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历史学考研知识体系框架
- 格式:wps
- 大小:59.84 KB
- 文档页数:12
历史知识框架图+时间轴古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斗冷战、世界格局多极化、苏联的兴衰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历史答题技巧一、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 =(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二、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思维导图欣赏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 选官和监察制度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4.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的治国方略。
(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4)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九年级历史知识框架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奴隶社会时期:黄帝、尧舜禅让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2. 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秦朝的郡县制度、汉朝的郡国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立局面、隋唐的州县制度、宋朝的封建制度。
二、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 埃及、巴比伦等西亚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
2.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流。
3. 丝绸之路的开启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三、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3. 文人墨客的兴起与文化繁荣。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1. 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改进。
2. 商业贸易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繁荣。
3. 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五、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与变革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与统一文字的改革。
3. 汉朝的王莽新政与东汉的黄巾起义。
4. 隋唐王朝的统一与疆域的扩展。
5. 北宋的政治改革与科技进步。
六、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1.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与战争策略。
2.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征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军事对抗。
4. 隋唐的军事改革与边疆防御。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2.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3.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4. 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八、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宗教1.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道教、佛教的传入。
九、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1.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
2. 中国古代的交通与运输。
十、中国古代的外交与战争1.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外交政策。
2. 汉朝的西部边疆防御与丝绸之路的外交。
3. 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外交往来。
总结起来,九年级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与变革、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宗教、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以及中国古代的外交与战争。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313统考大纲解析一、引言313统考大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313统考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备考策略,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大纲概述1.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313统考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占比较大。
2. 考察内容与要求313统考主要考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大纲解析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313统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阶段。
考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涉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阶段。
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3.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主要涉及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文明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主要涉及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包括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等。
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5.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313统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四、备考策略建议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大纲要求和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知识点。
2. 精读教材与参考书:选择权威教材和相关参考书进行精读,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是历史学专业考研复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巩固历史学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历史学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
下面将从书籍的选择、内容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书籍选择目前,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众多,包括《历史学概论》、《历史学导论》、《世界历史概论》等,考生在选择参考书时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到两本适合自己的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二、内容特点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等。
这些内容涉及历史学的基本观念、方法论、学科体系和研究范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同时,一些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还会涉及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概况,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
三、使用方法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的使用方法可以有多种。
首先,考生可以通过系统地阅读参考书的内容,了解历史学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
其次,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复习情况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选择性地学习和巩固书中的重点内容,注重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再者,考生可以结合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多做历年考题和模拟试题,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考生还可以结合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笔记整理和知识梳理,便于日后复习和回顾。
四、总结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是历史学专业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历史学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
同时,考生在使用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时,应注意合理选择、系统学习、多练习、归纳总结,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取长补短,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在历史学专业考生的复习备考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考生应认真选择、有效使用,从而更好地备战历史学专业考研,取得优异成绩。
世界近现代历考研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工业革命》①基本定义:简单说呢,工业革命就是生产方式从依靠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大生产的一场大变革。
像以前做衣服靠手缝,工业革命后就有缝纫机了,做衣服就快多了。
②重要程度: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学科里,这可是个超级重要的内容。
很多国家的发展轨迹都因它而改变,可以说是近现代世界变化的一个重要基石。
③前置知识:得知道一点封建时期的生产模式,还有欧洲当时的社会结构等基础玩意。
比如知道封建时期的庄园经济,才能更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
④应用价值:在研究现代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就很有用处。
举例来说,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走工业化的路子,通过借鉴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工业。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学科里,工业革命处在社会变革发展这个板块的核心位置。
②关联知识:和城市化、工人阶级的兴起等知识点紧密相连。
工业革命推动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就加快了,同时产生了工人阶级,然后就会出现工人阶级要权利等一系列事情。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要理解工业革命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点是认识到工业革命如何从技术变革引发整个社会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的连锁反应。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超级重要,可能出论述题让分析工业革命对某个国家的影响,或者出选择题考查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之类的。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工业革命不单纯是技术上发明了很多机器,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它包括生产技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革。
比如说,生产技术上有了蒸汽机这种改变动力来源的重大发明,社会结构上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人们的思想也从传统的封闭保守变得追求创新和效率了。
②特征分析:首先是技术革新特别快,新的机器不断涌现。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纷纷从农村涌入城市。
再者,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了,工厂主越来越富,工人工作辛苦但收入低。
像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等大城市不断扩大,城市里一边是豪华的工厂主住宅,一边是简陋的工人宿舍区。
历史九上一单元知识框架本单元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初民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演进过程与社会制度变革。
以下是这一单元的知识框架:一、初民社会1.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在洞穴中,依靠狩猎、采集为生。
2.新石器时代:开始种粮食,农业的发展导致人们定居下来,出现了部落社会。
3.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的使用逐渐普及,开始出现简单的农业社会和农业生产工具。
二、奴隶社会1.夏、商、周三大朝代: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
2.周朝封建社会:学习了《尚书》、《周礼》等经典书籍,忠君爱国、星周正气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周朝的西周、东周:周室的衰落导致了分封制的出现,国家分裂为多个小国。
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孔子和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兴起。
三、封建社会1.秦朝: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实行分封制,统一全国,汉文化繁荣兴盛。
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儒家、佛教等思想渗透到社会中。
4.北魏南朝:北方为魏、北齐、北周,南方为梁、陈、隋、唐等南朝,佛教流行。
5.隋朝:隋统一北方和南方,开创了唐朝的大一统时代。
6.唐朝: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取得了骨干丧失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富强盛世的时期。
7.五代十国: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吴、蜀、南吴、南唐、南汉、南宋、北汉、北周、北齐、北唐。
8.宋朝:北宋、南宋的统治,出现了科举制度和保甲制度。
四、影响封建社会变革的因素1.农业生产力的提高2.地方诸侯的削弱3.经济贸易的发展4.儒家思想和佛教影响5.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五、封建制度的演变1.分封制2.爵位制度3.世袭制4.乡村自治制度5.科举制度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封建社会的经验教训2.爱国主义、忠君思想的影响3.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管理的影响4.科举制度的启示以上是历史九上第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和制度变革,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2024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堪称世界之最。
2024年的中国史,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事件和时期,其知识结构庞大而复杂。
本文旨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
