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贾玉红水污染控制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
12年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12年考研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参考书及目录《环境化学》内容提要《环境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八章,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
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增添了反映近年环境科学领域新发展且应用性较强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
《环境化学(第2版)》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二、环境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一、大气的主要成分二、大气层的结构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辐射逆温层二、大气稳定度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一、自由基化学基础二、光化学反应基础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四、氮氧化物的转化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六、光化学烟雾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八、酸性降水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第四节大气颗粒物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三、溶解和沉淀四、氧化还原五、配合作用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分配作用二、挥发作用三、水解作用四、光解作用五、生物降解作用第四节水质模型一、氧平衡模型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三、土壤吸附性四、土壤酸碱性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第二节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二、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生物膜的结构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一、吸收二、分布三、排泄四、蓄积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二、生物放大三、生物积累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中的酶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一、毒物二、毒物的毒性三、毒物的联合作用四、毒作用的过程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第六节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一、概述二、Hansch分析法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第一节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第二节重金属元素一、汞二、镉三、铬四、砷第三节有机污染物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有机卤代物三、多环芳烃四、表面活性剂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第一节微生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第二节植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第三节化学氧化技术一、概述二、高锰酸钾氧化法三、臭氧氧化技术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第四节电动力学修复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三、联用技术第五节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一、概述二、Fe—PRB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一节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一、绿色化学的诞生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第二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三、工业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绿色化学的应用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二、绿色化学的应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内容简介本书除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知识外,还叙述了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转化规律、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新工艺、新技术及生物修复等方面内容,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目 录
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活性污泥法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生物膜法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
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
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第一章总论1.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
污水的物理性质及指标(化学性质)氮的种类,凯氏氮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降解过程示意图污水中的生物性质及指标2. 城市污水处理的完整步骤及各部分作用;无机砂石有机悬浮物生物处理活性污泥防止污泥腐败3. 高温废水对水体危害;①降低饱和溶解氧;②提高生化反应速率,耗氧量增大,总溶氧量减少;③水体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影响水体卫生;④加速藻类繁殖与富营养化进程。
4. 富营养化的危害;①藻类种类减少,个体数量上升;②藻类过度繁殖使DO变化过度;③大量藻类影响大气复氧;总之,富营养化是湖泊衰亡的一种表现。
5. 固体物质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悬浮固体(SS)、胶体、溶解固体(DS。
其中悬浮固体分为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固定性悬浮固体(FSS。
6. BOD测定不足及COD测定的优缺点;(1)BOD是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含量。
缺点有:①测定时间需5d,比较长,难以指导生产实践;②如果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较高,BOD测定的结果误差较大;③某些工业废水不含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者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测定结果。
(2)COD是化学需氧量,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重铬酸钾做氧化剂氧化有机物。
优点:①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②测定时间短,仅需数小时;③不受水质的限制;缺点:①不能像BOD那样反映出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的量,无法直接从卫生学角度阐明水体污染程度;②污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消耗氧,可能造成误差。
7. BOD/COD称为可生化性指标,作为是否采用生化处理的标准。
其中BOD/COD>0.3时,认为可采用生化处理法。
8. 水质比较稳定地污水中,BOD5 COD TOD TOC大小:ThOD > TOD> COD> BOD5> TOC9. 凯氏氮(KN)包括有机氮、氨氮。
