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词教案古诗词教案「篇一」《古诗词三首》教案范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⑴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
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
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
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⑵ 生互动交流: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第一章:课程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能够产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古诗三首《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高记忆力。
3.3 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4 应用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绘画等活动,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古诗,拓宽视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态度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作业与测试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4.3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价,相互借鉴、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
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资料。
5.3 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网络资源。
第六章:教学计划6.1 第一周:古诗《静夜思》学习古诗《静夜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6.2 第二周:古诗《登鹳雀楼》学习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6.3 第三周:古诗《望庐山瀑布》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唐诗宋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
2.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背诵一定数量的唐诗宋词,并能运用其中的诗句进行创作。
二、教学内容1. 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2. 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4. 诗歌创作方法的指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 示例法:选取经典唐诗宋词作品进行示范性解读。
3.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和创作活动。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2. 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4.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5. 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选取的唐诗宋词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的诗歌背诵数量及准确性。
4. 学生诗歌创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唐诗宋词选集、诗歌创作指导书籍、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唐诗宋词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 欣赏和分析代表性唐诗宋词作品。
难点:1. 理解唐诗宋词的深层含义及其时代背景。
2. 诗歌创作方法的运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导入新课,讲解唐诗宋词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第2周:讲解唐诗宋词的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第3-4周:选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第5-6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活动。
第7-8周:讲解诗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八、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的发言、讨论、朗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创作等。
高中古诗词教案模板(共13篇)第1篇:高中必备古诗词1.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6.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7.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8.少年行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9.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3.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4.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5.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6.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17.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课程名称】古诗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包括韵律、意境、修辞等。
2. 学会欣赏和分析古诗,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对象】初中年级学生【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古诗教材或相关书籍3. 学生作业本4. 诗歌朗诵设备(如音响、麦克风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诗意境的图画或播放一段古风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你们对古诗有哪些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古诗欣赏与创作》。
二、新课讲授1. 介绍古诗的基本特点:- 韵律:讲解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
- 意境: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等。
- 修辞:讲解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欣赏分析古诗:- 选择一首经典古诗,如《静夜思》。
-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 分析古诗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实践:- 教师示范创作一首简短的古诗,讲解创作思路和方法。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特点。
2. 强调欣赏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分析其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2. 模仿所学古诗的形式,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古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
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背育古诗。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老师范字。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愿意将课外学飞的古诗背育给大家听?2、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新诗。
3、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老师贴出图)谁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一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正在看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1、自己读完古诗后,读给大家一听,互查读音。
2、将本诗要掌握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同桌交流记忆。
3、老师反馈:⑴出示生字卡片:所、牧、蝉、闭、材、童、黄、诗、指名读准字音。
边读老师边按诗的顺序摆放生字卡片。
⑵分析记忆:这么多生字怎样快速的记住呢?①熟字带生字:推──捕蜻──蝉共──黄认──诗听──所意──童亲──立放──牧②编儿歌记忆:一户一斤米──所人才进大门──闭骑牛写__──牧由到共里共加队──黄。
③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
(指多名学生读诗)2、自由读诗:结合图想想,诗人都看到什么啦?再与同桌交流。
3、请学生简述诗意,老师相继补充:学生:诗人看到一个放牛娃骑着一头老黄牛唱着歌,他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树林。
可他听到了蝉的'叫声,想要去捉蝉,于是马上闭上嘴停止了唱歌。
老师:同学们想像一下,闭上嘴的小牧童会怎样做呢?学生甲:骑在牛背上盯住蝉。
学生乙:不,牧童从牛背上下来,准备去捉蝉。
学生丙:牧童从牛背上下来站在地上,先看好目标,然后去捉蝉。
老师: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大家说产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四、在意境中诵读古诗1、自由读练。
《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文档5篇《独坐敬亭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学通过自身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诗中描绘的景物展开充沛的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创情激趣1、教师即兴背诵一首古诗,引发同学兴趣,问: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首,背给大家听。
2、老师:俺听出来了,你们掌握的很多古诗都是在课学习的。
那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有什么好方法吗?3、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解释诗题:“谁愿将课前收集到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二.自读交流1、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自由的诵读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味,读的舒缓些,并划出节奏。
2、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品味:你的心中有什么滋味?3、请你带着你品味的这种感觉,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古诗,对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组长先汇报是以什么方式来学习古诗的,弄明白的什么?其他同学补充。
