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优质PPT】
- 格式:ppt
- 大小:960.00 KB
- 文档页数:5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1.下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应如何加以注意,试举例。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常在午睡后将左脚的鞋穿在右脚上,将右脚的鞋穿在左脚上,即使教师告诉他这只鞋是左脚的,他也会出错。
而大班孩子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这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造成的。
在幼儿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这正是小班幼儿的知觉水平。
5岁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开始能正确的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2.如果在幼儿园,一个小孩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自己在一个角落自己玩。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孩子?参考答案:这个现象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是由于和某个小朋友闹矛盾,生气了;有的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被老师关注;还有的可能是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和小伙伴交往等。
因此老师对待同一种行为表现(孤僻),要分析其真正的原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的个性的整天中,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不具体分析其原因,而采取同样的策略,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
3.“一个孩子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儿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
儿童最初用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这时语词只有标志的功能。
(2)动作的概括。
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进行概括,但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借助于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
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宋朝有个“神童”方仲永,幼小聪慧,五岁赋诗,文才过人,深得当时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