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白天和黑夜单元概要分析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科学探究: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2.5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2.1 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 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 敢于大胆想象。
1.3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本单元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探究活动将从观察和研究最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这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夜晚的昼夜的交替轮回、月相的阴晴圆缺以及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及其规律: 1. 第一二课主要认识太阳和影子变化的规律及其运用。
教材从观测太阳的位置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测太阳视运动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探究太阳视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
通过从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描述太阳的位置,了解天体位置表述;通过一天的连续观察,进而发现太阳的东升西落的规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子变化的长短,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在收集大量的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
《太阳钟》一课则侧重于影子变化规律的运用,通过观察各种不同形状的太阳钟(日晷),发现太阳钟的共同规律――都是利用了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规律地移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制作太阳钟,学会运用这个规律,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又能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教学《白天和黑夜》反思《白天与黑夜》是苏教小学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五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通过电视或书籍,以及生活常识,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这一单元的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是从观测太阳开始,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太阳和月亮周而复始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模式以及其与影子的变化和气温之间的关系,意识到月相变化的规律,懂得掌握和利用这些自然规律,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好处。
也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本单元的时候,首先我从太阳和影子开始。
依次是太阳钟、昼夜交替、看月亮、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单元总结。
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搜集的资料和课本上的资料,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白天与黑夜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一部分是资料搜集和展示的部分。
从学生的准备上看似乎学生们准备不是很充分,课外的相关资料还是比较的少。
我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否是学生没有兴趣,还是学生搜集的对象有问题,还是布置的作业的有问题呢我在思考。
首先从布置作业的方式上来说,难道是布置学生的搜集资料的题目欠缺针对性吗?我想以后再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性应该更强一些,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
还有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们兴致盎然了,才能够积极的探索。
我想这个一点一定要注意。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从学生们的身边的现象出发,去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指导学生去探究。
还有就是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吧。
在以后如果再进行本课的学习,我想应该怎样进行呢?首先我想这样从学生的观察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入手,探究白天与黑夜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
本单元共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其内容属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而对太阳和月亮的观察与研究正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传有关2、了解古代人对昼夜变化的猜想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2、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冕的制作原理3、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4、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5、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难点:1、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2、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3、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四、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教学2、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观察、动手、综合分析的能力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小组合作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五、教学准备:指南针、记录纸、橡皮、小棒、直尺、卡纸、钟表、硬纸板、胶水、手电筒、地球仪六、单元实践活动:探究影子的变化、自制太阳钟、观察月相变化七、课时划分:太阳和影子——2课时,太阳钟——1课时,昼夜交替——1课时,看月亮——1课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2课时,单元实践与复习——2课时,共计9课时。
课题:太阳和影子第1课时太阳和影子授课时间(月日)教学内容: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日出日落的景色图片、指南针、温度计学生准备:记录纸、橡皮、小棒、直尺、钟表。
1.白天与黑夜
1..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就产生白天,背着太阳光的一面便产生了晚上,从而产生了昼夜。
3.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
答:a.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b.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c.夜空中月亮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4.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除了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侧会被太阳照亮,这里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侧没有光照,这里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断自转,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6.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但是地球上有些地方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7.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其附近,白天和黑夜常常超过24小时,白天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
极昼,黑夜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夜。
8.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
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
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
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太阳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
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
一天中,我们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从东往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周形。
2、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3、人们利用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日晷是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古代计时器还有:沙漏、有刻度的蜡烛、中国古代铜壶滴漏、牛顿钟等。
4、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5、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在运动,昼夜的形成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6、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7、月相变化的规律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农历十五)-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做月相。
月亮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我们看到的月亮也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但它每天升起的时间不一样。
有时,白天的时候月亮也在天上,只是由于太阳光太强我们看不到而已。
8、2021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21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收看实况直播。
9、昼夜变化对动植物都有影响,如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状态是不一样的;很多动物在白天和黑夜的生活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一、填空。
1、一天中,我们看见的太阳从方方方移动着,影子则是从方方方移动着。
2、一天中,一个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3、太阳的位置越高,影子越,太阳的位置越低,影子越。
阳光下的物体在影子最短。
通常情况下,太阳的位置越高,气温越;太阳的位置越低,气温越。
4、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和这两天太阳由正东出,正西落,昼夜相等。
过了春分,昼长夜短;过了秋分,昼短夜长。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
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太阳运动的规律是。
二、选择。
1、早晨,当你面对着阳光步入学校大门时,学校大门影子的朝向是()。
A.东B.南C.西D.东北2、午后2点钟,想找个避暑的地方,应该选择()。
A.窄小的屋檐下B.大树的南面C.大树的东面D.广告牌的北面3、正午12点以后,站在晴朗的户外,影子是怎样变化的?()A.由长变短B.由短变长C.由有变无D.由无变有4、天边出现晚霞,影子的朝向是()。
A.西北 B.西南 C.西 D.东5、下列几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影子是由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形成的B.在测量某段时间的温度时,应将温度计放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C.一天中,同一个物体的影子总是越来越短D.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三、判断()1、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位置无关。
()2、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3、秋分以后,昼长夜短。
()4、物体影子最短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四、简答。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2 太阳钟1、中国古代有很多计时工具,你了解的有、、、、、等。
2、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和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或。
3、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通过观察来计量时间。
4、常见的日晷有和。
5、日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6、根据日晷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
