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探讨_以_践行师德_结对帮扶_为视角_王春雨

  • 格式:pdf
  • 大小:694.8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探讨

———以“践行师德、结对帮扶”为视角

王春雨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摘要】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富有高校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围绕这一内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模式。

【关键词】高校党建;基层党建;党建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5-0138-02

【作者简介】王春雨(1968—),男,江苏沭阳人,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讲师。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所做出的全面部署。高校承担着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教师党员具有较强的先锋模范性。因而,在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高校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高校党建工作特点,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积极探索富有高校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本文试图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践行师德、结对帮扶”工作,论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问题。

一、服务师生,凝聚人心,打造高校

基层党建工作特色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高校的党建工作要按照高校自身的特点,“以提高素质和增强党性为目标,紧紧围绕学校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结合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实际,认真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1],从而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为高校教育改革和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因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服务师生和凝聚人心的工作理念,针对广大师生员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是目前高校两大工作重点,师德建设与“四待”帮扶是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形势严峻,功利和浮躁的社会环境使得“少数大学教师道德失范,精神的价值被功利化,理想信念滑坡,崇尚现实,意志衰退,自身精神无所归依”[2];高校大众化背景下的“四待生”,即“学习待提高、生活待帮助、心理待强化、就业待帮扶”的学生,已成为高校热点、难点、敏感问题,困扰着学生、家长和学校。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围绕此类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并以此为纽带,打造工作特色。围绕师德建设与“四待生”帮扶问题,以党支部为支点,联合开展“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活动。通过活动可以增加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工作特色。例如,扬州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党委“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活动,是以教工党支部为支点,逐层展开,取得了实效,形成了自己的党建工作特色。具体做法是:先是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从“教书育人”这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入手,培育教师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院“四待生”具体情况,最后,结成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与“四待生”帮扶关系,有针对地性地展开工作。

二、多方联动,增强实效,把握高校

基层党建工作特点

高校是知识传授与创新、人才积聚与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党建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的师生在文化层次、思维能力、自主意识等方面强于其他社会群体,基层党建工作与其他行业或部门不同,“高校师生不满足于那种一般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喜欢那种刻板肤浅的理论说教,更不接受那种高高在上的简单化政治宣传,而更倾向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交流与理论研讨”[3]。基层党建活动要按照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展开,要实现多方联动,注重实效。以“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活动为例,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831江苏高教2013年5期

一是加强党委组织领导。结对帮扶“四待生”不是简单的空言慰藉,而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让教师体会到党组织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二级学院的党委(部支)要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一方面,要召开教师党员大会,动员教工党支部,指导教工支部分配帮扶对象;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爱心基金”,为活动的长期开展提供经济保障。这其中,党委(总支)负责同志带头发挥自身作用,从学院,甚至学校的层面,积极寻求资源。

二是夯实支部工作载体。基层党支部是党建活动的载体,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在高校“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关键在于党支部能否开展高质量的组织活动、能否使党的活动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及能否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4]。“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工支部结合党委的工作方案,动员广大党员,具体了解“四待生”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出详细措施,并分工到人,落实责任。具体做法包括:确定帮扶对象、落实具体党员、签订结对帮扶承诺书、建立“帮扶档案”,等等。为保证工作的实效,支部在帮扶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基层组织的载体功能,例如,牵头定期组织举办励志成才报告会和工作经验交流总结会;要求教工党员在帮扶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并及时向支部说明,在说明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支部再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交本支部讨论解决。支部的积极联动,发挥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了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发挥党员模范作用。高校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建活动的基础。“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活动需要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响应、广泛参与,需要党员通过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主动与结对学生交流、谈心。广大党员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履行教工党员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的服务宗旨,才能使活动带来实效。对于“四待生”问题,需要深入学生中间,认真调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教工党员通过结对帮扶活动,既切实解决了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上的实际困难,又激发了教工党员的师德、岗位责任意识,增强了党性修养。

三、总结经验,注重长效,完善高校

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绩效性活力最根本的来自于长效机制的科学构建与实施过程的有效实现”[5],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尤为如此。善于总结实践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或完善长效机制,这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践行师德、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可以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创新提供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支部工作机制,这是结对帮扶工作常态化、高效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对此,笔者深有感悟。

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教育机制,把结对帮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来传播。结对帮扶活动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要把这些“好人好事”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内容,纳入到学生党课和教工党员党日活动主题中去,并通过黑板报、院报、专刊、宣传橱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和班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在全校形成用先进文化引领师生的浓厚氛围。

二是建立健全示范引领机制,把结对帮扶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来弘扬。积极发挥教工党员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工帮扶参与率;进一步扩大结对帮扶对象,增加学生的人数并从本科生覆盖到研究生。以此推动教师的“师德”建设,发挥教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把结对帮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只有建立具体的工作责任机制,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把结对帮扶作为一种日常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一种工作追求来抓紧、抓好。

四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把结对帮扶作为一种科学制度来坚持。活动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机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为党委(总支)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五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把结对帮扶作为一个契机来提升。《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第十九条明确提出党组织要关心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党委(总支)要以结对帮扶产生的良好反响为契机,进一步总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五必访”机制和“奉献爱心,志愿服务”机制,从政治上、精神上、工作上、生活上加大党内关怀帮扶力度,充分激发教工党员的热情和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瑞璞.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实践(第四卷)[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3174.

[2]王自贵.转型期高校师德发展趋向及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34-37.

[3]谭泽中,苏一凡.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2.

[4]孙骥,等.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创新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24-25.

[5]唐朝继.高校党建评估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3.

(责任编辑肖地生)

931

高校基层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