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
- 格式:pdf
- 大小:122.75 KB
- 文档页数:4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适宜模式分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影响城镇环境整洁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促进城镇环境卫生的提升,需要对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适宜的处理模式。
一、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1. 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
原本简朴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文化所替代,大量的包装垃圾、废弃电子产品和废弃家电等高污染的垃圾成为了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相比大城市,小城镇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对简陋,很多地方缺乏规范的垃圾堆放点和清运设施。
很多小城镇的居民在不了解垃圾分类和投放规范的情况下,随意乱扔垃圾,导致各类垃圾混合在一起,给后续的处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3. 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对垃圾处理的规范、意识的缺乏,很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垃圾分类。
这直接导致许多生活垃圾无法按照不同种类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 垃圾处理模式滞后小城镇的垃圾处理模式主要以传统的填埋和焚烧为主,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对土壤和空气造成了污染,而且产生的温室气体也对气候变化造成了不利影响。
填埋和焚烧处理方式还无法解决生活垃圾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再利用问题,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
二、适宜的垃圾处理模式分析1.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是有效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可以让市民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再利用,减少了垃圾的数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提高了环境卫生和城镇形象。
2. 建设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小城镇应该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现有的垃圾收集、中转和清运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的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分拣中心、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实现垃圾的集中处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探索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中小城市资源有限,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和方法与大城市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索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方法。
中小城市可以加强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基础。
中小城市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使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中小城市可以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并配备垃圾分类桶,方便居民进行分类投放。
垃圾分类的推行不仅能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还能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中小城市可以开展生活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利用工作。
生活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物品,如纸张、塑料、玻璃等,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的方式降低资源的浪费。
中小城市可以建立回收站点,收取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品,并进行分类、清洁和加工,然后将其卖给相关企业进行再利用。
中小城市还可以鼓励居民通过拾荒、废品回收等方式参与垃圾资源化的工作,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
中小城市可以推广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有机废弃物包括食品残渣、植物废料等,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
中小城市可以建立有机废弃物处理场所,进行堆肥、生物发酵等处理方式,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供农田使用。
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中小城市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效率。
中小城市可以引入智能垃圾桶、垃圾分类识别系统等技术,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
中小城市还可以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焚烧发电厂等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包括加强垃圾分类、再利用和回收利用、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处理效率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中小城市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垃圾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是解决垃圾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城市,资源化处理已经较为成熟,但在中小城市,资源化处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本文将探索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的途径和方法,并探讨其实施的困难和对策。
1.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垃圾分类是资源化处理的基础。
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将可回收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分开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回收垃圾可以进行再生利用,湿垃圾可以进行有机肥料的生产,干垃圾可以进行燃烧发电或填埋。
2.有机废弃物的利用有机废弃物主要包括厨余垃圾和农业废弃物。
可以通过堆肥和沼气发酵的方法,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
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田的施肥,生物能源可以用于燃气和发电。
3.废弃物的能源利用对于无法进行回收和利用的废弃物,可以进行能源利用。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燃烧发电和焚烧发电。
燃烧发电可以有效地降低废弃物的体积和污染物排放,同时产生电能,具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缺乏技术和设施中小城市的资源化处理技术和设施相对滞后,需要引进和培训相关的专业人员,以及建设垃圾处理厂和相关设备。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参与资源化处理项目。
2.意识和习惯的转变在中小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的意识和习惯相对薄弱,需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
政府可以开展宣传活动,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
