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 格式:ppt
- 大小:633.00 KB
- 文档页数:46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血管系统的急危重症,它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
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有时还会发生猝死。
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为内科常见急症,其早期死亡率最高,AMI患者发现的早晚及抢救是否及时,不仅直接涉及患者生命的安危,而且与病情的愈后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从接诊患者的治疗、护理到康复期健康教育的指导,每一环节都很重要,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健康教育前言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
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早期的观察和护理,可以降低患病的病死率,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生活中诱发心肌梗死的概率。
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综述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1.1 定义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临床表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应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等。
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前先兆2.1 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
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
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者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2 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2.3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现心绞痛发作。
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1 、按危重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遵守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2、除颤器、抢救车预先放置床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解除焦虑,必要时给与镇静剂.3、立即给氧气吸入3-5L/min,24h持续吸入。
4、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
5、立即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并同时抽血送检。
6、遵嘱给与扩冠、抗凝、镇痛、镇静、溶栓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做好急症冠脉介入前准备工作.7、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情况,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及尿便颜色有无出血倾向。
8、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1)心律失常(1室颤的立即电除颤;(2快速室速的遵嘱应用利多卡因或可达龙;(3房室传导阻滞的尤其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 VB做好立即行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准备。
(4心率<50次/分,遵嘱给与阿托品静推,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泵入。
(2)急性左心衰氧气调制4-6 L/min,面罩加压给氧或简易麻醉机给氧;遵嘱给与利尿剂、吗啡药物治疗。
(3)纠正休克遵嘱调整前后负荷,适当补充碱液。
9。
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有无栓塞表现。
10、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1)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2)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
第一周流食,第二周半流食,第三周软食,第四周恢复普通饮食。
(3)保持排便通畅,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11。
健康指导(1)合理饮食(2)防治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
(4)如没并发症,6周后科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教育家属配合并支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第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心力衰竭、剧烈胸痛、意识障碍、休克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
我院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选择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5)岁。
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5±3)h。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实行溶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措施干预,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应即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严禁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
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协助其取半卧体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即时给予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1.2.2心理护理因为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交流,即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1.2.3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缓解患者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
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等,若患者发生严重传导防碍情况,需即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对症治疗等。
1.3观察指标4患者出院前1d,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实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病情观察以及交流沟通等内容。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一、心梗急性期护理1、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保持病房安静。
2、持续吸氧及心电监护。
3、迅速描记全导联心电图。
4、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行止痛(杜冷丁或吗啡)、扩管(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波利维)等治疗。
嚼服阿司匹林300mg,波利维3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
5、抽血急查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
6、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作12小时内可以选择再灌注心肌治疗:有条件者行急诊PTCA术或急诊PCI术,及时完成术前准备; 静脉溶栓治疗。
7、落实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避免紧张焦虑,保持情绪稳定。
二、饮食1、急性心肌梗死-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
2、恢复期应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病人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使用缓泻剂,防止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
三、病情观察1、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胸痛有无缓解,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衰等症状。
3、动态观察18导联心电图的变化、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的变化。
4、溶栓疗效的观察:1)胸痛2h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ST段2h内回落>50%;3)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5、遵医嘱用药,患者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四、用药护理1、硝酸酯制剂: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
2、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
监测血压及心律的变化。
3、钙通道阻滞剂: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脉痉挛,监测血压及心律的变化。
4、抗血小板药物:注意胃肠道反应及出血倾向。
5、吗啡或哌替啶: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五、健康指导1、心理指导,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情,告诉家属配合支持,避免对其施加压力。
2、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
3、出院后可行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
每15 30 分钟测量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时间。
2、心电图监测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3、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症状的变化情况。
