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金锁记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导语:通过《金锁记》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学,又利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佳作,并把五四以来就开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金锁记》与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欢迎大家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
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将西方现代思想及写作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学做到了完美的融合,达到了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
张爱玲的创作能够在传统风韵中凸现现代个性,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渗透出现代气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立足于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派作家。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可见一斑。
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是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篇小说。
文章围绕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钱的贪欲打造的金锁围困的30年展开情节,七巧用自己的青春,用受尽大家庭的欺侮,最终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锁,这金锁压制了她的情爱,泯灭了她的人性。
别人毁掉了她的一生,她又变本加厉地毁掉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生,最后在所有人的愤恨哀怨中孤单地死去。
作家所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没落贵族的家庭日常生活,无论是构造故事、运用语言还是设置人物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极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而其小说的现代性也体现在《金锁记》的主题人物、艺术结构、叙述技巧的各个方面。
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其哀歌的主旨,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都市背景中,展示人们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就是产生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省、批判和仇视,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
恰恰,张爱玲就是这样表述了自己对于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理解。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是庸俗、琐屑、无聊的,是一种存在处境,人生的荒诞与荒凉在《金锁记》中被诠释演绎到了极点,不仅描写了一段苦涩的婚姻,也描述了一个女人的疯狂。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金锁记张爱玲读后感《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上海滩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家庭和爱情中的挣扎和痛苦。
通过对主人公金锁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无奈和矛盾,以及她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金锁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人,她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挣扎。
她在家庭中扮演着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但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她的丈夫是一个花花公子,对她不忠实,而她的女儿则是一个叛逆的少女,对她的教诲和关爱毫不领情。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金锁感到孤独和无助,她渴望得到爱情和尊重,却始终无法如愿以偿。
小说通过金锁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她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
她对爱情有着执着的追求,却又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家庭的压力。
她渴望自由,却又无法摆脱社会的约束和责任。
在这样的矛盾和挣扎中,金锁变得越发脆弱和无助,最终陷入了绝望和苦痛之中。
张爱玲通过金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们被束缚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尊重。
她们渴望爱情和幸福,却又无法摆脱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变得越发无助和脆弱,最终失去了自我和尊严。
读完《金锁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她通过金锁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她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让人不禁为金锁的命运而感到心痛和唏嘘。
《金锁记》不仅是一部揭示女性命运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写实小说。
