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动脉狭窄四项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左锁骨下动静脉超声诊断方法左锁骨下动脉超声诊断方法:
1.准备工作:
-患者采取仰卧位或斜侧位,头部略转向对侧。
-使用高频超声探头,探头涂抹耦合剂。
2.探查位置:
-将探头置于左侧锁骨下方区域,沿着锁骨走向扫查锁骨下动脉,探头应放置在锁骨后缘和胸壁之间,逐渐向腋窝方向扫查。
3.检查内容:
-形态学评估:观察锁骨下动脉的管径、管壁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狭窄、闭塞等病变。
-血流动力学评估:
-测量血流速度:通过脉冲多普勒或连续波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确定是否存在血流速度增快(>120cm/s),提示可能存在狭窄。
-血流向和频谱分析:观察血流方向是否正常,狭窄处是否出现反向血流或血流频谱切迹等特征,这些都是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标志。
-计算狭窄率:通过二维图像测量管腔面积计算狭窄的程度。
4.辅助检查:
-可通过同侧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间接判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情况。
左锁骨下静脉超声诊断方法:
1.探查位置:
-探头放置在锁骨上窝、锁骨下方以及颈部侧面区域,寻找锁骨下静脉的位置。
2.检查内容:
-形态学评估:观察静脉内径、管壁厚度、瓣膜功能、有无血栓形成、受压或扩张等情况。
-血流动力学评估:
-测量血流速度和方向,观察静脉回流是否顺畅,有无血流紊乱或阻塞性现象。
3.特殊考虑:
-对于中心静脉置管术前后,要特别评估置管位置是否正确,有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如静脉狭窄、血栓形成等。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
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
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锁骨下左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锁骨下左动脉狭窄(Subclavian Artery Stenosis)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多种医学检查和临床评估来确定。
以下是一般用于诊断锁骨下左动脉狭窄的标准和检查方法:
1.症状评估: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是否有与锁骨下左动脉狭窄相
关的症状,例如:
•上肢活动时的疼痛或麻木感:狭窄可能导致上肢供血不足,引起疼痛或麻木感。
•头晕或眩晕:血流受限可能影响到颈部供血,导致头晕或眩晕。
•手指发绀或肿胀:血流受限可能导致手部循环问题,引起发绀或肿胀。
2.体格检查:医生可能进行相关的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听
诊动脉和观察手、臂部的症状。
3.脉搏检查:检查锁骨下左动脉的脉搏是否正常,狭窄可能导致
脉搏减弱或消失。
4.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影像学检查来确认锁骨
下左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Doppler超声):用于评估血流速度和血管结构。
•磁共振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提供更详细的血管影像,帮助确定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Angiography):类似于MR Angiography,也用于提供血管的详细影像。
5.数字减压血压测定(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这是一种通过血管注射造影剂并进行X射线成像来评估血管狭窄的方法。
诊断锁骨下左动脉狭窄的具体标准可能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症状而有所不同。
最终的诊断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共同判定。
如果怀疑患有锁骨下左动脉狭窄,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锁骨下动脉流速标准
一、血流速度范围
锁骨下动脉的血流速度范围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血流速度为20-80cm/s。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流速度可能会逐渐减慢。
二、峰值流速
锁骨下动脉的峰值流速是指血流在某一瞬间的最大流速。
正常成人的峰值流速通常在50-100cm/s之间。
三、平均流速
平均流速是指一段时间内的血流速度平均值。
正常成人的锁骨下动脉平均流速约为30-60cm/s。
四、流速波形
锁骨下动脉的流速波形可反映血管的功能状态。
正常的流速波形呈稳定的连续流动状态,无明显的波动或中断。
五、血管阻力
血管阻力是指血流在血管内受到的阻力大小。
锁骨下动脉的血管阻力主要受血管口径、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液粘稠度等因素影响。
正常的血管阻力值可通过测量血压和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方法获得。
一般情况下,锁骨下动脉的血管阻力在健康成人中处于较低水平,以保证良好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锁骨下动脉流速标准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血流速度范围、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流速波形和血管阻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了解个体锁骨下动脉的功能状态,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标准
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血管疾病,通常指动脉在锁骨下段出现狭窄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影响相关器官的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从医学标准的角度来看,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临床症状可能包括患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体格检查可能发现患处搏动减弱或消失。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等可以帮助确定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
治疗方面,狭窄的程度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般来说,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介入治疗则可能包括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等。
除了医学标准外,从患者角度来看,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能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包括日常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
因此,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锻炼、控制饮食等来帮助缓解症状和减轻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总的来说,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血管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
