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材7——山水田园诗
- 格式:ppt
- 大小:310.00 KB
- 文档页数:17
山水田园诗(5篇)山水田园诗(5篇)山水田园诗范文第1篇鉴赏山水田园诗时,笔者认为,要留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一、意象――把握诗中意象的特征和寓意1、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植物类意象及其寓意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杨柳(垂柳、柳枝、柳)表怨别、伤感、怀远等情思。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江枫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枫叶愁思、悲凉。
青苔田园之景、寂寥之情、沧桑之变。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表现一种安静、清远的情境。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荷高洁、雅致、安静等。
残荷衰败、对逝去光阴的叹惋,生活环境破败。
杏花梦幻抱负、热闹奔放、春残留恋、追求爱情。
桃花明净喜悦、清爽明朗。
海棠表现对美妙景物的珍惜。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竹常寄予仆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舒适与清幽。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动物类意象及其寓意。
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舒适的生活。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静谧清幽的环境。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闲适心情。
赵师秀《约客》: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3、其它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春山渲染清寂的环境。
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材」(3)山水田园诗【必备知识】山水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明确概念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常见意象与意境一、田园诗①意象: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二、山水诗①意象:常见的景物: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常见的人物: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三、特殊意象的含义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诗人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②竹。
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③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④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⑤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例】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山水田园诗集锦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山水田园诗,希望对你有帮助!1、《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李绅唐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2、《饮酒》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游洞庭湖五首·其二》李白唐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4、《鸟鸣涧》王维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5、《乡村四月》翁卷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一、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二、经典链接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年上海卷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四、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赏析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答:参考答案幽静;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参考答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参考答案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间草房,暂时安居下来;浣花溪幽静美丽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快、宽慰和轻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怀,优游愉悦之情实在难得;句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中间两联在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我同意后者;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包藏着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记,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此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评解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答:参考答案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赏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答:参考答案幽深、宁静的特点;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答:参考答案“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赏析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那优美的雨景中充满了诗意;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有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兴味尤饶;这里的“闲”,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杨州禅智寺杜牧。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思妇闺情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绪连线: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羁旅思乡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送别抒怀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边塞征战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水田园E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怀古咏史F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人生感怀G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思妇闺怨H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民生疾苦I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一、山水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示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1.《山居秋暝》——王维1.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注释:1.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2.新雨:刚下过的雨。
3.晚来秋: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6.随意:任凭。
7.春芳:春天的花草。
8.歇:消散,消失。
9.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3.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洗衣姑娘们归来,莲叶轻摇,是因为有渔舟顺流而下。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过故人庄》——孟浩然1.原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注释:1.具:准备,置办。
2.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3.合:环绕。
4.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6.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7.把酒:端起酒杯。
8.话桑麻:谈论庄稼之事。
9.就:靠近,这里指欣赏。
3.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畅饮,谈论着庄稼的事情。
等到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再来这里欣赏菊花。
3.《鹿柴》——王维1.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注释:1.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3.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3.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入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一、何为山水田园诗?1.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2.开山鼻祖:谢灵运(山水诗鼻祖)、陶渊明(田园诗鼻祖)唐代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3.发展概况:源于老庄哲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画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2、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物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三、常表达的情感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