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基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度的实证
- 格式:pdf
- 大小:187.47 KB
- 文档页数:3
简论当今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摘要】本文论述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实质发展,五家大型国有银行已全部完成了股份制改制,中小金融机构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等,导致我国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优胜劣汰,最终可能发生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事件,凸现出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对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必要性。
【关键词】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一、引言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保证存款人利益的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该存款保险制度即所谓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自1933年美国首次使用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很快风靡全世界:20世纪60年代有8个国家创建了存款保险制度:70年代增加了9个;80年代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存款保险的行列中来,十年间就有19个经济体建立了该制度;90年代由于银行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问题继续恶化,因此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在该时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该制度。
截至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可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支持。
而我国目前仍然徘徊隐性保险制度上,在该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从不经历风吹雨打、日照雨淋,一切由政府母亲精心呵护和细心照料,已经出现了“银行亏损,政府买单”的局面。
目前我国已有个别金融机构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巨大而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破产和关闭,比如大鹏证券破产、德恒、恒信、中富、汉唐等证券公司被托管、“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中农信”和150多家城市信用社的关闭破产和停业整顿。
在处理这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时,由于没有适当的市场退出机制,给存款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恐慌,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同时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成本较大,效率低下,给政府带来了重大的经济负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篇一: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龙源期刊网.cn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作者:史建永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xx年第06期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改变传统模式,回归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人格本质是大势所趋,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金融改革平稳进行的基础与保障。
本文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内涵、特征、目的、分类、历史沿革等,随后阐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银行金融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全都是政府独资,政府兜底理所当然。
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银行的股权结构正日趋多元,未来完全由民间资本控股的纯民营银行也将登上舞台,国家兜底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在此情况下,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思路,以全体纳税人的钱为市场化的银行业兜底,显然并不合理。
必须化政府担保为制度担保,化政府兜底为机构兜底,在银行业建立市场化的退出和保障机制。
一、存款保险制度简介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规定数额的保险金,当自身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由保险人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进而保障银行清偿能力,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储户利益保护,即使银行破产了,储户的存款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存款保险通常可分为两种:显性存款保险和隐性存款保险。
本文探讨的存款保险为显性存款保险,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要素、赔付程序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在银行倒闭时,由保险机构对存款人负责陪赔付。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为破产银行的储户兜底的制度,例如我国。
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主要有:有偿性和互助性、时期的有限性和结果的损益性。
目前,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第一种,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第二种,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第三种,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浅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摘要自金融业产生以来,金融风险就相伴而生。
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允许未来民营企业加入银行行业,这意味着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我国也必须建立起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存款人利益、完善市场规则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简单分析,对我国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对我国在模式选择上作出了建议。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可行性、模式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显示条件和客观情况都要求银行系统尽快着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而近来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央行、财政部、银监会、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存款保险条例》已进入最后的草拟阶段,这标志着充分认识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得到国家的重视。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1、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2、存款保险制度形式的分类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和显性存款保险两种。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
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析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中回顾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这一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关键词:金融业;存款;保险;必要性目录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2)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2)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2)1、作为高风险的银行需要存款保险制度 (2)2、居民巨额储蓄需要存款保险制度 (3)3、现行隐性存款保护的弊端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3)(1)这种隐性存款保护带来更大的道德风险 (3)(2)它不利于银行市场的公平竞争 (3)4、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已成熟。
(3)(1)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的经营状况好转,为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2)严格的银监会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 (4)(3)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实施了注资、不良资产剥离、上市等改革措施,整体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不断开放。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
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对存款者给予偿付。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存款保险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
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银行连锁倒闭的风潮,众多存户损失惨重。
