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92.38 KB
- 文档页数:2
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制度1、门诊、病室应每天打开门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2、做好预检分诊。
患儿实行一室一患者接诊制,严禁候诊人员多人同时进入诊室。
3、做好职业防护,落实手卫生制度。
医生接诊时,需按要求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帽子,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必须彻底洗手或用非醇类快速手消毒剂消毒。
4、空气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小时,并有记录。
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灯管1~2次。
5、治疗准备室、诊室、观察室及卫生间的拖布、抹布,应分开使用,标记明确,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净,悬挂晾干。
6、体温计、听诊器等物品按要求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体温计用后先清洗后以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以上,流动水冲净擦干备用。
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用后以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清洗擦干备用。
(2)氧气湿化瓶及通气管、吸氧头罩、可复用的呼吸机螺纹管及面罩、简易呼吸器及附件、止血带等交由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
可复用喉镜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备用。
消毒存放符合要求,不得放入原包装盒内或裸露存放。
7、奶瓶、奶嘴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奶瓶、奶嘴、盛放器等奶具清洗、干燥后,经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清洗用具和装放容器保持清洁、干燥。
若为母乳喂养者,指导患儿母亲在哺乳前后认真实施卫生洗手。
8、餐(饮)具消毒:餐具须一人一用一清洗一煮沸消毒,每次时间15~20分钟;亦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备用。
9、保持诊疗台、室内环境及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干燥。
对患儿及家属经常接触的门把手、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餐桌等物体表面及玩具,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不耐湿热的书籍等用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30分钟。
10、保持诊查床清洁、干燥,若被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及时清除并采用含效氯20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30分钟后,清水擦拭揩干。
手足口病家庭预防消毒指南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出疹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人群密切接触是儿童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另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以及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规范科学的消毒是去除、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继发感染和疫情扩散的重要防控措施。
一般来说,如果家庭中无人得手足口病,除了注意和正确洗手、做好家庭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及勤晒衣被外,一般不需要特别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时就医、病儿在家休息外,还需对病儿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日常消毒,当病儿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终末消毒。
具体预防消毒措施如下:1、如果没有手足口病患者,家庭住户一般不需要消毒,可采用最简便易行的开窗通风换气方法,每次开窗10到30分钟,使空气流通。
同时,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2、以下10种情况人们需要洗手:①饮前饭后;②便前便后;③吃药之前:④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⑤做完扫除工作之后;⑥接触钱币之后;⑦接触别人之后;⑧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⑨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⑩抱孩子之前。
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手。
3、家庭有手足口病患者,必须消毒隔离。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
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体温、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一般需隔离2-3周。
①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84”消毒液l:100的比例)浸泡及煮沸消毒。
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②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以2:1的比例)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后倾倒。
③饮用水:烧开后使用。
4、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为切实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幼儿园保健服务管理,预防手足口病发生和流行,现就我园立即启动晨检及相关消毒、隔离制度如下:
一、从4月13日开始,各班必须立即启动晨检及相关消毒隔离制度。
二、根据局《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幼儿园园长负责人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责任,并确定专门人员负责晨检、消毒及疫情报告工作。
三、在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中,如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应立即通知家长送幼儿到区相应医院就诊。
四、切实强化消毒灭菌,对玩具、桌椅、寝具等相关物品进行规范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等活动、休息场所的通风换气及紫外线的消毒工作。
五、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做好原材料采购索证,不得加工配制凉菜,搞好餐饮具消毒,确保园内饮食饮水安全。
六、积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儿童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儿童和家长掌握“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防控知识,不吃街头食品,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增强防病意识,及时消除幼儿和家长的恐慌心理。
七、认真做好每日晨检和消毒记录以及接送工作,各班负责人要确保晨检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到位。
一旦发现疫情应做好现场消杀工作。
八、保健医要加强现场指导与监督检查,划片包干,明确专人负责,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九、对不能落实晨检、消毒、报病等防控措施的,依照幼儿园考核制度予以严处。
十、成立督查小组,实行定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
2021幼儿园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制度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无相关疫苗预防。
做好幼儿园消毒隔离工作及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为此我园制订如下制度。
一、幼儿园在本病的流行或高发季节在做好日常消毒隔离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各项工作: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不要送入幼儿园,及时去医院就医。
患病儿童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后方可入园。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保健老师在晨检时接触不同的儿童之间应进行彻底的洗手或快速手消毒。
3.对入园儿童加强全日健康(医学)观察,一旦发现在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隔离(观察)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病儿去医院就诊。
