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琵琶记》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36
《琵琶记》鉴赏“南戏之祖”《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作家高明大致保留了原来故事的框架,也保留了女主人公赵五娘“孝妇贤妻”的形象,但在作品的主题、蔡伯喈的形象和最后的结局上都作了很大的改动。
作家在《琵琶记》中对蔡伯喈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把他从一个弃亲背妇、忘恩负义的反面人物改写成了一个全忠全孝、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这说明了作家试图通过这个人物去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也说明作家对这个人物寄予了同情、宽恕和理解。
但作家这种创作意图和善良愿望都不能削弱蔡伯喈这个形象的悲剧性。
蔡伯祯在剧本中的角色塑造主要是通过“三言三违”的故事情节,将蔡伯祯从一个抛弃亲人和妻子的穷书生的原始形象,转变为一个“忠孝、深情、正直”的人物。
作者深刻地刻画了他优柔寡断、软弱动摇的性格,以及矛盾、抑郁、痛苦和内疚的情绪。
辞试不从:蔡伯喈考虑到父母年迈,无人照顾,就谢绝了州司的推荐,决定暂时放弃功名,但蔡公强调只要儿子中举、获取功名,从此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自己就是死了也高兴,甚至责备蔡伯喈以尽孝为借口,其实是贪恋新婚妻子。
蔡伯喈服从“孝”的礼仪,无可奈何之下离开家门远赴京城参加科举。
这个情节写出了蔡伯喈为功名与孝道难以两全而深深苦恼,但又始终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
辞职:蔡伯珍是高中第一学者。
牛总理坚持要招募他为女婿。
皇帝也想使这段婚姻成功。
面对皇帝的婚姻,蔡伯祯不愿意放弃他的老妻子,但当他在金銮堂演奏手稿时,他只说他会回家为父母服务,没有提到他家里有妻子。
因此,皇帝的诏书说:“他所讨论的婚姻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变成桃子。
”辞官不从:蔡伯喈要辞掉京官改任乡官,朝廷答复:“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蔡伯喈不敢违旨,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愿。
蔡伯珍进入宰相官邸后,在他美丽的妻子陪同下召来奴隶和主教,变得富足而有尊严;成为尚一郎后,他也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他整天都很沮丧和悲伤。
他想念年迈的父母和妻子,但他不能放弃自己的财富;抱怨而无所作为,恐怕会冒犯牛总理。
琵琶记的原文与解析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对《琵琶记》的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琵琶记的原文以宋咏阳的《琵琶记歌词》为主要版本。
它由五十六场组成,每一场都以独立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展开,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场:“李商隐病中仙隐别离”。
这一场通过刻画李商隐与仙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悲壮和缠绵。
文中运用了对景抒情的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使人们深入感受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第二场是“韦世贞灵夙回归”。
这一场主要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思恋。
通过描绘韦世贞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内心的挣扎,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压力和内心的挣扎。
第三场是“曹玉英和尚退位还俗”。
这一场主要描写了一位尼姑放弃出家的生活,重新回到世俗社会的故事。
通过对曹玉英和尚的内心思想和动态变化的描写,让观众对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场是“陈彩虹身世为官慈母”。
这一场主要表达了作为一位母亲的无私付出和奉献精神。
通过对陈彩虹的描绘和塑造,使观众对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第五场是“探亲祭奠孟知柔”。
这一场主要描绘了主人公孟知柔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而前往故乡的故事。
通过对孟知柔内心情感的描绘和对家族情感的刻画,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孟知柔内心的挣扎和真情流露。
总的来说,《琵琶记》的原文通过对各个场次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细致的人物性格。
它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
希望通过本文的解析,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从而进一步推动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琵琶记诗赏析《琵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
这部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本文将对《琵琶记》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琵琶记》的背景和作者。
《琵琶记》是白居易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60首,以叙事诗的形式,描写了唐代宫廷中的琵琶女李师师的生平遭遇和情感经历。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朴实的风格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琵琶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琵琶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首先,从艺术魅力来看,《琵琶记》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琵琶女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诗中对李师师的描绘细腻入微,如“纤纤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金井梧桐,玉鸭雕梁,醉里且歌且笑,无人知是何年”等句,都展现了她的美丽和才情。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她与君王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这些描写都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把握和生动表现,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魅力和张力。