通过金锁的故事,张爱玲展现了上海滩的繁华和变迁,以及传统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小说以其真实的背景和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上海滩的烟火气息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沧桑。
在读完《金锁记》之后,我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更加钦佩和敬重。
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痛苦和挣扎,以及她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心理描绘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锁记》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文学价值,旨在揭示张爱玲如何通过这部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性别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将概述《金锁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作品所呈现出的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接着,本文将从主题入手,探讨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女性如何在这种压迫下挣扎、反抗和寻求自我救赎。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主人公曹七巧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其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剖析,揭示出张爱玲如何通过对曹七巧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
本文还将关注《金锁记》的叙事技巧,分析张爱玲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如内心独白、时空跳跃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本文也将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张爱玲如何运用生动细腻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悲剧氛围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总结《金锁记》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评价张爱玲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成就和贡献。
通过对《金锁记》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二、张爱玲生平与创作背景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魅力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与她的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便深受封建文化的熏陶。
然而,随着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变迁,她亲身经历了家族的没落和人生的无常,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在张爱玲的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
一方面,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另一方面,她又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张爱玲《金锁记》赏析《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赏析《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
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
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
比如人物描写方面。
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优秀7篇金锁记读后感篇一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似乎没有人注意到从一栋民国初年典型式样的洋楼里传出来微弱的婴儿啼哭声,当然,也绝少人想到一个拥有“张爱玲”恶俗名字的女婴日后会巧妙地将文字写出花来,随即在中国文坛上以一个“美丽而苍凉”的姿态,华丽转身,留与后人无尽的论说、回味。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
似乎经由她随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焕发出令人惊诧的美来。
可是这天才一旦碰到她铁冰的理智,便被那种冷酷和哀戚渗透了,开始呈现出一抹青惨的色调。
她越是想抛开一切痛饮生命的苦乐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这面冰冷的墙。
我觉得,正是这种碰撞产生了《金锁记》这样一部杰作。
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七巧是一家麻油店的女儿,年轻的七巧是店里的“活招牌”。
“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
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他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无疑,那时的七巧是美丽的,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她也有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想象。
然而,旧时的女人,若想改变命运,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嫁人。
再加上父兄的自私贪财,于是就把她嫁给了有钱又有权的姜家二少爷。
名为“嫁”,实为“卖”。
那是一个得了“软骨症”的残废男人。