4.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
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
对患病儿童所在班进行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
5.教室和宿舍要加强通风,对通风不良的场所应辅以机械通风。
6.加强儿童、工作人员等手的清洗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详见正确洗手要点)。
7.每日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8.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二、发生手足口病后的具体消毒要求如下1.食、饮具:首选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或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手足口病区、诊室的消毒隔离工作。
依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河南省医疗机构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点(试行)》,特制定手足口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望各相关科室认真执行。
一、处置原则(一)按照丙类传染病管理要求,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同时,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二)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设置发热疱疹预检分诊点,做到合理分诊。
(三)就诊患儿的诊室应做到一人一诊室,防止交叉感染。
(四)临床诊断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区收治,同一病区内不得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患儿。
严禁将患儿安置在病区走廊内,防止交叉感染。
二、消毒隔离措施(一)诊室、病室的空气保持新鲜,开窗通风和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
患儿出院后应采取紫外线灯管进行终末消毒。
(二)诊室、病室内诊疗台、床旁桌、门把手、床栏杆等物体表面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每天至少2次,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三)诊室、病室内的地面湿式清洁,禁止使用扫帚扫地,每天至少2次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四)物体表面或地面被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按照血液/体液溅洒等污染物污染时的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详见附件1)。
(五)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应采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与其搅拌均匀消毒,作用60-120min。
盛放呕吐物、排泄物的容器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浸泡30min,清水洗净备用。
(六)患儿的床单位用物保持清洁,一人一用一更换,长期住院患者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及时更换。
用后放置于双层污衣带内,交由洗衣房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后,清水清洗、干燥备用。
(七)抹布应在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更换,拖把(地巾)分区域、分室使用、分池(桶)涮洗。
幼儿教育:________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制度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5 页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制度一、晨间检查制度1.严格询问幼儿、家长身体健康情况。
杜绝发热幼儿、手足疱疹、口腔溃疡幼儿、进入幼儿园。
并及时统计幼儿缺勤健康情况。
2.了解幼儿外出旅游情况,(如有疫区人员接触史,则劝阻幼儿在家留观1周)并做好相应记录。
3.严格执行一看、二摸、三问、四查,特别留意幼儿有无发热、口腔溃疡,手足水泡情况,4.加强教工晨检工作,并做好记录。
二、全日观察制度1.保健教师每日早上、中午、下午各巡视班级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2.教师、保育员及时观察幼儿皮肤、体温、精神,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三、缺勤幼儿登记制度1.加强幼儿的全日观察,对缺勤幼儿及时进行电话联系并将原因及时报告卫生保健老师。
2.教师每天电话随访缺勤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家庭人员的健康状况四、消毒隔离制度1.严格执行幼儿园消毒隔离制度。
2.发现疑是病儿及时隔离,并为孩子带上口罩五、食品卫生制度1.严格执行验收制度第 2 页共 5 页2.加强食具、用具消毒六、一日工作检查制度1.领导小组人员严格检查各部门工作,责任到人,2.全体教工每日进行工作自查。
七、门卫把关制度1.在预防手足口病期间,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教学楼,有事在门口做好登记接待工作。
2.每日晚上按照园消毒制度做好分管场所的空气消毒。
幼儿园预防接种内容和制度一、预防接种是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积极方法,健康人对微生物或其他毒素能产生两种免疫:1、一般菌苗、疫苗、类毒素都可以产生免疫力。
2、细胞免疫……..。
二、计划免疫:是根据疫情监测以及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相应传染病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
(一)消毒隔离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勤晒衣被,室内定时通风、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
防止空气污浊,室内桌面、地面用1:1000含氯消佳净擦拭。
(二)病情观察观察意识状态和有无脑膜刺激征的发生,有惊厥者,按常规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如患儿持续高热、心率快、呕吐、精神萎靡或嗜睡等;如出现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则预示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病;如发现患者烦躁不安、面色发灰、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应及时转定点医院。
(三)饮食护理进食温凉、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禁食冰冷、刺激、过咸的食物。
多饮温开水,少量多餐,对于拒食、拒水的患者及时给予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四)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手足口病有关知识、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落实对疑似“手足口病”病人的隔离措施,搞好医院环境的卫生工作,个人做到“洗净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服”等措施,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流行期间儿童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避免感染机会。
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民乐县中医医院手足口病消毒隔离制度
1.发现手足口病后,要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按丙级传染病规定24小时内报告公卫科。
2.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含氯消毒粉1:1的比例与其均匀搅拌消30分钟。
或使用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3.患者衣服、被单:双层包装密封,贴上感染性疾病种类标识送洗衣房,用500mg/L 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
4.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5.体温计: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备用。
6.听诊器用后及时清洁,再用碘酒消毒1~2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后净再备用。
7.出院病人按传染病做好终末消毒。
8.采集标本密封送检,检测后废弃标本经消毒处理后清洗、灭菌或送焚烧处理。
9.感染病区废物一律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双层包装标识密封送焚烧处理。
10.病室、治疗室等地面有分泌物、排泄物先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适量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用拖把拖干净。
11.传染病人用物使用后应先消毒,再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晾干备用。
12.临床标本无菌采集后应在0~8℃的条件下密封保存,密封运送,附有必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