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教学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363.00 KB
- 文档页数:56
第八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了不少深刻的见解。
王夫之提出,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①。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进入学校成为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人们就特别重视教学,重视对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至今已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学概念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②。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概念的看法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点不同,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存在多种定义,有代表性的为:(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③(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④(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⑤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
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
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
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第八章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下,由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其本质是特殊认识的过程。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1.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方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2.教学与智育。
复杂的交叉关系。
一方面教学是发展德育、智育等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途径才能得以全面实现;3.教学与上课。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教学除了上课还包括,备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等基本环节。
(三)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1.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形式;②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2.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的功能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确定,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①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和创造力;③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理论概述(一)学习理论VS教学理论(最早提出教学论的人是拉特克)(1)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含义①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各种因素的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建构理论等。
②教学理论是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教学的现象和问题,揭示教学的规律,解决教学现实问题;(2)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区别①学习理论主要是描述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它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是描述性的。
第八章教学(上)本章重点1、什么是教学?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3、什么是教学模式?4、什么是启发性原则?5、贯彻系统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6、什么是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7、如何实施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原则?9、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0、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1、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12、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改革方向?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的含义。
〔p251〕(名解,单选)*2、教学工作的地位:基本途径、中心。
〔p251〕(单选)二、教学的任务我国传统上对教学任务的表述:“双基”、能力、思想品质。
〔p252〕(多选)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一、教学活动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p257〕(简答2004.4,单选)*1、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决定性特征(单选)教学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真正接受了教师的影响。
2、是间接的认识过程(多选)•从认识对象上看,主要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成果;•从认识方式上看,主要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3、是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学习主体,仅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充分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的。
所以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认识过程。
4、是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各种知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也在经历发展变化。
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二、教学模式1、含义〔p261〕(名解2003.10、2004.1、2005.10、2007.10,单选)*根据理论、基于实践、整合成分、固定典型2、一般分类:〔p261-264〕(单、多选,注意流程图)(1)师生授-学书本知识模式:•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前苏联: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做中学模式:•设计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中模式:•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个别-解释类或属-掌握规律-获得理解3、乔伊斯和韦尔提出四大类25种教学模式〔p263-264〕(多选)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p266-268〕(1)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
教育学第八章教育原则教育学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原则。
教育原则是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准则。
教育原则有助于教育者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主要涉及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原则等内容。
首先,教育目标原则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的的准则。
教育目标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体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进取的人格为目标。
此外,教育目标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即可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标准。
其次,教育内容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的准则。
教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个体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另外,教育内容还应具有循序渐进、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
再次,教育方法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方式和方法的准则。
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方法,如教师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游戏、网络学习等。
此外,教育方法还应注重启发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与学的关系原则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准则。
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教师应把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原则是教育实践的基础和准则,对于指导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目标原则、教育内容原则、教育方法原则和教与学的关系原则,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