4、意识和精神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情况。
二、休息与体位1、绝对卧床休息发病后的 1 3 天内,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
2、协助翻身定时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但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选择合适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平卧位、半卧位等。
三、吸氧1、吸氧目的给予患者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
2、吸氧方式通常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 2 4L/min。
3、吸氧时间根据病情需要,持续吸氧 2 3 天,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吸氧时间或停止吸氧。
四、饮食护理1、饮食原则发病后的 1 2 天内,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米汤、果汁等。
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
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的原则。
2、控制食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避免刺激性食物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五、排便护理1、预防便秘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如开塞露、麻仁丸等。
2、排便指导指导患者在排便时避免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六、心理护理1、心理评估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一、关键信息1、护理目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护理原则:快速反应、密切监测、个性化护理、心理支持。
3、护理人员资质: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经过相关培训。
4、患者评估要点: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等。
二、护理流程11 入院护理111 立即安排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
112 给予吸氧,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
113 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给药。
12 病情监测121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
122 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
123 观察患者的症状,如胸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
13 疼痛护理131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如吗啡,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32 采取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
14 心理护理141 关心患者,倾听其感受和担忧。
142 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15 饮食护理151 发病初期禁食,病情稳定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152 控制饮食量,避免过饱。
16 排便护理161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162 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17 活动指导171 绝对卧床休息期间,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
172 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18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181 密切观察有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迹象。
182 一旦出现并发症,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9 出院指导191 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92 告知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193 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三、护理质量评估1、定期评估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2、收集患者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护理服务。
四、培训与教育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责任与义务1、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1.病人监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密切监控病情至关重要。
24小时的心电监测是必须的,以及每4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的测量,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2.休息和活动: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阶段,病人需要卧床休息。
随着病情的改善,医生会逐渐允许病人适度活动,但仍需避免过量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处方,给予病人抗凝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确保按时给药,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疼痛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伴有严重胸痛。
给予病人合适的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或吗啡,以减轻疼痛并提供舒适感。
5.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护士需要提供心理支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交流,鼓励病人表达情感,并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病人恢复信心。
6.饮食:为了减少心脏负担,病人需要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
注意让病人保持体重,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
7.氧气治疗:给予病人适量的氧气治疗,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以提高心肌缺血区的氧输送。
8.定期复查:病人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脂水平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康复训练:在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适度的运动、呼吸训练、心理康复等,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10.家庭教育:对于病人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病因、病情、治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疾病。
总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按时给药,提供舒适和疼痛控制,给予心理支持,并提供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同时,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工作,可以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焦虑和担忧,促进病人的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
当病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时,应该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
以下是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的详细介绍:一、急救措施:2.确定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况:如果患者昏迷或呼吸困难,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按压胸骨进行心肺复苏和进行人工呼吸。
3.让患者保持安静:尽量保持患者的安静,防止剧烈运动或激动的情绪。
4.放松患者的症状:根据需要给予硝酸甘油含片、咀嚼阿司匹林等,以舒缓患者的症状。
5.维持通气道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如有需要可以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
6.给予氧气:如有条件,给予纯氧气吸入,以增加心肌梗死区域的氧供。
7.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急救措施实施的同时,应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二、护理要点: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如给药、手术等,确保治疗效果。
3.心理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护士需与患者进行沟通、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供安全感。
4.饮食护理:患者需要适当的饮食,建议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
5.动态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6.密切监测药物治疗: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包括药物的剂量、频率等,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
7.床旁紧急设备准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保持床旁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如除颤仪、氧气等。
8.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护士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的变化,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物。