姜家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姜老太太想给儿子置一房姨太太,可有身份的人家不肯嫁,所以降格以求,万般无耐下接受了七巧,为了能使七巧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爷,索性就让七巧做了正房奶奶。
名为“少奶奶”,实为“高级丫头”。
七巧人生的悲剧序幕就从此拉开了。
自从嫁到了姜公馆,七巧就像关进了囚笼,守着一个残废的男人朝夕相处。
这个大家庭给了她巨大的压力。
表面上是书香门第,内里却矛盾四伏。
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没有温暖,没有和睦,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互相利用,勾心斗角。
七巧卑微的出身使她在姜家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到处受到歧视和排挤。
张爱玲金锁记简介简介《金锁记》写于1943年,刊《杂志》第12卷第2至3期,收入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的《传奇》。
小说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她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由于其故事经典,曾被改编成戏曲、话剧、电视剧等广为流传。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悲剧性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
从此,月亮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出现,君临其中芸芸众生。
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悲剧意识2018.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續□何如意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代女性文学大师,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过去多久,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经久不衰,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人们。
《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射了过去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无不在揭露着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悲剧意识张爱玲的《金锁记》,得到过 无数人的赞美。
中国伟大翻译家 傅雷说:“《金锁记》应该列为我们 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中国旅美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足 以见得此小说在时代里产生的重 大影响。
而这其中,颇受读者津津 乐道的当属《金锁记》中曹七巧的 悲剧人生的诠释。
张爱玲及《金锁记》张爱 为一代代文 学家的代,的,的。
张爱,二十世纪 十年代生于上的名家,是有文化的 ,之于,的:重 的家,于张 爱 说,这是 于常人的 ,是 小说悲剧 的。
生于这一的家,以的,张爱的人世 的,的。
上 的,在文学 中的悲剧 。
里 以到,张爱于的:,《十 》%》%》以%金锁记》,无 过去时代的悲哀,-的无 。
《金锁记》为女性悲剧的成 ,以得上是张爱的代 之一,文坛中于这:的评 ,其是 其中悲剧 的,以曹七巧 的,张爱本人,以所生活的时代。
《金锁记》写于1943年,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曹七巧的以心理变迁。
曹七巧身为残疾人的妻子,能过一正的生活,于身体心灵的需求,在冰的世界面前,她是弱小的,无能为力的,时是悲的。
在欲和财欲的纠葛下,在姜家过三十年,难想象这三十年对于一 人来说,是一怎的摧残伤害,其是这 于青年 身体心灵的双重伤害。
金锁记《金锁记》,张爱玲的中篇小说。
写于1943年,张爱玲赴美后将《金锁记》改写成长篇《怨女》,1971年翻译为《The Rouge of the North》(北地胭脂)。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唯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小说内容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的大哥曹大年逼她嫁给大户姜家残疾的二少爷,丈夫是个“骨痨”病人,欲爱而不能爱。
七巧家世低微,所以她在姜家没有少奶奶应有的地位,处处被人瞧不起,就连丫环小双都敢轻视她。
曹七巧没教养,说话犯忌,使得她在姜家地位每况愈下。
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角色简介∙曹七巧:小说女主角,姜家二奶奶,娘家开办麻油店,因为出身卑微,而被许配给患上骨痨的姜家二爷,受到姜家人上下白眼。
∙姜长白:曹七巧儿子。
∙芝寿:姜长白之妻,嫁入姜家后被曹七巧嫌弃,常被其以言语中伤,忧郁成疾而终。
∙姜长安:曹七巧女儿,她与童世舫之间一段发展到将要结婚的爱情,被曹七巧中断。
∙姜季泽:姜家三爷,与曹七巧在心理上有一种暧昧的关系,常留连烟花之地,败了姜家不少财产。
∙兰仙:姜季泽之妻,亦即姜家三奶奶。
∙姜长馨:姜季泽与兰仙的女儿,曾替姜长安作媒人。
∙玳珍:姜家大奶奶。
∙童世舫:姜长安的男朋友,曾在德国留学,因过往的恋爱经历而喜爱传统的中国女子。
评价《金锁记》曾被傅雷评价为张爱玲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
评论家费勇说:“七巧不是一个反面形象,也不是个正面形象,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种宿命的、身不由己的存在。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初次出版于1941年,是她创作
生涯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描写了年轻女子莫小娘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生活,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当时社会风尚的种种困境和矛盾。
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整个故事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尤其是主角莫小娘,她的真实、纯粹、顽强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一个封建习俗比较严重的年代,莫小娘展现了忠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一面,表达了她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信念。
