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泡洗注意事项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108.7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泡洗的禁忌
中药泡洗时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包括以下几点:
1.孕妇禁用: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泡洗,因为有些中药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2.有过敏史的人:对中药或其成分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中药泡洗,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3.患有肝肾疾病的人:中药泡洗有时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所以患有肝肾疾病的人应避免使用中药泡洗。
4.正在进行药物治疗的人:如果正在进行其他药物治疗,尤其是使用西药治疗的人,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以避免中药泡洗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穿刺伤口或破损皮肤:中药泡洗的过程中,药物成分可能会直接进入伤口,引起感染或刺激,所以在有创伤或破损皮肤的地方不宜进行中药泡洗。
注意:以上禁忌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具体是否适合中药泡洗,最好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中药浴泡洗注意事项中药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有益于调整身体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等作用。
但在进行中药浴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一、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材料:中药浴需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中药材,不同的草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药材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2、清洗皮肤:进行中药浴前,一定要先清洗皮肤,以去除身体表面的污垢和汗液等物质。
3、控制水温:中药浴时水温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水温控制在37-42度之间为宜。
二、中药浴的注意事项1、时间不宜过长:中药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为宜,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2、不宜在饭后进行:中药浴时,身体会消耗一定的能量,不宜在饭后进行,以免影响消化。
3、避免进食过多的食物:进行中药浴前,不宜进食过多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和吸收。
4、不宜在生理期和怀孕期进行:女性在生理期和怀孕期不宜进行中药浴,因为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5、避免与药物冲突:进行中药浴前,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药物过敏或敏感等情况,以免与药物冲突。
6、避免过度疲劳:进行中药浴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过度疲劳,以免身体无法承受中药浴带来的副作用。
三、中药浴后的注意事项1、及时饮水:中药浴后,身体会消耗一定的水分,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出现脱水等情况。
2、适当休息:中药浴后,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身体的活力和能量,避免过度消耗。
3、不宜马上洗澡:中药浴后,不宜马上洗澡,以免草药成分残留在身体表面,影响药效。
4、避免进食过多的食物:中药浴后,不宜进食过多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和吸收。
总之,中药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但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进行中药浴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草药材料,注意水温、时间等方面的控制,以免对身体带来伤害。
除此之外,在中药浴后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中药泡洗是一种使用中药材浸泡泡澡或泡脚的养生方法,有助于促进
血液循环,舒缓疲劳,调理身体。
然而,中药泡洗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其次,掌握正确的中药泡洗方法。
一般来说,中药泡洗可以分为泡澡
和泡脚两种形式。
泡澡时,应将中药材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使其药性充
分释放后,再倒入浴缸中,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泡脚时,
应将中药材煎煮一段时间后,倒入足浴盆中,浸泡足部。
无论是泡澡还是
泡脚,泡浴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以免对身体产
生不适。
再次,注意个人卫生。
在泡浴前,应先将身体清洗干净,确保没有污垢。
同时,要确保浴盆或足浴盆的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滋生。
另外,使用
中药泡浴后,应及时清洗身体和洗浴器具,以免中药残渣残留在皮肤上或
者浴缸内。
此外,中药泡洗不适合每个人。
孕妇、儿童、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皮肤过敏者、感冒发热者等身体较为虚弱或者有特殊情况的人群,不
宜进行中药泡洗。
应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个人安全和健康。
最后,不要贪多。
中药泡洗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药性较重,因此不
宜频繁大量地进行。
一周一次或一月几次的频率较为适宜,以免产生反效果。
另外,中药泡洗后感觉疲劳或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泡浴,并注意休息和补充水分。
总之,中药泡洗是一种经典的中医养生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事项,保持适度、科学地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保护自身的健康。
中药泡洗的注意事项泡洗中药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祛湿、温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但是,泡洗中药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选择合适的药材。
中医药材众多,适用于泡洗的中药也有很多选择。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对应的药材进行泡洗。
例如,湿寒体质的人适宜用草果、独活、细辛、生姜等具有祛湿功效的药材泡洗;活血化瘀的病症可以选择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材进行泡洗。
同时,需尽量选用质地优良,没有霉变、杂质的药材。
其次,控制泡药的时间和温度。
泡药的时间过久或温度过高都会影响药效。
一般来说,泡洗中药的时间为15分钟至半小时,泡药的温度控制在40°C至50°C之间最适宜。
