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作业设计[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2.52 KB
- 文档页数:6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朗读、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一预习交流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一箪食,一豆羹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面句中画线字词⑴二者不可得兼⑵故不为苟得也()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⑷故患有所不避也()⑸贤者能勿丧耳()⑹蹴尔而与之()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翻译:(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翻译:(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翻译:(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翻译:4、小组检查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学习重点】对语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自主学习】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一豆羹.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由是是故蹴与加穷乏得我本心已苟得兼甚患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④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万钟于.我何加焉(比)【合作探究】3、分组讨论,弄通文章大意,积累下列主要文句的翻译。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鱼我所欲也》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了解文常;2.通读全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3.分析文章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4.背诵默写。
【学习准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和相关思考题,学习环节主要有:1.了解孟子、《孟子》、写作背景等文常。
2.听朗诵录音,通读全文,正音正字,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
3.分析第一段的论证过程,了解运用的论证方法。
4.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背诵默写第一段。
【作业设计】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何不为.也( ) 贤者能勿丧.耳()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二者不可得兼..也:..:故不为苟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所恶有甚于.死者:3.填空。
(1)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生亦我所欲,,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参考答案】1.(wéi)(wù)(bì)(wéi)(sàng)2.二者不可得兼..也:苟且偷生..:同时得到故不为苟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所恶有甚于.死者:比3.(1)“亚圣”“民贵君轻”“性善论”《论语》《大学》《中庸》(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9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过程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蹴.( ) 苟.得( ) 不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通假字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一词多义①为:故不为苟得也(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重点句。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4.本文先以设喻,得出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论证。
5.第一步推理是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
6.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
接着孟子还以为例,从正面论证。
最后以的论证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三、问题探究,深入理解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
参考答案一、积累知识,夯实基础1.wùdān gēng cùgǒu xiè2.(1)①“乡”同“向”,先前、从前。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案教师寄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教学目标1、掌握与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难点)3、正确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从而加强自身的道德培养。
(重点)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来关注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句话的含义;2. 掌握《孟子》中关于人性本善的思想;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2. 《孟子》中的人性本善思想;3. 《孟子》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鱼我所欲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2. 理解《孟子》中的人性本善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孟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孟子》中的思想;3.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孟子》原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孟子》的相关片段或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2. 进修内容讲解:讲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和人性本善思想;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孟子》中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4. 教室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稳固学生对《孟子》的理解;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2. 作业评判:安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孟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考试评判:设计考试题目,考查学生对《孟子》的整体把握水平。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文献,拓展对《孟子》的理解;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钻研,提升学生的钻研能力;3. 鼓励学生运用《孟子》中的思想去解读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教学资源准备:1. 《孟子》原文及相关钻研文献;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教室练习题目及作业安置。
以上是本次《鱼我所欲也/《孟子》》作业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中的思想,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五篇】.篇一篇二一、检查学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
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
六斛(hu2)四斗为一钟。
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
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
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三、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
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
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性善说: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九年级下册语文书鱼我所欲也【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一(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
一、导入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7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
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
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朗读,初步感知义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掌握字音、字义,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资料助读,整体感知义学生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既联系了旧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学法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鱼我所欲也-《孟子》》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进修《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干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适用对象:适用于初中生或高中生,学生年级和水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作业内容:1. 阅读《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寓言故事,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组讨论,探讨“鱼我所欲也”这个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和哲学意义。