一、古代史史前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生存技能和工具的改进上。
夏、商、西周:这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夏、商、西周三代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如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秦、汉: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制度,同时也是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主流的时期。
二、中古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同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隋、唐: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则进入了中国的盛世时期,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巅峰。
宋、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三、近代史明、清: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海上实力;清朝则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同时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
近代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四、现代史新中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现代化建设: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2024年的中国史知识结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事件和时期。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未来。
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第一部分:人类早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 早期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
2. 早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
3. 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1. 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2. 古代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古代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欧洲和东亚
1. 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力
2. 东亚的王朝变迁和文化繁荣
3. 欧洲和东亚的交流与冲突
第四部分:近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
1.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 欧洲殖民扩张和世界经济的变化
3. 近代世界的政治变革和社会革命
第五部分:20世纪世界大事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影响
2. 冷战和跨国组织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六部分:当代世界的挑战和机遇
1. 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
2. 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和文化冲突对世界的影响
3. 科技创新和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
以上是历史知识点总结框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和细化内容,涵盖更多历史知识点和事件。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元史观构建通史,从多个角度切入知识点,有利于多方位对历史知识体系有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希望能帮到大家!高中历史通史知识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提供了舞台。
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设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同,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
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周人。
现存《苟子》一书。
萄子主张“性恶论”。
他认为。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3)道家学派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后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
名耳。
楚国人。
他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认为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
老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战国时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墨家学派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这是无等差的爱。
313历史学考研学习计划一、总体概述313历史学是中国大陆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历史学专业考研的热门选择之一。
在历史学专业中,313历史学可以说是考研生中最为热门的一个方向,因此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选择313历史学作为考研的方向,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学底子和研究兴趣,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一定的规划和安排。
313历史学考研的学习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个人情况和考研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为自己的复习备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考研目标1.学习历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313历史学的专业核心内容,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历史学专业的阅读理解和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自己对历史文献和史料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最新进展,扩展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4.为考取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学术和知识基础。
三、学习计划1. 复习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首先,要全面复习历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理论及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历史学专业的基础,复习扎实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313历史学的专业核心内容。
2. 学习313历史学的专业课程在复习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313历史学的专业核心内容。
313历史学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世界史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完整地掌握313历史学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动态。
3. 阅读历史学专业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313历史学作为历史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历史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313历史学的专业课程,还要广泛阅读历史学专业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了解历史学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
4. 练习历史学专业的阅读理解和学术写作313历史学考研还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学术写作能力,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需要通过练习历史学专业的阅读理解和学术写作,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九年级历史5到7单元知识框架第五单元走向近代。
一、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变化。
- 垦殖运动使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产品产量提高,为城市兴起创造了条件。
- 农奴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或缴纳迁徙税,获得人身自由,庄园制度逐渐衰落。
- 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 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 城市中的市民阶级不断分化,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二、文艺复兴运动。
1. 兴起的背景。
- 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 核心思想与实质。
- 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 实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 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探寻新航路。
1. 原因。
- 经济根源: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 商业危机: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价格昂贵,欧洲人渴望另辟蹊径,直接通往东方。
- 宗教动力:传播基督教也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2. 条件。
- 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如罗盘针、星盘等的应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
3. 主要航海家及航线。
- 迪亚士:1487 -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历史全套思维导图!学科知识一目了然,文科生复习必备
感谢您抽出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来阅读本文
历史知识纷繁杂乱,如果没有清晰的梳理好知识,背起来真是要人命。
今天,分享一份历史思维导图给大家,便于你串联起各章节的知识。
不要轻易离手,记得收藏!家长记得转给孩子一份!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6.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7.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9.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夏商西周( 一)考点解析1.对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有基本了解。
2.重点掌握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制度,如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工商食官”等。
3.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以及这一时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情况。
如二里头文化以名词解释形式出现。
一、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考研知识点: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1.夏王朝的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
其活动区域主要早中原地区。
(1)1959 年,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六十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后来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又发现了数十处遗址,主要有偃师二里头、登封望城岗、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洛阳矬李等。
这些文化遗址的类型基本相同,而以偃师二里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统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种文化遗存的时间,据碳一14 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 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内。
(2)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小件的青铜器:小刀、钻、锥、凿、锛、鱼钩等,说明当时各地都能冶炼青铜,铸造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作为贡赋献给夏王朝。
亦有兵器和礼器出土,兵器和礼器的出现,是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
此外,还发现有制造骨器的作坊和陶窑遗址,出土的陶器有鼎、盆、盘、罐等,器皿上的纹饰有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及动物形纹,在大口尊内发现有二十多种刻画符号,在形制、纹饰和器物群的组成方面,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3)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大多是用石、骨、蚌制作的铲、斧、刀、镰、耒等,在一些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留有用木质耒掘土的痕迹。
出土的陶制酒器甚多,说明当时的粮食产量较高。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长方形圆角、中间鼎立三个柱穴的房基比较特殊,说明房屋建造技术已有很大进步,房屋基址已采用夯筑技术。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贝,应当是作为货币用的,说明交换也有发展。
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
下面由本人为你提供的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历史知识结构框架的思维导图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1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2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3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4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5高中历史知识点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
(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
(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
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
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维新派的首要目的。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
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
(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
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