把其中出色的全部挑出来,恐怕东宫宿卫就太弱了"。
文帝变了脸色说:"我时常出入,宿卫需要选择勇毅之士。
太子在东宫修养德行,左右要什么勇士!这项制度很不好。
要是按照我的意思,就应该在侍卫轮值的时候,每次都分出一部分到东宫,不必专门分派,这岂不是很好的事!我熟悉前代故事,你就不用遵行旧风尚了"。
历史人物隋炀帝杨广简介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
一名英,小字阿麽。
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青年杨广杨广,一名杨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次子,母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明。
在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581年)封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
[1]后又授武卫大,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在前线作战的是贺假设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
班师后,杨广进封太尉。
据《资治通鉴》载,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
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
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
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
不久隋文帝便驾崩。
唐代人马总在《通历》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血溅屏风,而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
【隋朝历史】隋唐悬案:隋炀帝为何会被叛军用一条白绫勒死-死亡可以使人的品行赤条条地暴露出来,人生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难应付的一道考题。
老百姓的生死在文化意义上无关大局,不过是与蝼蚁同腐、与草木同朽;而大人物们??尤其是帝王君主,直接参与着当代历史的进程,理当有不俗的表现。
其实不然,许多大人物(比如帝王)在死亡面前并未像培根标榜的那样“不失其本色”。
他们有的像个英雄,有的却是懦夫;有人极为高贵,也有人摇尾乞怜……非但西方的君主有始有终、视死如归,古代中国的某些帝王,面对死亡,同样表现了出非凡的侠士风度与豪迈气概。
比如,臭名卓著的“昏君”、“暴君”??杨广,尽管他是史册上的“万人恨”,但是,死亡临头,他却表现得极有风度,很像一条汉子。
《资治通鉴》记载着隋炀帝人生的最后时刻,司马光不惜把这位暴君描述成“濒死的英雄”。
该书第一百八十五卷曾做过一点铺垫:隋炀帝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并对非常受宠的萧皇后说:“我这么高贵的脑袋,哪个人配提刀砍下来呀?”言下之意,我想死,老天爷也不让。
皇后大惊失色,问他怎么忽然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来,隋炀帝一笑,以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回答道:“贵贱苦乐也是有轮回的,得到就可能丧失,丧失也可能得到。
即使脑袋被人砍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人这一辈子就那么回事儿,有什么好难过的?”看来,隋炀帝并不像民间演义的那样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虫,他不但洞悉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道理,甚至还对自己的人生归宿做了最糟糕的打算。
闲暇无事的时候,杨广经常把罂装毒酒带在身边,与自己宠幸的嫔妃半真半假地说:“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
”话虽如此,死亡却是每个人的私事,隋炀帝的“好头颅”最终还是掉了,他临死前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杨广不是个贪生怕死、摇尾乞怜的懦夫,他的死从容尊严,颇有“可杀不可辱”的名士气派:杨广在寝宫里见到那些杀气腾腾的叛将,叹了口气,反问道:“我有什么罪过,到了非掉脑袋的地步?”有人站出来,大义凛然地贬斥了一番。
简评隋炀帝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世人皆道隋炀帝为暴君,但史学家却又多为其翻案。
他的是非功过究竟如何?本文从政治、文化、军事和心理四个方面来评价隋炀帝。
对隋扬帝的评价中,政治上的开运河、建东都、巡幸历来被说成暴政,认为这主要是为了游山玩水,但历史事实却绝不是游山玩水那么简单。
隋代是继分裂三百余年之后建立的一个统一封建王朝,巩固全国统一是摆在隋代君臣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但江南士族和少数民族的反叛给隋朝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恐慌,大业六年,隋炀帝“宴江淮已南父老,颁赐各有差”。
企图用收买人心的方法加紧对江南的控制。
但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开运河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事了。
并且隋炀帝开运河在客观上也具备了条件。
隋代大运河由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和永济渠四段组成,其中山阳渎是隋文帝于开皇七年所开,为灭陈作准备。
它基本上是沿袭吴邛沟故道,隋炀帝开运河主要是其它三段,在开渠中,人们只注意了使役丁男民夫,但却忽视了隋炀帝对军队的使用。
《资治通鉴》卷181:“诏发河北诸军百万穿永济渠”。
利用军队的力量开渠也多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隋炀帝要建东都的原因在他的诏书中可以找到。
首先在经济上洛阳优越于关中。
洛阳地处关东平原,广阔辽远,物产丰富,粮食充足,建都于此可解决缺粮问题。
其次,在地理位置上洛阳位于全国中心,四通八达,既免除了外族人侵对中央的威胁,又便于和全国联系,加强对各地的控制。
关中陆路交通不易,水路交通更难,而洛阳则不同。
另外,建立东都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汉高祖起,历代帝王无不留意洛阳,但因当时“九州未一”,或“困其府库”而没能实现其目的。
最后主要是从政治上来考虑的。
隋政府为了发展社会生产,一直执行打击士族豪强的政策。
而关东历来是士家大族盘据之地,大业八年以杨玄感为首的士族豪强反隋活动,就是双方矛盾的总爆发,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就更要加强。
关于巡幸,在执政前期,他“夙夜战兢,若临川谷。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杨⼴ 说到隋炀帝,⼤家的印象就是“好⾊”、“淫逸”、“淫母”、“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的隋炀帝真是⼗恶不赦的暴君?下⾯我们就来看看历史真相,还原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是隋朝第⼆代皇帝,也是最后⼀个皇帝,年号”⼤业“。
隋炀帝在位14年,最后死于部将⼿中,隋朝也被李渊所灭亡。
炀是唐朝给予杨⼴的溢号,《溢法》说:”好内远礼⽈炀,去礼远众⽈场,逆天虐民⽈炀。
“所以,千百年来,在世⼈眼中,隋炀帝已经成为商纣般的暴君⼈物。
隋炀帝⾃恃国富民强,好⼤喜功,在他即位后不断发起战争,亲征吐⾕浑、攻打⾼句丽;⽽后⼜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乎每年都远出巡游,⼤肆营造离宫掠夺地⽅,造成社会⽣产⼒下降…… 在很多⼈看来,隋炀帝是⼀个⼏乎集中了⼈类所有邪恶品种的⼤恶⼈:淫荡、贪婪、狡诈、阴险、⾃私、冷⾎、残暴、⾎腥、昏乱……他犯下了⼏乎⼈类所有能犯下的罪⾏:”谋兄“、”淫母“、”弑⽗“、”幽弟“、”逆天“、”虐民“……简直可以说”罄南⼭之⽵,书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然⽽历史真的是这个样⼦吗?隋炀帝真的是⼀个⼗恶不赦的⼤暴君吗?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重新认识杨⼴的真实⾯貌吧。
从唐朝开始,就有历史学家指出来,所谓的隋炀帝”好⾊“、”淫逸“、”淫母“、”弑⽗“这些罪名,绝⼤多数都是由野史作者们强加在他头上的,在正史中并没有任何证据可⾔。