9.定期检查患者的体温: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如发热,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一、病情观察:将病人置于抢救室或c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疼痛的变化,预防并发症。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24h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
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病人洗漱、进餐,逐渐过度到床旁活动。
心肌梗死第5-7天后可在病室内、室外走廊散步,若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
(2)饮食:起病后4-12h内给予流质饮食,随后逐渐过渡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给氧:氧流量2-5L/min。
(4)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病人恐惧心理。
(5)保持大便通畅。
2、用药护理:(1)给予吗啡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2)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
(3)使用溶栓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低血压、出血等不良反应。
(4)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
3、对症护理:(1)疼痛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予以心理护理,并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2)心源性休克应将病人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
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三、健康指导1、饮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戒烟。
2、心理指导: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
3、康复指导: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及活动时间过长。
4、用药指导:指导病人遵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定期门诊随诊。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
主要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或者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燥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护理问题有: (1) 疼痛;(2)恐怖;(3)焦虑;(4)自理缺陷;(5)活动无耐力;(6)便秘;(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相关因素]心肌缺血、缺氧。
[护理目标]1、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2、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
3、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者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1、遵医嘱赋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相关因素]1、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2、因病房病友病重或者死亡。
3、病室环境目生/监护、抢救设备。
[护理目标]1、病人能说出恐怖感觉。
2、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
3、能采取应对方法。
[护理措施]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怖表示理解。
2、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
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4、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
5、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6、关心病人,时常赋予病人减轻恐怖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
[重点评价]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相关因素]1、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觉。
2、环境和日常生活发生改变。
3、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护理目标]1、病人能描述焦虑的症状。
2、能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减轻焦虑程度或者控制焦虑。
[护理措施]1、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歇息。
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造成的心肌坏死。
临床以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以及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坏死的全身反应与一系列心电图的动态改变为特征。
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因此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病人的生活及护理。
1 一般护理1.1 卧床休息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保持环境安静,禁止翻身,减少亲友探视,防止情绪激动,降低组织代谢及耗氧量,护理操作尽量一次完成,少搬动患者,减轻心脏负担。
每日睡眠时间以10—14小时为宜。
如患者过度焦虑,可给予镇静药。
第二周可在床上翻身及肢体自由活动,但动作要缓慢。
第三周病情趋向稳定,坏死部分心肌逐渐瘢痕化,可在床上做轻微活动,如洗脸、进食等。
第四周床边及室内活动,活动后如有心悸及不适,应减少活动量,无不适感觉,尚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1.2 心理护理心肌梗死突然发病,患者毫无思想准备而产生焦虑的心理变化。
对这种患者应热情接待,态度要亲切和蔼,耐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之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因情绪因素影响而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
观察病情细致,技术操作娴熟,护理要周到,不怕麻烦。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3 饮食护理及大小便的观察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少食多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膳食。
避免有刺激性的辛辣饮食,禁止用咖啡和茶。
喂食时不要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进食适量的蛋白、水果、高纤维素饮食。
24h尿量,<400ml或<50ml则为少尿或无尿,应及时查明原因。
1.4 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
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
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主管护师考试考点: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措施
1.疼痛时绝对卧床休息,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小量多餐;防止便秘。
2.吸氧:鼻导管间断或持续吸氧,重者可以面罩给氧增加心肌氧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3.止痛治疗的护理: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静滴,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
4.溶栓治疗的护理:不足6小时的病人给予溶栓治疗。
5.便秘的护理
6.心律失常的护理。
溶栓疗效观察:
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②心电图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变或消失;
④cTnI或cTnT峰值提前至发病后12小时内,血清CK-MB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
②和④最重要。
也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7.活动安排
急性期12小时绝对卧床休息;
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鼓励在床上行肢体动;
若无低血压,第3天可在病房内走动,梗死后第4~5天,逐步增加活动直至每天3次步行100~150m。
运动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运动时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加大运动量,进入高一阶段的训练。
若运动时心率增加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超过15mmHg,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电图ST段缺血型下降>0.1mV或上升>0.2mV,则应退回到前一运动水平,若仍不能纠正,应停止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十分突然和危险,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出现压迫感、憋闷感,如患者24小时内没有受到急救措施,那么危险系数会很高,所以,我们生活中需多了解和学习相关的急救护理知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急救护理措施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第一时间拨打120,同时让患者保持平躺或者半平躺的姿势,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尽量不要移动患者,防止由于移动而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2.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情况都是比较危急的,大多数患者随身会携带相关的治疗药物,急救人员可搜索患者身上的药物,如发现硝酸甘油等药物,可以按照药物说明给患者服药,以此缓解患者发病的症状。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是因为心肌缺血造成的,发病后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由于患者呼吸不畅,心脏供血不足,心脏可能会逐渐停止跳动,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急救人员需用双手将患者的口腔掰开,帮助其进行呼吸,但如果患者已经无法进行自主呼吸,则需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避免患者由于缺氧造成体内器官损伤或衰竭,人工呼吸之前需将患者气道中的异物进行排除。
