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凝练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成语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让人印象深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成语故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吧!1. 张骞。
成语“马到成功”中的主人公张骞,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
他曾经历了千辛万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西域通道,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骞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2. 孙悟空。
成语“如鱼得水”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中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他机智勇敢,身手敏捷,能够化身万千,战胜强敌,保护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人物。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3. 刘备。
成语“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刘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三国时期,率领蜀汉抵抗曹魏的侵略,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
刻舟求剑的故事讲述了刘备在江边刻舟求剑的典故,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不要固步自封,要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岳飞。
成语“精忠报国”中的主人公岳飞,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抗金名将。
他在抗金战争中英勇善战,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
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忠诚的国家公民,应该无私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5. 李白。
成语“大材小用”中的主人公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诗仙”。
然而,李白却饱受世人误解,被称为“大材小用”。
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天才也会被埋没,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不要被外界的眼光左右,只要坚持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及其相关人物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相关人物。
通过了解成语的故事和背后的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本文将介绍几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及其相关人物。
一、杯弓蛇影成语“杯弓蛇影”意为过分敏感地疑神疑鬼,因为背后的故事中涉及到李广和蛇的形象。
李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将军,他因为善于射箭而闻名。
据说有一次,李广在山林中行走时,看到树上的蛇投射下的倒影,以为是敌人的弓箭,于是做好战斗的准备。
然而,当他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自己被自己的想象所欺骗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比喻了人们过分敏感,对虚无缥缈的事物过度恐惧和猜疑的行为。
二、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是指做了多余的事情,使原本完整的事物变得不完美。
其中的故事与僧人和青蛇有关。
相传有一位僧人看到一条青蛇,觉得它非常美丽而画下。
然而,他认为画中的青蛇还不够完美,于是加上了一对脚。
这样一来,本来没有脚的青蛇就变成了怪异的生物。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修饰已经完美的事物。
三、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是指在事情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故事中出现了一个叫王爷的人物。
相传,有一个王爷有一群羊,羊被偷了几只。
一开始,王爷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结果羊又被偷了,这次丢失的更多。
于是,王爷才想起应该修围墙来保护羊。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不要等到出现危机才采取行动,应该及时补救和预防。
四、狗尾续貂成语“狗尾续貂”是指把一只狗的尾巴接在貂的身上,以欺骗别人。
这个成语的故事与宰相曹操有关。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蜀汉的宰相。
有一次,曹操见到一只美丽的貂,觉得非常喜欢。
他命令手下将一只狗的尾巴和貂的身体缝在一起,以假乱真地欺骗别人。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以次充好、欺骗他人的行为。
五、守株待兔成语“守株待兔”是指僵守于既定思维和固定的方法中,等待不切实际的成功。
这个成语的故事与农民和兔子有关。
相传,有一位农民在砍树的时候,发现一只兔子被自己砍死了。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120个成语对应人物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语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瑰宝,它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态度和处世哲理。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中,也有很多以成语命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些与成语对应的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中。
1. 三顾茅庐:此成语出自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三次登门求见刘备的故事。
诸葛亮为了劝说刘备投奔蜀汉,不辞辛劳,终于得到刘备的重视。
诸葛亮是一个顾全大局、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家。
2. 杀鸡焉用牛刀: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李元吉的故事。
李元吉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名官员,他因为小事,动用了大刀杀害一只鸡,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个成语形容大材小用,杞人忧天。
3. 狗急跳墙: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人物小故事,相传一个农夫养狗,有一天狗急了跳过墙逃跑了。
这个成语比喻人在绝望或危急的时候,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4. 风度翩翩: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风度翩翩、潇洒自如的人物形象。
