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本知识-消费者剩余
- 格式:ppt
- 大小:288.02 KB
- 文档页数:36
经济学原则知识:消费者剩余原则——消费者如何获得额外的利益消费者剩余原则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额外的利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消费者剩余原则: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消费者剩余原则获得额外利益。
一、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他们愿意支付的价值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换句话说,当消费者买下某种商品时,他们所支付的价格通常低于他们愿意为这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这种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如果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消费者剩余,就说明他们更加满意并且从市场交换中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二、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计算消费者剩余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消费者需求函数来计算,另一种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计算。
其中,通过消费者需求函数来计算消费者剩余的方法更为直接,而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计算则更加实际。
首先,我们来看通过消费者需求函数来计算消费者剩余的方法。
假设一个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P-V,其中Qd代表需求量,P代表市场价格,V代表消费者愿意为该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V-(P×Qd)。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再乘以购买的数量。
第二种计算消费者剩余的方法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
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假设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为Qd=100-P,市场供应曲线为Qs=P-20。
假设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P=60,则消费者剩余为(100-60)×60/2。
三、消费者剩余对消费者的影响消费者剩余是市场交换中消费者获取利益的重要途径。
消费者激励买下商品的主要动力就是他们期望商品能够给他们带来消费者剩余。
如果消费者发现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不够大,他们就不会购买这个商品。
因此,消费者剩余可以激励消费者在市场交换活动中积极参与。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
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范里安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种计算方法。
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来应用。
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与生产成本之差。
1977年a.k.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在规模经济引进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了市场考虑最适度边际利润而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
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
中文名消费者剩余外文名consumer surplus应用学科经济学适用领域范围微观经济学概念编辑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在自愿交易的条件下,消费者通过选择最优的消费数量可以使得自身的情况得到改善。
借助于上面推导的消费者需求曲线可以很好地说明如何度量经济交换多得的好处。
首先,从改变对消费者需求曲线的理解开始。
需求曲线不仅表示价格与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购买特定数量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但对消费者而言,市场价格是给定的,所以在其支付愿意与实际支付之间存在一个差值,这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剩余”。
消费者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必须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总剩余可以用需求曲线下方,价格线上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
由消费者剩余可知:第一,如果价格上升,则消费者剩余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剩余上升;第二,如果需求曲线是平的,则消费者剩余为0。
比如一场电影的票价为20元,可消费者对它的价值是50元,那么消费者剩余则是30元。
如果想尊重买者的偏好,那么消费者剩余不失为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西方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称为消费者剩余。
Consumer Surplus meansures the extra utility that consumers receive over what they pay fora commodity.2.无差异曲线(the indifference curve)和预算线(budget line or budget constraint)描述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资源品组合的曲线。
用于描绘偏好程度相同的消费组合点。
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有时称预算约束或者消费可能线、价格线。
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3.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和报酬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增添1单位的该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The marginal product added by one extra unit of that input while other inputs are held constant.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认为当其他的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我们获得的产出增量越来越少。
换句话说,其他的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该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MP) holds that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each unit of input will decline as the amount of that input increases,holding all other inputs constant.4.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不变、递增、递减★当所有投入的均衡增加导致了更大比例、更小比例或同比例的产出增加时,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递减或不变。
消费者剩余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消费者剩余(Consumer剩余)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在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支付的价格与消费者获得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差额。
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在于,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商家会尽可能地提高价格,而另一些商家则会尽可能地降低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商品或服务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会愿意为一些额外的价值(如品质、品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另一些价值则不值得他们支付更高的价格。
因此,消费者剩余反映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以下几个例子:
- 当一家餐厅提供高质量的食物和优质的服务时,消费者可能会愿意为这些额外的价值支付更高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餐厅的经理可以看到消费者剩余,并以此作为激励消费者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
- 当一家商店提供打折时,消费者可能会愿意支付比正常价格更低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商店的经理可以看到消费者剩余,并以此作为激励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的动力。
除了激励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价格外,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还有其他的应用。
例如,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可以使用消费者剩余来优化资源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希望商家尽可能多地提供商品或服务,以便在有限的资源中最大化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理解商家如何决策,还有助于解释资源如何被最优地利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在
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2.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
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完全垄断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
4.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5.规模报酬: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6。
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7。
价格消费线: 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8。
客观需求曲线: 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单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9。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10。
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11。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2。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13。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与计算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反映了消费者在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利益,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一个关键指标。
一、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消费者剩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假设某个人对一件商品的最高支付意愿是100元,但他最终只花了70元来购买这件商品。
那么这个人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就是30元(100元 - 70元)。
这一部分未被支付的意愿,是他们对产品价值认知的一种体现,也是他们在交易中获得的经济利益。
在图形上,消费者剩余通常表现为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线之间封闭区域的面积。
当市场价格低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时,消费者就会享受这种剩余。
因此,通过分析这一区域,就能更好地理解市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消费者剩余的计算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消费者剩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图形法常见的计算方法是利用供需曲线来进行图形化表达。
在一张供需图中,横轴表示商品数量,纵轴表示价格。
需求曲线通常呈现向下倾斜,而供给曲线则是向上倾斜的。
在交点处确定市场均衡价格。
步骤:找到需求曲线和市场价格之间的交点,并绘制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在需求曲线上确定对应数量的上方区域,即为消费者剩余。
通过求出交点上方区域和水平线之间形成的三角形(或四边形)面积,可以计算出这一部分的数量。
例如,如果最高需求价为120元,均衡价为80元,销售数量为10,那么计算出的面积就是(120-80)*10/2=200。
2. 数量法对于一些较简单情况,你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公式来估算。
假设有一组数据,给出不同数量和相应价格,以表格形式展现这种关系。
例如: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找出每一件商品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并将这些剩余加总以得到总消费者剩余。
具体如:第一件商品:100 - 70 = 30第二件商品:90 - 70 = 20第三件商品:80 - 70 = 10第四件商品:70 - 70 = 0第五件商品:60 - 70 = -10 (这里可以看作是不满足消费者意愿)综上,合计得出的总消费者剩余将有助于反映整体市场状况和消费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