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应-王乐-实验七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学四年级应用题(必备17篇)数学四年级应用题第1篇1、甲乙两船同时从上海出发开往青岛,经过18小时后,甲船落在乙船后面千米,甲每小时行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小明出生体重千克,3个月后体重7千克,小明平均每个月增长多少千克?3、长方形面积504平方米,宽16米,如果将宽增加12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4、小明拿了20元钱卖水果糖和花生,水果糖元一千克,买了千克,剩下的钱买花生,花生元一袋,能卖几袋?5、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吨,实际多少天完成?数学四年级应用题第2篇注意应用题教学的灵活化,打破思维定式小学数学阶段的应用题在类型上往往比较简单,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差倍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比问题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很多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往往习惯把各类问题进行归类讲解,并让学生熟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这种归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归类,很多时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
如题:某工程,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1/3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1/4天,现在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合作,问需要多少天完成工程任务?很多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立刻熟练地写出了1/(1/3+1/4)的解答算式,既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考虑到答案的合理性,从而使得他们在粗心大意和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得出了错误的答案。
由此可以看到,过分强调应用题解题的规律性,容易使得学生陷入思维定式,这样不但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为此,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灵活化,这样才能够实现应用题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尝试自己编撰应用题为了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自己编撰应用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另一方面,学生在编撰应用题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数量估计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运用数量估计法进行种群数量估计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数量估计法是一种通过抽样调查来估计总体数量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区域内随机抽取样本,根据样本数量和总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对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本实验采用去除取样法进行种群数量估计。
三、实验材料1. 样本区域:一片自然森林。
2. 去除取样工具:绳索、记号笔、剪刀等。
3. 计时器。
4. 记录表格。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区域选择:选择一片自然森林作为实验区域,面积为1000平方米。
2. 随机抽样:在实验区域内随机选取5个点作为抽样点,每个抽样点间隔距离为100米。
3. 去除取样:在每个抽样点,用绳索围成一个面积为10平方米的圆形区域。
用剪刀将绳索剪断,去除该区域内的植物。
4. 记录样本数量:在去除取样后,记录每个抽样点去除区域内植物的数量,单位为株。
5. 计算样本密度:计算每个抽样点去除区域内植物的平均密度,单位为株/平方米。
6. 估计总体数量:根据样本密度和总体面积,运用数量估计法计算总体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本密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5个抽样点的平均密度为0.5株/平方米。
2. 总体数量估计:根据样本密度和总体面积,运用数量估计法计算得到总体数量为500株。
3.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1)抽样误差:由于随机抽样的原因,样本数量可能与总体数量存在一定的偏差。
(2)去除取样误差:在去除取样过程中,可能存在遗漏或重复计算的情况。
(3)估计误差:在计算总体数量时,可能存在四舍五入或近似计算的情况。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数量估计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运用去除取样法对森林植物种群数量进行了估计。
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区域内,森林植物种群数量约为500株。
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运用数量估计法进行种群数量估计时,应充分考虑误差来源,提高估计的准确性。
分析化学实验华中师范大学等编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分析化学(第四版)实验思考题答案实验一分析天平称量练习思考题:1.加减砝码、圈码和称量物时,为什么必须关闭天平?答:天平的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玛瑙刀口的质量。
若刀口不锋利或缺损,将会影响称量的灵敏度,因此,在加减砝码、取放物体时,必须关闭天平,使玛瑙刀和刀承分开,以保护玛瑙刀口。
2.分析天平的灵敏度越高,是否称量的准确度就越高?答:分析天平的灵敏度越高,并非称量的准确度就越高。
因为太灵敏,则达到平衡较为困难,不便于称量。
3.递减称量法称量过程中能否用小勺取样,为什么?答:递减称量法称量过程中不能用小勺取样,因为称量物有部分要沾在小勺上,影响称量的准确度。
4.在称量过程中,从投影屏上观察到标线已移至100分度的右边,此时说明左盘重还是右盘重?答:在称量过程中,从投影屏上观察到标线已移至100分度的右边,此时说明右盘重。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思考题: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