假如仔细阅读并且推敲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杨⼴原来是⼀个⽂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且拥有雄才⼤略的勤奋敬业的君主。
杨⼴14岁时,同江南的⼤贵族之⼥萧⽒结婚。
⼀直到他去世,他们两⼈始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且杨⼴就只有三个⼉⼦,像这样感情专⼀的君主,就连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估计都⽐不上。
隋⽂帝时,杨⼴亲⾃指挥完成祖国统⼀,”天下皆称⼴以为贤“,从⽽也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使中国进⼊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资治通鉴隋唐霸业读后感《资治通鉴隋唐霸业读后感》读《资治通鉴》中隋唐部分,真的像是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之旅。
读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的时候,我感觉他特别的了不起。
在那样一个分裂已久的时代,能够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中展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不容小觑。
杨坚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像建立三省六部制,它让我想起了现代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虽然现代的政治体系要复杂得多,但这种分工明确的理念在隋朝就有了雏形,这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而且这种制度后来一直被沿用和发展,就足以证明它的先进性。
特别触动我的是隋炀帝杨广的生平故事。
一开始他给人的感觉是那种积极进取雄心勃勃的帝王,修建大运河是多么伟大而又艰难的工程啊。
可是他后期穷兵黩武又贪图享乐,导致民不聊生,这让我想起有句话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个帝王只想着自己的野心,不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必然走向失败。
读到这里,我也深深明白了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统治者一定要关心民间疾苦。
在唐朝部分,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格外突出。
他身边围绕着众多贤才良将就像魏徵,他们之间直言敢谏和虚心纳谏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大概有一点就是一个领导者身边有着直言不讳的谋士是多么的重要。
李世民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践行,这才开创了贞观之治。
这让我联系到自己,如果在一个团队里有愿意真实地指出你问题的朋友或同事,那对于自己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而对于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懂得纳谏也很关键,无论是别人指出学习上的不足,工作上的失误,都应该虚心接受来促使自己进步。
在隋唐的交替和唐朝的诸多政治斗争中,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些人忠诚不渝有些人则背叛投敌。
这对我理解今天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也有了一定的启发。
我们在生活中要明白,不是所有人的行为都会遵循道德准则,要有防范之心。
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有些封建制度里的等级名称和礼仪规范让我很疑惑。
比如九品中正制和一些复杂的祭祀礼仪等。
我就减慢速度,查阅一些资料边读边理解。
隋炀帝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一、本文概述《隋炀帝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这篇文章旨在探讨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演变,以及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因此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通过深入分析各个时期的文本资料,本文旨在揭示隋炀帝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塑造、传播和演变,并探讨这些故事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
本文将从文本演变的角度,梳理隋炀帝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史书记载、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比较和分析,本文将揭示出隋炀帝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这些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包括权力观念、道德评价、民族认同等方面,以期揭示出隋炀帝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地位,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的研究也将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隋炀帝故事的历史渊源隋炀帝,即杨广,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隋炀帝故事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隋朝的兴衰历史,以及后世的史书记载、文人创作和民间传说。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
然而,隋朝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代。
隋炀帝作为隋朝的重要统治者,他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和政治行为都成为了后世研究和创作的对象。
隋炀帝的故事最早见于《隋书》等史书中的记载。
这些史书详细记录了隋炀帝的政治生涯、军事行动和个人生活,包括他的残暴统治、奢侈生活以及对人民的剥削等。
这些记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历史的发展,隋炀帝的故事逐渐在文人创作中得到体现。
唐代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曾以隋炀帝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隋炀帝统治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
605年
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后周并齐,以洛阳为东京。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
三月,筑显仁宫,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辛亥,命尚书右丞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
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
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
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隋志:郑州荥阳县旧置成皋郡。
〕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八月巡行江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两百丈。
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