三.精读品味1、老师:听了你们的介绍,俺也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的确,这首诗写得是多么的含蓄深刻,韵味悠长呀!让俺们再次读古诗,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互相交流:你通过朗读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3、小组讨论:说说这首是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读了以后你发现了什么?四.达标测评1、诗人李白把山拟人了,寄情于山。
学完这首诗你联想到什么?2、鼓励同学根据自身对诗句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感情,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五.拓展延伸1、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2、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诗句加以想象画出来。
可以在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丰富内容。
古诗教学教案古诗教学教案(15篇)古诗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古诗教案设计模板(精选5篇)古诗设计模板篇1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3.继续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有关意境的知识(一)提问;什么是意境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
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类”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按“意境类”答题步骤作答)(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学习鉴赏《商山早行》(一)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小学古诗词教案(合集15篇)小学古诗词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概述本文档主要是针对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这一课文,设计的优质课教案。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能够听、说《古诗词三首》。
•能够读、写《古诗词三首》。
•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文化内涵,品味其中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含义,学会吟诵并感悟其中的意境。
•难点: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的难度。
教学准备•教材: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
•教具:课件、录音设备等。
•学生:提前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三首》。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声音等形式,引入古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词(15分钟)•分别学习三首古诗词,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
3. 分组阅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解读古诗词,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吟诵比赛(15分钟)•组织吟诵比赛,每组派出一位学生进行吟诵并讲解其理解的意境。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美感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多阅读古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并写一篇心得体会,体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继续热爱文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5篇)作为专门给别人教授学问的人民老师,常常需要借助教学设计的帮助,通过规划和布置,对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做出有创意的决议,从而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舒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依据同学回答,老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模糊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快乐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老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最新最全《唐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中的精选篇章,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盛唐气象》部分,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等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唐诗》中的基本篇章,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品味和创作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唐诗》的基本篇章,学会鉴赏和创作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唐诗》选篇、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登鹳雀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登鹳雀楼》的背景、作者简介,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分析《春晓》的意境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课堂分享。
6.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教案2. 内容: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春晓》d. 诗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写一篇《我最喜欢的唐诗》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赏析,阐述喜欢的原因和诗歌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唐诗,参加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古诗文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古诗文教案 1、《池上二绝》一、文本解读: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重点: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四、教学难点:①在理解的根底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拟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⑶明大意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
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重点识记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一、课外古诗词重点再现记忆。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明思念故乡,怀念故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师秀《约客》一诗中,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哇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赵翼《论诗》一诗中,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
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两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古诗中有许多实写“风”“雪”的句子,请各写一句。
(6分)风: ________________ 雪: _______________13、请写出两句你喜欢的描写“雨”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你写出古代诗人歌咏黄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他把百草园当作乐园,文中那几件趣事能够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在他著的诗作中你所喜欢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成语“扑朔迷离”出自于《木兰诗》,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童年》的作者是________,小说里刻画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岗”和执著的“好事情”。
20、《昆中记》是优秀的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昆中记》被誉为“__________”21、名句积累,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以上二段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
3、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C、邑人奇之。
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5、下列句中与忽啼求之.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传一乡秀才观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6、对“世隶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到教育而眼界狭小,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7、解释加点的词(1)世隶.耕 ( ) (2)未尝..识书具 ( )(3)借旁近..与之 (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 ) (6)余.闻之也久 ( ) (7)从先人还.家. ( ) (8)受.之天也 ( )(9)泯然..众人矣 ( ) (10)称.前世之闻 ( )8、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A、然B、于于舅家见之()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9、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10、找出文中通假字并注音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奇”)(2)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对……感到诧异”)(3)父利.其然也(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利”)(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当做宾客”)(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是“每天,天天”)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最终泯然众人给了你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