下肢动脉中度狭窄诊断标准下肢动脉中度狭窄是指下肢动脉血管内径狭窄程度在50%-70%之间的一种病变。
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下肢动脉中度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血管造影、ABI指数、MRI/CT检查、病史询问以及综合诊断等方面。
一、症状评估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这些症状是下肢动脉狭窄的典型表现。
此外,还应了解症状的出现时间、程度以及是否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二、体格检查医生应对患者的下肢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下肢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等。
这些体征可以为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提供线索。
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高频声波成像显示下肢动脉的结构和血流情况。
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评估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对于下肢动脉中度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四、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通过注入造影剂,使动脉血管显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血管造影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属于有创性检查,需要患者知情同意。
五、ABI指数ABI指数(踝肱指数)是通过测量踝部动脉和肱动脉的血压,计算得出的一个比值。
ABI指数可以反映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对于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I指数的正常值范围为0.9-1.3,低于0.9提示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狭窄。
六、MRI/CT检查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的结构和血流情况。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而CT对钙化病变显示较好。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为下肢动脉中度狭窄的诊断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
七、病史询问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史,以及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病史信息对于评估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方法咱就说这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方法啊,那可是相当重要呢!这就好比你要知道一条路有多窄,你才能决定怎么通过它呀,对吧?常见的一种方法呢,就是血管造影。
这就好像给动脉拍个超级清楚的照片,能把动脉里的情况看得明明白白的。
医生把一种特殊的造影剂打进血管里,然后通过影像设备,就能清楚地看到动脉是不是变窄啦,窄了多少。
你想想,这多神奇呀,就像有一双眼睛能钻进动脉里去瞧一瞧似的。
还有一种呢,叫超声检查。
这就好像用个小探头在动脉那里听一听、看一看。
它能大致判断出动脉狭窄的程度呢。
这就跟你听声音判断一个东西离你近还是远差不多,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另外呢,磁共振血管成像也是个办法。
这就像是给动脉做了个全方位的扫描,把它的情况都给呈现出来了。
是不是感觉很高级呀?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呢。
血管造影虽然清楚,但毕竟是有创的呀,就跟你要在墙上打个洞才能看到里面的情况一样,对身体还是有点影响的。
超声检查呢,虽然无创,可有时候不太准确呀,就像你有时候会听错声音一样。
磁共振血管成像呢,也不是完美的呀,它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呢。
那咱该怎么选这些方法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如果情况很紧急,那可能就得选血管造影啦,毕竟要快速准确地知道情况嘛。
要是不那么紧急,就可以考虑超声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呀,毕竟能少受点罪不是?咱可不能小瞧了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呀,这可是关乎健康的大事呢!要是测量不准确,那可就麻烦啦。
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有多远,那不是容易迷路嘛。
所以呀,医生们在选择测量方法的时候可得慎重呀,就像我们出门要选对路一样。
而我们自己呢,也要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呀。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咱得好好爱护它,对吧?总之呢,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方法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足。
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动脉的情况,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呀。
可别不当回事儿呀,这真的很重要呢!。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临床表现
大部分为无症状性,仅仅不到10%患者需要治疗。
神经系统症状:眩晕、视觉障碍、步态不稳,有些人还会出现头痛、头枕部疼痛或听力减退等,还会出现轻度偏瘫、失语等。
上肢症状:患肢无力、麻木、发凉、脉弱或无脉。
心血管症状:
罕见,粥样硬化性栓子栓塞
症状
1、患有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人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头晕、一侧面部、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者短时期内言语困难、眼前发黑(常为一过性的单眼黑矇),或者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遗忘等。
2、对于突然起病的肢体麻木、无力和视力障碍、一侧不全偏瘫和感觉障碍病因不明者,以及既往发生脑卒中形成后遗症等,都应怀疑患有锁骨下动脉狭窄。
体检发现颈动脉杂音但无症状者,也应考虑患有锁骨下动脉狭窄。
3、轻度的锁骨下动脉狭窄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狭窄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由于血供不足或者微小斑块、血栓脱落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4、突然手上抓着的笔、筷子等东西掉落,讲话时不自觉地流口水或突然发呆,突然的眼前一发黑伴有头昏,不自觉地尿湿裤子等,精神不济呵欠连连等。
这些在医学上统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就是俗称的小中风)。
症状能反复发作,少则数周至数年发作一次,多则一日多次发作。
至于具体出现何种表现,是与病变的具体血管分支有关。
5、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诊治,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最终会引起持久性脑缺血。
