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腹股沟斜疝名词解释腹股沟斜疝(Inguinal Hernia)指的是腹股沟部位发生的一种疝气,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沿腹股沟区域的间隙突出、下降或下垂的情况。
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之一,多见于成年男性。
它是由于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通道进入阴囊或大唇外突,形成一股突出物,并伴有压痛或隐痛的症状。
腹股沟斜疝常发生在腹压增加的情况下,例如咳嗽、喷嚏、用力排便、举重等。
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腹股沟区域出现肿块或隆起,可伴有疼痛、不适、肌肉松弛、腹股沟区域的坠胀感等症状。
肿块可从腹腔通过腹股沟环、腹股沟外缩和韧带等结构穿过,并进入阴囊或大唇的区域。
腹股沟斜疝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疝气两种类型。
原发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股沟间隙发育不良导致肠道或脏器突出;而继发性腹股沟斜疝则是因为腹腔内压力增加、腹股沟区域受到损伤或手术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等待、穿戴腹股沟疝气带和手术治疗。
对于无症状、微小的腹股沟斜疝,可选择观察等待,但应定期进行复查。
对于较大的腹股沟斜疝或有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可以选择传统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修补腹股沟通道,防止脏器再次突出,并减轻症状。
传统开放手术通常是通过在腹股沟区域进行切口,将突出的脏器放入腹腔内,并修补腹股沟通道,以防止再次突出。
腹腔镜手术则是通过在腹部作出几个小的穿刺孔,插入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进行手术,减少了切口大小和术后恢复时间。
总结起来,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通道进入阴囊或大唇外突的疾病。
它可以导致腹股沟区域出现肿块、疼痛等症状。
治疗方式可以选择观察等待、穿戴腹股沟疝气带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可以是传统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疝气)
*导读: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疝气)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什么原因引起腹股沟斜疝(疝气)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径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
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第1页。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 ?如何治疗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听说谁家小孩患了“疝气”。
那么什么是“疝气”,它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治疗呢?在讲解之前,首先大家要明白一点,生活中大家经常谈到的“疝气”通常指的是腹股沟疝,它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其中腹股沟斜疝占比最大约95%左右。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和绞绞窄性疝。
人们常觉得小孩儿才患“疝气”,大人是不患“疝气”的,这是错误的,“疝气”大人、小孩儿都可能患病,而其不分男女,同样可以患此病。
腹股沟疝一个共同特点:腹壁肌肉发育不全或后天腹腔内压力增高使得腹壁局部形成缺损或人体自然腔道扩大(内环口、外环口、股管),从而使腹腔内脏器经此突出于腹股沟区(大腿与小腹交界处,大腿根部)形成肿块,即所谓“疝气”,因平躺或休息后,疝囊内脏器回到腹腔内,包块消失,相似一个充满气的包块一张一弛,大家形象的称之为“疝气”。
下面将对腹股沟斜疝的形成原因、表现以及治疗等进行全面介,旨在促使患者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积极有效治疗。
一、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疝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指患者体内脏器或腹膜经缺损或扩大的内环,再由斜行通道进入腹股沟管,穿过皮下环,形成突起包块,甚至进入到患者(男性)阴囊中,此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腹股沟斜疝。
占所有腹股沟疝的95%以上,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斜疝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导致患者产生此病症的因素主要分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指常见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因素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腹横肌和腹内斜肌(控制内环口的肌肉)发育不全,当腹腔内压力升高时由于腹膜腔是个密闭的囊袋,腹膜经较薄弱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向外膨出形成疝囊。
斜疝的诱发因素主要是腹内压增高,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如小儿过度啼哭,老年人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以及慢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年轻人剧烈运动等。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 引言在人体解剖学中,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是常见的疾病。
它们都源于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到腹股沟区域或大腿内侧。
本文将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疝的基础知识,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区别以及治疗方法。
2. 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直腹肌下,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内环的缝隙。
(2)发病机制:腹股沟直疝的形成与腹压增加以及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在腹压增加的情况下,腹股沟内环的缝隙会扩大,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形成疝囊。
(3)区别:腹股沟直疝与其他两种疝的区别在于其发生位置和发病机制不同。
3. 斜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斜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斜方肌筋膜肌间隙,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并伴随着腹股沟管的发育异常。
(2)发病机制:斜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相似,也是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斜疝的解剖结构使得它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
