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0.68 MB
- 文档页数:24
17岁的单车影评我又看见那种沉默的目光。
在墙皮剥落的灰白色砖墙边,在看不见尽头荒草丛生的铁轨上,在废弃空旷的工地和地下停车场,在黄昏阴影笼罩下的胡同深处,在汹涌的人潮中,被远远地抛出去,带着倔强的狂热,或者羞涩,或者暴戾,落在一个没有办法承载它的重量的点上,迸出微弱的光芒,然后,滑入虚空。
这些目光闪烁在《十七岁的单车》每一个角落,超越时空和经验,狠狠地把我撂倒。
作为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对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的回归,记录底层生活,城市化——以对城市的拒绝和出逃完成真正的城市化,这些第六代共同的母题同样贯穿了王小帅的电影创作。
和另外一位导演贾樟柯相比,王小帅把关注更多地放在特殊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
而到了《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是的,《十七岁的单车》平凡得就像你上班必经的路上飘落的一片树叶,但王小帅把它捡起来,迎着阳光指给你看它的脉络,以及横在中间的一抹少年血,尽管颜色惨淡,气味遥远,你依然能辨认出它曾经属于你的名字:残酷青春。
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农村少年阿贵和城市少年小坚围绕一辆自行车构成了双主线,他们的生活在各自的主题里遥相呼应。
阿贵远远望见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时没有说出来的萌动,那些被删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迹,残留在阿贵和周迅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他朦朦胧胧地喜欢她,但并无法进入她的生活,只能远观——如同他生存境况的隐喻。
而阿贵对美的惊奇,在小坚那里,是放学后和潇潇一起骑着车回家的简单,是一个甜美得跳出电影基调的漂亮女孩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在群体的认可和欣赏里放大的自我形象——如同城市本身的隐喻;多么欢乐啊,那么单纯,那么卑微。
他们的愿望还没有具体到肉体,仅仅贪恋表面的美好和繁华,它把少年初萌所有的新奇和幻想投射到一辆单车上,以为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我们还慒然不知,在阿贵的单车丢了,小坚骑着单车出场的时候,小坚奇怪的行径和他与父亲的交谈仿佛暗示了什么,然后农村少年阿贵和城市少年小坚的十七岁重叠在一起。
解读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十七岁的单车》是一部重故事、重情节、矛盾冲突激烈的电影。
这部影片采用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手法,用一个贯穿始终的道具组接故事情节,用小道具连接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中的命运。
乍看去,《十七岁单车》是一部青春片。
之所以说是青春片,不仅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是青春少年,还因为影片在叙事和影像风格表达上的青春化----纯净、工整和唯美,艰涩、深刻的主题都被掩藏在平静或激情的生活的角落之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貌似青春片的电影,却从中默默地展示出了对当下变革中的中国广阔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直面与思考城乡差别、农民进城、城市贫困人口、老龄人口与年轻一代的差异……等等。
导演把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北京,在这里,北京已经失去被广泛赋予的文化涵义或政治喻指,这里只是提供故事发生的一个大都市而已。
在影片中,都市环境是显性的,而农村环境是隐性的,它主要集中在郭连贵和同乡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形成对置,进而为郭连贵的一系列行为引发的情节奠定最为根本的矛盾基础。
影片的开始部分快递公司的经理说要帮助这些农村来的人尽快的适应社会,但是就是在这个“城市化”的过程中,郭连贵表现的是更多的不安和不适应。
比如酒店的自动门,比如稀里糊涂到澡堂子洗澡。
在洗完澡被服务员要钱时,他一直强调“当初是你们叫我进去的,是你们一进去就把我的衣服脱光了”,其实,小贵强调的“你们”就是城里人,进而可以理解为这个城市,他并非自愿,而是一种强迫的行为。
可以看到小贵“城市化”的过程,实在是一个被迫无奈的过程。
这让我们想到同乡秋生的一句话:“关键是不能让人家看出你是个外地人”——这其实就是“城市化”。
秋生还让阿贵学习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刷牙。
但是,就像秋生说的,“我要有了钱,天天喝糖水,喝红糖水,一天三顿都吃排骨面”,“听说饭店的厕所还放音乐,要是我,我可尿不出来”,无论怎样模仿,他们仍然是外地人,有些东西一时是很难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