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10-19章)【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48 MB
- 文档页数:137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第15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一、填空题1.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生产与演变,跟远古______、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农业生产【解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
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习俗。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
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2.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______。
【答案】德性文化【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德”,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在于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通。
因此可以说,人的“德”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
3.在中国文化系统内,______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
【答案】孝道【解析】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这种情感不仅表现为对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现为对活着的长辈绝对孝顺,所谓“百善孝为先”。
“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道德传统。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1)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2)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3)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结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第3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填空题1.秦统一全国后,嬴政决定称______,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帝王,确立了第一个______的统一王朝。
【答案】皇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嬴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并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自此,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2.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它有大宗小宗之分。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3.______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答案】郡望【解析】“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较为有名的郡望有“彭城刘”“颍川陈”“汝南周”“太原王”“京兆杜”。
二、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答: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来源于商末周初形成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它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核心,其内涵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一制度被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在几千年的皇位继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2.宗族[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一、填空题1.《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赋、比、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兴【解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楚辞的《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九歌·湘夫人【解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九歌·湘夫人》。
第一句写出了微微的秋风,吹拂着眼前的万物。
第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泛起了波浪,周围的树木纷纷坠下了落叶。
屈原的《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共11篇。
据闻一多观点,首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九章为娱神曲。
《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九歌》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了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以及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九歌》是屈原长期放逐生活之心情的自然流露,表现出幽微绵缈的情致和缠绵哀婉的风格。
3.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吾将上下而求索【解析】出自屈原的《离骚》。
这句话意思是虽然现实很黑暗、很残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遥远,但是,“我”(即屈原)也会不惜一切去寻求真理,表现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矢志不渝的无畏精神和坚定信念。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长诗。
《离骚》的写作大约在怀王后期到顷襄王初,屈原流放汉北之时。
诗中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对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之情。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集中体现了屈原的“美政”理想。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诗经》中的_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周族史诗【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
3.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书类别有两种分法:①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②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4.司马光的《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解析】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5.《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一评语出自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史记》(或《屈原列传》)【解析】这一评语出自《史记》中的《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6.《史记》的原名叫《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诗经》与《楚辞》国先秦散文古汉赋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唐诗文宋词学元杂剧明清小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 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 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 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10章中国古代艺术
一、填空题
1.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唐三彩
【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2.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景泰蓝
【解析】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
它的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先要制作铜胎,然后在铜胎上作画,即掐丝;再在图案上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叫做点蓝。
最后经高温烧后而凝结。
烧好之后,还要细细打磨,再经镀金,一件景泰蓝制品才得以完成。
二、选择题
1.唐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极高境界,其中楷书四大家是()。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A.张旭、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
B.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
C.孙过庭、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
D.怀素、张旭、孙过庭、柳公权
【答案】B
【解析】唐朝楷书四大家是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A项,张旭善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说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C项,孙过庭楷行兼善,尤擅草书。
D项,怀素是著名的草书书法家。
2.汉族()民居一般遵循“小河——房屋——街道——房屋”的建筑格局。
A.江南
B.徽州
C.闽粤
D.北京
【答案】A
【解析】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江南民居一般遵循“小河——房屋——街道——房屋”的建筑格局,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
B项,徽派建筑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
C项,闽粤客家土楼和围屋环环相套,构成了一个封闭式环形聚居的奇妙世界。
D项,北京民居主要为四合院布局。
3.唐代对绘画有四种评价标准,到了宋代()成为对画作的最高评价。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逸品
B.神品
C.妙品
D.能品
【答案】A
【解析】宋代时,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逸品”列为首位。
“逸格”是指不注意绘画的规矩,笔墨精炼,意趣出常;“神格”指形神兼备,立意妙合自然;“妙格”指绘画得心应手,笔墨精妙;“能格”指有功力,能生动表现对象物的作品。
4.“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中山大学2011年研] A.笛子
B.琵琶
C.二胡
D.古筝
【答案】B
【解析】“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错落有致,疾乱中自有章法,像珍珠掉落玉盘一样清脆动听。
珠落玉盘更是形容每一声都清脆悦耳,没有混音乱音。
这一句描写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手法的快捷,该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5.唐代的燕乐是服务于()生活的一种音乐形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军旅
B.市民
C.寺庙
D.宫廷
【答案】D
【解析】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
其中,“燕乐”是宫廷宴饮之乐。
6.以画绝、才绝、痴绝而被称为“三绝”的古代中国画家是()。
A.东晋顾恺之
B.唐代吴道子
C.宋代李公麟
D.明代唐伯虎
【答案】A
【解析】顾恺之,字长康,今江苏无锡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即画绝、才绝和痴绝。
7.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主要代表作是()
A.《洛神赋图》
B.《清明上河图》
C.《荷花图》
D.《墨梅图》
【答案】A
【解析】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
B项,《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C项,《荷花图》为张大千作品,水墨纸本,整幅画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用笔
豪放大气,格调清新典雅。
D项,《墨梅图》是著名画家王冕的作品,此画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8.张择端、阎立本、唐寅、郑板桥分别是哪个朝代人?()
A.宋、唐、明、清
B.清、明、唐、宋
C.宋、元、清、明
D.唐、宋、明、清
【答案】A
【解析】张择端,北宋画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阎立本,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唐寅,明代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六如居士集》等;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著有《板桥全集》。
9.画圣吴道子的传世作品是()。
A.《历代帝王图》
B.《步辇图》
C.《游春图》
D.《送子天王图》
【答案】D
【解析】吴道子,唐代画家,传为“画圣”。
主要代表作有:《五圣图》《孔子行教像》
《送子天王图》等。
AB两项,《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
C项,《游春图》作者是北齐画家展子虔。
10.《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的作品。
A.王羲之
B.王祯
C.李清照
D.张择端
【答案】D
【解析】《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11.开创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画派的著名画家是()。
A.王羲之
B.赵孟頫
C.阎立本
D.吴道子
【答案】B
【解析】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开创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画派,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国际天文组织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的一座环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