哈工大水污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水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水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初步方案。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水污染相关数据。
3. 学生具备一定的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水环境保护,认识到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自觉参与水污染防治行动。
3. 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主动关注水污染领域的新技术、新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保护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大学阶段,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技能,对现实环境问题有一定关注。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水污染基本概念: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及水体自净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水污染概述2. 水污染成因与分类: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及自然灾害。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成因与分类3.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毒性评估及生态风险。
教材章节:第三章 水污染影响4. 水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及技术措施:我国水污染防治政策、法规体系及主要技术措施。
教材章节:第四章 水污染防治与管理5. 水污染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水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初步方案。
教材章节:第五章 水污染案例分析6. 实验教学:水样采集、处理与分析,水污染治理技术实验。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验教学7.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实践:节水减排、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等。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目 录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活性污泥法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生物膜法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2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1)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见表9-2)表9-2 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①有机物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
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习题答案】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廷耀,顾国维,周琪。
高等教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丨2017年第2期·111·作者简介: 任南琪(1959—),男,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E-mail :rnq@ 。
*责任作者:冯玉杰(1966—),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及资源化,E-mail :yujief@ 。
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水的再利用是开源节流、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明确规定了2020年水回用20%的要求。
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厂出水回用普遍面临建设及运行费用高、微污染物残留及氮/磷深度削减难、生态安全不明确等问题。
生态处理虽然具有节能、低碳优势,但日益严重的城市水环境污染导致城市水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净化功能难以发挥。
因此,如何建立低碳、高效的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系统,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是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
2016年8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城镇污水高效低碳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针对城市工业、景观生态等再生水利用需求,基于“产品”与“生态服务”一体化的研发思路,以建立“绿色”+“灰色”的耦合城市污水处理、多目标回用技术系统为总目标,开展城镇污水低碳、安全、资源化利用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形成加强型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体系,研发新型节能污水生物处理及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技术、再生水中微量有机物削减技术与装备等,建立污水处理多目标回用全过程风险与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体系,完成示范工程建设与运行。
污水回用既可以有效地节约和利用有限的和宝贵的淡水资源,减少污水或废水的排放量,缩小水循环的空间范围,可减轻水环境污染,还可以缓解城市排水管道的超负荷现象,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控水务等14家单位共同参与,项目负责人为任南琪院士,由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冯玉杰教授协助任南琪院士进行项目具体实施。
《水质工程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250111课程名称:《水质工程学》课程英文名称:Water and Wasterwater Treatment Engineering总学时:140学时;授课学时: 120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8.0开课单位: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适用专业:给水排水专业及其他有关专业主要先修课程:水分析化学、水微生物学、水力学、泵与泵站等开课学期:第6学期选用教材及参考书:《水质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水质工程学》是水工艺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主干课。
