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81.79 KB
- 文档页数:16
杜甫传读书笔记1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
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
看来杜甫是懂医的。
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
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
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
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
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
春望读书笔记读杜甫的《春望》,仿佛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对话,他那深沉的目光中透露出无尽的忧愁与希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这一句,就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破败的画面。
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里却是杂草丛生,无人打理。
这景象,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充满了荒芜和凄凉。
我仿佛能看到杜甫站在那断壁残垣之间,望着眼前的一片荒芜,眉头紧锁,满心的沉痛。
他的眼神中,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情感是如此细腻而深沉。
他看到花朵绽放,却因时事的感伤而落泪;听到鸟儿啼鸣,却因离别的愁苦而心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春天,我心情低落,走在公园里。
原本娇艳的花朵在我眼中失去了色彩,欢快的鸟鸣声也只是让我更加烦躁。
就如同杜甫一般,外界的美好在内心的愁苦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的烽火持续了许久,一封家书的珍贵胜过万两黄金。
在那个通信不便的时代,亲人间的联系被战火无情地切断。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出差很久,那时候没有手机,每天就盼着能收到他的来信。
等待的日子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长,当终于收到那封信时,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而杜甫所处的时代,这种等待和期盼更是充满了无尽的焦虑和不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因忧愁而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憔悴的面容和无奈的神情。
想到自己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抓头发,那种焦虑和无助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杜甫用他的笔触,描绘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和人们内心的痛苦。
再读《春望》,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遭遇而悲叹,更是在为国家和百姓的命运而呼号。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诗歌表达着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望岳是杜甫写的,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大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记了什么笔记?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杜甫望岳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一1.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2.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3.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4.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5.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6.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7.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8.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二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春望学霸笔记杜甫春望读书笔记篇一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
在美丽的晚春三月,诗人目睹了人民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悲惨景象,深受感动。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
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杜甫春望读书笔记篇二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
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是一幅漫长的战争画卷。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做至高无上的皇帝,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作品以作者登上高山极目远眺的所见所感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将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描绘山川大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无奈。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例如,“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则以客寓之悲秋寓人生之无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登高》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流转、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
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关怀。
他的《绝句》、《登高》、《春夜喜雨》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我读完了《杜甫传》这本书,深深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也对他所创作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早年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的父母却很注重他们的教育。
从小,他就展示了天赋异禀的才华,尤其是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
他曾向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郊请教,又自学经学,历史,特别是注重了诗歌的创作和研究。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樊姬的诗,自己不敢发表,暗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第二章:宦途历程杜甫尝试过做官,但很快又离开官场,选择了逍遥游历天下,以便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
他曾亲眼目睹饥荒、战争和贫民疾苦的景象,这些遭遇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方向。
