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密码讲解及事例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67
序列密码序列密码引⾔序列密码⼜称流密码,它是将明⽂串逐位地加密成密⽂字符。
并有实现简单、速度快、错误传播少等特点。
密码按加密形式可分为:分组密码序列密码密码按密钥分为:对称密码(私钥密码)⾮对称密码(公钥密码)1. 加解密算法明⽂序列:m=m1m2……mn……密钥序列:k=k1k2……kn……加密:ci=mi+ki,i=1,2,3,……解密:mi=ci+ki,i=1,2,3,……注:+模2加,0+0=0,0+1=1,1+0=1,1+1=0例 m=101110011,c=m+k=111000110,m=c+k=101110011.1949年,Shannon证明了“⼀次⼀密”密码体制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序列密码使⽤的密钥是真正随机产⽣的,与消息流长度相同,则是“⼀次⼀密”体制。
但缺点是密钥长度要求与明⽂长度相同,现实情况中不可能实现,故现实中常采⽤较短的种⼦密钥,利⽤密钥序列⽣成器产⽣⼀个伪随机序列。
序列密码的原理分组密码与序列密码都属于对称密码,但两者有较⼤的不同:1. 分组密码将明⽂分组加密,序列密码处理的明⽂长度为1bit;2. 分组密码算法的关键是加密算法,序列密码算法的关键是密钥序列⽣成器。
3. 序列密码分类同步序列密码密钥序列的产⽣仅由密钥源及密钥序列⽣成器决定,与明⽂消息和密⽂消息⽆关,称为同步序列密码。
缺点:如果传输过程中密⽂位被插⼊或删除,则接收⽅与放送⽅之间产⽣了失步,解密即失败。
⾃动同步序列密码密钥序列的产⽣由密钥源、密钥序列⽣成器及固定⼤⼩的以往密⽂位决定,称为⾃同步序列密码(⾮同步密码)。
优点:如果密⽂位被删除或插⼊时,可以再失去同步⼀段时间后,⾃动重新恢复正确解密,只是⼀些固定长度的密⽂⽆法解密。
4. 密钥序列⽣成器的要求(key generation)种⼦密钥k的长度⾜够⼤,⼀般128bit以上,防⽌被穷举攻击;密钥序列{ki}具有极⼤的周期性现代密码机数据率⾼达10^8 bit/s,如果10年内不使⽤周期重复的{ki},则要求{ki}的周期T>=3*106或255;良好的统计特征。
第三章 序列密码在第二章中,咱们证明了理论上保密的密码体制是存在的,这种密码体制是利用随机的密钥序列∞=1}{i i k 对明文序列∞=1}{i i m 加密取得密文序列∞=1}{i i c 。
可是,由于随机的密钥序列∞=1}{i i k 必需与明文等长,因此其生成、分派、存储和利用都存在必然的困难,因这人们假想利用少量的真随机数按必然的固定规那么生成的“伪随机”的密钥序列代替真正的随机序列,这就产生了序列密码。
因此,序列密码脱胎于“一次一密”密码体制。
由于序列密码中的密钥序列是由少量的真随机数按必然的固定规那么生成的,因此不可能是真正随机的。
因此,如何刻画密钥序列的“伪随机性”,如何保证密钥序列的“伪随机性”可不能造成加密算法在实际中被破,是序列密码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由于序列密码只需分派和存储少量的真随机数就可对任意长度的明文加密,因此克服了完全保密的密码体制在实践中在密钥分派中碰到的难题。
序列密码中利用的少量真随机数确实是序列密码的密钥,有人也称之为“种子密钥”。
由于序列密码算法在公布资料中不多,而且所需的理论基础也较多,因此本章不对序列密码做过量介绍。
本章仅从伪随机序列的常规特性、序列密码的大体模型、理论基础、Walsh 谱理论、大体编码技术和具体实例动身,介绍序列密码的设计理论,同时也简单介绍对序列密码的分析方式。
为幸免序列密码的密钥与密钥序列的概念混淆,以下本书均称序列密码的由密钥产生的密钥序列为乱数序列。
在本书中,n Z 2和n }1,0{都表示所有二元n 维向量组成的集合和二元域上的n 维线性空间,并将12Z 简记为2Z ;)/(n Z 表示集合}1,,2,1,0{-n 和模n 剩余类环,)(q GF 表示q 元域。
本书有时也将n 维二元向量),,,(021x x x n n --不加说明地等同于)2/(n Z 中的元素011211222x x x x x n n n n ++++=---- 。
双序列比对案例
那我就来讲个双序列比对的超有趣案例。
想象一下,你有两条神秘的密码纸条(这就好比是我们的两个序列啦)。
一条纸条上写着“ABCDEFG”,另一条写着“ABCFEG”。
咱们现在要做双序列比对,就像是玩一个超级找茬兼连连看的游戏。
首先呢,我们一眼就看到开头的“AB”是一样的,这就像是两个老朋友一见面就热情拥抱,很容易就对上了。
然后呢,第一条纸条的“C”和第二条纸条的“C”也完美匹配,这就好比是两个小伙伴戴着相同的帽子,一下子就被认出来了。
可是,第一条纸条的“D”在第二条纸条里找不到对应的小伙伴,这就有点尴尬啦,就像一个人去参加聚会结果发现没有和自己同好的人。
再往后看,“E”在两条纸条里又对上了,就像失散的双胞胎又重逢了一样。
接着第一条纸条的“F”和第二条纸条的“F”也匹配上了。
但是第一条纸条的“G”和第二条纸条的“E”“G”顺序有点乱,这里就像是两个人跳舞跳错了步骤。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里,我们通过这样的比对,就能知道这两条“密码纸条”(序列)哪些部分是相似的,哪些部分是不一样的。