为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防范银行挤兑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分析-保险制度论文-保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1.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高储蓄国家,储蓄占城乡居民总财富收入的比重非常大,存款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然而大多数存款者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保护中小存款者的必要措施。
2.银行业竞争的需要我国的银行业存在一些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其竞争力不足。
首先,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各种具有高流动性的存款,而银行资产却主要是不具备高流动性的贷款。
其次,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于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导致存款人和银行之间不能全面有效的掌握对方的信息。
最后,银行是高负债经营企业,《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控制的要求仅仅是银行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比例不得低于8%。
总之,银行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原因。
3.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需要我国虽已具备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但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风险,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因竞争的加剧导致银行破产。
为避免和减少这类风险,我国有必要事先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以便为利率市场化进程提供坚强的后盾,防止单个银行倒闭的影响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这也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外在原因之一。
(二)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1.内部条件我国的存款保险主体已日趋壮大和成熟,目前,我国银行数目已达200多家,遍及全国各地的网点已达45000家,包括四大国有银行、中小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合作社及外资银行,可以说我国有足够多的投保主体,大约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保银行总数的4倍。
2.外部条件首先,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逐渐加强。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金融业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增多,公众对金融业的风险及规避风险的认识逐渐加强。
其次,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法律框架已具规模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看法【摘要】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当前金融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保护了储户的利益,也维护了金融稳定。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和完善。
为此,本文从加强必要性、建设重要性、措施完善、启示借鉴以及国际经验等角度展开探讨。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存款保险制度,提出进一步加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望未来,强调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前景和重要性。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将更加健全、稳健,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重要性、现状、必要性、建设、措施、启示、国际经验、借鉴、进一步加强、前景。
1. 引言1.1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保护存款人的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避免银行发生风险时引发的存款人挤兑现象,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在金融风险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可以稳定人心,防止金融恐慌蔓延,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当银行发生破产或风险事件时,存款保险可以确保存款人权益得到保护,避免他们因此而蒙受损失。
存款保险制度还可以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可以说是比较完善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主要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管理,设立了中国存款保险公司来承担存款保险业务。
该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存款保险金额较低,目前每位存款人的存款保险额度仅为50万元人民币,无法全面覆盖所有存款人的存款。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一、导言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而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件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都没有建立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政府事实上以国家信用为银行提供保险,一旦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时,政府就会干预以保护储户利益,以实现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存款保险在分散储户风险、补偿储户损失、增强储户信心和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市场运行机制的全面建立,我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存款保险制度。
然而在我国,由于制度创新方面的不足,使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迟迟不能建立。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从存款保险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政策思路。
二、新制度经济学及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变迁理论出发,能够探索出存款保险的本质属性和含义。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
制度变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一部分人为了获得制度变迁的收益,自发地推动和采用现行制度之外的新制度。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统治者在既有能力又有愿望推行制度变迁的条件下,依靠国家权威、强力而推行。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均衡是指在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的各种交易主体均无意或无力改变现行制度的动机和能力,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状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而制度均衡则是一种暂时的、理想的状态。
在短期内由于受制于制度供给主体的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制度的非均衡不一定会引起制度变迁,但从长期来看,制度非均衡必然引起制度变迁。
三、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我国当前建立存款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对于显性存款保险,其可以避免储户利益遭受严重损失,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和维护金融稳定,所以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稳定之间存在很大的正相关性;对于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由于政府事实上以国家信用为银行提供保险,在银行陷入困境时,一般会干预以保护储户利益,必要时动用财政资金对其进行援助,实现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Forum学术论坛2422012年11月 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①——基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度的实证分析天津财经大学 杜金向 王召光摘 要: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银行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
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迅速提升。
本文基于此观点,通过运用Panzar-Rosse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进行测度,并分析银行业竞争对银行业稳定性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测度,得出我国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的环境。
然后,分析银行竞争加强对银行业稳定性的负面影响。
最后,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竞争度 银行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 Panzar-Rosse 模型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b)-242-03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存款保障制度实际是一种国家信用,也可称之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公众相信,银行不会破产,因为由政府作为强大的后盾,即使银行可能破产,国家也会利用一切手段拯救并使之脱离破产的危险,使公众的存款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这在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大量银行机构的设立,竞争的日趋激烈。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随着金融业逐渐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银行业的风险逐渐显现,特别是银行的道德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银行存款保障制度的弊端也日趋明显,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
