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352.00 KB
- 文档页数:5
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作用。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病例均来自2019年3月—2020年12月,以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7例,急诊急救护理)和对照组(37例,常规护理),就两组患者急救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球囊扩张时间、总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51.62%),组间比较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应用急诊急救护理有助于提升其抢救效率,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护理;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类发病突然、危害性极大的疾病,要及时进行抢救,而护理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急救效果[1]。
急诊急救护理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模式,本研究中我院将其引入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现对其应用效果详细介绍。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病例均来自2019年3月—2020年12月,以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
试验组中男、女各有22例、15例;年龄38—84岁,均值(56.68±4.54)岁。
对照组中男、女各有20例、17例;年龄41—83岁,均值(56.74±4.61)岁。
两组患者以上资料的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病例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家属签署了试验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异常、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本研究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注意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对症处理,做好基础护理。
试验组应用急诊急救护理:(1)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医护人员要在5分钟内出诊,出诊途中与患者家属沟通,以了解患者基本信息,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急救。
在到达现场后要迅速为患者供氧,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和鼓励。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6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以院前急诊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并采用焦虑度量表对患者在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积极的护理后,其焦虑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可得,观察组患者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死亡8例,两组患者死亡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积极的院前急诊护理,能够在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死亡率;焦虑程度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55-02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冠心病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该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患者预后差等特点,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抢救,以达到抢救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6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为48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7.0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在选取过程中已排除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2]:①语言表达不清晰;②对本次调查内容不理解;③存在精神障碍。
对患者的梗死部位进行分析可得,其中下壁梗死共48例,前间壁梗死共30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共28例。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
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胸痛、气促、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院前急救的关键性护理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挽救患者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
一、保持患者平静急性心梗发作时,患者常常会感到焦虑、恐慌和不安。
这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加重病情。
急救人员在发现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时,应该耐心劝慰患者,帮助其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二、确保患者舒适心绞痛患者需要保持体位,可供应氧气,避免活动。
患者应该脱下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果患者有胸部不适,可让患者用放松自如的姿势坐着或者卧着。
患者若服用硝酸甘油后,没有减轻胸痛,可让患者坐着休息,每隔5分钟给患者一颗硝酸甘油含化片, 直至3次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给药,直到急救车到来。
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性心梗突发时,家属或周围人员首先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情况和地址。
尽快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急救中心,并告知医院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对心梗患者进行及时救治。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家属或旁人应该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
四、进行心肺复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疼痛剧烈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急救人员应该将患者平放在坚硬表面上,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然后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1秒钟,每个周期呼吸15次 - 20次。
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压迫1.5-2英寸,每按压后松开,但不要断续的或急促的进行胸部按压。
五、监测生命体征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救人员应该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
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恶化,必要时调整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六、避免让患者吞服口服药物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患者由于疼痛难忍,有时会吞服过多药物,这样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3 讨论精神因素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因素[3]。
当一个人精神紧张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进而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能释放过敏因子的肥大细胞,出现过敏症状。
因此规范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检查前的紧张,恐惧心理,而且能够显著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
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检查。
护理干预对18F FDGPET CT图像质量具有重要影响[5]。
护理人员掌握并配制出标准浓度的泛影葡胺溶液非常关键,当泛影葡胺浓度过高时容易形成伪影,影响检查结果的判断;当浓度过低时,将失去对比剂的作用[6]。
另外在口服造影剂时,嘱患者必需按时按要求服用,胃部检查者,扫描前3~5min服用造影剂,如果饮用太早,由于胃的排空作用,对比剂因快速排泄而显影不充盈,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下消化道检查者,扫描前1小时左右服用造影剂,如果服用时间太短,造影剂不能到达检查部位,而影响检查效果。
因此掌握饮用时机更能保证使用对比剂的意义。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PET CT检查过程中给予口服1%的泛影葡胺溶液,提高了影像检查质量和正确诊断率,很大幅度减少了患者2次显像的可能性,缩短了患者完成整个检查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而良好的护理配合在患者口服造影剂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李九林.影响PET CT受检者心理状态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4):442 443.[2] 朱娟芳,岳士华,顾慧,等.护理干预在腹部CT检查肠道充盈准备中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21):3854 3855.[3] 张元红,魏素芳,郑文兰.我院门诊倡导人性化服务的做法与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4 245.[4] 殷秋敏,郭玉芳,贾红颍.系统性心理护理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68 69.[5] 钟惠贞.护理对18F FDGPET CT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2,2(7):66 70.[6] 别桂兰,刘桂芝,田金枝.口服温水与造影剂在肝脏CT扫描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7,1(13):3.(收稿日期:2013 09 20)·护理专栏·作者简介:张娟,护师,Email:zhangjuan_618@163.co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张娟a,李雪b,付艳玲b(解放军海军总医院,a干部保健科,b急诊科,北京100048)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 6790.2013.06.04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院前急救常见的急危重症,大多发生在院外,一般有50%左右的死亡是在发病后1h以内[1 2],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3]。
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俗称心梗,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急性心肌梗死突发、急性、危重,就诊时迅速、全面的护理至关重要。
而院前急救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抢救的第一环节。
而当前,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急救响应速度慢、急救护理质量参差不齐、院前急救差错率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和生存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流程管理法被引入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
流程管理法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和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错误和浪费,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通过引入流程管理法,可以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响应速度,提升护理质量,降低院前急救差错率,优化资源配置,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及时抢救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对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对于提升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脏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首要环节是院前急救护理。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2. 正文2.1 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流程管理法可以将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标准化,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步骤,减少流程中的冗余和混乱,提高响应速度。