3. 撰写读后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或社会现实,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启迪。
4. 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用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5. 作业评判,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内容,进行评分和点评。
四、作业要求:1. 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2. 作业内容要求结合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3. 作业要求有自己的奇特见解和思考,不要简单排列故事内容。
4. 作业要求小组合作,鼓励同砚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5. 作业要求展示形式多样,可以采用PPT、演讲、随笔等形式进行展示。
五、作业评判标准:1. 内容完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得分10-20分。
2. 语言表达流畅,表达准确,得分10-20分。
3. 深度分析,奇特见解,得分10-20分。
4. 小组合作,展示形式多样,得分10-20分。
5. 老师评判点评,得分10-20分。
六、作业时间安排:1. 第一周:学生阅读《孟子》,了解“鱼我所欲也”故事。
2. 第二周:分组讨论,准备作业内容。
3. 第三周:作业展示,老师评分点评。
七、作业效果评估:1. 通过学生的作业表现和展示效果,评估学生对《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故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和老师的评判,评估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9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精品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选文解析《鱼我所欲也》是庄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鱼儿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位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首先,庄子想表达的是“物我两忘”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是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在这个故事中,钓鱼者不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伤害那些无辜的鱼儿。
鱼儿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生命的意义。
庄子借用鱼儿的形象来说明,我们也应该学会相互尊重,保护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存在。
另外,庄子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比如,在钓鱼者看来,把鱼咬钩了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鱼儿看来,这件事情却可能是它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二、教案设计1. 课前预习(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寓言故事,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题目,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鱼儿为什么不想出波纹?(2) 钓鱼的人对待鱼儿的态度如何?(3) 这个故事要传达什么思想?2. 讲解故事(20分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中隐含的思想,老师可以借助一张图和一段视频来讲解:(1) 上大海的鱼儿为什么不敢轻易出波纹?因为它们都能感受到,由于物理原理,它们对周围的水会产生压力,这会影响到距离它们较近的其他鱼儿的存在,因此,它们都非常小心。
(2) 钓鱼者对待鱼儿的态度并不好,他们不顾及鱼儿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它们钓上来。
(3) 故事中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以及人的所见所识是受限制的。
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3. 分组讨论(30分钟)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鱼儿是怎么用它们的小脑袋感觉出水流的?(2) 鱼儿是怎样信任彼此,保持秩序的?(3) 除了鱼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同样的行为方式?(4) 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先入为主的观点?4. 课堂小结(1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下内容:(1) 庄子的故事《鱼我所欲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是一体的思想。
9 鱼我所欲也《孟子》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同 避 [释] 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同 辨 [释] 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同 德[释] 感恩、感激 与 同 欤 [释] 语气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同 向 [释] 先前、从前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2){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3){二者不可得兼 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中心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B.文章第一段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道理。
C.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观点,很令人震撼。
D.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乞丐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观点。
基础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我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道义长存,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义无反顾、再所不惜,这种公而忘私的大无畏精神也容易同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数革命志士抛头lú、洒热血,奋不顾身;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舍小家、顾大家,奋勇向前。
9 鱼我所欲也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今.为宫室之美问今.是何世B.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是亦不可以已.乎骨已.尽矣 D.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崔氏二小生.C.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3.下列句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既出,得.其船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在班会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一个知识抢答环节,试试看你能否抢答出下列问题。
(1)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__________________”,其思想的保守方面是“________”。
孟子——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继承人,《孟子》一书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学说,即“民贵君轻”。
(2)写出《论语》中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成语也很多,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请分别举一个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孔子:____________,孟子:____________。
二、阅读(一)【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部编语文九下第三单元作业设计01《鱼我所欲也》一、作业内容基础性作业(必做):(一)解释下列划横线字的意义。
可以辟患者:不辨礼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二)辨析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3.蹴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三)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得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并根据本文论证结构图,尝试背诵全文。
拓展性作业(选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做人准则,如文天祥、秋瑾、李大钊等;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又常听老师、家长说,不要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见义勇为。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今天,我们还需要“舍生取义”吗?请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写一写你的看法。
二、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二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论证方法。
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基础作业1、2对应目标一,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辨别并积累虚词的用法及词义。