与此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突然停搏和呼吸停止的医学手段,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能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后的急救护理措施1.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送往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由专业的医生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第一时间需要被安排在急诊室进行卧床休息,保持平躺的姿势,并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时刻监护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改变情况。
3.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严重的心前区疼痛,并且伴随着压迫感和憋闷感,可以在医生的允许下选择使用硝酸甘油、吗啡以及哌替啶等药物进行止痛处理。
4.医院立即安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为后续的治疗和恢复提供数据依据,帮助医生及时准确了解患者的真实状况,制定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措施与康复指导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在急性期,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指导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一、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措施1、休息与体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病情较重者,需在发病后的 1 3 天内保持平卧位,头部抬高 15 30 度,以减轻心脏负担。
如果患者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2、吸氧吸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通常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为 2 5L/min。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能需要面罩吸氧或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3、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变化,包括心率、心律、血压等,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并做好记录。
同时,准备好除颤仪等急救设备,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4、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输入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吗啡等;另一条用于补充液体和营养支持。
选择合适的血管,确保输液通畅。
5、饮食护理在急性期,患者应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逐渐给予流食、半流食,如米汤、果汁、粥等。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过饱。
限制钠盐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6、疼痛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剧烈的胸痛,可遵医嘱给予吗啡、哌替啶等镇痛药,以减轻疼痛。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等变化,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7、心理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和紧张,这些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
护士应关心、安慰患者,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8、排便护理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如果患者有便秘的情况,可给予开塞露、缓泻剂等,必要时进行灌肠。
9、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抢救。
二、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康复指导1、活动指导在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的措施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约2/3在被送到医院之前已经死亡,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间的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对病情严重的病人,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病人情况稳定容许转送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
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宜配备监护设备,以便在转送途中亦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及时予以处理。
1 入院前的处理急性心梗死死亡率以发病后24小时内最高(尤其是前几个小时),死亡原因大多由于心律失常。
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在家发病时,不要马上移动病人,以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氧。
让病人卧床休息、吸氧、口含硝酸甘油,待病情稳定后,用车急送医院治疗。
在医院监护下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
因此,病人发病后,周围的人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出诊抢救。
勿耽误时机,自作主张延误诊治。
2 一般治疗和监护2.1 休息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2.2 吸氧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2.3 监测措施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7天。
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
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
2.4 护理措施第一周完全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护理人员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帮助病人吃饭、洗脸、翻身、使用便器。
病人进食不宜过饱,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要给予必需的热量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但大便时不宜用力,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
第二周可在床上起坐,逐步离床,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
近年来有人主张病人早期(在第一周)即开始下床活动,但病重或有并发症的病人,卧床时间不宜太短。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AMI护理的目标是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损伤,并防止AMI的并发症。
以下是AMI护理的几个重要措施:1.快速诊断和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ECG)和血清心肌酶谱能够确认AMI的诊断。
ECG监测应从入院开始,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新的心电图变化。
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恶化的情况。
2.疼痛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出现胸痛或不适,应尽快给予镇痛治疗。
通常使用硝酸甘油快速缓解血管痉挛和减轻胸痛,可以通过舌下含片、静脉注射或静脉泵给予。
如果疼痛无法缓解,可以尝试吗啡等强力镇痛药。
3.血栓溶解治疗:AMI患者血栓溶解治疗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UK)、重组人纤溶酶原激活物(rPA)等。
溶栓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并在特定时间窗口内使用。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包括血管再通及出血等并发症。
4.维持血液循环稳定:AMI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律,并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补液和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来维持血流稳定。
5.心脏监护和治疗:AMI患者需要进行心脏监护,包括持续ECG监护和定期测量心室功能。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给予负性肌力药物、抗凝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
6.控制危险因素:AMI患者通常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护士应帮助患者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合理饮食、定期运动、戒烟和药物治疗等。
7.心理支持:AMI对患者来说是一次严重的身体和心理打击。
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提供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感,并指导患者和家属适应疾病和生活变化。
以上措施只是AMI护理的一部分,具体的护理措施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AMI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判断和处理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和紧急情况,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