更严重的则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说话困难、抽搐、痴呆、失语、失明等等甚至危及生命。
最后提醒中老年人如出现表现,千万及时至医院就诊,并且别忽略了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检查。
下肢动脉狭窄流速标准
下肢动脉狭窄(PA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下肢动脉内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
为了评估PAD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下肢动脉狭窄的流
速标准被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份按照常规医疗实践制定的下肢动脉狭窄流速标准,供医生
参考:
1. 踝肱指数(ABI):ABI是一项简单而常用的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
测量踝部和肱部动脉压力,计算其比值。
一般情况下,ABI在0.9至1.3之间为正常范围;ABI小于0.9表示下肢动脉狭窄。
2. 混合深动脉最高流速(IH-MAX):这是一项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测量下肢深动脉的血流速度来评估狭窄程度的指标。
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的IH-MAX为80至120 cm/s;当流速低于80 cm/s时,可以提示下肢动脉狭窄。
3. 脚背动脉搏动的显示:正常情况下,脚背动脉可在检查时明显触摸到,这显示了
足部供血情况良好。
当下肢动脉狭窄较为严重时,脚背动脉搏动可能无法触摸到。
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这是一项用于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医
生通过超声波成像和多普勒技术,观察血流速度和血管形态,以判断狭窄程度和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流速标准仅供参考。
准确的下肢动脉狭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
的具体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应当综合运
用多种诊断手段,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一、目的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
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
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锁骨下动脉cta操作方法
锁骨下动脉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血管病变。
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在操作前,需要准备好CTA所需的设备、造影剂和患者相关资料。
2. 患者定位:将患者放置在CT扫描床上,根据需要调整体位,通常是仰卧位,确保患者舒适。
3. 造影剂注射:在操作开始前,需要给患者注射造影剂。
通常通过静脉插管,将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血管的可视化。
4. 扫描参数设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设定CT扫描的参数,如层厚、层距、扫描范围和扫描时间等。
5. 扫描过程:将CT扫描仪设定好参数后,开始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呼吸平稳。
6. 重建与分析:扫描完成后,将CT图像进行重建和处理,以获取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详细信息。
医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图像来评估血管的形态、管腔狭窄、血栓形成等异常情况。
7. 结果解读:根据CTA结果,医生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手术治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CTA之前,医生应该评估患者的体液状态、肾功能等,避免造影剂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同时,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严密的无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对于个别患者可能存在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医生应该做好相应的处理和监测工作。
第三节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一、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SubA闭塞性疾病及SSS曾被认为是一罕见病,国外的研究及我们在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这并不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病,而且也不是少见病。
我们曾总结了1994年至1997年4年时间到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TCD室检查的6510病人,SubA狭窄的发生频率约占全部检查病人的2.3%(152例),平均每年能发现50个病人,每月有4个病人左右。
在另外的一项统计中也发现SubA狭窄病变在门诊病人中的发生频率高于ICAex狭窄,这可能是由于SubA狭窄病人以无症状及良性病程为主。
病因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其次为大动脉炎,少部分病人可能与外伤有关。
我们总结的152例病人中,动脉粥样硬化138例,大动脉炎12例,外伤两例,外伤有一例发生在同侧锁骨,另一例对侧肩膀着地。
SubA狭窄临床表现:1.SubA狭窄呈良性临床过程,超过2/3患者临床没有缺血症状。
一侧SubA存在闭塞性病变且对侧VA代偿良好时,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双侧SubA闭塞性病变或同时存在对侧VA狭窄或闭塞时,由于代偿不足,可出现VBA供血不足症状,如头晕、眩晕、晕厥或双眼黑曚等,活动患肢后可诱发或使症状加重。
3.患侧肢体缺血症状:常有患侧疼痛、无力、发沉、苍白、发凉等缺血症状,活动患肢后加重。
大部分患者患肢桡动脉博动减弱,收缩期血压较正常对侧降低≥20mmHg。
但注意血压差及临床缺血症状不仅与SubA狭窄程度有关,也与代偿好坏有关。
我们总结的152例病人中有36%无症状,剩下的64%有症状。
无症状病人通常是因为有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等来就诊,但无缺血症状。
在有症状病人中76%表现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头晕、眩晕、晕厥、双眼黑矇等,活动后加重。
9%表现为同侧肢体缺血症状,肢体疼痛、发凉、无力等,另外4%两种症状都存在。
两侧的平均收缩压差为(35±18)mmHg,平均舒张压差为(12±8)mmHg,其中83%的病人两侧收缩压差≥20mmHg,而仅有33%的病人舒张压差≥20mmHg,说明收缩期血压改变较舒张期敏感。
对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相信很多人士对其并不了解,锁骨下动脉狭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疾病,危害性不言而喻。
随着腔内血管技术的发展、以及辅助器械方面的不断突破,极大拓展了锁骨下动脉狭窄微创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增强了疗效,相关临床成功案例令广大患者相当受到鼓舞。
下面请血管外科专家我们一起了解锁骨下动脉狭窄和探讨相关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王主任说锁骨下动脉狭窄在肢体上的表现有时并不明显,但是了解下常见的四个阶段发展过程,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根及早治疗。