基础作业3对应目标二,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认识本文的说理过程,并以补充图形的形式加以巩固。
拓展作业对应目标三,“舍身取义”是极端情景下的两难选择,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精神的永恒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内涵。
三、参考答案基础性作业:(一)可以辟患者:同“避”,躲避不辩礼义: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二)1.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2.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3.蹴尔而与之:动词,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三)拓展性作业:首先,生与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
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根据当今社会的生活情境和伦理取向,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抹杀人的一切欲望及求生本能。
《鱼,我所欲也》练习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9 鱼我所欲也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今.为宫室之美问今.是何世B.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是亦不可以已.乎骨已.尽矣 D.乡为.身死而不受或异二者之为.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崔氏二小生.C.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3.下列句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C.既出,得.其船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在班会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一个知识抢答环节,试试看你能否抢答出下列问题。
(1)孔子——我国封建社会的圣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__________________”,其思想的保守方面是“________”。
孟子——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继承人,《孟子》一书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_”学说,即“民贵君轻”。
(2)写出《论语》中的四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中成语也很多,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请分别举一个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孔子:____________,孟子:____________。
二、阅读(一)【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岳阳楼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然则..何时而乐耶(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文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9.【甲】文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文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请简述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衣.以文绣( ) (2)齐赵陪位于.前(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惊而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以人君礼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概述优孟劝谏楚庄王放弃厚葬爱马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 2.C 3.D 4.BC5.(1)仁礼性善仁政(2)示例:韦编三绝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杀身成仁(3)示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4)示例:孔子:周游列国(或:韦编三绝) 孟子:孟母三迁(或:断机杼)6.(1)益处(2)同“德”,感恩、感激(3)同“向”,先前、从前(4)停止(5)如此……那么(6)如果没有7.(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着给他,乞丐因受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2)(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8.人的羞恶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 对比9.略。
10.(1)穿(2)在11.(1)楚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
(2)请按照(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
12.①大哭,引起楚庄王注意;②顺着楚庄王的意思,建议用君王之礼来葬马;③葬礼隆重到荒谬的程度,让楚庄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参考译文】优孟,是以前的楚国的乐工,(他)能言善辩,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
楚庄王的时候,(楚庄王)有匹心爱的马,给(它)穿上锦绣衣服,把它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用枣脯喂养(它)。
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楚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
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
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的,一律处死。
”优孟听说了这件事,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
楚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
优孟说:“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借楚国的地大物博,有什么东西是得不到的呢?而只用(安葬)大夫的礼节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按照(安葬)君王的礼节来安葬它。
”楚庄王问:“怎么安葬呢?”(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凑,差遣甲士为(它)挖掘墓穴,老弱人丁背土(筑坟),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韩、魏等国(的使者)护卫在它的后面,为(它)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把万户的城邦封赐(给它守墓)。
(这样,)诸侯国听说这种情况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
”楚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才行?”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
”于是楚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
学法指导:怎样学好语文☆人生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探索,一种生活,而人生目标,则是一种自我的设定。
☆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纵向的拓展,更是横向的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它不一定是鸿鹄大志,不一定撼天动地,但要有一个切实的规划,目标既定,就要朝着你的目标勇敢前进。
☆所有的成绩都是努力的结果,都是勤奋的结晶,给自己确立一个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无怨无悔,就只有努力拼搏;只有努力拼搏过才能无怨无悔。
☆认真学习,加快生活、学习的节奏,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战胜自己,成为执掌自己命运的主人。
☆有人说自信是驾驭理想的风帆,是成功的基石!成绩一时不理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信心,可怕的是没走上战场就倒了下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它的广度、高度、深度是无限的,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活出质量活出品味。
1、初中语文一定要掌握好文言文中的课下注解的所有内容.2、语言基础部分靠平时积累,也是要多做题。
3、作文,多背些古诗词、名言警句啥的,尽量往文章里放。
作文要积累:平时看《读者》优美的段子就记下来,有感想也在一本本子上写几句自己的感想4、多看些经典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品位。
5、古文, 一定要记住翻译。
6、写好字,书法是自己一生的名片。
7、语文的基本功是背出来的,背得越多,你作文的自由度就越大。
8、勤于动笔。
摘抄、读书笔记,每天200字的作文,都是练习写作的方式。
摘抄不是完成任务式的抄,要抄自己真心喜欢的;背诵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与自己有共鸣的句子。
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必须不讲条件的背,课外一切自己喜欢的都可以背。
9、从生活中学语文。
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从生活中去读语文。
从建筑中学,从餐桌上学,从你家里的摆设中学,从活在民间口头语中去学。
10、重视教材。
教科书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高考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虽不等于全部的出题内容,但却是个范本,是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到知识规律是重点,通过大量纯正优美的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是难点。
11、充分的预习与认真的品读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必须做到课前疏通字词,读顺课文,课后理清思路,做好总结。
12、文科的学习方法唯有两字——积累。
语文知识广博,短时间里绝难有大的突破。
而盲目的摘抄积累是不行的,必须要仔细、要反复、要记牢。
13、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从同一实词或虚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