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各论第四章伤寒金匮类文献精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2
杨麦青·《伤寒金匮教学文集》连载之四第四章《伤寒论》现代临床研究“三重证据法”张仲景《伤寒论》最大的意义与贡献,是他建立了一个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中医学诊疗系统,条文精炼,层次分明,颇蕴有科学内涵。
《伤寒论》为临床诊断治疗经典,非是空理空论。
今基于临床提出“三重证据法”,相互印证,以阐明其科学性,敬祈同道指正。
一、文献学考证与临床研究。
《伤寒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共16卷,今析本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撰写年代在公元206年(建安10年)左右,原本失传。
在十一世纪前的古传本:晋•王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中均见有伤寒病部分,但均不完整。
《伤寒论》版本文字定型始于公元1065年(治平2年),由林亿等整理的《伤寒论》北宋原刻本共10卷,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注本10卷,公元1599年明•赵开美影宋刻本后始大行于世。
汉末至宋,代远年湮,或有错简脱漏,或有后人掺入,如王叔和“伤寒例”即与原论文意相违。
自明•方有执倡削“伤寒例”重订错简说后,喻昌、柯琴、钱潢、尤怡等诸家皆驳王叔和之论,对原文各自更定。
然陈念祖认为:“旧论逐条,字字是法”;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刻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两说相峙,令人困惑,及至八十年代初笔者等参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时,始得豁然开朗。
盖起重型、危重型在发病伊始太阳病阶段,每见“蓄血”、“结胸”证,而轻型、中等型则可见“蓄水”、“痞”证。
从而联想小儿肺炎、流脑、乙脑早期时可见“刚痉”、“柔痉”;菌痢重型可见厥阴病“霍乱”证;婴幼儿腹泻中度脱水见太阴、少阴、厥阴并病,故太阳病“痉”、“湿”、“暍”列入前,“蓄水”、“蓄血”、“结胸”、“痞症”俱列入太阳篇,厥阴病“霍乱”证列入后,其原论排序合理。
若脱离临床,妄自揣摩更易,则有违疾病传经规律。
二、临床实验与实验医学佐证。
《伤寒论》六经病证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和有效性,是以千百年历代伤寒家传道、授业、解惑,始得相传至今,四十年来由于中西医药结合的进步,已可窥测其科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