太热会导致药性破坏,太凉则达不到理疗效果。
另外,选择适宜的泡药容器。
泡洗中药一般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锈钢容器。
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因为塑料会释放有害物质,对中药疗效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泡药容器要保持干净卫生,避免细菌繁殖。
泡洗中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量适宜。
泡洗中药不宜过量,一般使用10-30克为宜。
如果是头面部泡洗,使用5-10克即可。
2.细心观察身体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泡洗中药的过程中,应细心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是否有过敏、不适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泡药。
3.泡药后保持温暖。
泡洗中药后,应尽量避免受凉,保持身体温暖。
可以用毛巾包裹身体,或者在泡药时配合使用温热的被褥,以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发挥疗效。
4.饮食调理。
泡洗中药的同时,合理调理饮食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合理选择食物,如寒凉体质可以多吃温热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湿热体质可以多吃清淡的食物,如薏米、苦瓜等。
总的来说,泡洗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是在泡洗中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如选择合适的药材、控制泡药的时间和温度、选择适宜的泡药容器等。
此外,还需要细心观察身体反应,保持温暖,并在饮食上进行适当调理。
中药泡洗技术操作方法及常见疾病的中药泡洗技术中药泡洗技术藉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起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杀虫消毒等作用。
本法不仅适用于痈、疮、肿毒、癣、痔、烫伤、外伤、骨伤等局部疾病,也可用于发热、失眠、便秘、中风、关节炎、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患。
一、基本操作方法全身泡洗技术:是用较多的中草药煎汤制成水剂,然后将其注入浴缸、浴桶或专门器械中,待药液降温后,用来泡澡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洗浴范围大,浸泡时间长(1次浸泡可达30〜40分钟),对感冒、风湿、丹毒、湿疹、疥疮等内科、皮肤科疾病能起到较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局部泡洗技术:是指用药液浸洗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多为患部),以达到治疗局部或全身疾患的目的。
这种方法洗浴时间长,药液直接浸于体表,可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体内,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中最常用的、疗效最确切、治疗范围最广的药浴技术之一。
特别提示:不可久坐水中恣意泡洗,以免冬天着凉,夏天受热。
二、常见疾病的泡洗治疗技术(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及重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关节边缘增生和关节面的硬化,这是关节面耐压能力降低的一种老化现象,主要病变来自关节软骨变性。
祖国医学认为肝肾虚衰,体质下降是本病的内因,而风寒湿邪流注关节,外伤后血瘀阻络是本病的外因。
本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活血化淤,祛风除湿,疏经通络。
【组方】鸡血藤20g、伸筋草20g、络石藤20g,川芎15g、木瓜15g、川椒15g、路路通15g、海桐皮15g、秦艽15g。
【操作步骤】将中药水煎去渣取液1000ml左右,再加清水2L左右,倒入深度约为60〜80cm的药浴袋内,双小腿伸入袋内后,一起放入装满40℃左右温水的泡洗桶内,袋内药液浸润至足三里附近,每次泡洗30分钟左右,1天1〜2 次,每次间隔3〜7小时,1份药液可用3天,18天为1疗程。
中药泡浴注意事项中药泡浴,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妙法。
就像给身体来一场温柔的洗礼,让每一个毛孔都能享受到中药的恩泽。
不过呢,这中药泡浴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得小心谨慎着来,不然就像乱弹琴,弹不出美妙的曲子啦。
泡浴之前,得先把中药准备好。
这就跟做菜似的,食材得新鲜、干净。
中药要是有杂质或者发霉了,那可不行。
你想想,要是吃的菜都是烂的,那这顿饭能香吗?泡浴用的中药也一样,要确保它的质量。
而且啊,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的特性,就像人有不同的性格。
有些药可能比较温和,有些可能就比较猛。
所以呢,你得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药。
要是身体比较虚,就别选那些太猛的药,不然身体可受不了,就像小马拉大车,肯定累得慌。
再说说这水温吧。
水温可不能随便定。
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
水温太高了,就像把自己扔到开水锅里煮一样,皮肤肯定受不了,说不定还会烫伤呢。
水温太低了,那就跟洗冷水澡似的,不但起不到泡浴的效果,还可能让自己着凉。
那什么样的水温合适呢?大概在38℃ - 42℃之间就比较好。
这个温度啊,就像春天里的微风,暖暖的,刚刚好。
你可以先用手或者胳膊肘试试水温,觉得不烫也不凉,那就差不多了。
泡浴的时间也很有讲究。
不能泡得太短,也不能太长。
要是泡得太短,就像蜻蜓点水,中药的功效还没发挥出来呢,多可惜啊。
可是泡得太长也不行,身体会吃不消的。
就像你跑步,跑太久了就没力气了。
一般来说,泡个20 - 30分钟就挺合适的。
不过呢,这也得看个人的身体状况。
如果泡浴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了,那可别硬撑着,赶紧出来。
在泡浴的时候啊,还得注意通风。
要是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又热又闷,那感觉就像在蒸笼里一样,多难受啊。
而且空气不流通的话,对身体也不好。
就像人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在泡浴的时候也得让空气能进得来出得去。
泡浴完了之后呢,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就像吃完饭要擦嘴一样,泡浴后也要做好护理。
要把身体擦干,特别是那些褶皱的地方,像胳膊肘啊,膝盖后面啊,要是不干的话,就容易滋生细菌。
中药浴泡洗注意事项中药浴泡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通过将中草药制成汤剂,加入浴缸中,使身体浸泡在中草药汤中,从而达到渗透、吸收中草药药效的目的。
中药浴泡洗既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不过中药浴泡洗也有些注意事项,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
1、选择合适的中药选择合适的中草药是做好中药浴的第一步。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需要根据身体不同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中药。
比如说,当身体疲劳、经常失眠,可以选择用山药、茯苓、当归等补益脾胃,安神养心的中草药进行浸泡。
当身体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时,可以使用荆芥、薄荷、川芎等能活血祛风,舒筋活络的中药。
2、注意中药浸泡时间中药浸泡的时间需要根据中草药种类及个人身体状况来定。