3.运输和收运成本高中小城市相对分散,垃圾的运输和收运成本较高。
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垃圾处理厂和垃圾转运站,提高垃圾收运的效率和经济性。
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运营商进行运输和收运,降低成本。
4.政策和法规的缺失中小城市在资源化处理领域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和约束。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资源化处理的目标和政策导向,提供扶持政策和法规约束,推动资源化处理的实施。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垃圾问题,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案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和利用废弃物资源。
本文将总结几种可行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案。
一、生物质能源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是一种有效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
生物质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植物渣滓和厨余垃圾等,可以通过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如生物气、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等。
利用生物质能源有许多优势。
首先,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的,不会造成资源枯竭问题。
其次,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
此外,生物质能源可以作为替代传统能源的一种清洁能源,有助于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二、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利用是一种常见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
通过对城市废弃物进行分类,将可回收的废物分离出来,再进行二次利用。
废物分类回收利用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它可以减轻垃圾填埋和焚烧的压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其次,通过回收废物,可以获得再生资源,如纸张、玻璃、塑料等,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
此外,废物分类回收利用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废弃物生态农业利用废弃物生态农业利用是一种结合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
通过将废弃物作为农业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废弃物生态农业利用有多个优势。
首先,它可以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废弃物生态农业利用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废弃物生态农业利用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总之,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物质能源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生态农业利用是几种可行的方案。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开展,为建设清洁、美丽的城市做出贡献。
城乡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
1. 建立健全城乡垃圾分类体系。
推行居民分类投放垃圾,配备相应的分类垃圾桶,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
2. 加强城乡垃圾收运设施建设。
增加垃圾回收站、垃圾中转站等设施的投入,在城乡规划中考虑垃圾收运设施的布局,保证垃圾的及时收运和处理。
3. 加大城乡垃圾处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积极开展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包括垃圾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填埋等,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开展城乡垃圾治理宣传活动。
加强对城乡垃圾治理政策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垃圾治理,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乡垃圾治理格局。
5. 强化城乡垃圾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完善城乡垃圾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垃圾处理企业和个人的监督检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城乡垃圾治理的规范运行。
6. 注重城乡垃圾治理的宜人化和可持续发展。
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城市规划等方面考虑,提高城乡垃圾治理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同时注重垃圾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垃圾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技术与路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有效处理垃圾成为了当代城市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垃圾资源化的价值,尝试寻找技术和路径来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关键。
目前,生活垃圾资源化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和生物酶等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将垃圾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料。
通过生物技术处理生活垃圾,可有效削减垃圾量,降低有机物浓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垃圾处理,既可以转化垃圾为高效肥料,又可以制备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这一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2. 热化学技术热化学技术是将垃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分解,通过升温、蒸发等反应过程实现垃圾降解、转化和资源化。
利用热化学技术进行生活垃圾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垃圾量和难降解物质的含量,转化为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物质。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生活垃圾的高效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 物理化学技术物理化学技术是将垃圾在一定物理状态下进行处理,如利用筛分、分级、离心等技术进行垃圾分离和资源化。
利用物理化学技术进行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实现对垃圾的高效分离和转化,将垃圾中的可利用部分有效地回收再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垃圾的占用空间和污染量。
二、路径探索技术的创新只有结合科学的路径,才能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
如何探索可行的路径,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成为了殷切关注的问题。
1. 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制定国家垃圾资源化的法律法规,为生活垃圾资源化创造有条件的环境。
政府还应尽可能地提供资源和支持,吸引各界力量参与垃圾资源化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共识,推动全民垃圾资源化的行动。
2. 全民参与全民参与是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重要途径。
人们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家庭厨余垃圾、分类储存和投放垃圾等方式,协助政府和企业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目标。
