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章1718世纪欧洲美洲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59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它上承17、18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实践,下启法国大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后来发展成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广泛而持久。
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2.教材结构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整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把握:尝试体制——背景篇创新体制——建立篇完善体制——发展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分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探究学习,了解现实,反思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宝贵遗产。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地、客观地看待事物,正确地对待历史发展进程。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的优点: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学生的不足: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一定的深度。
因此,接下来我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说教法学法。
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1、试析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
17~18世纪英、法、德、俄、美等主要欧美国家的教育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征,以及未来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1)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①英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发展的速度十分缓慢,主要阻力来自教育自由的积习;初等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极为简单,重宗教、阅读而轻计算;教师不是专门职业,地位很低。
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则聘用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和中学预备教育。
②法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主要还是教会的天下;强大的法国专制政府对初等教育较为关心,到17世纪则颁布了八个有关法令;当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女,免收学费。
③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一般是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的;17、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从16世纪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8世纪后期出现了新式的“泛爱学校”。
④俄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18世纪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起步时期和重要转折点。
16~17世纪的文教复兴政策,注重开办学校,建立印刷所。
印刷历史书籍和教材;16世纪末的兄弟会学校面向所有兄弟会会员子弟并接受会员监督,组织上比较民主,教学上提供广泛的知识;18世纪初进行教育改革,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改革初等义务教育,向教育近代化推进。
⑤美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以移植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但教=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明显特点。
18世纪前期出现了学区制度,学区制度适应当时的实际,后来各州相继确立了学区制度。
【话题2 17-18世纪欧美的社会转型】之小船创作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政治领域,形成了民主化趋势;思想领域,启蒙运动兴起;科技领域,经典力学诞生。
这些都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17—18世纪欧洲已经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
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转型的背景——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从一体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市场的拓展(17—18世纪)政治领域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科技方面科技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三、转型的回音——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四、转型的深远影响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
2.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1.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近代英国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概况·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以及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一)初等教育的产生1、教会学校:1781年,传教士创办“星期日学校”,招收贫穷童工,在每个星期日参加宗教仪式,学习宗教条文,兼学读写知识。
2、慈善学校:1798年,英国传教士创办了“导生制学校”(为了解决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
英国牧师贝尔差不多与兰卡斯特同时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
它在英国盛行近30年,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对欧、美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3、公立学校的建立·1834年第一个“工厂法”,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接受三小时教育。
(二)中等教育1、文法学校:古典语言和文法教学,使用拉丁语,毕业生一般进入牛津与剑桥大学或称为上层社会职业的官吏、医师、法官、教师等。
2、公学:公学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服务的私立寄宿学校,只限于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级人物。
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培养公职人员,所以称“公学”。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但学费极为昂贵。
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英国9所著名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温彻斯特(Winchester 1384)、伊顿(Eton 1440)、圣保罗(三)高等教育1、近代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的创立和城市学院的兴起;新大学特点:私立、招收学生无教派和性别限制、采用住宿和走读,重视科学、教学与商业科目,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子弟。
英美近代教育概括亮闪闪:17~18世纪英美两家教育发展概况英国: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和贵族性,体现了典型的双轨制度。
此外,英国的教育主要沿袭旧制,如采用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通过慈善教育等。
初等学校基本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它们与中等教育是不相衔接的。
贵族子弟几乎不会与初等学校发生关系,他们多接受家庭教育,公共的初等教育多由教团体或个人捐赠而成,只为贫民儿童设立,具有明显的慈善性。
总的来说,初等教育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主要面向初等教育阶段接受接受家庭教育的豪门富户子弟,作为升学的预备教育,他与初等学校五衔接,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虽然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冲击,但古典教育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由于传统的坚守和保守主义的强势,英国近代中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高等教育在17到18世纪中,并未受到太多影响,依旧坚持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贵族性依旧明显。
不过,随着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上升,中小资产的子弟也逐渐有机会跨入高等学府大门。
总的来说,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和牛津、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都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美国:十七世纪起,欧洲移民大量进入北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管辖区,有组织的教育就发展起来了。
十七世纪,马萨诸塞州制定了强迫教育法,家长和师傅们对自己的孩子和学徒进行教育,要求各乡镇居民共同出资兴办初等和中等学校,并出现了乡镇学校。
而南部的殖民者们对举办公共教育并不热心,指导十七世纪末,才建立了“威廉玛丽学院”。
总之,十七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教育事业十一欧洲教育模式为主,宗教是教育的而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但教育又是与殖民地的生活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量少、水平低是学校的显著特点。
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工商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星期,私人教学也随之兴盛起来,富兰克林在费城创办了一所文实中学。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人教版)》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美国是世界近代上第一个成功地通过革命冲破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大国。
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除了君主立宪制外,还有一种类型,即民主共和制,这一制度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在美国。
从国名导出本课。
“美国”,一个特别的国名。
“美国”是中国人对它的简称,正式国名“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译成中文是“美利坚合众国”,United即联合的,State即国家,用了复数,意即“美利坚联合的国家”。
中国人把它简称译为“美国”没有道理,因为美国人在简称自己国家时,省略的恰恰是“美利坚”,称United States,缩写干脆就是U.S.,直译成了“联合的国家”。
和众者,含义有二,一为原为多国,后合为一个国,一为联合为一,非征服为一。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他们的国家不是枪杆子里面打出来的,而是开会开出来的。
开了一个会,就把原来的多个国家联合成了一个国家。
“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名一直未变,但反映了从邦联制过渡到联邦制的历程;美国的“州”,从英国殖民地,到独立之邦,再到联邦下面的一个州。
再从历史概念进一步导出本课。
邦联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如现代的欧盟、东盟等;联邦也称“联盟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过去的苏联、现代的美国等。
所以,邦联,即“国家的联合”;联邦,即“联合的国家”。
一般来说,邦联没有全邦联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也没有统一的军队、税收和预算等,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者成员国首脑会议,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而联邦有统一的中央政府、立法、军队和财政政策等,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一切重大权力均属于联邦中央政府。
1718世纪欧洲绘画课堂演讲稿17-18世纪欧洲绘画课堂演讲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欣赏》第一章《外国绘画艺术》第五节《17-18世纪欧洲绘画》中的用黑暗绘成光明-伦勃朗。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外艺术开始进入国内,有好的,也有坏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大量的现代艺术、超现实艺术充满着大家的头脑;在传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我们职业高中的美术欣赏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懂得美、欣赏美、分析美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所以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美育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道德需要和美学素质为依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独立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最终提高同学们的审美眼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展说明。
《美术欣赏》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用书。
该书贴近中职学生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伦勃朗是第一章《外国绘画艺术》第五节《17-18世纪欧洲绘画》的内容,它既是对文艺复兴绘画的总结,又是19世纪欧洲绘画的起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书本中选取的作品太过笼统,讲解又不到位,对学生的自主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
而我所任教的学生刚从初中毕业,他们不同程度的接触过美术,对美术欣赏方面的知识却了解甚少,于是他们渴望去了解,有很浓厚的兴趣。
高一是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的起始阶段,我将侧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学习,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分析作品的技能。
使学生“ 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学习”,培养其今后独立分析陌生作品的根本素质。
保存教材原有教学内容与深度,同时整合知识点,增加新的艺术作品。
正是立足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立足于对学生的分析,本节课教学要到达如下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伦勃朗,认识伦勃朗的作品。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