这在生物学里可有用啦,比如说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看看哪些基因是保守的(就像那些容易匹配上的部分),哪些基因发生了变异(就像那些对不上的部分)。
这就像是在探索生物进化这个超级大迷宫里的小线索,是不是超级酷呢?。
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是两种不同的加密方法。
分组密码,也称为块加密,将明文消息编码表示后的数字序列划分成长度为n的组(可看成长度为n的矢量),每组分别在密钥的控制下变换成等长的输出数字序列。
在加密过程中,利用密钥产生一个密钥流,然后利用此密钥流依次对明文进行加密。
如ECB、CBC、CFB、OFB等都是分组加密的算法模式。
序列密码,也称为流加密,利用少量的密钥(制乱元素)通过某种复杂的运算(密码算法)产生大量的伪随机位流,用于对明文位流的加密。
序列密码是以一个元素作为基本的处理单元,具有转换速度快、低错误传播的优点,硬件实现电路更简单。
其缺点是低扩散、插入及修改的不敏感性。
总之,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的主要区别在于处理方式、基本单元和优缺点。
实验二 LFSR 及序列密码实验名称:LFSR 及序列密码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学 时:4适用对象: 信息安全专业、计算机网络一、实验目的通过软件模拟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掌握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实现非线性序列的输出,掌握序列密码基本算法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要求(1)掌握流密码原理;(2)理解m序列的产生;(3)能编程模拟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生成m序列。
三、实验原理一个简单的流加密法需要一个“随机”的二制位流作为密钥。
通过将明文与这个随机的密钥流进行XOR 逻辑运算,就可以生成密文。
将密文与相同的随机密钥进行XOR 逻辑运算即可还原明文。
该过程如图 3-1。
图3-1 流加密法 假设密钥流(二进制位流)存于字节序列k[0],…,k[L-1],共8*L bit 位,则采用C 语言循环加密的算法代码如下:void StreamEncrypt(char m[],int n,char key[],int L){//n 为需要加密或解密数据的字节数,L 为密钥长度(字节)int k=0; for(int i=0; i<n; i++){m[i]^=key[k++];if(k==L) k=0; // k%=L; (i.e. k=k%L;)}}明文要实现XOR逻辑运算很简单,正如上面所给的C程序。
当作用于位一级上时,这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加密法。
唯一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如何生成随机密钥流。
这之所以是一个问题,是因为密钥流必须是随机出现的,并且合法用户可很容易再生该密钥流。
如果密钥流是重复的位序列,容易被记忆,但不很安全,如上面所给出的程序。
这就要求我们开发一个随机位密钥流所成器,它是基于一个短的种子密钥来产生密钥流的。
生成器用来产生密钥流,而用户只需记住如何启动生成器即可。
有多种产生密钥流生成器的方法。
最普遍的是使用一种称为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硬件设备。
下面的图3-2中,在反馈系数决定的情况下,对于任何的初始状态,都可获得一个位流的输出。
密码学经典案例Case 1初见密码20.8.1.14.11/25.15.21/9/12.15.22.5/25.15.21/这是在一本香港出版的智力游戏书籍中发现这个密码的。
解密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a=1,b=2,… z=26代入code,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到明文:Thank you , I love you。
怎么样,是不是很容易?不过如果将四则运算加入译码(比如让a=2等),破译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古典密码。
Case 2凯撒密钥提到古典密码,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凯撒密钥。
基本上每一本密码学方面的基础教材在提到古典密码时,都会举出凯撒密钥的例子。
凯撒密钥的加密公式是:c≡ m + k mod 26凯撒密钥又称为单表代替法。
其中m为明文的数据,c为加密后的数据,而k是密钥。
当年凯撒指导军团作战,使用的就是这套密码体系。
比如让a=d,b=e,c=f……依此类推。
这在密码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经典。
Case 3密码释义使用电脑多了的人,听到“密码”一词总会想到password。
其实在英语中,主要有两种对密码的解释。
一个就是password,还有一个是 code。
后者比较不常用一点,不过程序员(coder)对这个词还是有着比较深的感情的。
