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爬行动物学 动物学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27 M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中关于爬行动物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爬行动物分类、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爬行动物身体结构、生殖发育以及适应陆地生活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解爬行动物分类、特征及生活习性。
2. 掌握爬行动物生殖发育特点以及适应陆地生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爬行动物认识,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爬行动物身体结构、生殖发育特点及其适应陆地生活能力。
难点:爬行动物分类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爬行动物实物或模型、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爬行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爬行动物分类、特征、生活习性。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笔记。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爬行动物,分析其适应陆地生活特点。
过程:学生讨论、汇报,教师点评。
4. 例题讲解:分析爬行动物生殖发育特点。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思路,互动提问。
5. 随堂练习:针对爬行动物特点,设计填空、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爬行动物分类、特征、生活习性2. 爬行动物生殖发育特点3.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能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爬行动物,并说明它们特点。
(2)简述爬行动物生殖发育特点。
(3)谈谈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能力。
答案:(1)答案合理即可,如:蛇、蜥蜴、龟。
(2)爬行动物生殖发育特点:卵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产卵后由亲代孵化。
(3)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能力:具有较为发达肺,能够在空气中吸;具有四肢或无四肢,能够支撑身体行走;具有较为发达神经系统,能够适应复杂陆地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对爬行动物有更深入解。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爬行动物》一章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爬行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分类及分布情况。
重点探讨爬行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爬行动物与其他动物。
2. 了解爬行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及分布情况,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通过学习爬行动物的适应性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适应性特点。
难点:爬行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以及爬行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爬行动物实物或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爬行动物的实物或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及适应性特点。
b. 举例讲解爬行动物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其多样性。
c. 分析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如: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用肺呼吸,适于呼吸空气中的氧气等。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爬行动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其生活习性,加深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 爬行动物的分类3. 爬行动物的适应性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种爬行动物,并说明其特征。
b. 简述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c. 分析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分类及适应性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第七章爬行纲(Reptilia)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类只是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终究还不能完全摆脱水的环境,爬行类则是在两栖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完全摆脱了对水生环境的依赖。
重要的是,不仅成体的结构有对陆生的适应,而且连繁殖方式也区别于两栖类:爬行类是在陆地上产卵,在陆地上孵化;爬行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尿囊等胚膜,使胚胎有可能脱离水域而在陆地的干燥环境下进行发育。
这是和高等的鸟类和哺乳类所共有的特点,因而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三纲动物总称为羊膜动物(Amniota);与此相对,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和两栖纲动物全无羊膜,总称为无羊膜动物(Anamniota)。
爬行类在中生代曾经盛极一时,种类繁多,留存至现代生存者仅为少数。
现存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如蜥蜴类、楔齿蜥类和鳄类)、蛇型(如蛇类和蛇蜥类)和龟鳖型(如龟、鳖和海龟)。
按生活环境来分,有地面上爬行的、有树栖的、有穴居的、也有水栖的。
爬行动物有下列主要特征:1.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表皮有角质层的分化,而且外被角质鳞或角质盾片,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皮肤内缺少腺体,因而皮肤干燥。
2.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角质的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
3.骨骼比较坚硬,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除加固外,分化更加完备,颈椎有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的分化,躯椎有胸椎和腰椎的分化,荐椎数目加多。
4.头骨具单一的枕髁,头骨两侧有颞窝的形成。
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吸氧面积的增大(肺内壁的间隔复杂化)和呼吸机械装备的改善(胸廓出现)。
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均已失去。
此外呼吸道的增长和支气管的出现也协助呼吸作用的完善进行。
6.心脏具二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的隔膜(鳄类心室中的隔膜已是完整的)。
血液循环虽然仍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多氧血与缺氧血更加分清。
7.和无羊膜动物一样,仍为变温动物。
8.成体以后肾执行泌尿机能,尿以尿酸为主。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爬行动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爬行动物》这一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爬行动物的定义、特征、生活习性、分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了解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点。
3. 认识到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爬行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a. 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讲解爬行动物的概念,分析其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呼吸特点等。
b. 爬行动物的分类:介绍爬行动物的两大类群(有鳞目和无鳞目)及其主要特点。
c. 爬行动物的生态作用:讲解爬行动物在食物链、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组讨论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爬行动物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爬行动物特征和分类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爬行动物》2. 内容:a. 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征b. 爬行动物的分类c. 爬行动物的生态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爬行动物的三个特征。
b. 简述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点。
c. 举例说明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程度较好,但对生态作用的理解较为薄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爬行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态习性,提高对爬行动物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点。
爬行动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生物学的章节,具体为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包括:1. 爬行动物的定义及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2. 爬行动物的特征,如鳞片、冷血、心脏结构等;3. 爬行动物的分类,包括蜥蜴、蛇、龟、鳄鱼等;4. 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及其特征;2. 学生能够掌握爬行动物的分类;3. 学生能够了解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2. 教学重点: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1. 爬行动物的特征:鳞片、冷血、心脏结构等;2. 爬行动物的分类:蜥蜴、蛇、龟、鳄鱼等;3. 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幅爬行动物的画作,并标注其特征;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绘制,答案不设统一标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在理解爬行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方面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带领学生去动物园实地观察爬行动物,加深对爬行动物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生物学的章节,具体为爬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内容包括:1. 爬行动物的定义及其与其它动物的区别;2. 爬行动物的特征,如鳞片、冷血、心脏结构等;3. 爬行动物的分类,包括蜥蜴、蛇、龟、鳄鱼等;4. 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爬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爬行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2. 讲解:使用课件详细讲解爬行动物的特征,如鳞片、冷血、心脏结构等;3. 分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给出的爬行动物图片进行分类;4.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爬行动物,制作其实物模型;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 爬行动物的特征:鳞片、冷血、心脏结构等;2. 爬行动物的分类:蜥蜴、蛇、龟、鳄鱼等;3. 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爬行动物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爬行动物简介•爬行动物的生理特征•爬行动物的行为习性•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保护•爬行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爬行动物研究展望目录01爬行动物简介爬行动物是一类脊椎动物,具有四肢和鳞片,主要包括四大类:鳄鱼、龟鳖类、喙头类和有鳞类。
定义爬行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尾四部分,多数有鳞片覆盖,以肺部呼吸,心脏有三个心室,心室内部有隔膜。
特征爬行动物的定义与特征种类爬行动物共有四大类,包括约5000种龟鳖类、约1000种鳄类、约850种喙头类和约6000种有鳞类。
分布爬行动物主要分布在地球上的各大洲,其中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种类最多。
爬行动物的种类与分布爬行动物在地球生物中的重要地位生态作用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调节食物链、控制害虫数量等。
医学和生物学价值爬行动物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生物学价值,如爬行动物身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结构对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研究和教育价值爬行动物作为生物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对于科学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02爬行动物的生理特征皮肤特点爬行动物的皮肤坚韧、厚实,能够保护其免受外界伤害,同时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鳞片作用爬行动物的鳞片是它们身体的一部分,具有保护、调节体温以及感知周围环境等多种作用。
爬行动物的皮肤与鳞片爬行动物采用肺部呼吸,通过肺部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肺呼吸部分爬行动物还具有辅助呼吸器官,如气管、肺和腹膜等,以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效率。
辅助呼吸器官爬行动物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爬行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部分。
它们以肉食性为主,能够消化骨头和皮革等难以消化的物质。
排泄系统爬行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依靠肾脏和尿囊来完成,将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爬行动物的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爬行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等,能够协调其运动和感知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