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载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共享挽船士八万余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余人,谓之殿脚,皆以锦彩为袍。
又有平乘、青龙、艨艟、艚礼、八棹、艇舸等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帐幕,兵士自引,不给夫。
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
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轝,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
二年606
二月,诏吏部尚书牛弘等议定舆服、仪卫制度。
踰百尺,旁无附枝,上有鹊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上,时掌翻。
〕乃伐其根;鹊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时人或称以为瑞,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羽毛。
」
所役工十万余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
帝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
帝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
九月,帝以高祖末年,法令峻刻,冬,十月,诏改修律令。
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
三年607
春,正月,朔旦,大陈文物。
时突厥启民可汗入朝,见而慕之,请袭冠带,帝不许。
明日,又率其属上表固请,帝大悦,谓牛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致单于解辫,卿等功也!」〔单,音蝉。
〕各赐帛甚厚。
(四月以后)牛弘等造新律成,凡十八篇,谓之大业律。
民久厌严刻,喜于宽政。
其后征役繁兴,民不堪命,有司临时迫胁以求济事,不复用律令矣。
八月,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重,直用翻。
〕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
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干,衣之以布,〔衣,于既翻。
〕饰以丹青,楼橹悉备。
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敢乘马。
〕启民奉庐帐以俟车驾;乙酉,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袒而割肉。
〕莫敢仰视。
帝大悦,赋诗曰:「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四年608
春,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丁男不供,始役妇人。
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
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五年
辛丑,帝谓给事郎蔡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丙午,至张掖。
帝之将西巡也,命裴矩说高昌王曲伯雅〔曲,姓也。
壬子,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锦,焚香奏乐,歌舞諠噪。
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不鲜者,郡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
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上大悦。
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旦末等郡,天下罪人为戍卒以守之。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奇,居宜翻。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隋氏之盛,极于北矣。
六年
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洛阳皇城端门外之街。
〕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闻,音问。
〕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自是岁以为常。
〔丁丑,正月十五日。
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
〕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东都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
〕帝许之。
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龙须席以龙须草织成,今淮上安庆府居人多能织龙须席。
〕胡客或过酒食店,〔过,工禾翻。
〕悉令邀延就坐,〔坐,徂卧翻。
〕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
」胡客皆惊叹。
其黠者颇觉之,〔绐,徒亥翻。
黠,户八翻,慧也。
〕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凓不能答。
冬,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广,古旷翻。
〕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帝将讨之;课天下富人买武马,匹至十万钱;简阅器仗,务令精新,或有滥恶,则使者立斩。
七年
壬午,下诏讨高丽。
敕幽州总管元弘嗣〔大业初已废诸州总管府,此书元弘嗣前管。
〕往东莱海口〔帝改莱州为东莱郡。
〕造船三百艘,〔艘,苏遭翻。
〕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
诏总征天下兵,无问远近,俱会于涿。
〔涿,即涿郡。
先,悉荐翻。
〕又发江淮以南水一万人,弩手三万人,岭南排撺手三万人,〔撺,七乱翻,小抬也。
〕于是四远奔赴如流。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高阳,〔隋志:高阳县,属河间郡。
乘,绳证翻。
〕供载衣甲幔幕,〔幔,莫半翻。
〕令兵士自挽之,发河南、北民夫以供军须。
秋,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令,力丁翻。
黎阳县属汲郡,有黎阳仓。
洛口仓初置,见上卷二年。
〕舳舻相次千余里,〔舳舻,音逐卢。
〕载兵甲及攻之具,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枕,职任翻。
〕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
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滤河、怀远
二镇,〔新唐志曰: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领辽西、胪河、怀远三县。
滤,音卢。
〕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
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
所运米或粗恶,〔粗,仓乎翻。
〕令民籴而偿之。
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鹿车,小车也,言其小止容一鹿。
〕二人共推米三石,〔推,吐雷翻。
〕道途险远,不足充糇粮,〔糇,户钩翻,干食也。
〕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
重以官吏贪残,〔重,直用翻。
〕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馁,〔胜,音升。
〕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剽,匹妙翻。
〕于是始相聚为群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