1、患侧肢体症状:患侧肢体供血不足,典型的表现为上肢乏力,苍白、麻木、疼痛、脉弱或无脉,在运动时表现最明显。
患侧血压低于正常侧血压20mmHg 以上,锁骨上窝可以听到血管杂音。
2、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出现眩晕、晕厥、复视、共济失调,也可以出现两侧的感觉或运动障碍,构音困难等。
缺血症状可以间断出现。
头部的运动可以临时减少椎动脉的血液供应,导致大脑后部缺血加重,出现症状。
【病理】锁骨下动脉狭窄,是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分出椎动脉之前的近心端发生部分性或完全性闭塞时,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血液逆流,反向供应缺血的患侧上肢,结果会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的缺血症状。
【检查】对肢体上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诊断,需要询问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再结合影像学进行确诊。
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核磁共振检查,必要时选择血管动脉造影进一步检查确诊疾病。
【外科治疗】★适应症: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期后的女性、老年高危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患者等。
★治疗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微创介入疗法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主流手段。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主要指球囊血管成形术,或称球囊扩张术。
它是以球囊膨胀时产生的机械扩张力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狭窄部位矫正至正常血管腔内径。
近年来,PTA逐渐成为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
特别对于存在严重静息痛或难治性溃疡的重症缺血患者,施行PTA可以明显缓解症状,为溃疡愈合争取时间。
锁骨下动脉狭窄诊断标准锁骨下动脉狭窄是指锁骨下动脉发生了狭窄,造成血流受阻,导致相应区域的缺血症状。
这种疾病常常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男性。
在临床上,如何准确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锁骨下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一、疾病概述锁骨下动脉是人体上肢的主要供血动脉,它从主动脉分支而出,向上穿过锁骨下孔,进入颈部。
在颈部,它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锁骨下动脉狭窄是指锁骨下动脉发生了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引起相应的缺血症状。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症状包括手臂无力、手指发麻、手臂疼痛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手臂缺血性坏死。
二、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肢缺血症状,包括手臂无力、手指发麻、手臂疼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运动或用力后,休息后可以缓解。
严重的锁骨下动脉狭窄还会导致手臂的皮肤变薄、发绀、萎缩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MRI等。
超声检查是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动脉内腔的狭窄程度和形态。
CT和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动脉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是超声检查的补充。
3. 血流动力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流储备和血管反应性等指标。
血流储备是指锁骨下动脉在运动时的血流量与静息时的血流量之比,可以反映锁骨下动脉的代偿能力。
血管反应性是指锁骨下动脉在刺激下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可以反映锁骨下动脉的舒张功能。
4. 综合评估综合以上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可以对锁骨下动脉狭窄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包括狭窄程度、病变部位、代偿能力和舒张功能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三、治疗方法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血脂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经股动脉或肱动脉插入锁骨下动脉,利用导管内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等方法来扩张狭窄的动脉。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锁骨下动脉狭窄,是指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分出椎动脉之前的近心端发生部分性或完全性闭塞时,由于虹吸作用,引起患侧椎动脉血液逆流,反向供应缺血的患侧上肢,结果会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的缺血症状。
如何才能准确的检查出锁骨下动脉狭窄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患了,下锁骨下动脉狭窄需要做哪些检查。
锁骨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检查
一、体格检查详尽的体格检查非常重要。
如患者出现无力、麻木、肢体发凉等上肢缺血症状,或出现头晕、眩晕等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应引起注意。
如发现一侧脉搏减弱或消失,双侧血压不对称,差异超过20mmHg提示一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有时听诊可发现血管收缩期杂音。
二、超声多普勒检查由于锁骨下动脉狭窄多发生于开口附近,二维超声往往不能直接发现病变,但其重要性仍不容忽视。
对于闭塞性病变,多普勒检查可以发现远端锁骨下动脉血流流速减慢以及椎动脉的反向血流,提示椎动脉窃血。
对于狭窄性病变,可发现狭窄远端血流流速加快,有时亦可通过压力试验诱发椎动脉窃血。
彩色多普勒诊断椎动脉窃血的准确性超过95%。
另外,介入治疗术后也应该做超声多普勒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血管的通畅性及椎动脉血流。
三、CTA及MRA CTA和MRA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清晰判断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以及闭塞远端血管的情况,对于钙化病变的诊断优于DSA动脉造影,其诊断的特异性达到99%,同时对椎动脉的发育情况可做出明确判断,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四、DSA动脉造影DSA检查可以在检查局部病变,明确诊断,同时可以进行颅内血供的详细评估,但由于其有创性,患者常不易接受,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但在可疑的病例及介入术前判断证实椎动脉窃血逆流有重要价值,应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