其实password和code在含义上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对于password,称它为“口令”似乎更贴切一些。
比如Windows 的开机密码,比如FTP的登陆口令,等等。
其特征是把输入的一个字符串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根据其结果来决定是否授予通过的权限。
这个比对的工作是一次性的,而且原理简单。
而code就不同。
对于code,主要体现的是“翻译”的过程,牵涉到对信息的编码和译码。
比如凯撒密钥,比如RSA算法,等等。
这里面牵涉到很多数学的东西,比如对字符的分解和重组等。
当然,从广义的角度讲,code的编码和译码也可以往数学以外的方面延伸,这又涉及到很多典故,在此按下不表。
数字之谜破解解开数字谜题中隐藏的规律数字之谜破解:解开数字谜题中隐藏的规律数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无处不在,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数字之谜却始终存在。
在数学、密码学以及其他领域,数字隐藏着各种规律和奥秘,解开这些数字谜题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本文将探索一些数字谜题中隐藏的规律,并试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1. 斐波那契数列的奥秘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列,从1和2开始,后续的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
例如:1, 2, 3, 5, 8, 13, 21, ... 这个数列在自然界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盛开的花瓣、叶子的排列方式等。
研究人员发现,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相邻两个数之比逐渐趋近于黄金比例1.618。
这个神秘的数字被认为蕴含着一种无法解释的美学和完美性。
2. 密码学的无尽数字密码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密码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数字称为"无尽数字"。
这类数字是无理数,无法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最著名的无尽数字是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的底数e。
这些数字具有无限的小数部分,并且没有重复模式,因此它们被广泛用于加密和安全领域。
3. 牛顿迭代法与根的逼近在数学解析中,牛顿迭代法是求解非线性方程近似解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从初始近似值开始,使用一定的迭代过程逼近方程的根。
这种迭代过程通常会快速收敛到方程的实际解。
牛顿迭代法的本质是利用函数的切线来逼近方程的根,因此在每一次迭代中,都可以得到更精确的逼近值。
4. 黄金分割比与美学的关系黄金分割比(1:0.618)也被称为黄金比例,是指一部分与另外一部分的比例等于整体与这一部分的比例。
这个比例在美学和艺术中有广泛应用,被认为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黄金分割比被用于建筑物的设计、绘画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的决策等。
人们普遍认为,遵循黄金分割比的规律能够创造出和谐、平衡的艺术品和设计。
5. 埃拉托斯特尼筛法和素数规律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是一种求解素数的经典算法。
数字编码的破译方法例题及解析篇一:数字编码的破译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破译方法及其例题: 1. 暴力破解法:暴力破解法是指通过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密码组合,直到找到正确的密码为止。
这种方法适用于密码长度较短、密码强度较弱的情况,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计算能力。
例题:假设有一个密码为“123456”,使用暴力破解法需要尝试多少个密码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呢?答案:使用暴力破解法需要尝试 6 个密码 (即六个数字) 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
2. 字典破解法:字典破解法是指通过使用一个包含常用单词的字典,逐个尝试单词组合来破解密码。
这种方法适用于密码中包含常用单词的情况,但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常见单词作为密码。