一般来说,中药浸泡的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但是在使用一些温补药物时,中药浸泡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到15分钟之间。
3、坚持浸泡中药浸泡最好能够坚持连续数天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
在坚持浸泡时,要注意保持浴缸温度,不要让水温过高或过低。
4、不要在饭后立即进行中医认为饭后立即进行中药浸泡可能会影响到胃肠功能,并增加身体负担。
所以,最好在饭后1~2小时后再进行中药浸泡。
5、避免高热状态下浸泡在高热状态下进行中药浸泡,会增加身体负担,还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因此,中药浴泡洗时,要避免在发热、休克、低血压等状况下进行。
6、禁忌人群谨慎使用中药浴泡洗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安全的,但对于某些人群可能不适用,如孕妇、癫痫、肝肾功能不好的人以及体质虚弱、免疫力较低的人,都需要谨慎使用。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则需立即停止中药浸泡。
中药熏洗的注意事项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中药熏洗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因此在使用前要经过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以确保熏洗的药材适合自己的病情。
对于有肝肾功能损害,皮肤破损等病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熏洗。
其次,注意中药材的准备。
中药材需要事先清洗干净,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如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或研磨成粉末。
在熏洗过程中需配合使用温水,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接着,掌握适当的熏洗时间。
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患者,熏洗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在开始熏洗前,可以先进行皮肤敏感测试,以判断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
一般来说,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30分钟为宜。
过长的熏洗时间可能会导致皮肤过于湿润,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
再次,避免熏洗伤口和破损皮肤。
在有破损皮肤的部位禁止进行中药熏洗,以免引起发炎感染。
在熏洗时,避免将中药直接接触到粘膜或开放性的创口上。
另外,不宜频繁熏洗。
频繁的中药熏洗可能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负担,甚至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一般来说,一周熏洗2-3次为宜,疗效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最后,不宜过量使用中药材。
中药材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含有一定的药理成分,长期过量使用可能会造成中毒等不良后果。
所以,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好使用的剂量和频次。
综上所述,中药熏洗是一种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注意准备过程,掌握适当的熏洗时间,避免熏洗伤口和破损皮肤,以及控制好使用的剂量和频次,这些都是确保中药熏洗疗效最大化,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中药熏洗前,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
中药泡浴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比较多,例如控制水温、控制时间等。
中药泡洗是结合身体的情况,由专业中医师配制合适的中药材进行泡洗,能够促进病情的恢复。
1、控制水温:中药泡洗时,水温尽量控制在30-40℃,如果中药泡洗的时候水温过高,则会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容易加快局部的代谢以及耗氧量,会使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以及瘙痒的症状。
如果是缺血性病人,水温过高时会使局部缺血更加严重,从而对血管造成损伤;
2、控制时间:中药泡洗尽量保持在20-30分钟,如果时间过长,可能由于肢体长时间下垂,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3、其他:在中药泡洗前,如果皮肤出现严重的溃烂现象,则不建议进行,因为中药泡洗会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容易影响受损组织的恢复。
此外,如果在中药泡洗期间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停止并找医师就诊处理。
使用中药泡洗过后,还需要使用清水清洗,避免中药长时间在皮肤表面残留,对皮肤表层组织造成刺激。
泡浴禁忌如下:
1、特殊疾病:比如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的患者一定注意泡浴温度不要过高,如果温度过高,可能造成血压升高或者出现新的心脑血管病;
2、特殊人群:比如孕妇或者女性月经期间不能泡浴,身上有伤口应注意不能泡浴;
3、掌握泡浴时间:泡浴时间不能过长,温度不能过高,时间和温度需在泡浴前进行仔细分析。
中药泡澡有哪些禁忌?说起中药泡澡都挺熟悉的,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在洗澡水里面适当加入一点中草药,不仅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的效果,还能有效疏通经络,对人体会有很多的益处,可以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中药泡澡有哪些禁忌。
1、中药泡澡要对症下药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
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
药浴时,室温不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泡澡的位置有讲究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
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
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
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泡澡的时间要选好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
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
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
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5、这些人谨慎泡澡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
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其实选择中药泡澡只要掌握了这些禁忌之后,就会发现对身体会有很多好处。
不仅可以美容抗衰老,还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中药外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洗。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