7、选择一个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当你的手表到达,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
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4.(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5.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7.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8.影子的形成条件有两个:(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都要发生变化。
10.太阳位置越低,温度越低;太阳位置越高,温度越高。
11.1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13.(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14.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5.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是(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是(地平日晷)。
16.牛顿钟: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
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1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8.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①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②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③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了。
19.古人计时的工具有:(日晷、沙漏、水钟)等。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1、一天中,我们看见的太阳从(东)方(南)方(西)方移动着,影子则是从(西)方(北)方(东)方移动着。
2、太阳的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阳光下的物体在(正午12点)影子最短。
3、通常情况下,太阳的位置越高,气温越(高);太阳的位置越低,气温越(低)。
4、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由正东出,正西落,昼夜相等。
过了春分,昼长夜短;过了秋分,昼短夜长。
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是(自东向西)。
6、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答: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有长短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早晨,日出东方,照在物体上,拉出了长长的影子,太阳渐渐升高,影子渐渐变短;到了正午,影子最短,然后影子又渐渐变长,直到傍晚,太阳落山,影子消失。
影子的变化是一个长--短--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始终相反。
2 太阳钟1、中国古代有很多计时工具,你了解的有(沙漏)、(漏刻)、(水钟)、(蜡烛)、(圭表)、(日晷)等。
2、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3、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
4、常见的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
5、日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晷针)、(晷面)、(晷面上的刻度线)。
6、根据日晷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日晷可分成(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立晷)、(斜晷)。
7、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到达(某一个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
8、在玩手掌日晷的时候,要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2020秋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1、太阳和影子一、教学目标(一)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二)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三)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四)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地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五)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愿意与交流;乐于将太阳和影子的知识科学应用与生活实际。
二、学情分析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是每天都要经历的自然现象。
但这些现象却往往使学生视而不见。
他们对宇宙间的天体运动和变化,只能感知现象而缺少相关科学知识,无法以自己的现有经验加以解释。
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认识到太阳的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记录观察数据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难点: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下物体的影四、教学过程课时:第一学时活动一、【导入】激趣导入,初步探究师:我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想不想看?师:好!请大家注意看了?(手影动物)师:这段手影游戏好玩吗?想不想上来玩一玩?谁能表演一段和老师不一样的?师:表演的真不错,还有吗?(教师等第二个同学表演的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把幻灯机关上,学生表演无法进行。
)师:哎?影子怎么看不见了?生:因为没有光。
师:看来呀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首先要有光?有光就有影子吗?(教师打开幻灯机)怎么还没有影子?生:还要有物体。
师:我把这个放上,有影子吗?(教师拿两到三件不透明的物体进行演示。
)那我们来看这是不是物体?我们把它放在这,(教师放一块空白的幻灯片)怎么没有影子?生:因为它是透明的。
师:透明的物体,即使有光也不会有影子。
(教师随手把幻灯机电源关上)师:那么通过刚才的观察,谁来总结一下,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都需要哪些条件呢?生:要有光和不透明物体。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1.1《白天与黑夜》教学设计课题白天与黑夜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5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中的第一课,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伴随着昼夜交替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一天中的气温和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总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的。
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已有经验对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合理的猜想,初步建立日地关系模型;设计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排除其中不正确的模型;通过交流和分析资料最终发现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科学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最后,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及有关动物的行为。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能说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思维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中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和分类能力,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类、空间想象、模型思维和逻辑推理等能力。
科学探索(1)能根据昼夜交替相关的自然现象,提出日地之间运动关系的猜想。
(2)能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收集证据,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发展模型思维能力。
责任态度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与同伴交流,认识到有依据的解释很重要,形成对天文学的研究兴趣。
重点基于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难点根据实验的情况和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清晨,随着旭日东升,黑夜逐渐退去,白天就来临了!傍晩,太阳西下,黑夜重新降临。
白天,黑夜,白天……日复一日,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怎样的现象?2、昼,是白天;夜,是黑天。
下列图片,哪张是昼,哪张是夜?3、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昼夜交替第一个是昼,第二个是夜思考了解昼和夜科学概念,初步知道昼夜交替现象,进而思考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导入新课学习。
【单元一白天和黑夜】1. 太阳和影子一、填空。
1、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而,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而。
2、太阳高度越高,影子,气温;太阳高度越低,影子,气温。
二、判断题。
1、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的影子变化和太阳光有关系。
()3、太阳高度就是太阳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三、选择题。
1、影子的长短是由()决定的。
А物体的高矮В太阳高度С观察者的位置2、一天早晨8点,小明测得一棵小树的影子长5米,过一小时再测,小树的影子()。
А不变В大于5米С小于5米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的规律是()。
А东→西;长→短→长В西→东;长→短→长С东→西;低→高→低四、简答题: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2. 太阳钟一、填空题。
1、古代的计时工具有和。
2、日晷是根据规律制成的测量的工具。
3、各种不同的日晷和太阳钟都了应用。
二、判断题。
1、日晷是白天和黑夜都可以使用的计时工具。
()2、现在日晷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使用。
()三、选择题。
1、日晷是测量()的工具。
А体积В时间С长度2、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保存的日晷叫()。
А立晷В地平日晷С赤道日晷1四、问答题:怎样制作简易太阳钟?3. 昼夜交替一、填空题。
1、昼夜交替是形成的。
2、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对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是;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是。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二、选择题。
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А太阳的东升西落В乌云的遮盖С地球的自转2、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А托勒密В牛顿С哥白尼二、连线: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代中国人提出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运动,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哥白尼太阳是三足金乌,它出来是白天,休息是黑夜古希腊学者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围绕地球旋转,形成昼夜托勒密地球是一个飘动的“鼓”,太阳、月亮在雾中围绕“鼓”运行三、简答:1.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2、将地球仪面向灯光逆时针旋转,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 看月亮一、填空。
《白天和黑夜》教案25篇第一篇:《白天和黑夜》教案2《白天和黑夜》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和方法:·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2 知识与技能:·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教学重难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6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民主导学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
给予表扬与鼓励。
(3)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5)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
(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
)2、夜对人的影响(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
(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24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