整个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的冲突,让人不禁揣测和猜想,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天赋。
她对细节和情感的描写深刻而细腻,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金锁记》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小说中蕴含的主题和深意永恒流传。
这部小说不管是从文学价值、历史价值或是社会价值来看,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
读完《金锁记》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我来说,这部小说启示我,女性不仅需要有理智,还要有自主意识和行动意识,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充满热情和勇气。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女性需要不断努力,找到自己独特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并且要付出行动去实现它。
综上所述,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无疑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细腻情感的作品。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历史,更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和自我价值。
如果你是爱好文学的人,不妨去读一读这部小说,它会带给你非常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3篇薄夏的午后,静静坐着,捧一杯香茗,读一个故事,那幽幽的笔,诉说着一世的沧桑,淡淡的馨香化为苦涩的氲气弥散开来。
《金锁记》是张爱玲早期的作品,完成时她不过23岁,这个早熟,执着,凉薄却富有才情的女子,她在本书中空前深刻的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
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
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曹七巧,曾被称为张爱玲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在之前所读的小说中似乎从未有遇到类似角色,那么疯狂,那么变态,那么神经质,那么难以置信,像一个孤魂野鬼。
然而,你又会觉得她是可怜的,觉得她的悲剧是注定的,她命当如此,她是一个疯狂的凶手,可你却不忍心判她一个凌迟处死或五马分尸。
你会感到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即使你唾弃她。
她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年代,她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被加上了诅咒。
她是一个恐怖的幽灵,更是一个失控的木偶。
她疯狂忘我的聚敛财产,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侄子是哥嫂图谋她钱财的棋子,她拒绝儿子过正常的婚姻生活,她无耻的狠毒至极的摧残儿媳致死,她折磨得长白的二房吞生片自杀,她给女儿裹脚诱骗女儿抽烟硬生生拆散女儿婚事。
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黄金的枷锁,变成了一件凶器。
她用这件凶器用力地劈向她的亲人和敌人,在他们的痛苦的呻吟中寻找自己曾经失落的快乐。
人性的恶在那一刻达到了极致。
或许从迈进姜家的门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像一朵鲜花,插在了浸满毒汁的土壤中。
可她并没有枯萎,她却长成了一朵诡谲怪异的恶之花,她的绽放让人心惊胆战,她的凋零又让人心有余悸。
张爱玲与《金锁记》这个小学期,我选择了《小说与人生》这门课程,这不仅仅是出于我对小说的热爱,每一部经典的小说映射出来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也是我选择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次作业——写一篇与小说与人生相关的论文。
在第二周老师给我们讲张爱玲和她的《金锁记》的时候,我就决定将结课论文的主题选为张爱玲与金锁记。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看张爱玲的文章,就像在照镜子一样,爱过之后才更加懂得了张爱玲、;读了张爱玲的小说,男人就会明白为什么女人会因为爱而变态。
课后我仔细阅读了一下《金锁记》这篇小说并结合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内容,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以女性作家的视角将人性关注的笔触延伸到了传统中国最为禁忌和敏感的地方:情爱和金钱。
小说中曹七巧常年带着黄金枷锁关在与情爱隔绝的牢笼里,她是压抑的情欲和变态的金钱欲支配下的女奴。
人性中的真、善、美在她身上逐步消失殆尽,丑、恶、毒成为她的本性。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的思维和感受叙述了曹七巧的故事,将旧时代里女性的一些真实心声推到了世人面前,这与男性作家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叙述女性的悲剧不同,与男性对女性的同情和怜悯也不同。
张爱玲无关时代的创作使自己的作品远远超越了时代,将特定时代的风貌和特定时代下的人性、人的生活百态不显山、不露水地描绘了出来。
张爱玲对女性心理游刃有余的把握,以及她用女人的眼光对男性的打量,使她触碰到了血淋淋的现实人性。
读完《金锁记》后我的心情始终是沉重的。
白家在外面看来是个富贵门第,实则正如七巧所言,里面是空了,已经腐朽了。
这是封建社会尾巴下的一幅缩略图,有旧式的人物新式的思想,在这个风云骤变的社会转折的特殊时期,每个人似乎都成了旧社会的牺牲者,但我最同情的是姜长安,她想挣扎,而且也努力地挣扎过,但是由于她的懦弱,她的挣扎不够彻底,所以照例像七巧和其他的人物一样沉入昏沉的没有光的所在里去了。
七巧是个悲剧的人物,她嫁入姜家是为了他们的家产,那时她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
因为姜家的家产是七巧生命的最大赌注,她舍掉了姜季泽的诱惑的爱情,这爱情对于七巧来说是生命中不多的闪光的甜美的记忆之一,她固然痛心,但她不至于昏了头,她最终还是保住了拿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赢得的胜利品。