其次,从文学价值来看,《琵琶记》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通过对李师师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的生活风貌和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诗中对爱情、人生、命运等主题的探讨,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长安城里头,万户送秋雁”等句,都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琵琶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
它不仅在艺术魅力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在文学价值上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思想意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琵琶记》将会一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琵琶记》多重内涵探析——《琵琶记》主题之我见班级:汉语言101班姓名:陆欢学号:10011117 就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论,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其主题的历史变换,而不是一般地以当代眼光作为单纯的价值判断。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亦是如此。
而种种不同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丰富了伟大作品的内涵。
由于《琵琶记》剧作人物的复杂性和情节的悲剧性,所以自问世以来其主题就一直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教”说这种说法是明清时代正统的解说,以高明的思想为切入点,认为《琵琶记》的主题就是“想通过对封建纲常的说教来拯救社会”。
《琵琶记》写了孝子贤妇的故事,因而有助于世教。
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它,认为它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
”(毛声山评本《琵琶记·总论》)结合作者生活经历,高明出生在书香世家,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位有着强烈人世之心和浓厚封建思想的文人。
面对元末封建伦理道德的崩溃和政治的腐败,他试图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净化世风对元末社会的动乱以及封建伦理道德所受到的破坏,作者希望通过恢复纲纪来达到社会的安定。
《琵琶记》的再创作正表现了作者希望从儒家经典原始本义来达到追求完善伦理道德的目的。
二、“揭露黑暗”说这种说法从忠孝两个方面入手,认为其主旨为“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科举制度及仕官旅程的罪恶与黑暗”。
有人曾这样评论这部作品:“《琵琶记》是一出因科举制度的利绾名索而造成的家庭悲剧。
”在正常社会条件下,追求功名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悲剧。
悲剧的形成,正在于吏治的腐败,导致饥荒遍野;在于一入宦海,身不由已。
另外,以《琵琶记》的具体描写,其中正深刻地揭示了礼教制度下的家庭生活,如实地展示出了试图以合乎礼教方式行动的男女主人公,因礼教本身的矛盾而招致灾难。
这在明清人看来是“忠孝”两难的矛盾,本质上却正显示出礼教制度本身的巨大缺陷,昭示出了这种伦理社会之中人们行事的软弱,以及他们无可奈何的处境;只要礼教制度不加以改变,夹缝中两难的处境便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古代戏曲赏析琵琶记琵琶记是一部古代著名戏曲,它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剧情、人物塑造、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对琵琶记进行深入赏析。
琵琶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唐代,主人公是李靖之女李香君。
她出身贫寒,却有一身天赋异禀的琵琶技艺。
在一次琵琶比赛中,她遇到了唐宗朝,二人相互倾心,但却因家族身份差异无法相守,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个故事煽情感人,道出了爱情的悲欢离合,给人们以深思。
在琵琶记中,人物塑造精细入微,形象饱满而有血有肉。
主人公李香君勇敢、聪明、乐观,同时又有着柔情似水的一面,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男主角唐宗朝则是一个为爱勇敢挣扎的人,他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真爱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也都各具特色,给整个剧情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音乐方面,琵琶记的配乐精妙绝伦,能够完美地表达戏剧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其中的琵琶曲目,旋律婉转悠扬,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个剧目更加生动、精彩。
除了音乐外,琵琶记的舞台美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舞台布景巧妙地将唐代的风貌展现给观众,同时通过灯光、服装等元素的运用,将戏剧的氛围烘托到极致。
舞美的细节处理凸显了戏剧的内涵,使整个演出更富有视觉冲击力。
总的来说,琵琶记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人物塑造、优美的音乐以及出色的舞台美术成为了古代戏曲中的一颗明星。
它不仅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现代依然备受推崇。
琵琶记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唤起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等永恒话题的思考,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元末·高明《琵琶记》: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全
诗赏析