(3)区别: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的区别在于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上的差异。
4. 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股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大腿内侧,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的缝隙并伴随着大腿内侧缝隙的扩大。
(2)发病机制:股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相似,同样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股疝的发病机制也受大腿内侧缝隙的解剖结构影响。
(3)区别:股疝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在于发生位置和解剖结构的不同。
5. 总结与展望本文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探讨了它们的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以及与其他疝的区别。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对这些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
对于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解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还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域疝气的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域形成的腹部器官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等位置的异常情况。
直疝和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主要类型。
首先,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病机制不同。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股沟内支持腹壁的肌肉或腹膜薄弱部位在腹压增加时发生突出,形成一个直径可变的疝门,并且疝囊与腹腔相通。
而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或腹膜囊从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突出。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由腹内压大和腹股沟内结构的薄弱引起,而腹股沟斜疝则是更多与解剖结构的缺陷有关。
其次,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腹股沟直疝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肿块、不适感或轻度疼痛,可能会加重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
病人可能会觉得刺痛或灼热的疝囊。
这是因为直疝通常是肠管或脂肪组织通过疝门突出形成的。
而腹股沟斜疝则常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病人可能会感到压迫或轻度疼痛,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刺痛或灼热感。
斜疝的病因通常是脂肪或腹膜囊组织通过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形成的。
最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腹股沟直疝,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缺陷,以防止疝囊的再度突出。
经过手术后,病人通常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而对于腹股沟斜疝,手术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修补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以防止脂肪或腹膜囊的再度突出。
在手术后,病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患有腹股沟直疝或斜疝的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区别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并配合治疗过程。
入院记录主诉: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十余年。
现病史:患者十年前发现左腹股沟出现一肿物,约鹅蛋大小,无疼痛,平卧位肿物可消失,站立位,或咳嗽肿物再次出现,并无不适,未做治疗,肿物缓慢增大明显,伴行走时不适,下降阴囊,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侧腹股沟斜疝”收住入院。
病程中无声音嘶哑、发热、贫血、腹水、穿孔、疼痛、乏力、纳差、消瘦、恶液质、无头痛、头晕、咳嗽、颈部包块、骨痛、胸闷、咳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里急后重、呕血、黑便。
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有冠心病史1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史,否认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全椒,久居本地,无不良嗜好,吸烟史。
婚姻史:已婚,配偶健康,生育史,有儿一人。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T:36.8℃P:74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无充血、水肿,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嗅觉正常口唇无绀,口腔黏膜正常。
舌苔正常,伸舌无偏斜、震颤,齿龈正常,咽部黏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
胸廓对称,胸骨无叩痛,乳房正常对称。
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不增宽,语颤正常。
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左侧腹股沟可触及包块6.0×10.0cm,可下降至阴囊内,质软,界清,可回纳腹腔,压迫内环可不再出现。
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3~4次/分。
肛门及生殖器正常。
脊柱正常生理弯曲。
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无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
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情况: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发跳痛,左侧腹股沟可触及包块6.0×10.0cm,,可下降至阴囊内,质软,界清,可回纳腹腔,压迫内环可不再出现。
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3~4次/分。
试验室及器械检查B超示:1、左侧腹股沟区异常回声团块,考虑左侧腹股沟斜疝可能。
2、脂肪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段变化。
余暂缺。
初步诊断:1. 左侧腹股沟疝2.高血压Ⅱ级3.冠心病医师签名:入院诊断:1. 左侧腹股沟疝2.高血压Ⅱ级3.冠心病首次病程录一病例特点:1.主诉: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十年余。
2.现病史:患者十年前发现左腹股沟出现一肿物,约鹅蛋大小,无疼痛,平卧位肿物可消失,站立位,或咳嗽肿物再次出现,并无不适,未做治疗,肿物缓慢增大明显,伴行走时不适,下降阴囊,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侧腹股沟斜疝”收住入院。