所以,在这里,无论谁只要对她的胜利果实有所觊觎,她都会像发了疯的狗一样冲上去撕咬来保护她的果实。
七巧的理智是一步一步丧失的,这个黄金锁锁住了她,她也用这枷锁的棱角伤害了几个无辜亲人。
最后,张爱玲对七巧的描写分外到位,七巧将腕上的玉镯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居然一直推到了她的腋下。
人的眼睛只盯着某种物质或利益,他的神经是高度紧张的,就像狮子对于自己刚产的幼崽,总是对外界充满敌意,那么,七巧的儿女以外的人都成了敌人,包括她的亲侄子。
七巧是个典型的中下阶层的小人物,她不得不充当了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姜长白是七巧的希望,张爱玲倒是对他刻画不多,他并不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姜季泽和长白是一类人。
在此,我认为芝寿是一个十分无辜而且可怜的人。
她自从新婚之夜起便被婆婆看作一个来抢夺家产的人,被婆婆和丈夫折磨蹂躏的人,精神与肉体都受到无情地摧残。
在这一个黑暗而无希望的、不正常的家庭中,她从来的第一刻便注定了要以悲剧结束。
做丫头的绢儿好容易当了姨奶奶,寿芝死后还扶了正,可是她也被这个暗沉沉、神经不正常的家庭杀死了。
长安本来有过一个闪光的可待憧憬的美好未来,有过两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个是上学堂,第二个是童世舫给的,如果她再勇敢些,她的命运就会有所改变,但是七巧硬生生把长安的希望的烛光掐灭了。
对于曹七巧我怒骂不得,曹七巧是可怜的,但曹七巧更是可悲的,她在自己为自己铸造的“金琐”里痛苦的生活着。
但令我十分气愤的是,曹七巧为什么好要用“金琐”把姜长白、
姜长安和芝寿锁起来。
如果说曹七巧的命运是悲惨的,那么姜长白、将长安和芝寿的命运就更为悲惨。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从她哥哥曹七年把她卖给姜家开始的,低微的出身使她很难改变自己的身份,由于常年照顾姜老二她脾气不好,爱发牢骚,口无遮拦,这些都可以理解。
可当姜家分家以后,她完全摆脱了一切枷锁,可以过自己向往的生活,她却偏偏为自己和儿女们戴上了更为沉重的枷锁。
其实,在曹七巧的枷锁中生活最艰难的就是白长安和芝寿了。
白长安只因为有一位多事的母亲在学校里对人现眼,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学校,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接受正常的教育,甚至过正常的生活。
因为有这样一位难缠的母亲,他没有脸面再见自己的同学,她甚至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甚的是她认为自己失去了尊严。
在她爱情的道路上,母亲处处设防,让她不能像别人一样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终身幸福。
当她的最后一次爱情将临时,她欣喜地接受而这一切,并且已经订婚。
但她那令人气愤的母亲在病危时,也不肯放过这最后一次设防的机会,是她的爱情又回到了起点,但这也是终点。
作为姜长安,有这样一位母亲一定是她一辈子最大的悲哀。
芝寿嫁给姜长白也是她人生最大的悲哀。
她的丈夫姜长白是一个游手好闲,丝毫不关系自己妻子的男人,让她一个人在寂寞的漫漫长夜中苦苦的挣扎,而且还把他们的私生活一五一十的告诉婆婆,不管是任何一个女人如何忍受得了这一切。
更令人气愤的是她那变态的婆婆当着众人面高谈阔论儿媳的隐私,这不光让她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就连她的母亲也受到了牵连。
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光鲜亮丽而实际上充满肮脏的家庭,谁会受得了呢?时间久了,就算不被气死,也要气疯掉。
姜长白是七巧唯一的儿子,七巧不提防的人只有他,但就是由于对他的过分放纵,才使他染上了种种恶习。
在曹七巧的家里,所有人始终在曹七巧的枷锁中苦苦挣扎着,直到七巧离开人世,这把用金钱铸就的枷锁才打来了。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
她用那沉重的枷锁的棱角劈杀过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命。
她知道她的儿女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难道七巧心甘情愿为自己的家庭铸就这样一把“金琐”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七巧年青的时候也爱过,也曾有过梦想,也曾活泼过,也曾快乐过。
但是正是当时那个可怕的社会将这样一位单纯的女子变成了铸就了这一悲剧的恶魔,如果姜家大小一直把曹七巧放在眼里,不因为她的出身而贬低她,曹七巧还会像破落户一样在姜家里闹腾吗?我想应该不会,正是姜家所有人的不理解让曹七巧变得更加随心所欲地闹腾。
如果姜家在分家时公平公正,不欺负孤儿寡母,曹七巧不再遭人下眼,她会处处提防任何人吗?难道她不知道累啊?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对他们母子的财产虎视眈眈,她不得不堤防而已。
过分的地方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同时也使她不断地看重金钱物质方面。
正是因为她对金钱的重视才导致了长安的退学和后来屡次相亲的失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像七巧一样生活在姜家那样一个高低贵贱分明的家庭里,我们又能比七巧好多少呢?或许甚至还不如她吧!这样的悲剧会随着曹七巧的死亡而终止吗?显然不会,在金钱枷锁控制下的社会里这种悲剧永远完不了,至少在姜家,假使长安也结婚生子,势必会变成七巧——被黄金的枷锁住,然后用枷角一次次劈死身边的人。
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
现在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时代,虽然没有封建思想、势力的束缚,但社会还是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跌倒的老人没有人去扶,造汽车碾压的孩子没人去救……在爱情问题上,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由此也出现了“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这是一个怎样扭曲的社会,如今,虽然我们社会的物质财富非常丰富,但是距离我们心中理想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难想象没有朋友、亲戚的剩男剩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想一定是灰色的,而且很难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