而HCl的浓度不定,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
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组合数字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组合数字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组合数字,又称组合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r个元素(r≤n),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方法数。
用符号C(n, 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n, r) = n! / [r! (n-r)!]其中,n!表示n的阶乘,即n! = n (n-1) (n-2) ... 2 1。
三、实验内容1. 理解组合数字的概念,掌握组合数字的计算公式。
2.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组合数字的理解。
3. 应用组合数字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验步骤1. 理解组合数字的概念,学习组合数字的计算公式。
2. 分析以下实例,计算组合数字:(1)从5个不同的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求组合数C(5, 3)。
(2)从7个不同的字母中,任取4个字母,求组合数C(7, 4)。
3. 应用组合数字解决实际问题:(1)已知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从中任选10名学生参加比赛,求参加比赛的学生组合数。
(2)一个班级有6名男生和4名女生,从中任选3名学生担任班委,求班委的组合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计算结果:(1)C(5, 3) = 5! / [3! (5-3)!] = 10(2)C(7, 4) = 7! / [4! (7-4)!] = 352. 实际问题解答:(1)参加比赛的学生组合数:C(40, 10) = 40! / [10! (40-10)!] = 3,838,380(2)班委的组合数:C(6, 3) C(4, 0) = (6! / [3! (6-3)!]) (4! / [0!(4-0)!]) = 203. 分析:(1)通过计算组合数字,我们可以知道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r个元素的方法数,这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选举、抽奖等。
(2)组合数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优解,提高工作效率。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探索数字的魔法力量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探索数字的魔法力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趣味实验来探索数字的魔法力量。
这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能够展示数字魔法力量的趣味实验,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奥秘。
实验一:数字魔术盒材料:一块纸板、剪刀、彩色纸、胶水、标记笔步骤:1. 将纸板剪成正方形,一边长约为10cm。
2. 将彩色纸剪成大小相同的小方块,每个小方块写上数字0-9。
3. 将小方块粘贴到纸板的四个侧面上,每个侧面上贴上两个数字,确保上下两个数字相加始终为9。
4. 在另一个侧面上标记一个问号。
现在,让我们尝试一些数字魔术。
请你相信,这个盒子能够用数字告诉你心中想的是什么数字。
1. 请你随意选择一个数字,不论是0-9中的任何一个。
记住这个数字,但不要告诉我。
2. 将盒子放在你面前,问好友要一个数字,然后记住这个数字,也不要告诉我。
3. 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并在心中记住结果。
4. 将盒子按照你心中的结果打开,并告诉我,我就能猜到你最开始想的是什么数字。
这个实验看起来似乎有点神奇,但实际上它背后是一种数学原理。
通过在每个侧面上贴上满足相加等于9的数字对,以及一个不确定的问号,盒子能够通过相加的结果来推理出你最开始想的数字。
实验二:数字矩阵材料:一张纸、标记笔步骤:1. 在纸上画一个5×5的网格,每个网格内填上0-9中的一个数字,使得每一列和每一行的数字之和都相同。
2. 让学生观察矩阵,注意其中的规律。
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它要求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试错的办法,填写每一个网格中的数字,以满足每一行和每一列的数字和相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三:奇妙的数字材料:一张纸、标记笔步骤:1. 随机选择一个两位数的数字,如48。
2. 将这个数字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互换,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1、一辆客车前3时行驶105千米,后2时行驶80千米。
这辆客车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2、《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深受小朋友喜爱,如果按每集播放26分钟计算,看完408集一共需要多少分钟?3、同学们表演团体操,原来排成24行,每行有20人,对形变化后,排成30行,每行有多少人?4、同学样采集植物标本,四一班同学采集132个,四二班同学采集256个,四三班同学采集168个。
四年级一共采集了多少植物标本?5、25千克黄豆可制豆腐100千克, 照这样计算, 用175千克黄豆, 可制多少斤豆腐?6、停车场停有大货车45辆,客车的数量是货车的2倍,小汽车比大货车和客车的总和还多20辆,停车场有小汽车多少辆?7、两个自然数相减,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360,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求出被减数是多少吗?8、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9、一桶油连桶重9千克,用去油的一半后,连桶还剩5千克。
