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 格式:ppt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17
M 赫尔巴特一、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
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1805年在哥廷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1812年他回到哥廷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障碍。
”1.伦理学在赫尔巴特看来,伦理学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育问题做出解释和论证,与教育原理密不可分。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五种道德观念为: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
2.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在他看来,教育学领域中的大部分缺陷是由于缺乏心理学这一理论基础造成的。
1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同时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奠基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其他考点:1.《普通教育学》;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4.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5.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6.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2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4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同时也被成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其他考点: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5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其他考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6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
华生的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外铄论教育思想的体现。
7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程序教学。
其他考点:1.正强化、负强化、惩罚;2.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3.普雷马克原理。
8俄国教育心理之父乌申斯基——也被成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人是教育的对象》他的名言:1.“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体现。
2.“复习是学习之母”——巩固性教学原则的体现9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的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其他考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6512/2017社会需要各类职业、各种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全部培养成商业奇才、业内骨干,当然那也不可能。
因此,我认为只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能让每个层次的孩子走进社会前,都能找到自己正当的安身立命的方式,就属于成功。
每种职业都有冷暖自知的风险、艰辛和幸福。
作为老师,作为成年人没理由厚此薄彼、挑三拣四地告诉他们,成绩好如何,成绩不好又如何。
不管怎么说,只要他们生活得身心健康、善良而努力,不都一样?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中间最美好的童年生活要让他们因“学习”而不快乐?因“学习”而失掉尊严而不得不选择沉默?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的种子或幼芽,有的是木本的牡丹、芍药;有的是肉质的仙人掌、狗尾巴草;有的是草本的鸭跖草、鸢尾花;有的是乡野随遇而安的蒲公英、野茄子……有的可以植于园林,有的可以当作桌前小景,有的可以点缀家居庭院,有的就是烂漫散落田间。
但是在春天的季节里只要阳光照耀了,雨露滋润了,就会一样地开花,一样地烂漫,各司其美。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忽略他们的质体,不管是什么木本多肉还是草本野花,只要在属于他们的季节,播撒一样的阳光雨露,让他们一样快乐硬朗的萌发,灿烂出自己的葱茏!春光岂可负萌芽,哪怕是株狗尾草。
这,才算是我们教育者的大善。
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一、赫尔巴特的生平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等人的著作和学说,这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他的统觉理论就是在莱布尼茨的微觉统觉说、康德的统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上)●赤峰市敖汉旗教师进修学校 王 丛教育家/文化 生活6612/20171797年初,他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就应聘去瑞士做了贵族冯·斯泰格尔的家庭教师,教育他的三个孩子,到1799年。
杜威、赫尔巴特,谁是现代教育学之⽗杜威、赫尔巴特,谁是现代教育学之⽗?通过最新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全供考⽣备考学习。
很多考⽣对“现代教育学之⽗”到底是谁总是分不清楚,今天中公资深讲师就深⼊探讨⼀下哪位教育学家是现代教育学之⽗?杜威还是赫尔巴特?在区分清楚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两位教育学家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杜威,美国早期机能主义⼼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最重要的理论就是提出了教育本质论:教育即⽣活、教育即⽣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其中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是其理论的核⼼。
其次,他还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种社会⽣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活的⼀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个⼩型的社会,⼀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活简化到⼀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童现在的社会⽣活。
另外,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在他看来,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如果⼉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童的⾃然发展。
⼉童⽣来就有⼀种要做事和要⼯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此外,杜威还提出了新的三中⼼:⼉童中⼼、经验中⼼和活动中⼼。
赫尔巴特,19世纪德国哲学家、⼼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位教育家可与之⽐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了⾮常巨⼤、⼴泛⽽⼜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主要提出了5条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第⼀,将伦理学和⼼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强调教师的权威作⽤,强调教师的中⼼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教材中⼼、课堂中⼼的特点;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为规范教育学的基石,是教育学科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里,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观点,关注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育目的到教育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本文中,我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阅读体验、读书笔记和总结四个方面,对《普通教育学》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教育观点1.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强调了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这个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为先”的观念相似,显示出了人类文明中普适的价值观。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2.科学方法是实现教育最好效果的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概念,并认为教育必须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实现科学管理与科学指导,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借助科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同时,科学教育学还要求我们将教育研究作为一门严谨的学问,不断深化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3.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提高判断力。
在教育内容上,赫尔巴特鼓励广泛联系、比较相似或相悖的思想,并作出判断、抉择。
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个观点表明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阅读体验在阅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时,我感受到他严谨、系统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他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还关注到了实践层面的问题,这使我从中得到了很多认知上的启示。
但是,个人而言,我认为赫尔巴特的叙述风格有些繁琐,读起来比较累。
但是,他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深入、透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方面,我认为读书笔记的质量依靠的是阅读量,其实就是联系、对比的能力。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外文名: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国籍:德国;出生地:奥尔登堡出生日期:1776年5月4日逝世日期:1841年8月14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观念心理学。
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
“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 education)的主张。
赫尔巴特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他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
”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并讨论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和意志。
他强调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关注,提出了教育的“五阶段教学法”:1)准备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2)呈现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新知识;3)联想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知识;4)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5)悟思阶段,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在他的教学法中,情感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精神。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公民。
此外,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他主张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简介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五种道德观念(1)“内心自由”的观念。
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
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善意”的观念。
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的矛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去解决。
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突”,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互不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5)“报偿”的观念。
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他还发生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错误行为时,则用“报偿”的观念对损害社会生活的恶行,给以应受的惩罚,对好的行为予以褒赏,做到赏罚分明。
“现代教育学之父”与“教育学之父”完全不同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13 大学科专业基础知识面试技巧不管是教师招聘考试还是教师资格考试都会考到“教育学之父”,很多考生分不清谁是“现代教育学之父”、谁是“教育学之父”,也有考生把两者混为一谈。
下面中公讲师为您详细介绍“现代教育学之父”与“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一、地位科学教育学之父,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使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传统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模式称为“传统教育”或“旧教育”由,此,以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就被称为“传统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之父,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是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似的人物,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二、考点(一)1806 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二 )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三 )传统教育的代表人,传统教育学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四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五 ) 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体现了教育性教学原则,也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的规律。
(六 )教育目的理论中,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赫尔巴特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赫尔巴特的生平简介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1805年在格丁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其观念心理学。
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
“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education)的主张。
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
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实践性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1. 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来达到。
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内容实践性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3)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3. 教育方法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2)情境教学: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核心特点。
该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 主体性主体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 综合性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内容应该涵盖知识、道德、实践、审美等方面,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
这两位伟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二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区别,还有不少共通之处。
差异:一、教育目的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准备;杜威提出了无目的教育理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外在目的是被强加的,儿童的本能和需求不能得到充分考虑;固定的教育目的缺乏灵活性,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
“教育过程没有超越自身的目的;它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增长;除了教育本身,没有其他目的”。
这是杜威最著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旧三中心理论”,即教师、教材和课堂。
他强调,教师是中心,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理论”,即儿童、活动和经验。
他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
整个教育过程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杜威在其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课程理论。
杜威一直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事先编写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把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起点。
他强调直接经验的组织、抽象和概括。
四、教学方法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教学,杜威高度赞扬这种在实践中学习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自然发展特点、儿童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学中的儿童和需要,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教学重点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
杜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他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反映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学和德育。
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
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
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曾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他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来,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