3.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洗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5.注意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为宜,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
6.外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对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汗液。
冬季注意保暖。
7.年老体弱者进行外洗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8.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外洗用品专人专用。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洗液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泡澡养生要注意哪些问题?平时泡泡澡对身体的调养非常的好,是非常好的一种养生的方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作用,尤其是用一些中药泡澡更能达到调养身体的效果,但是在进行中药泡澡养生的时候,也要了解一些禁忌的问题,避免因为用药不当,或者是泡澡不当,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1、中药泡澡要对症下药中药浴必须请中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
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
药浴时,室温不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泡澡的位置有讲究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
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
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
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泡澡的时间要选好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
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
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
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5、这些人谨慎泡澡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
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中药泡洗不能随便泡,听听中医医生的建议│附验案举例中药泡洗提到中药泡洗,很多人第一感觉是——不就是用些中草药煮水,泡泡脚,泡泡腿嘛?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比如说配什么药,泡什么部位,什么人能泡,什么情况下不能泡等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业的中医科医生的建议。
中药泡洗技术是指借泡洗时洗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肤,起到活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杀虫消毒等作用。
本法不仅适用于痈、疮、肿毒、癣、痔、烫伤、外伤、骨伤等局部疾病,也可用于发热、失眠、便秘、中风、关节炎、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患。
中药泡洗的历史中药泡洗的历史悠久,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说。
文中描述古人用汤液浸渍取汗,使外邪从汗中而出。
这是药浴的较早记载。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外治技术也在逐渐兴起。
到了清代,吴师机著的《理瀹骈文》成为了中医第一本外治法专书。
该书从理论上对外治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等诸多中医外治法的理论,这些论述为泡洗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本操作方法全身泡洗技术全身泡洗技术是用较多的中草药煎汤制成水剂,然后将其注入浴缸、浴桶或专用器械中,待药液降温后,用来泡澡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本法洗浴范围大,浸泡时间长(1次浸泡可达30~40分钟),对感冒、风湿、丹毒、湿疹、疥疮等内科、皮肤科疾病能起到很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
局部泡洗技术局部泡洗技术是指用药液浸洗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多为患部),以达到治疗局部或全身疾患的目的。
这种方法洗浴时间长,药液直接浸于体表,可使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有足够的时间进入体内,以便发挥治疗作用,是临床中最常用的、疗效最确切、治疗范围最广的药浴技术之一。
半身泡洗技术介于二者之间。
特别提示不可久坐水中恣意泡洗,以免冬天着凉,夏天受热。
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应用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遵医嘱应用中药泡洗,一般泡洗到后背感觉有点潮,出微汗即可。
注意不要出大汗,因为汗为心之液。
具体护理流程如下:(1)护理评估: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2)中药泡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中药泡洗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泡洗前先清除泡洗部位污垢,排尽大小便,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由于泡洗时,足部血管扩张、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肠及内脏血液减少,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饭前足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对消化不利,饭后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肠的血容量减少,影响消化。
(4)中药泡洗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最好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患者心旷神怡,精神放松。
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5)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6)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以防烫伤。
(7)泡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异常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泡洗后应立即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凉感冒。
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9)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泡洗部位皮肤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