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醉翁亭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作品及理论主张在北宋以及后来的文坛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醉翁亭记》写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知识积累【高清课堂:山水之乐(三)——《醉翁亭记》ppt12—15】重点实词1.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2.琅琊..(1áng yá):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5.意:情趣。
6.林霏.(fēi)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7.暝.(míng):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9.秀:茂盛、繁茂。
1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yǔlǚ):腰背弯曲。
13.山肴.(yáo)野蔌.(sù):野味野菜。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
蔌,菜蔬。
14.陈:摆开。
15.酣:尽兴地喝酒。
16.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
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7.弈.(yì):下棋。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在乎”、“与民同乐”等。
(3)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的文意和作者的观点。
2.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 文中某些长句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合作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醉翁亭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的观点,探讨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指导。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学习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28课醉翁亭记冯村初中李桂娥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 技能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课类型:讲读课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醉翁亭记》为千古名文,但却评价不一。
黄震在《黄氏日钞》卷六十一评价“《醉翁亭记》,以文为戏者也。
”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指出:“宋人多讥病《醉翁亭记》。
此盖以文滑稽,曰:何害为佳,但不可为法耳。
”而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九却认为:“文中之画。
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
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文醇》卷二十六指出:“盖于机畅则律吕自调,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并也。
况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谪贬,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无动心者,乃其文萧然自远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发于心声而不可强者也。
”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本文呢?本节课,我们通过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之后再让同学们作出自己的评价:二、合作探究、研讨课文1.根据第一段,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具体位置。
2.第二段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3.第三段写了哪些内容?4.第四段如何衬托太守之乐的?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学生讨论后探究1.(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山-泉-亭观察顺序(远—近大—小全景—局部)作用: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2)得名:建亭人-命名者-亭名的由来-山水之乐作用;引出“乐”,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3)第一自然段: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2024醉翁亭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醉翁亭记》的熟读背诵。
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醉翁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篇文章的初步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主题思想、表达技巧、人物形象等)进行深入分析。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讲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简介、生僻字词等。
5.深入解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醉翁、渔夫等,引导学生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醉翁亭记》。
7.课后作业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写一篇关于《醉翁亭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文言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导和关注,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醉翁亭的图片、生僻字词的注释等。
2.参考书籍:《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选》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乐言中学) 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标准,思路清楚,结构合理,合适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养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有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醉翁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累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⑴累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打算)1、打算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打算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根底上根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商量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根本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
对于根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到达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言语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背诵肯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重点。
同时,并不无视引导学生对全文根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置上采纳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根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课时一、导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理解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背诵全文。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了解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时【教学要点】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的由来。
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
3、口头翻译全文。
4、思考并答复8个问题。
5、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的由来。
亭子现况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布局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
清澈见底。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历史由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28、醉翁亭记
舞钢市二中王东梅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背诵全文。
(重点)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你知道这是描写哪位文学家吗?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谥号文忠。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六一”指:一万卷书,一千件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画荻(dĺ)教子的故事
三、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任太守。
当时他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四、检测预习、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觥( ) 偻( )
五、朗读课文
1、指定学生逐段朗读
2、集体朗读
六、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集体解决第1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着山路。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
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命名。
太守自谓也:谓,称。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饮酒上。
2、概括第一段大意:
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由来
3、集体解决第2自然段的重点字词
若夫,“像那……”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归,聚拢。
岩穴,山谷。
瞑,昏暗。
晦,昏暗不明。
野芳,野花。
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4、(1)概括第2段段意。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的景色,
第二层写山间的景色,
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而。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春:,
夏:,
秋:,
冬:。
5、出自前两段的成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2、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大白。
七、课堂检测:默写并翻译
1、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3、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
4、描写山间四季景色的句子是:
5、有亭冀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