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9.32 KB
- 文档页数:5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归园田居·其三晋朝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生长得茂盛。
夕露:傍晚的露水。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归园田居·其三》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
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赏析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篇一: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
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
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河北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考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明]钟芳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注]斗富饶。
[注]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陶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6.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论语·雍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3)《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仁了。
15.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16.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
归园田居陶渊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阅读训练附答案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阅读训练】一、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本诗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又名潜,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为了做官不择手段。
陶渊明也做了几年小官,可是他却不能忍受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毅然选择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
所以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正是田园诗的代表。
首先,从诗歌的语言方面看来,这首诗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修饰,短短四句话,不过四十个字却将描绘出了一幅平静恬淡却不失美丽动人的农家生活图:南山下有我种下的豆苗,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夜晚顶着一轮圆月带着出头归来。
乡间道路狭长,路旁草木长的郁郁葱葱,以致衣服也被露水沾湿。
只是衣服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要辜负了我的这片心意。
而且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豆苗,南山,小路,杂草,夕露。
”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勾勒出了一幅恬淡优美,清新可人的图画,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悠然神往。
简明扼要,朴实无华的语言,虽然显得十分的“拙劣”,却真实的反应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与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三》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
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
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归园田居·其三-古诗-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注释】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翻译赏析《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
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
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
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
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
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⑵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理解选择:
1. 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 “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 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 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 “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 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着名诗人。
“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
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
C. “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D. “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
3. 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 “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
B. 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
C. 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 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
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各种杂草。
C.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 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6. 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 “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 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
诗 .、、八
意、。
D. 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二. 名句赏析:
1. 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三. 理解作答:
1. 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 “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5.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
隐“遁世”的?
答案:
一. 1.D 2.A 3.C 4.D 5.D 6.B
二. 1.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
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1. “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 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 “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
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 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 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
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