人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分门别类和资源化处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保障。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适宜模式分析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保问题,需要探索适宜的处理模式。
本文将分析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并提出适宜的处理模式。
目前,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垃圾分类不彻底,垃圾的可回收、可利用部分被混杂在一起处理,浪费资源;二是垃圾处理设施的缺乏,小城镇有限的场地和资金导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三是垃圾处置方式单一,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适宜的垃圾处理模式。
需要加强垃圾分类,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建立起完善的分类收集系统。
可以设立垃圾分类站点,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设置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的收集点,方便居民进行分类投放。
需要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以满足小城镇的垃圾处理需求。
可以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建立规模适宜的垃圾处理中心,以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该中心可以包括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可回收物回收处理设施、有害垃圾处理设施等,实现垃圾的最大程度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还可以引入垃圾分类回收企业,与垃圾处理中心合作,将可回收物进行二次加工处理,然后销售给下游制造企业。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还应注重环境保护。
应该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技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可以采用生物处理技术、气化技术等,将垃圾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并回收能源。
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适宜模式应包括垃圾分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有效解决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施方案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是指通过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和分类利用垃圾资源,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
为了完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下是一些实施方案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首先,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这可以通过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影响,激发公众的积极性。
2.设立分类垃圾容器在城市各个居住区、公共场所和街道等地方,设立不同颜色和标识的分类垃圾容器,方便市民进行垃圾分类。
一方面,分类垃圾容器可以提醒市民进行正确分类;另一方面,它可以便于后期收集人员高效地收集垃圾。
3.建立回收体系建立高效、规范的回收体系是完善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关键。
需要设立回收站点,让市民可以方便地将可回收物进行分拣和投放。
同时,需要组织专业的回收人员,定期收集、分类和运输回收物,确保回收物不污染环境,并保持其作为资源的价值。
4.发展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推动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完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通过政府采购、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激励手段,吸引企业参与垃圾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相关产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5.加强监督和执法6.建立数据追踪和评估机制建立数据追踪和评估机制可以实时监测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效果,为相关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也有助于评估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绩效,为持续改进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完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需要从宣传教育、设立分类垃圾容器、建立回收体系、发展资源化利用、加强监督和执法、建立数据追踪和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实施。
可以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新时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
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案,不仅可以减少环境压力,还可以创造经济价值,推动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时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些有效方案。
1.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一步。
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将有用的资源和有害物质分开,有利于后续的资源利用和处理。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宣传教育,促使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建立起垃圾分类的制度。
可以建立起分类投放的垃圾桶和垃圾回收站,方便居民进行分类投放。
2. 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中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有机废弃物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的施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
还可以通过生物质发电的方式,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能源,用于城市的能源供应。
3. 可回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回收废弃物是生活垃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等。
这些废弃物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的方式,转化为新的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回收再利用的设施,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提高可回收废弃物的回收率。
4. 垃圾焚烧发电对于生活垃圾中无法进行其他资源化利用的部分,可以采用垃圾焚烧发电的方式进行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可以将垃圾进行高温焚烧,产生高温燃烧废气驱动燃气发电机,发电产生清洁能源,同时还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5. 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是指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浪费,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在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时,可以采用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等方式,实现对垃圾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6. 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措施,例如给予企业税收优惠、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资源化利用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对资源化利用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等,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领域。