1 中国银行业竞争度的测度1.1 测度方法的选择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竞争和垄断程度)的度量方法可以分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方法(结构法)和新产业组织理论方法(非结构法)两种类型。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着重银行业集中度和市场份额等市场结构变量来测度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传统产业组织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集中率(CRn)、赫芬达尔指数(HHI)、洛伦兹曲线(Lo 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icient)等。
其中集中率和赫芬达尔指数在前人的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
而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把银行的竞争行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它利用非结构性因素对银行的绩效进行度量,主要有Iwata 模型、Bresnahan 模型和Panzar- Rosse 模型。
其中Panzar-Rosse 模型应用较多。
Panzar-Rosse 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收益弹性、非结构性因素的方法,确定银行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银行绩效确定的非结构因素。
因此,基于Panzar-Rosse 模型的在测量银行竞争度方面的广泛应用,本文决定采用Panzar-Rosse 模型检验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度,Bikker 和Haaf 在2000年提出了Panzar-Rosse 的基本理论思路[1]:(1)该模型主要是通过研究企业总收入对要素投入价格之间变动弹性,来判断企业在市场中处在什么样的竞争状态,其中为i 银行的产出,n 为银行的数量,为i 银行生产要素投入价格,为银行收益函数是一个外生变量,为银行成本函数也是外生变量,该模型存在的前提假设包括:(1)银行的运作是处于长期均衡的环境中的;(2)除非在完全垄断的情况下,其他银行的经营行为会对本银行的经营行为造成影响;(3)银行的成本结构是一样的,并且符合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
Panzar-Rosse 模型通常利用H 统计量来衡量竞争度:(2)不同的H 值反映了不同的竞争程度。
Panzar 与Rosse 证明了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H 值是1或是小于1的,银行竞争程度越大,H 值就会越接近于1。
[2]下表列出了H 指数的含义。
表1 H指数值的含义竞争市场环境检验H ≤0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共谋的,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短期的寡头垄断市场0<H<1垄断竞争的、可以自由进入的市场H=1完全竞争无亏损限制下企业销售量最大化均衡检验H<0非均衡H=0均衡1.2 变量的设定及模型设计本文采用中国13家主要的商业银行2001~2010年有关的数据,构建银行市场结构竞争条件检验和均衡条件检验的Panzar-Rosse 模型,对银行竞争度进行测度。
数据来源于Bankscope 数据库、2001~2005年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3家银行各年的年报等。
变量主要包括:总资产收入率(TAR),即银行总收入与总资产的①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TJYY —11—1—019)和渤海财产保险公司基金项目“适时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HX11-039)。
作者简介:杜金向(1963-),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农业经济顾问团成员,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王召光(1986-),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货币银行学研究。
Forum学术论坛 2012年11月243比值;总资产收益率(ROA),即银行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人均费用率(PL),即营业费用与职工人数的比值,因为难以得到员工数量的相关数据,采用人事费用与总资产的比值来代替;资金成本(PF),即银行利息支出与总存款的比值;资本成本(PK),即银行当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银行规模(GE),即银行净贷款与总资产的比值;银行风险倾向(RE),即银行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的比值。
[3]本文构造的模型如下:(3)其中,i=1,2,3,4,.....,n 表示第n 家银行,t=1,2,3,4,……T 表示第t 年。
为随机误差项。
其中,表示银行的总资产收入率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变动弹性,H 统计量为这三项的加总和,如下式:(4)由于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市场处于长期均衡,需要进行均衡性检验,检验模型为:(5)1.3 回归结果及分析本文运用Eviews5.0对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银行业竞争度检验方程和均衡检验方程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表2 2001~2010年我国银行竞争度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变量名称参数估计结果t 检验值Prob PL 0.531565***15.172140.0000PF 0.289650** 2.5018790.0144PK 0.0115400.0487380.7612GE 0.031200** 2.4607180.0160RE 0.076506* 1.7293550.0876判定系数R 20.994831调整的R20.993732F 检验值905.67420.0000H0.832755注:***表示在1%水平显著,**表示在5%水平显著,*表示在10%水平显著。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竞争度检验方程的R 2=0.994831,调整后的R 2=0.993732,对模型的解释力度达到99%以上,模型建立良好。
在1%水平上显著,在5%水平上显著,在10%水平上显著。
由检验结果知H=0.832755,0<H<1,银行业总体处于垄断竞争的水平,但竞争程度较强,垄断势力较弱。
表3 均衡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变量名称参数估计结果t 检验值Prob PL -0.581622***-3.9622530.0002PF 0.186077* 1.9305200.0571PK 0.189505** 2.4672410.0158GE -0.010344-0.3289940.7430RE 0.522460***402516980.0001判定系数R 20.988635调整的R 20.986220F 检验值409.36870.00000Wald 检验值1.1643100.2806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
由表3可知,均衡检验方程R 2=0.988635,调整后的R 2=0.986220,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达到98%以上,拟合程度良好,模型的建立也比较成功。
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10%的水平上显著。
Wald 检验值为1.164310,其伴随概率为0.2806,不显著,不能拒绝原假设“方程均衡”所以接受原假设,即13家银行组成的银行业满足均衡检验。
综上所述,基于Panzar-Rosse 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度的测度,我国银行业总体处于垄断竞争的状态,但竞争程度比较强。
2 银行竞争对银行稳定的负面效应银行业的竞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竞争,这种竞争与风险和扭曲相联,增强竞争的福利效应具有不确定性(Colin and Vives)。
[4]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当银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银行的经济利润为0,任何不利的外生冲击都会引起银行破产,这暗含着随着银行竞争程度的加强,银行不稳定的几率将会上升。
[5]上世纪90年代,Keeley 把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危机归因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强。
[6]可见,随着银行竞争程度的加强,将会对银行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银行竞争影响存贷款行为进而影响银行稳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存贷业务,从而保持银行的稳定。
然而,银行的竞争行为会使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进而减少了银行的利润,削弱了银行的稳定性。
[7]当银行的利率可以自由决定时,银行为了扩大存款,会提高存款利率,这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而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放贷业务,当银行竞争加强时,银行对贷款需求方的识别动力会减弱,从而会增加贷款的风险,导致银行稳定性减弱。
这方面的风险在我国也开始显现,前不久的齐鲁票据案,以及最近的渤海银行亿元贷款被卷走等,这不得不引起监管部门的思考。
并且,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我国利率的放开,银行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其对银行业的稳定性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2.2 银行竞争影响银行风险行为进而影响银行稳定1990年Keeley 提出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并且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特许权价值是指将银行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贴现所获得价值,但当银行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时,银行就会失去特许权价值。
当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许权价值越高,银行就会越珍惜自身价值,就越不会从事一些高风险经营行为;反之,则可能从事高风险行为。
Keeley(1990)通过对美国银行业的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由于竞争加强,收益下降,从而导致特许权价值下降,这就会促使银行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业务,是单个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对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