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苏轼(小学6年级语文)
- 格式:pptx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2
诗词赏析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与同僚打猎时所作。
诗词主题诗人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重点理解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亲射虎,看孙郎”,借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喻,表现自己打猎时英勇形象。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的是当初魏尚被冤屈,朝廷派遣冯唐免去他的罪并官复原职。
此处以魏尚自喻,表达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起用。
诗词鉴赏“老夫聊发少年狂”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赏析:1.“狂”字贯穿全篇,统率全词,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 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译文: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的帽子,身穿貂皮衣,带着千余骑随从疾风般席卷过山冈。
赏析:这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江城子》苏轼原文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城子·苏轼》原文与赏析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
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他被贬职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王弗是个知书识礼的贤慧的妇女,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汴京(今开封)去世,只活了二十七岁。
死后归葬于故乡四川的祖茔。
苏轼于王弗死后十年,夜梦相见,情不能抑,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梦前的思念。
“十年”之中,一“生”一“死”,“两茫茫”,死者茫茫不知去向,生者茫茫无尽思量。
“茫茫”写出了人冥幽隔,无限怅惘;“两”概及双方,崭露夫妇情深之意,内含生死异域之慨。
词人宕开一笔,说“不思量”,好象要忘却,可是紧承一句“自难忘”,顿挽前意,一经腾挪,更见十年来思想日坚,情意弥笃。
“难忘”但“难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说妻子在千里外的孤坟中,一片凄凉,却无法向自己倾吐,还是说自己遭受贬斥境遇凄凉,无法向爱妻千里外的孤坟痛诉呢?两者兼而有之。
先言无法相见,接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笔势回环,擒纵自如,以假设句说,即使见了也不识了,“尘满面”,仕途失意,生活颠簸,风尘满面了;“鬓如霜”,不仅岁月催人老,而且身处逆境的忧虑,怀念妻子的相思更令人速老,两鬓如霜染了。
上片以“两茫茫”笼括下文,“不思量”一纵,“自难忘”一擒;“无处话凄凉”一放,“纵使相逢”一收,波澜曲折,回环往复,正是词人愁肠百转的反映。
词的下片主要写梦中相见。
夜来幽梦“忽”还乡,一个“忽”字,有迷离恍惚之意,应上片的“茫茫”;有突如其来之意,应上片的“无处话凄凉”。
梦中见妻子正在“小轩窗”前“梳妆”,这正是当年妻子的生活情形,小窗人静,镜中花开,仍是年轻貌美。
既然见到了,正可“话凄凉”,可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江城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作品原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品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⑶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⑷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⑸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孟棨《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其妻王氏之墓。
⑹纵使:即使。
⑺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⑻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⑼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⑽顾:看。
⑾料得:料想,想来。
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⑿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作品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
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
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1[宋]苏轼墨云拖雨过西楼。
水东流。
晚烟收。
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
月花羞。
捧金瓯。
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注释:【1】巫山:此暗指美人。
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相会的故事。
【2】酒新篘:新漉的酒。
过滤酒。
【3】月华羞:美人笑脸盈盈,顾盼生辉,使姣好的月亮都自愧弗如。
【4】歌扇萦风:(美人)翩翩舞扇招来徐徐清风。
【5】“试问”三句:化用杜牧诗意,杜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苏轼以酒色自娱来解嘲,似乎自己放浪形骸,忘怀一切,其实不过是苦中作乐。
作品赏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次写出傍晚带雨的乌云在楼头洒落一阵骤雨之后又飘往他方。
水向东流,云收雾敛,夕阳映柳,风吹帘动。
这意象纷呈又气脉连贯的景色,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令人美不胜收,加之鲜花美酒,使词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良辰美景。
又用“巫山”为美人的出场作了铺垫。
从“美人”起五句都是刻画美人的情态,这是一个明眸如星、巧笑顾盼、翩若惊鸿、轻歌曼舞的美丽形象,她的舞扇带来的缕缕清风,吹散了凝结在词人心头的愁云。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诗句,似乎自己已沉醉于酒色美景,忘怀一切了。
用反问句,流露了他心头的苦闷。
词人固然度过了一个良辰美景,暂时忘掉了一切,但前不久在颍州因久雪百姓饥饿自己彻夜不眠,到扬州后吏胥催租,百姓无以为生,自己无力拯救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百姓的疾苦和自己的遭际,酿成浓浓的愁云,积压于心头。
他只能借酒浇愁。
欢娱吹散春愁只是暂时的,词人尽管狂放豪爽,但深隐于心头的创痛,却是无计消除的,旷达的笔触,只能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
江城子宋苏轼全文、赏析2[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