在古代,风度翩翩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有风度、有素质、有品位的人。
5. 一本正经: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面无表情、态度严肃认真的样子。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虚伪正经的人。
6.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能够说服听众,征服人心。
这种人通常被认为是有言传身教能力的。
7. 三令五申: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人物故事,相传汉高祖三令五申地命令官员们要严格执行法律,不得违背。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再三再四地叮嘱对方要做某事,以表达自己的严肃态度。
8. 深藏不露: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人内心深处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表面上看起来平凡无奇。
这种人通常是一个擅长隐瞒内心真实情感的人。
9. 恩重如山: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人物传说,相传一个人感恩图报难忘,将恩德视为重如山岳。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知恩图报、心存感激。
10. 得意洋洋: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心满意足、得意忘形的样子。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中国历史人物:例如《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义薄云天》中的岳飞、《画蛇添足》中的曹操等。
2. 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例如《井底之蛙》中的蛙、《引狼入室》中的白展堂等。
3. 传说人物:例如《杞人忧天》中的杞国男子、《掩耳盗铃》中的少年等。
4. 动物人物:例如《狐假虎威》中的狐狸、《鸡犬不宁》中的鸡狗等。
5. 平民百姓:成语故事中也常以平民百姓的形象讲述,例如《守株待兔》中的农夫、《观望成患》中的村民等。
这些人物在成语故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些特定的品质、态度或行为方式,在故事中起到教育、启示或警示的作用。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1.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故事中,楚国人比赛画蛇,一个人贪快画完后,又在蛇的身上添上了足,结果反而输了。
这个成语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2.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中,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采取守势,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照搬兵法,结果被秦军大败。
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重臣,但由于蔺相如的才华和胆识,被赵王破格提拔,引起廉颇的不满。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与廉颇争执,而是选择了避让。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避让他,感到非常羞愧,于是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这个成语比喻向别人道歉、认错。
4.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故事中,越王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后回到越国,为了不忘国耻,每天卧在薪上、夜夜尝胆。
经过长期的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吴国,实现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这个成语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5.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
故事中,一个农夫在固定的地方栽种,偶然捉到一只兔子后便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兔子跑来自己送命,从而荒废了农田。
这个成语比喻墨守成规、追求侥幸、不思进取。
6.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出自《晋书·祖逖传》。
故事中,祖逖和刘琨都是晋朝的名将,两人志同道合,为了报效国家,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报国的人每天勤奋努力。
7. 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事中,赵高为了篡夺权力,故意颠倒是非,指着一只鹿说是马。
这个成语比喻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8.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事中,文与可画竹子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形象和构图。
著名成语典故及人物1. 卧薪尝胆-勾践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
在吴国遭受屈辱后,他立志报仇,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终于在数年之后击败了吴国。
2. 负荆请罪-廉颇廉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
因与蔺相如产生矛盾,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避让。
廉颇得知后,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自此两人成为知己。
3. 闻鸡起舞-祖逖祖逖,东晋时期名将。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一次同榻而眠,半夜听到鸡叫,便和刘琨约定晨起练武。
从此二人每日听到鸡鸣便起床练剑。
4. 画龙点睛-张僧繇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
他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龙眼睛没点上,数日后点上眼睛,这些龙便飞上了天。
这个成语比喻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突出文章或讲话的实质,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5. 叶公好龙-叶公叶公,春秋时期楚国贵族。
他喜欢龙,住处、卧室内外到处都画着龙。
当他见到真正的龙时却吓得逃跑。
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了解或真心喜欢。
6. 草木皆兵-苻坚苻坚,东晋时期前秦皇帝。
在淝水之战中,他登上城楼观察晋军动静,看到远处的草木便以为是晋军。
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惊慌、疑惧不定。
7. 孺子可教-张良张良,西汉时期开国功臣。
他年轻时在下邳桥遇到黄石公,得到《太公兵法》。
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这个成语形容年轻人有培养前途。
8. 胯下之辱-韩信韩信,西汉时期开国功臣。
少年时韩信曾遭受胯下之辱,但最终他成为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将领。