出自元末诗人高明的《琵琶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赏析
“一举成名”必然要经历“十年寒窗”。
所谓厚积而薄发,不然怎么能“一举成名”呢?不过这是以前的逻辑,现在不一样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太多了。
“暴富”不一定要苦心经营,只要瞅准了机会,“成名”也不一定要“台下十年功”,只要抓住了幸运。
也就是说,只要瞅准机会、再走了好运,就能“一举成名”。
这些例子反映出“机会”和“运气”的重要性,但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这种机会跟运气的,所以要“一举成名”,你就得“十年寒窗”,你就得勤学苦练、你就得厚积薄发,这是无庸置疑的。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文学院汉语文秘专业《古代戏曲鉴赏》考查试卷班级:134班学号:48号姓名:王晨得分:《琵琶记》是一部元末的南戏,被誉为传奇之祖,由高明编写。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
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琵琶记》成功的塑造了赵五娘这个人的形象,她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在赵五娘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韧劲,这种韧劲的表现就是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蔡伯喈赴京考试后,照顾公婆的责任全落在了她一人身上,但赵五娘也不过是个弱女子罢了,她也需要人照顾,可她没有逃避责任,水旱灾荒发生之后,赵五娘把自己的首饰和值钱的衣服拿去典当换来粮食为公婆充饥,从中看不出她有丁点的不舍,这对于赵五娘这么一个美丽温婉的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后来她再无值钱的东西典当,赵五娘艰辛求来的一点赈灾粮,在归途中被里正这个贪官无赖所夺去,赵五娘本想一死了之,这样就可以不在承受饥饿和痛苦的折磨,但为了遵守丈夫临走前的嘱托,还是选择照顾好公婆。
她坚强的维系着她虚弱的生命,张太公送来的一点粮食她自己舍不得吃,把好的留给了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糟糠。
如果换成其她女子,丈夫三年不归,杳无音讯,再遇上天灾无食可吃的境地,多半会抛下公婆,改嫁保命的,可赵五娘不仅没有这样做,还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
这不得不让人感动和佩服赵五娘的人品。
在公婆死后,赵五娘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为了让公婆死后有个安葬之所,即使双手搬运的血流不止,也不能阻挡她的信念,就连亲身的子女,恐怕也很难做到像赵五娘这样的地步吧!可她的丈夫蔡伯喈在高中状元后,另取妻子,入赘相府,赵五娘遭到丈夫的背叛,不由自主的对赵五娘这个人物产生同情,她的一切的付出,到底值不值的?蔡伯喈身在相府,虽想念父母和妻子,但却屈服于牛宰相的淫威,不敢回家看望父母和妻子,实为对妻子不忠,对父母不孝之人。
《琵琶记》是一部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者是酒令叶子。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叫做琵琶的妇女的故事,她被迫嫁给一个残忍的大臣,但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它描述了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环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琵琶的故事,展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艰辛和压迫,同时也展现了妇女的智慧和坚强。
在《琵琶记》中,琵琶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妇女,她精通琵琶,在宫廷中担任贵妃的位置,但是她被迫嫁给一个残忍的大臣,生活艰苦。
然而,琵琶并没有气馁,她仍然保持乐观和坚强,并通过自己的才华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这一故事启发我们要坚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勇于挑战,最终获得成功。
此外,《琵琶记》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她们没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只能顺从男人的意志。
例如,琵琶被迫嫁给大臣,而她并不爱他,这就表明了妇女在婚姻中的劣势地位。
此外,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她们只能依靠男人来维持生活。
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中的被忽视和被压迫的地位。
不过,《琵琶记》也给我们展示了妇女在困难和挫折中的坚强和智慧。
琵琶在被迫嫁给大臣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借助自己的才华,通过演奏琵琶赢得了皇帝的青睐,并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幸福。
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要坚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勇于挑战,最终获得成功。
总的来说,《琵琶记》是一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妇女在困难和挫折中的坚强和智慧。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继续探究和学习。
《琵琶记》多重内涵探析——《琵琶记》主题之我见班级:汉语言101班姓名:陆欢学号:10011117 就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论,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其主题的历史变换,而不是一般地以当代眼光作为单纯的价值判断。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亦是如此。
而种种不同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丰富了伟大作品的内涵。
由于《琵琶记》剧作人物的复杂性和情节的悲剧性,所以自问世以来其主题就一直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教”说这种说法是明清时代正统的解说,以高明的思想为切入点,认为《琵琶记》的主题就是“想通过对封建纲常的说教来拯救社会”。
《琵琶记》写了孝子贤妇的故事,因而有助于世教。
封建统治阶级重视它,认为它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