他的诗歌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同时探讨了人生的苦难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创作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大气磅礴、奔放慷慨为主,表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春望》、《登高》、《月下独酌》等多篇诗作都表现了他的诗性气质和出众才华。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讴歌人生的伟大,呼吁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第四章:影响和后世评价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反思,对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传》这本书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深入了解和阐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缤纷和绚丽。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杜甫的诗歌和生平经历将会一直激励后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春望读书笔记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而写下春望这首诗。
读了这首诗,我们的笔记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春望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春望读书笔记篇一:古今异义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春望读书笔记篇二:重点词语理解国:国都,指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读书笔记篇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最新杜甫传读书笔记导读:杜甫不仅体现着儒家的一些道德论理行为并丰富了内涵,并切实可行,他关心人民、民族、国家,坚守正义推已及人。
杜甫传读书笔记一:从小到大,阅读学习了不少杜甫的诗词,曾以为他是个如李白一样旷达洒脱的热血文人,后来发现他也是忧国忧民的现实诗人。
杜甫的诗称为史诗,当之无愧,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杜甫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之才,7岁时就已经开始吟诵诗歌,“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是他当时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真实写照。
就像一句话所说,成功的花朵开在有准备的土里,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过得是跋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他先是由北方南下去游吴越,后又向北游齐赵。
曾经先后和苏源明、高适等人呼鹰逐兽,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
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
《饮酒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一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杜甫与李白相遇相知相识相惜,二人畅谈人生,相见恨晚。
杜甫此时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也穷困潦倒,所以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出路,他在被李白豪迈洒脱的风度和才华横溢的诗篇吸引的同时,也被他学到求仙的生活所感染。
杜甫对李白的那种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精神的赞赏与敬佩溢于言表。
35岁以前,是杜甫读书和漫游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期。
二、困居长安时期读书开始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困守长安开始的。
杜甫出到长安,漫游时代的浩方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逐渐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
三一文库()〔杜甫传读书笔记〕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传读书笔记一:观杜甫。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
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
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
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
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读书笔记二: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
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杜甫传读书笔记1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热诚,但更敬仰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倘假设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假设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
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假设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
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
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别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局部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读《杜甫传》有感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发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在这中间他经历了不少艰苦的过程和矛盾。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幼年时,他曾有一段时间寄养在二姑母家中。
有一回,他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时疫,由姑母照料。
但姑母每次都先照顾杜甫再去照料自己的孩子,以至于杜甫的病情日益好转,姑母的儿子却一天比一天病的重,不免于死亡。
当杜甫知道这件事后,成为他心灵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在他生活的开端给他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杜甫说自己“少小多病”,不是一个健康的儿童,但他却生在一个健康的时代。
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报效国家,谋得一个官职,最终却迫于朝堂的险恶和现实的压迫而放弃官职。
放弃官职后他几经辗转,流浪了很多年,到了很多地方。
而在他临死之际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在“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首诗写出不久,杜甫便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享年五十九岁。
他去世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经过很大的努力将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是一位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
杜甫的诗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历史,描画了祖国一部分险要而壮丽的河山。
他一生各处流浪,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他大量的采用、提炼了人民的语言,使他的诗有很多新奇的变化,有充足的力量来表达他所经历的一切。
杜甫的时代是从“开元全盛日”转变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时间;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困交加、流离道路的一生。
而他那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字里行间中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即使读到他沉郁悲哀、满怀悲愤的诗时,不情绪低沉。
759年,是杜甫最苦的一年,这时他写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将残酷的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他引号高歌,不管唱得多么凄凉也不放弃希望,但唱到第六首时,他竟唱出“溪壑为我回春姿”。
独上高楼读书笔记
《独上高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全诗如下: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片云何意傍琴台,兼有猎龙心眼明。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闻词客有泣时,为访秦城在何处?