例题:假设有一个密码为“mylove123”,使用字典破解法需要尝试多少个密码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呢?答案:使用字典破解法需要尝试 26 个密码 (即字母表中的 26 个字母) 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
3. 生日破解法:生日破解法是指通过的生日信息来破解密码。
这种方法适用于知道密码所有者的生日的情况,但需要注意避免使用与生日相关的常见单词或短语作为密码。
例题:假设有一个密码为“September12”,使用生日破解法需要尝试多少个密码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呢?答案:使用生日破解法需要尝试 9 个密码 (即一年中的 9 个月份加上 12 个数字) 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
4. 统计学破解法:统计学破解法是指通过分析密码使用的规律来破解密码。
这种方法适用于密码使用规律比较明显的情况,但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
例题:假设有一个密码为“123456”,使用统计学破解法需要尝试多少个密码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呢?答案:使用统计学破解法需要尝试 6 个密码 (即六个数字) 才能找到正确的密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数字编码破译方法及其例题,实际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破译方法,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密码的复杂度和强度。
篇二:数字编码的破译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方法:1. 暴力破解法: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破解较复杂的编码。
a5-1序列密码算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A5/1序列密码算法是一种用于加密通信数据的流密码算法。
它由三个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组成,分别命名为X、Y和Z,并且这些寄存器都有自己的特定移位规则。
这个算法以其高效性、可靠性和广泛应用性而闻名,尤其在无线通信领域和移动电话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A5/1序列密码算法展开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首先,将对该算法进行概述,包括其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然后,将深入分析A5/1序列密码算法在安全性方面的评估;接下来,将探讨该算法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最后,将对A5/1序列密码算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向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A5/1序列密码算法,并通过对其原理、应用和评估进行详细研究,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算法在加密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对该算法的优缺点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和提升其安全性和性能。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5/1序列密码算法。
2. A5/1序列密码算法2.1 简介A5/1序列密码算法是一种对称密钥流密码算法,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移动电话和数据加密领域。
该算法由三个独立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组成,分别被称为X寄存器、Y寄存器和Z寄存器。
这三个寄存器的长度相互不同,为19位、22位和23位。
2.2 原理解析A5/1序列密码算法根据输入密钥和初始化向量(IV),通过连续的循环移位操作生成密钥流。
先将输入密钥和IV加载到相应的寄存器中,并通过多次时钟周期执行循环移位操作来产生密钥流。
具体而言,每经过一个时钟周期,X、Y和Z寄存器中的比特会按照特定规则进行异或运算,并输出最左侧的比特作为密钥流输出。
其中,X、Y和Z寄存器中的比特用于决定下一个时钟周期是否要执行循环移位操作。
2.3 安全性评估尽管A5/1序列密码算法在早期被用于保护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的安全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安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