它是围绕着水的性质、给水和污水的水质特征与水质指标、水体污染及危害、改善水质的工程学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各种水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各种给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而展开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水的性质、给水和污水的水质特征与水质指标、水体污染及危害与自净等基本概念与理论;2.使学生较扎实地掌握水的各种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3.使学生基本掌握各种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等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水质工程中的各构筑物、工艺系统的初步能力以及初步掌握水质工程经济设计的概念。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水的性质、饮用水水质与水质标准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2.了解水的污染指标、污水特性、我国的污水排放标准和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等、污水处理的目标和我国现行法规对污水处理技术提出的要求;3.掌握水体(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污染的规律和危害、及其自净过程,水体质量评价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等;4.加深对水处理工艺中反应器概念的理解,全面系统地掌握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法以及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5.基本掌握城市水处理工程和工业企业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法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应用条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名校考研真题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一、选择题关于氧垂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年研] A.受污点即亏氧量最大点B.曲线下降阶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C.曲线上升阶段,耗氧速率<复氧速率D.曲线末端溶解氧恢复到初始状态【答案】A【解析】污水排入河流前,河水DO处于较高的正常值,污水排入河流后因有机物分解作用耗氧,耗氧速率不断增大并大于大气复氧速率,水中DO逐渐降低;DO降至最低点时,称为临界点,此时耗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随后因有机物浓度降低,耗氧速率小于复氧速率,DO开始逐渐回升,并最终恢复初始水平。
A项,亏氧量最大点应为氧垂曲线的临界点处。
二、填空题1.一河流某点上游不远处有生活污染源正在排污,则该点水样测得的各类含氮化合物中,氮主要以______形态存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研]【答案】有机氮【解析】生活污染源主要排放生活污水,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排水、沐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
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以及氮、磷、硫等无机盐类及泥砂等杂质,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多种微生物及病原体。
其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
2.水质指标主要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研]【答案】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解析】水质指标是指水样中除去水分子外所含杂质的种类和数量,它是描述水质状况的一系列标准。
水质指标包括:①物理指标,如嗅味、温度、浑浊度、透明度、颜色等;②化学指标,如电导率、pH值、硬度、碱度、无机酸度,有毒金属、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总耗氧量、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总有机碳、高锰酸钾指数、酚类,氧气、二氧化碳等;③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藻类等。
3.氧垂曲线的最低点称为______,该点处耗氧速率______复氧速率。
水污染控制工程(二)复习总结第一章总论1.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
污水的物理性质及指标(化学性质)氮的种类,凯氏氮可生物降解有机物降解过程示意图污水中的生物性质及指标2.城市污水处理的完整步骤及各部分作用;无机砂石有机悬浮物生物处理活性污泥防止污泥腐败3.高温废水对水体危害;①降低饱和溶解氧;②提高生化反应速率,耗氧量增大,总溶氧量减少;③水体细菌繁殖速度加快,影响水体卫生;④加速藻类繁殖与富营养化进程。
4.富营养化的危害;①藻类种类减少,个体数量上升;②藻类过度繁殖使D。
变化过度;③大量藻类影响大气发氧;总之,富营养化是湖泊衰亡的一种表现。
5.固体物质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悬浮•固体(SS)、胶体、溶解固体(DS)。
其中悬浮固体分为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固定性悬浮固体(FSS) o6. BOD测定不足及COD测定的优缺点;(1)B OD是生化需氧量,反映了水体中可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含量。
缺点有:①测定时间需5d,比较长,难以指导生产实践;②如果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浓度较高,BOD S测定的结果误差较大;③某些工业废水不含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或者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影响测定结果。
(2)C OD是化学需氧量,在酸性条件下利用重铭酸钾做氧化剂氧化有机物。
优点:①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②测定时间短,仅需数小时;③不受水质的限制;1 / 15 缺点:①不能像BOD那样反映出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的量,无法直接从卫生学角度阐明水体污染程度;②污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消耗氧,可能造成误差。
7. BOD7COD称为可生化性指标,作为是否采用生化处理的标准。
其中BOD5/COD>0.3 时,认为可采用生化处理法。
8.水质比较稳定地污水中,BOD5、COD、TOD、TOC 大小:ThOD > TOD > COD > BOD5 > TOCo9.凯氏氮(KN)包括有机氮、氨氮。
科 技 天 地51INTELLIGENCE工业污染水的深处理及处理后污水的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孟津县环境监测站 贾红艳摘 要:日益紧张的水资源问题和逐渐提高的水价让人们意识到,通过深度处理工业污水来提供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压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工业污染的污染成分非常复杂,水质和水量的变化均非常大,因此通过污水处理来实现循环再利用具有较大的难度。
目前,关于工业污染深度处理进行循环再利用的研究和相关技术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本文当中,笔者分析和探讨了工业污染水深度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处理后污水的循环再利用问题。
关键词:工业污水 深度处理 循环再利用一、引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规模工业化,不可以避免地出现各种工业污染问题,但是只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将其控制在自然的承受范围之内,通过大自然的自然净化能力,则工业污染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还不是非常大。
但是,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人类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
以工业污水为例,大量的工业污水流入河流当中,不仅破坏了水环境,导致水生物种的死亡,还直接导致了人类饮用水资源的减少,也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并开始从治理工业污水开始努力,通过工业污染水的深度处理以及处理后污水的循环再利用来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困境。
笔者在下文当中分析和探讨了工业污染水深度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处理后污水的循环再利用问题。
二、几种常见的工业污染水深度处理技术简介1、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Membrane Bioreactor,即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有效融合了生物化学处理技术和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进行污水处理的新型技术。
该技术拥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构成,即好氧曝气区、缺氧池、膜分离池、化学清洗以及反洗系统等五个部分。
其中好氧曝气区、缺氧池与膜分离池是整个膜生物反应器技术(MBR)的核心与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