这桶油重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10、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4、79、97、100、89、95,算一算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11、甲乙两地相距88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8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行65千米.两车从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12、用一个杯子向空瓶中倒水,倒进三杯水,连瓶共重440克;倒进五杯水,连瓶共重500克,一杯水重多少克?13、小明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3座,这是电影院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后一个座位,如果每年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算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吗?14、有一位妇女在河边洗碗,旁人看见以后问她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碗?她回答说,家中来了许多客人,他们每两个人合用一只菜碗,每3个人合用一只汤碗,每4个人合用一只饭碗,共用了65只碗.她家究竟来了多少客人?1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16、公路两边植树,每边每千米要植树25棵,这条路长120千米,一共植树多少棵?17、车辆厂要生产1440辆三轮车,原计划每天生产60辆,实际每天生产80辆。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并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讨论,验证实验假设,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名称乐乐的实验三、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基于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本实验通过观察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运动情况,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四、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2. 两个小球:用于模拟实验中的物体。
3. 水平桌面:用于放置小球。
4. 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5. 纸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球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它们之间有一定距离。
2.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小球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3. 将两个小球放在同一位置,让它们静止。
4.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记录数据。
5. 同时释放两个小球,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数据。
6. 重复步骤4和5,进行多次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小球1重力(N) | 小球2重力(N) | 相互作用力(N) | 运动时间(s)------- | -------- | -------- | -------- | --------1 | 0.5 | 0.5 | 0.5 | 1.52 | 0.6 | 0.6 | 0.6 | 1.63 | 0.7 | 0.7 | 0.7 | 1.74 | 0.8 | 0.8 | 0.8 | 1.85 | 0.9 | 0.9 | 0.9 | 1.9七、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实验过程中,两个小球的重力分别为0.5N、0.6N、0.7N、0.8N、0.9N,相互作用力分别为0.5N、0.6N、0.7N、0.8N、0.9N,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2. 随着小球重力的增加,相互作用力也随之增加,且变化趋势一致。
3. 实验中,两个小球在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运动时间分别为 1.5s、1.6s、1.7s、1.8s、1.9s,运动时间随相互作用力的增加而增加。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7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专业:09数应姓名:王乐
学号:__ 2009431008______ 实验时间:___2012.3.24______ 实验地点:主楼-501
一、实验项目:回归分析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明确回归分析的基本任务;
2.学会回归分析的基本统计思想和原理;
3.学会使用matlab软件解决统计分析问题;
4.通过范例学习,熟练统计分析方法和建模的基本要素。
三、实验内容
1.确定企业年设备能力与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某市电子工业公司有14个所属企业,各企业的年设备能力与年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如下表。
试分析企业年设备能力与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若该公司计划新建一个设备能力为9.2千瓦/人的企业,估计劳动生产率将为多少?
源程序:
m=[2.8 2.8 3.0 2.9 3.4 3.9 4.0 4.8 4.9 5.2 5.4 5.5 6.2 7.0];
n=[6.7 6.9 7.2 7.3 8.4 8.8 9.1 9.8 10.6 10.7 11.1 11.8 12.1 12.4];
p=polyfit(m,n,2)
m2=1:0.1:13
n2=polyval(p,m2);
m3=9.2
n3=polyval(p,m3);
plot(m,n,'b',m2,n2,'m',m3,n3,'g+')
n3
grid on
运行结果:m3 = 9.2000 n3 = 13.1044
2测定某矿脉的金属含量
一矿脉有13个相邻样本点,人为地设定一个原点,现测得各样本点与原点的距离x,与该样本点处某种金属含量y的一组数据如下:
试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
(首先画散点图)
matlab程序:
clc
clear
x=[2 3 4 5 7 8 10 11 14 15 15 18 19];
y=[106.42 109.2 109.58 109.5 110 109.93 110.49 110.59 110.6 110.9 110.76 111 111.2];
plot(x,y,'*');
hold on
[P,S]=polyfit(x,y,2);
[Y,delta]=polyconf(P,x,S);
plot(x,Y,'b','linewidth',2);
xlabel('样点与原点的距离');
ylabel('金属含量');
legend('数据散点图','拟合曲线');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