女今亦看新征路,与君识别易悲伤。
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
《独上高楼》是杜甫离开长安,赴兖州探望在任刺史的父亲杜闲时所作。
此时诗人虽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朝廷,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并未稍减,只是更恨奸佞当道、贤者隐退而造成的朝政混乱。
2、主题思想:
《独上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全诗既有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对个人前途的悲观迷茫。
这种矛盾贯穿全诗,使诗人在抒发情感的同时,更加强化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
3、主要内容:
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登高远望,怀念帝京长安;第二部分写诗人对云台仙境的向往;第三部分写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第四部分写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4、精彩句子:
“鸟飞犹是半年程”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帝京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片云何意傍琴台”则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朝政黑暗的不满;“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则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闻词客有泣时,为访秦城在何处?”则用反问的方式强调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5、个人观点:
《独上高楼》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关心和对个人前途的悲观迷茫,更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春望读书笔记读杜甫的《春望》,就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时代,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我试着去想象当时的场景,那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却是一片荒芜。
走在街头,昔日热闹的集市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残垣断壁和杂草丛生。
春风吹过,扬起阵阵尘土,让人忍不住掩住口鼻。
曾经美丽的花园,如今花朵依然绽放,可在这战乱之中,谁还有心情去欣赏呢?花儿似乎也懂得人们的哀愁,花瓣上的露珠仿佛是它们伤心的泪水。
鸟儿在枝头鸣叫,声音不再欢快,而是充满了惊恐和不安,似乎也在为这乱世而悲叹。
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次经历,那是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
小区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已经显得破败不堪。
那天,我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路边的杂草长得很高,几乎要掩盖住了原本的小径。
墙上的涂鸦已经褪色,显得斑驳陆离。
一个破旧的秋千在风中摇晃,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孩子们在这里玩耍的欢乐时光。
我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失落。
就如同杜甫诗中的长安城,曾经的美好已经被时间和岁月侵蚀,留下的只有沧桑和无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因感时恨别,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战乱的年代,人们的心灵饱受创伤,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花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那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
当看到银幕上战火纷飞、人们流离失所的场景时,我的朋友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说,那些画面让她感到无比的心痛,仿佛能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那一刻,我明白了,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和形式传递的,就像杜甫通过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痛苦,而那部电影也让我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杜甫传记读书笔记杜甫传记读书笔记篇1杜甫传读书笔记我阅读了杜甫的传记,它带我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的伟大诗人,以其深沉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杜甫传》中,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气氛。
从安史之乱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动荡和磨难。
他亲眼见证了国家的衰败,以及社会的各种不公。
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使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
杜甫的诗歌,尤其是他的律诗和古体诗,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才情和深度。
他的诗歌既有壮丽的风景,又有深沉的情感,既有对社会的批判,又有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充满了真实和力量,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
尽管他有着杰出的才情和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但他的一生充满了困苦和挫折。
这使我深思:一个人如何在困苦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如何在挫折中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杜甫的一生给了我答案。
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而他的诗歌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刻的思考和最热烈的情感的表达。
总的来说,《杜甫传》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杜甫的生活和创作,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相信,杜甫的精神和他的诗歌将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
杜甫传记读书笔记篇2《杜甫传》读书笔记《杜甫传》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代表作,描绘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他的诗歌。
首先,我被杜甫的才华所折服。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深刻、真挚、富有感染力而著称。
在《杜甫传》中,作者通过对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描写,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
例如,书中描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三吏》、《三别》等名篇,这些诗歌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忧虑,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关于杜甫的读书笔记————————————————————————————————作者:————————————————————————————————日期:1关于杜甫的读书笔记【篇一:杜甫传读后感】从诗人到圣人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
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 、“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
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