通过在流程中设置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目标,可以更好地监控整个急救过程,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
流程管理法可以通过培训和监督,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可以帮助急救护理人员掌握最新的急救技术和知识,提高抢救患者的成功率。
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冠心病如今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而当冠心病较为严重,以至于产生冠状动脉供血的迅速下降甚至暂停时,就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状况。
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猝死。
那么,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应怎么办?一般来说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救。
但在患者还没抵达医院之前,做好院前急救措施也是很重要的。
它可以尽可能的控制和减轻患者的急性症状,给后续的抢救打下铺垫,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常识。
一、何为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症状包括哪些?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中老年群体当中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通常由冠心病而引发。
其发病原理在于冠状动脉的突发性、持续性缺血及缺氧。
主要症状包括严重而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痛,以及心跳过快、血压迅速下降、突发性晕厥等。
也有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可产生心脏破裂、室壁瘤等并发症。
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长期过度劳累、不良的饮食习惯、抽烟酗酒、长期心情易怒或压抑、长期便秘等,都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由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在欧美最为常见。
而在我国,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人习惯于暴饮暴食和油腻饮食,或抽烟酗酒;再加上当代人普遍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较大、日常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不断上升。
而冠心病又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我国,近年来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率不断上升,平均每年就会增加50万人。
所以最好是平时就要掌握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健康常识。
特别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掌握一些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常识是有必要的。
二、患者家庭的院前急救措施家中成员有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史,或者本身就有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属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其本人及其家人在平时生活当中都要格外加强注意,随时做好防范工作。
当患者出现胸骨后剧痛,以及心跳过快、突发性晕厥等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做为家属首先不要慌张,而是要设法协助患者立即进行平卧。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系统性回顾2015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急诊科急救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及护理总满意度。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恰当的院前急救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还能促进患者恢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心肌梗死;急性;心理护理;院前;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急性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类心脏疾病,常起病急、进展快,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是心脏病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能及时救治,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1]。
大量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緒,如果不及时消除,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2]。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给予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患者预后恢复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探讨院前急救给予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系统性回顾2015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急诊科急救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7~73岁,平均(59.34±5.24)岁。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58.84±5.17)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5年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率失常者,且患者听力及语言表达障碍;②其他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异常。
1.2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护理人员均为急诊科专业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均经过院前救护的专业培训。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4]:接诊后详细记录患者的具体地址,通过电话指导家属进行力所能及的救治。
到达现场后,协助患者取半卧位,院前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经鼻导管吸氧,于肘正中静脉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绞痛严重的患者盐酸哌替啶(国药准字H21022413,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100 mg∶2 ml)50~100 mg肌内注射。
待病情稳定后,及时将患者转送至医院,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护患者的病情。
到达医院后,与医院护理人员就患者基本情况做好汇报、交接。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院前心理护理[5]:在接诊时,可通过温和且坚定的语气告知家属要镇定,需要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尽力安抚患者的焦虑、急躁情绪。
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积极询问患者感受,语调要轻柔,并熟练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吸氧、镇痛治疗,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细心操作。
待病情稳定,在转运途中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病情已稳定,进行病情反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住院天数及下床活动时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问卷调查有服务态度、操作技能、人文关怀、教育指导4个项目,从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3个维度进行评价,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SAS总分80分,35分为严重抑郁症[7]。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HAMD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患者的SAS、HAMD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系统的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前常无明显征兆,一旦发作,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使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8-9]。
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后,治疗的依从性会大幅度降低,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不仅延长了治疗时间,而且会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
院前急救心理护理能预判患者发病时周围的混乱情况,并给予适当干预,家属能冷静的配合医务人员积极治疗,同时能感染患者,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其求生欲望[10-12]。
心理护理开展的前提是了解急性心梗患者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当患者病情好转应及时进行病情反馈,均有利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
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并指导家属进行协助疏导,不仅能获得家属的支持,还能通过心理疏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低于护理前,实验组患者的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心理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还能有效地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滿意度,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与李英等[15]所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心理护理能有效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文明.QRS时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8):906-908.
[2]吴海燕,潘媛媛,吴红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四川医学,2017,38(10):1221-122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4]李宝华,周贺,焦玉荣.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12):174-175.
[5]孙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2,10(9):805-806.
[6]王爱芝,程祖胜,夏国园,等.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J].浙江医学,2017,39(6):482-483,495.
[7]陈美娜.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1):75-77.
[8]杨丽,杨跃进.心理护理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36-137,143.
[9]江琼华.探析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改善的作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2):131-132.
[10]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5-146.
[11]罗晓辉,兰建军.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10-12.
[12]李慧琴.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219-220.
[13]张巍.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1):168-169.
[14]余雪梅.心理护理干预在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116-118.
[15]李英,张瑶琴.院前急救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探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0):1238-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