”(毛声山评本《琵琶记·总论》)结合作者生活经历,高明出生在书香世家,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位有着强烈人世之心和浓厚封建思想的文人。
面对元末封建伦理道德的崩溃和政治的腐败,他试图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净化世风对元末社会的动乱以及封建伦理道德所受到的破坏,作者希望通过恢复纲纪来达到社会的安定。
《琵琶记》的再创作正表现了作者希望从儒家经典原始本义来达到追求完善伦理道德的目的。
二、“揭露黑暗”说这种说法从忠孝两个方面入手,认为其主旨为“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科举制度及仕官旅程的罪恶与黑暗”。
有人曾这样评论这部作品:“《琵琶记》是一出因科举制度的利绾名索而造成的家庭悲剧。
”在正常社会条件下,追求功名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悲剧。
悲剧的形成,正在于吏治的腐败,导致饥荒遍野;在于一入宦海,身不由已。
另外,以《琵琶记》的具体描写,其中正深刻地揭示了礼教制度下的家庭生活,如实地展示出了试图以合乎礼教方式行动的男女主人公,因礼教本身的矛盾而招致灾难。
这在明清人看来是“忠孝”两难的矛盾,本质上却正显示出礼教制度本身的巨大缺陷,昭示出了这种伦理社会之中人们行事的软弱,以及他们无可奈何的处境;只要礼教制度不加以改变,夹缝中两难的处境便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
赏析琵琶记赏析《琵琶记》》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
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
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
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
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这“三不从”是高明重点刻画蔡伯喈全忠全孝的关目。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
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
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
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
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
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首先,她不满于丈夫被逼赴科举考试之举。
当蔡公催促伯喈“快赴春闱”以“改换门闾”,并且以恋新婚、贪妻爱来苛责他,致使伯喈屈从父命时,赵五娘对此表示异议,一方面埋怨公爹“见得好偏”,一方面指责丈夫“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有揆情理,欲偕丈夫向公爹进行劝谏。
一旦辞赴试不从的丈夫离家远行,她叮嘱他襦衣换青时切莫恋花柳,定要早办归程。
可见赵五娘对赴试求仕一事的态度是鲜明的。
以后,她总是把一系列变故、灾难跟它联系在一起。
把自己的不幸、痛苦和恼恨跟对它的怨恨联系在一起。
在她的心目中,丈夫赴试求仕跟蔡门一连串不幸事件无法分开。
她显然不同热中于得到凤冠霞帔的女人。
其次,她在侍奉老人方面自觉地承担了最大的牺牲。
在赵五娘看来,庆幸夫妻恩爱与尽力侍奉二老没有矛盾,它们本是融合在一起的两件事。
而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
“为爹泪涟,为娘泪涟,何曾为着夫挂牵”,“悲岂断弦,愁非分镜,只虑高堂,风烛不定。
”(《南浦嘱别》)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读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琵琶记》是元代剧作家高明的代表作,也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悲剧。
在这部戏文申,作者通过对赵五娘与蔡伯喈的爱情故事的描写,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愤怒鞭挞了争斗倾轧的封建官场和自欺欺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热情歌颂了生活在饿殍遍野的元末社会下被压迫妇女勇于献身,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高贵品格。
从这出戏中,我们不难看到元末社会种种面影。
穷奢极侈的官吏生活,贫困潦倒的贫民境遇,科举制的昏庸、没落,被压迫妇女的善良、贤惠和自我牺牲等等。
这些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深广的艺术再现。
《琵琶记》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政治意义,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民间传说和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也为当时所有南戏所不及。
《琵琶记》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明代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则成(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啄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
其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回答之际,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写得逼真自然。
尤其是赵五娘这一典型形象,更是为广大观众和读者所喜爱。
这一形象之所以真切感人,不仅在于她屡遭灾祸、身世凄惨,更主要的是在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封建社会千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确实,赵五娘所受的痛苦可谓多矣,——连年灾荒,家境贫穷,丈夫出走,姑舅埋怨,……然而,在我们为女主人公悲惨命运一洒同情之泪的同时,更使我们产生强列震撼和激动不已的则是这一形象性格的闪光点。
赵五娘勇子承担苦难,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朴的生活理想,无不闪耀着晶莹的光芒,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第二十一折《糟糠自厌》,是赵五娘性格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场戏,这场戏之所以重要、感人,在于剧作家在赵五娘的性格中,集中地反映了她自我牺牲、敬奉公婆的高贵品质和传统美德。
这一折一开始,作者直接将赵五娘所处的困境及其心态,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