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
- 格式:pptx
- 大小:234.85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1、陈寅恪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2、王国维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4、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梁启超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第二篇: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总结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是中国清末兴起的一个政治团体,以倡导变法维新、改革封建制度为
宗旨。
代表人物是晚清时期在政治上活跃并倡导维新派思想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张謇
张謇(1855-1922),福建人,字介甫,号秋水,政治家、教育家。
他毕生致
力于维新变法,是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张謇拥护西方启蒙思想,主张变法兴学,提倡民主、科学、普及教育,设立西学堂,倡导学堂制度,积极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人,字重亨,号竹坡,政治家、思想家。
梁启超
早年留学日本,深受东京法政学校影响,主张倡导维新变法,提出“自强自立”、“民主”的思想。
他致力于学术研究,主张文化自信,提倡中西合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
他是维新派思想的杰出代表,影响深远。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安徽人,字星云,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
康有
为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之一,崇尚西学,主张变法维新,提出“救国、救民、自强”
思想,致力于改革政治体制、推动社会进步。
他在政治上积极奔走,领导维新派的思想传播和实践,是晚清变法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结语
维新派代表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秉持改革创新精神,
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
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实践,也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维新派知识点总结维新派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其主要成员有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维新派以“维新”为主要特征,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主张“立宪”“改良”,推崇“民主”、“科学”、“进步”。
在中国晚清的政治改革和意识形态变革中,维新派的思想与行动有其独到之处。
一、维新派的前身与形成维新派的成员多半受过西方的官办洋务教育或自学西方知识,使他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领悟到中国的弱点所在,提出了一些对中国发展的建议。
此外,中国晚清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传播,给了一些思想家一些启示,后来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形成了维新派。
1. 形成的背景道光末年以来,清政府在外有霸权主义的势力侵略,内有战争和农民起义的多发。
维新派的成员,大多受过西方的洋务教育,学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宪政等知识,从而使得他们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对中国发展的观点。
2. 形成的原因清政府羸弱无能,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重,自然要求中国加强国家实力以保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因此,中国必须学习外国,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论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们也因此而受到激励去发展中国。
3. 形成的主要人物梁启超、谭嗣同、康有为等之所以能成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表现出一些新的认识,独到见解,在理论上主张一些对中国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观点,这也使得他们得到了人们的追捧与支持。
二、维新派的主要思想维新派所提倡的思想,主要有:主张维新,崇尚科学,立宪改良,民主大同等。
1. 维新思想维新派所追求的是中国的振兴,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和技术,实行科学、民主的管理方式,从而使中国走上繁荣昌盛之路。
同时,他们也主张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国在更新后不丧失传统的价值观,重振中华文明。
2. 科学思想维新派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向前进步的不竭动力。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西方的强盛与中国的落后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差距造成的,因此主张要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发展。
维新变法思想及作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思想及作用: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人物,随着的失败,早期维新派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
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①背景: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形成;先进人士西学知识的增长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为,着有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B、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C、谭嗣同。
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
D、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的重要性。
③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内容包括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这场论战使维新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但由于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
考点33 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知识整合:一、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派(1)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2)主张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3)评价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二、康梁维新思想2.代表人物(1)康有为①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②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③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思想,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释变法的必要性。
②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4)谭嗣同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著有《仁学》。
3.实践维新变法。
4.影响(1)政治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主要思想阵地《新青年》。
(4)主要活动基地:北大。
3.内容(1)前期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
“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陈独秀认为旧道德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注意】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从本质上来说,两者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