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 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
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
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
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
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
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篇二:杜甫传记读后感】今天,怀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了杜甫的故乡巩义。
原定今天下午3点从开封出发,下午5点到巩义。
但是由于开封与我心中的开封存在些许差异,所以决定提前离开。
8点先乘火车到郑州,停留半小时后转车去巩义。
巩义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康百万庄园,另一个是杜甫陵园。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故里。
但是那里是开发后的旅游景点,想必不会缺少香火。
相比而言,陵园中的杜甫会更加需要人们的安慰。
独自旅行,比较随性。
我偏爱徒步,因为怕坐车会错过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
从康百万庄园出来,直接沿路上山,一路上全是嵌在山崖里的民居。
已经风化多年的木头门周围是掉渣的土墙,不时有几个人从门里出来,用穴居人的目光目送着我走向山上。
途径一个小时,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了杜甫陵园。
杜甫墓与我之前看到的那些汉墓大小差不多,与他们不同的是这里有人收门票。
陵园里边在建的是杜甫祠堂还有类似博物馆之类的东西,目前仅仅是完成了搭建,里边什么也没有。
整个园林地处半山腰,十分安静。
杜甫的坟冢前有一尊康熙年间的石碑,上边刻着:唐杜少陵先生之墓。
坟冢周围杂草重生,好像是在诉说着这位唐朝诗人的多舛命运。
提到诗人,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李白。
没错,李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唐诗的代名词。
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不光是当代人这么评价他,就连同在唐朝的杜甫都不禁赞叹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我看来,李白的地位之高,常常令人望尘莫及。
他高的圣洁,甚至高的有些飘渺。
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令人不敢触碰。
相比于李白,杜甫则显得更为平易,更为亲民。
他的诗歌,被人们成为诗史,多是当时的社会写实。
也因此,读杜甫比读李白,我们能更加感受到亲和力,同时也更能看清杜甫漂泊后半生的惨淡命运。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唐代是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在唐朝,杜甫直到去世,也没有像李白那样名声大噪。
正像他长眠于此的陵园,不为人所知,默默的躺在了半山腰上。
杜甫算中唐诗人,他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
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没有染上几分狂气。
如《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又如《房兵曹胡马》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早年的这些诗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气度,表明他内心充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也正因为这样,当他中年身处窘境,体味炎凉的时候,他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已四十四岁。
因为当时他没有什么名气,所以从安禄山的战火中逃了出来,投靠了唐肃宗。
唐肃宗念他忠义,赐官于他。
可杜甫的性格,是没法在当时的官场中立足的。
不久他被贬,最后辞官,开始了晚年的流亡生活。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
即使自己名声坠落,也要为疾苦的百姓的登高一呼,不管君主如何对他,也要忠于唐王朝。
他的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
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则更进一步,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他还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当他看到衰败中的唐朝还在战争,在村里征召男丁的时候,他还要为百姓们哀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壮丁被征发到西北边境去送死,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惨景啊!在小农社会里,从来都重男轻女,然而杜甫却嘲笑讽刺似的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在安史之乱和以后的几年混战中,杜甫更是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像。
尤其著名的就是杜甫的三吏三别。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三个在前线打仗的儿子战死了两个,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一条完整的裙子而不敢出来见人的儿媳和一个吃奶的孙子。
一家人活到了这份儿上,已经是够悲惨的了,可是来捉人的公差还不依不饶,非要带人去交差不可。
万般无奈,逼得老妇人只好跟着走,到前线去给军队做饭。
于是这一家人又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诀别。
当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杜甫却看到了石壕村里这对老夫妻的生死诀别。
他们不善于吐露无法承受的悲哀,只会默默地哭泣。
因为杜甫和他们一样,都是弱者。
弱者与弱者还不同。
老妇的弱是手无束鸡之力,然而杜甫还有一杆笔,还有他曾经的狂人胸怀。
他还在为君所忧,为民所殇。
在秋风掀掉他草屋房顶的时候,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时候,他居然还能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一向如此,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
直到自己走投无路了,杜甫还在《又呈吴朗》中写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这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杜甫门前来打枣充饥,只是一个秋天的事,诗人竟把她记住了。
第二年,诗人把这所房子借给一个吴姓亲戚。
还特意写这首诗叮嘱说:“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要不是穷得没办法,这妇人何至于稀罕这几个枣子?正因为她心怀恐惧,因此来打枣时一定要尽可能对她和蔼一些。
这首诗算不上华丽,纯粹是一片真情。
诗人用如此广大的心胸去关怀最底层的穷人时,他自己也正是一个无依无靠的穷人。
三年后晚年的杜甫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最终客死在湘江上的一条船里。
关于杜甫的死,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现在公认的,是他【篇三:读杜甫有感】赵芳留言: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杜甫该是一个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的人,政局的动荡。
政府的腐化,民生的凋敝,都没有阻挡杜甫伟大人格的丰满。
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坚信他必定不是为了虚荣与享乐,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生于斯,强于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仰视,有仰视更有追求,追求人格价值的最大值。
这样的人,任何的时代,都不会被毁灭。
一个坚强的人,终会走上成功;一个坚强的民族,终会走上强大。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放弃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人可以落魄,但不可以失魂”。
话诗圣,杜甫之人11班高梦迪他,是诗坛的一朵奇葩,在乱世中绽放光华;他,满腔忧国热血,无处喷发。
也许,他的遭遇只有自己才明期间的辛酸苦辣;也许,只有经历了才懂得固守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是“奉儒守官”,“入世”的儒学传统影响,如果不是父辈的熏陶,或许历史上只有多一个豪放不羁的文人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