镇街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分类与资源化利用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政府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并要求各地镇街积极推广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镇街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一些建议。
一、方案目标1.提高镇街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
2.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提高分类准确率。
3.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
4.促进资源化利用,降低资源消耗。
二、方案措施1.宣传教育(1)利用宣传车、户外广告、宣传栏、社区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2)开展“小手牵大手”等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家庭和社区。
(3)定期举办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镇街居民分类意识和能力。
2.分类设施(1)在居民区、公共场所等设置分类投放点,并根据实际需求定期调整。
(2)为每个投放点配备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指导牌等设施。
(3)在公共场所设立垃圾分类宣传员,引导居民正确分类。
3.分类收运(1)根据分类结果,采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运输车进行分类收运。
(2)在收运过程中,对分类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确保分类效果。
(3)对分类收运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为优化分类方案提供依据。
4.资源化利用(1)建立健全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促进废弃物资源化。
(2)鼓励企业参与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3)开展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
5.监管考核(1)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对镇街居民的监管。
(2)定期对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清洁、维护,确保设施完好。
(3)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三、方案实施与评估1.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责任人。
2.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一作者:魏 俊,男,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3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No.030702)。
如何实现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3魏 俊 赵由才 牛冬杰(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摘要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应重视资源化,但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面临城镇规模、垃圾组分、经济、技术和市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
逐一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三种实现模式,即纳管模式、组团模式和单建模式,探讨了三种模式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小城镇 生活垃圾 资源化 模式H ow to carry out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MSW in sm all tow ns Wei J un ,Zhao Youcai ,N i u Dong j ie.(S tate Key L aboratory of Poll ution Cont rol and Resource Reuse ,Tong j i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092)Abstract : The disposal of MSW in small towns should carry out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However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is facing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such as scale ,components ,economy ,technique and market.The paper ana 2lyzes them one by one and three correspond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odes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typical examples.They are the receiving mode ,united territorial disposal mode and independent mode.Then their applicable conditions are researched.K eyw ords : Small town MSW Resource utilization Mode 当前,我国小城镇环境呈总体恶化的趋势。
小城镇的概念和范畴至今仍无定论。
参照国家环保总局的定义并根据研究的主体情况,本文将小城镇定义为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的镇(乡)政府驻地。
明确定义有助于认清小城镇环境问题的主因。
从“镇域”来看,小城镇环境问题的主因是乡镇企业污染,然而明确小城镇所指的是“镇区”以后,可以看到,由于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分布于村落,就镇区而言,小城镇环境问题主要来自生活污染,而小城镇生活垃圾则是生活污染的主因。
小城镇生活垃圾,指小城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小城镇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小城镇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与渣土,但不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1]。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生活垃圾管理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1)简易处置阶段,处理方法以简易填埋和焚烧为主;(2)避免二次污染阶段,以带烟气处理设备的焚烧和卫生填埋为主;(3)垃圾处理资源化阶段;(4)资源综合利用阶段,即重视源头的避免,实施固废全过程管理(ISWM )。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仍处第一阶段,少数大中城市处于第二并向第三阶段迈进的过程。
从我国广大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来看,无害化仍是近期生活垃圾处理的首要目标,但这并非代表我国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必须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老路,如何利用小城镇的后发优势,推行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实现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跨越式发展,是值得积极探索的问题。
本文对小城镇生活垃圾特点和资源化现状进行评述,分析了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种种限制性因素,并结合我国小城镇的多样性特点对一些地区的资源化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三种模式,探讨了各自的适用范围。