这个成语形容有志气的人在屈辱中成长。
9. 凿壁偷光-匡衡匡衡,西汉时期大臣、经学家。
他幼年时刻苦好学,因家贫,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这个成语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经典的成语故事及人物写出相关参考内容1. 鸡犬不宁:故事中的人物是刘备和曹操。
两人曾经是朋友,但由于政治利益的冲突,刘备与曹操成为了敌人。
曹操一方面派出大军追捕刘备,另一方面还派人到刘备的家乡寻找刘备的家人。
在曹操的追捕下,刘备的家人没有躲过,被曹操的手下杀害。
刘备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决定与曹操抗争到底。
由于这段故事,出现了“鸡犬不宁”这个成语,形容局势紧张,人心惶惶的样子。
2. 画蛇添足:故事中的人物是唐僧和孙悟空。
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许多艰险的旅程后,终于来到了西天取经的路上。
途中,他们经过一条河,水中有一条蛇,蛇的身体非常细长。
孙悟空觉得蛇的身体太细长了,不伦不类,便拿出笔在蛇身上画了几条脚。
蛇见状非常生气,因为自己原本没有脚,画蛇添足只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拙劣。
由此故事出现了“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指做了多余或者不必要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 杯弓蛇影: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古代的将军。
有一次,这位将军参加了一次打猎的活动,他用弓箭射中一只蛇,并且将蛇放入了酒杯中。
将军喝酒的时候,突然看到酒杯中的倒影中有一条蛇,以为蛇没有死透,便拔出剑要杀蛇。
此时他的侍从告诉他,你射死并且放在杯子里的蛇早已经死了。
由此故事出现了“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形容人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的错觉,多疑而自讨苦吃。
4. 掩耳盗铃:故事中的人物是智者孔子。
有一次,孔子的门徒曾子问他,什么是诚实和坦率。
孔子告诉曾子,在一个村庄里,有个人闯入了别人的家中,偷走了铃铛。
盗贼走后,主人听到响铃的声音,于是跑出来追赶,但是只看到了一个身影,并没有追到盗贼。
曾子反问孔子,这跟诚实和坦率有关系吗?孔子回答道,盗贼在偷铃铛的时候,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虽然与事实不符,但他确实就这样做了。
由此故事出现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指自欺欺人,掩盖事实真相。
5. 秋后的蚂蚱:故事中的人物是一只蚂蚱。
秋天来了,其他昆虫或者鸟类纷纷为了过冬而做准备,蚂蚱却依然在欢唱跳舞,并且嘲笑其他的动物“胆小”。
成语故事和人物成语中的名人故事(15篇)成语故事和人物 1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成语故事和人物 21、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2、囊萤映雪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一些常见成语典故及其对应人物:1. 凿壁借光:出自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讲述了匡衡克服艰苦的学习条件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对应人物:匡衡。
2.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为了谋权篡位诬陷丞相李斯,企图篡位的故事。
对应人物:赵高和李斯。
3.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项羽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下令破掉了自己军队的鼓,烧掉自己的船只,表示不回头、不后退的决心。
对应人物:项羽。
4. 卧薪尝胆:出自《左传》,讲述了越王勾践在战败后,卧薪尝胆,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国的励志故事。
对应人物:越王勾践。
5.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宽容大度地原谅了曾经冒犯他的廉颇的故事。
对应人物:蔺相如和廉颇。
6. 破竹之势:出自《晋书·杜预传》,比喻事情进行的非常顺利,犹如破竹一般。
对应人物:杜预。
7.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了一个人画蛇时不小心多添了脚,导致失败的故事。
对应人物:某人。
8.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战斗中却一败涂地的事。
对应人物:赵括。
9.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巧妙地保护了和氏璧,最终完好无损地归还给赵国的故事。
对应人物:蔺相如。
10.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一个士兵听信谣言,导致楚军士气崩溃的故事。
对应人物:楚军士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及其对应人物,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和一种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成语故事人物篇成语故事很多事特别因为一个人还有的,也是因为那个人的一些事迹才有的那个成语,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成语故事人物篇:中国成语故事人物篇:纪昌学射甘蝇是石时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
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
甘蝇的弟子飞卫曾向甘蝇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
后来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
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
”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
一天、两天……二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夫。
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
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
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都盯着它看。
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象车轮一样大。
再看其它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大。
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没有断。
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真正学到了射箭的真本领。
”成语读后: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
学习要把基础打好,不要整天把时间用在学习的形式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部分难题上。
真正的学问不是靠难题和形式主义能得到的。
