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含图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93 MB
- 文档页数:80
初中生物创新演示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材料:
- 小型盆栽
- 泥土
- 稻草
- 水
- 光线
- 温度计
- 测量尺
- 手套
实验步骤:
1. 将泥土填充到小型盆栽中,摆放入种子(如小麦或玉米种子),用水淋湿泥土。
2. 将种子栽培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个在日光下,一个在阴凉处。
3. 每天给植物浇水,记录每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和高度变化。
4. 使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环境中的温度,记录下来。
5. 每天早上和傍晚用测量尺测量两个环境中的光照强度,记录下来。
6. 对两组植物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两个环境的恒温和湿度,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操作时要戴手套,避免受到泥土刺激。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进行清洗和归还,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得更好;而在阴凉处,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因此,光线和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拓展实验:
学生可以尝试添加肥料、改变土壤种类、改变浇水频率等因素,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
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
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第一篇: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永州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金洞管理区金洞林场中学邓友军)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63,探究——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一、本课题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63页安排了“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也摸不着,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体在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所以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探究实验。
二、实验原理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三、实验原型四、原实验的不足1、2、未设置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说服力不强。
空气(人吸入的气体)中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五、实验材料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玻璃管,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脱脂棉,洗耳球等。
六、改进后的装置七、实验创新之处1、设置了对照实验。
采用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吸入的气体(空气)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验证了吸入的气体(空气)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3、增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可观察性方面的创新。
八、实验操作过程1、取3个烧瓶,分别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2、取一支玻璃管插入1号个烧瓶中,不断用洗耳球向玻璃管内压气,时间持续3分钟左右,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3、用玻璃管向2号个烧瓶中缓慢吹气,重复几次,半分钟左右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4、以3号个烧瓶作对照,比较1号和2号两个烧瓶,发现2号试管浑浊程度深;5、得出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空气)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
九、创新后实验的优点1、设置了对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人体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高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案
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了解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小型植物(如豌豆苗、小麦苗等)
2. 不同光照强度的灯具(如LED灯、荧光灯等)
3. 钳子
4. 水壶
5. 测量尺
6. 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小型植物分成若干组,每组10株。
2. 将各组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灯具下,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每天固定时间开灯,保持光照时间一致。
4. 每天记录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如高度、叶片数量等)。
5. 持续观察1个月后,比较各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出结论。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各组植物的其他生长条件(如水分、温度)一致。
2. 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定期照料,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评估:
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4. 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实验:
1. 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探究植物在光照强度不同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目的: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为植物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芷江县中学生物老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九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中,没有实验安排,为了使学生更确信食物营养物质的组成,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我引入了旧教材上的实验,并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改进,增加了蛋白质的鉴定,使本节课教学更能体现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二、教材编排中的不足之处1、对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教材中仅让学生讨论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而没有安排实验探究,学生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不深刻、不牢固。
2、旧教材中虽安排了实验,但探究内容不全面。
三、实验原理1、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
2、淀粉遇布碘变蓝。
3、类比认识食物中含有脂肪。
四、实验用品牛奶、浓硝酸、米饭、碘液、核桃、试管、滴管、烧杯、药匙、滤纸、刀片五、实验过程1、取少量牛奶于试管中,加几滴浓硝酸,振荡观察。
2、取少量米饭于试管中,加几滴碘液,振荡观察。
3、用刀片将核桃种子切开,将种子切面放在滤纸上,用大拇指挤压,观察滤纸表面。
六、实验效果1、整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2、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食物中确实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及效果实验中运用牛奶、米饭和核桃来直接进行探究,滤纸代替白纸,操作简单,现象更明显。
在教学之前布置各组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八、自我评价该实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目标上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体验到实验的成功和快。
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等方面,本实验设计充分体现了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