1 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特点及资源化现状111 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的特点(1)总量少,变动性强。
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绝大多数生活垃圾日产总量不足50t ,其产量和组分极容易受燃料种类、局部开发、节令变化和集市贸易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较强的波动。
(2)产生源分散。
小城镇低层建筑多,建筑容积率低,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产生源点多量少,布局分散,不利收集。
(3)可资源化物质比例低。
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低,生活垃圾中有机组分少、无机成分多,热值低,废品含量少。
(4)居民消费水平低,生活垃圾组分相对简单,・116・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少。
112 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现状目前,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各方面都相当落后,资源化率极低。
四川、重庆和福建等省市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率仅5%~25%,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小城镇也处于上述的较低水平[2]。
小城镇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方法十分有限,基本以废品回收为主,其他如传统的好氧堆肥、小型焚烧炉焚烧和生活垃圾烧砖等资源化方法也有一定范围应用。
这些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小城镇生活垃圾的特点并最终消纳了一部分生活垃圾,但资源化的同时往往未能有效减轻污染。
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实际的资源化率要大打折扣。
如小城镇生活垃圾堆肥,是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简单分拣即进行堆置,肥料中灰分多,塑料、玻璃和重金属物质缺乏细致分选,安全性得不到保证,肥料毒性大,给土地带来负作用,严格来讲,不能称之为资源化。
再如废品回收中出现的地沟油、垃圾猪和黑心棉等,更是远远违背了资源化的初衷。
2 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限制因素分析211 规模因素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
从总量方面看,我国多数小城镇生活垃圾日产总量在十几到几十吨的范围内,一直未开发出经济适用的小型化资源利用设施,如分拣装置、堆肥和焚烧装置等,而适合于大中城市的资源化设施,由于一次性投资过大,不具规模效益也无法采用。
可以说,小城镇规模小、生活垃圾总量少的特点是制约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首要因素。
212 组分因素传统的生活垃圾资源化手段一般包括废品回收、堆肥产品出售和焚烧热能回用三种方式。
每种方式都对生活垃圾组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生活垃圾中可资源化物质的比例必须超过某一限值”。
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组分制约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客观因素限制。
小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低,燃料结构以煤为主,其生活垃圾组分与同地区城市生活垃圾相比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小城镇生活垃圾有机组分低、无机组分高、废品比重低、热值小,如四川省中小城镇垃圾低位热值仅为2000kJ/kg左右,远远达不到垃圾自燃(低位热值>3344kJ/kg)的要求[3];(2)人为因素干扰。
由于小城镇的开放性,各种人为因素如农家饲养收集泔水、拾荒人员捡拾等,进一步加剧了小城镇生活垃圾中可资源化物质的流失;(3)其他固废混入。
小城镇环保力量薄弱,管理能力有限,致使各种工业固废、医疗垃圾等混入小城镇生活垃圾,不仅使原本相对简单的小城镇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化,也增加了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难度,如含磷的工业固废易引发火灾,含铬的工业固废有剧毒等;(4)组分不稳定。
资源化设施的运行一般要求稳定的物料来源,而小城镇生活垃圾组分极容易波动。
21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前期收运和后续处理两方面。
前期收运,小城镇人口密度低的特点使得生活垃圾产生源点多量少,布局分散,增加收运成本。
后续处理,资源化设施都需要较高的初期投资,如建造1个日处理量100t的小型垃圾焚烧厂,全部采用国产技术的话,初期投资也要2800万元,这样的价格只有中小城市能够承受。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制镇年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基本属于吃饭财政,很难购置此类设施。
同时,小城镇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得小城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事权大、财权小,无法将此类投资纳入财政预算。
214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主要针对生活垃圾的后续处理。
一方面,堆肥、焚烧等传统资源化工艺的小型化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回收废品的再利用技术落后。
根据国内外对回收废品中某些组分再利用过程的L CA分析,发现许多组分的回收实际对环境造成了更大污染,也消耗了更多资源。
如一次性尿片已经达到美国固体废物的2%,可重复使用的布质尿布有日益显著的优势。
然而利用可重复使用的而非一次性尿布,却要消耗3倍以上的热能并将产生10倍的水污染[4]。
我国小城镇尽管拥有众多乡镇企业可以就近利用回收废品,但这些企业大多数规模很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如果进行同样评估的话,结果更糟。
同时,落后的技术,也并不能保证有效降低垃圾资源化的提取成本,增加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5 市场因素堆肥产品出路难是市场开发不利、销售渠道不畅给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影响。
另一方面,市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也给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带来了种种制约,如一些难以运输、利润低的废品像玻璃、塑料袋等得不到回收。
同时,无序的市场使得由落后技术再生而来的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容身之所,事实上,缺乏约束、自由放任的市・216・场本身正是影响城镇垃圾资源化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的一种反向制约。
3 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模式分析311 纳管模式纳管模式即将小城镇纳入所属大中城市的环卫规划范围,通过市域环卫规划统筹考虑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
纳管模式通过区域的整体考虑,有效克服了单个小城镇在生活垃圾资源化上的规模缺陷及财力限制;在组分方面,有效减弱了局部突变因素给小城镇生活垃圾组分带来的波动性;在技术方面,有利于在更大地域范围内解决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的出路问题。
纳管模式实施的地域范围大,一般基于市域范围考虑,由市域环卫主管部门主导实施。
本文结合佛山市实例对纳管模式在小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方面的应用进行分析。
31111 佛山市辖小城镇实行纳管模式的情况简介佛山市域总面积3848149km2,辖五区32个街道办和34个镇(计算城镇密度时根据其规划图[5]计城镇数为53,部分街道办并入城区计算),常住人口560多万人。
实施纳管以前,佛山所属小城镇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基本是各自为政,由于缺乏统筹考虑,不仅浪费宝贵的环卫资源,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也难以实现小城镇生活垃圾的资源化。
纳管前,佛山市域共有生活垃圾处理场(厂)29座,其中只有2座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其他的垃圾处理设施普遍存在选址的随意性较大,处理点多而分散;规模小而且处理不规范,处理方式多为简易堆填或焚烧[5];现状调查表明,这些处理设施运行的二次污染严重,如焚烧设施炉膛温度不高,炉渣烧的不透,没有除烟设备,热能无法利用;填埋场底部没有防渗层,沼气露天排放,渗滤液处理后仍严重超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