中国成语故事人物篇: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成语故事及人物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短小精悍,意味深远,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成语故事,则是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还能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的风采和智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及其背后的人物。
1. 画龙点睛。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叫顾恺之的画家,他画了一幅非常精美的龙,但是觉得画龙的眼睛缺少点睛之笔,于是向朋友求教。
朋友建议他在龙眼中点上明亮的光斑,于是顾恺之按照朋友的建议,画上了龙眼中的光斑,龙立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睛之笔是指在作品中加上关键的一笔,使其更加完美。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一位杞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忧心忡忡。
有人劝他不要担心,因为天不会塌下来。
杞人却说,“我担心的不是天会不会塌下来,我担心的是如果天塌下来,我会被压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指人们担心一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一种杞人忧天的心理状态。
3. 青蛙效应。
相传古希腊有一只青蛙,它住在一口井里,井水非常清澈,青蛙非常满意。
有一天,它听说了外面的大海,便想要跳出井去看看大海。
它一跳一跳地跳着,终于跳出了井口,但当它看到了大海的浩瀚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井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青蛙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局限的经验和视野,往往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
4. 望洋兴叹。
相传宋代有一位名叫郑和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赴非洲、南亚、波斯湾等地,开拓了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他在航海途中,曾经登上一座高山,远眺大海,感慨万千,由衷地望洋兴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望洋兴叹是指面对辽阔的大海或者高山,感慨万千,心生向往。
5. 守株待兔。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叫薛公的农夫,他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结果种出了一棵非常大的胡萝卜。
他非常得意,于是决定守株待兔,等待兔子撞死在胡萝卜上。
结果,他等了很久,兔子也没撞死在胡萝卜上。
历史成语故事的主人公
对于历史成语故事你记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欢迎阅读。
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
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成语故事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成语故事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吧。
第一位人物是“刻舟求剑”中的“舟主”。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不小心将剑掉入了河中。
他刻舟求剑,不顾实际情况,一心只想找回丢失的剑。
这个故事中的舟主形象,给人留下了顽固、固执的印象。
他的行为虽然有些可笑,但也让人感叹人们在某些时候会因为执着而忽略了实际情况,这也是“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是“画蛇添足”中的“画蛇者”。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已经画好了一条蛇,却还要在蛇的身体上再添加蛇足。
这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贪多嚼不烂的印象,他的行为让人觉得愚蠢而可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画蛇添足”所要表达的警示,不要贪得无厌,不要做多余的事情。
还有“杞人忧天”中的“杞人”,他是一个过分担忧的人。
故事讲述了一个国家的人们听信了一个自称是“杞人”的人的谣言,导致整个国家人心惶惶。
这个故事中的“杞人”形象,给人留下了杞人忧天、杞人忧国的印象。
他的行为让人觉得可笑而又荒谬,也让人深思,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于“杞人”的行为呢?最后,我们还要提到“狐假虎威”中的“狐狸”。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虎威欺压其他动物的故事。
这个狐狸形象,给人留下了狡诈、欺骗的印象。
他的行为让人觉得可恶而又可憎,也让人明白了“狐假虎威”所要表达的警示,不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欺压他人。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或让人发笑,或让人深思,但它们都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成语所要传达的意义。
让我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成语本身的意义,还要关注成语故事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的例子: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奢的儿子,他饱读诗
书,却不懂得实战经验,在秦国的进攻中一败涂地。
2.卧薪尝胆——勾践:越国的国王,在被吴国打败后,他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胸有成竹——文同:北宋时期的画家,他画竹子非常有名,每次
画竹之前,都会在心中构想出完整的竹子形象。
4.闻鸡起舞——祖逖:晋朝时期的名将,他听到鸡叫就会起床练剑,
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5.孟母三迁——孟子: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三次搬家,最终定居在学校附近,让孟子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这些成语典故和人物对应都是比较著名的,也有一些不太为人知的例子,比如“韦编三绝——孔子”、“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等等。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
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
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
邦)
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
(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
(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
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
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
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
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三、历史故事成语朝代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