病程中无声音嘶哑、发热、贫血、腹水、穿孔、疼痛、乏力、纳差、消瘦、恶液质、无头痛、头晕、咳嗽、颈部包块、骨痛、胸闷、咳血、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里急后重、呕血、黑便。
3.既往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有冠心病史1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史,否认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体格检查:T:36.8℃P:74次/分R:18次/分BP:120/9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正常面容,表情自如,自主体位,神志清楚,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皮下出血、皮下结节、瘢痕,毛发分布正常,皮下无水肿,无肝掌、蜘蛛痣。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压痛、包块,无眼睑水肿,结膜正常,无充血、水肿,眼球正常,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听力正常,嗅觉正常口唇无绀,口腔黏膜正常。
舌苔正常,伸舌无偏斜、震颤,齿龈正常,咽部黏膜正常,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无压痛、震颤、血管杂音。
胸廓对称,胸骨无叩痛,乳房正常对称。
呼吸运动对称,肋间隙不增宽,语颤正常。
叩诊清音,呼吸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正常,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左侧腹股沟可触及包块6.0×10.0cm,可下降至阴囊内,质软,界清,可回纳腹腔,压迫内环可不再出现。
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3~4次/分。
肛门及生殖器正常。
脊柱正常生理弯曲。
四肢活动自如,无畸形、无下肢静脉曲张、杵状指(趾),关节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
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5.专科检查: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发跳痛,左侧腹股沟可触及包块6.0×10.0cm,,可下降至阴囊内,质软,界清,可回纳腹腔,压迫内环可不再出现。
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3~4次/分。
6.辅助检查:B超示:1、左侧腹股沟区异常回声团块,考虑左侧腹股沟斜疝可能。
2、脂肪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段变化。
余暂缺。
二诊断:1. 左侧腹股沟疝 2.高血压Ⅱ级 3.冠心病三诊断依据:1.患者徐国胜,男,39岁。
2.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十年余。
3.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余,有冠心病史1年余,否认疟疾史,否认肝炎史,否认结核史,否认糖尿病史,否认脑血管史,否认精神病史,否认手术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4.专科检查(体检)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发跳痛,左侧腹股沟可触及包块6.0×10.0cm,,可下降至阴囊内,质软,界清,可回纳腹腔,压迫内环可不再出现。
肝脏未触及,脾脏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3~4次/分。
5..辅助检查:B超示:1、左侧腹股沟区异常回声团块,考虑左侧腹股沟斜疝可能。
2、脂肪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段变化。
血常规示:WBC:10.8×10.9/L,GR%示73.8%。
TG:2.32mmol/L,凝血试验数值正常。
四鉴别诊断1.睾丸肿瘤:为一实性肿块,透光试验(-),B超可辅助鉴别,本例可排除。
2.睾丸鞘膜积液:鞘膜透光试验多为阳性,本例可排除。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五诊疗计划:1.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手术禁忌症。
医师签名:2014-11-02术前讨论患者徐国胜,男性,39岁,已婚。
患者因“发0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十年余。
”入院。
病程中无尿8:5频尿急、血尿、无腹水、无黄疸、无黑便等,近日无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查体:神志清楚右小腿中下段胫前及腓侧分别可见手术疤痕,皮下可触及部分内固定装置,压痛(±)右踝关节活动近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
四肢肌力、肌张力未见异常,双侧足背动脉存在,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10.8×10.9/L.N:73.8% 1、空腹快速血糖5.21 mmol/L;2、凝血试验:PT:10.2s,APTT:29.3s,TT:10.1s,DD:0.10mg/L,FIB:303.4mg/dl,TG:2.32 mmol/L,CHO:3.41 mmol/L,ALT:58U/L,UREA:4.81 mmol/L,CREA:90 mmol/L,K:4.39 mmol/L,CL:102.0 mmol/L。
B超示,脂肪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
综上所述:术前诊断:1. 左侧腹股沟疝。
2.高血压Ⅱ级。
3.冠心病。
排除手术禁忌症,完善术前准备,定于今日中午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腹股沟斜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并发症,表示理解并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及麻醉同意书。
医师签名:2014-11-03 14:20 术后小结患者于今日12:10时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腹股沟斜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术中见疝囊较大位于精索内上方,呈灰白色,打开疝囊见内容物为网膜组织,并余疝囊内壁部分粘连,给予仔细分离,电凝止血,将网膜还纳腹腔,再切断疝桥,剥离近端疝囊至腹膜外脂肪,结扎近端疝囊,再用大小适中补片给予无张力修补,给予切口下引流管一个,观察术野无出血,逐层缝合切口,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安返回房,给予预防感染、对症、补液等治疗。
多观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2016-2-17 08:15术后第一天,今日随王生俊副主任查房,患者诉切口疼痛,切口下有不适感,左侧睾丸轻度不适感,偶有胸闷。
查体:血压:110/80 mmHg.神清,精神一般,生命体征平稳,HR:74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剑突下压之稍不适,切口压痛阳性,左侧腹股沟未触及包块,左侧阴囊稍肿大,睾丸正常,引流管在位通畅,引流袋中约有20ml血清样渗出液,双下肢无浮肿,NS(-)。
主治医师查房,看过病人,支持目前治疗方案,嘱患者不适症给予对症处理,改二级护理,半流质,减少补液量,余无变化,多观病情变化。
医师签名:熊国璋2016-2-18 08:00术后第二天,今日查房,患者诉切口疼痛较昨日好转,余不适也稍好转,饮食一般,睡眠可,今晨大便已解,颜色正常。
查体:血压:140/90mmHg.神清,精神一般,生命体征平稳,切口压痛阳性,今日换药见切口稍红肿,有少许血清样渗出部分以结痂,引流管在位通畅,引流袋中约有5ml血清样渗出液,今日给予故今日治疗给予血府逐瘀片6片Tid以活血化瘀,拔出引流管,停泮托拉唑,改易消化饮食,嘱患者床边活动,余无变化,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