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 格式:ppt
- 大小:19.94 MB
- 文档页数:37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使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这已经成为世界环保的重要议题。
本文向读者阐释了雨林毁灭将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在阅读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向读者进行说明介绍的,同时更要增强我们每个人的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3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彻底消失。
第二部分(2~5),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将要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11~13),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界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三、写作方法
⑴说明语言准确。
⑵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⑷议论和说明相结合。
四、重难点导析
第一段讲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主要特点是一句话中使用了四种说明方法,分别是引资料、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目的在于大声疾呼: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毁灭。
第二句在上句将每分钟雨林毁灭的量与四十多个足球场作比较让人具体了解雨林毁灭速度后,再以每年雨林毁灭速度(相当于一个纽约州大小)又一次作比较,使从更一目了然、触目惊心地感受到雨林毁灭速度之快,第三句引用斯科特的话,向世人提出警告。
1 / 1。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重点)3.充分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
请看:二、初读课文,疏通生字词1.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毁灭(huǐ)警告(jǐng)濒临(bīn)栖息(qī)摧毁(cuī)灰烬(jìn)脆弱(cuì)摄取(shè)循环(xún)泛滥(làn)滥砍滥伐(fá)2.理解词义。
濒临:接近;临近。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焚烧:烧毁;烧掉。
恶化:向坏的方面变。
刀耕火种: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连锁反应: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它都跟着发生变化。
意味深长:指意义深远,有无限的情趣。
三、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四、明确本文的结构、顺序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明确:四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2-5自然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自然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11-13自然段)警告人们: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明确: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水果品种,蔬菜品种,植物药源……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猩猩类昆虫动物药源……破坏大气:冰川融解,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全球气温升高一轮,雨林毁灭,洪水泛滥3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摧毁珍贵的“雨林”滥伐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兴建农场4.读完本文,你能说说本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吗?明确:文章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读后感
学习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之后,心里感到很恐慌,如果有一天,雨林真的消失了,那人类该怎么办呢。
世界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被彻底摧毁,物种将濒临灭绝。
全世界每年约有113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文件指出,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每24小时地球上就会有150-200个物种消失。
由于环境进一步的恶化,身临耕地面积锐减,淡水匮乏,生态系统大量被破坏,导致动植物微生物物种栖息地丧失,物种大量灭绝,最终危及人类的生存。
雨林拥有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系统,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调节器,但如今它以惊人的速度被破坏。
雨林的破坏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
人类为什么要毁灭雨林呢?毁灭雨淋,难道不生是在毁灭我们自己吗?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雨林和湿地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作为一个学生,好好学习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个孩子,尊重父母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一个公民,保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美丽而神秘的大自然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尤其是远离人们视线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
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在地球上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
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降雨:成为地球水循环的重要部份;不仅有助於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也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按照鲁迅的话,“悲剧既是把美丽有价值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那么雨林的毁灭是否是一场悲剧呢?有人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种说法是不是太夸张了?如果你同意,请你为它找出依据;如果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几方面进行说明的。
(提示:雨林的现状,毁灭的原因,对现状不加改变将出现的后果)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①介绍作者:巴里。
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
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收入《剑桥文丛》②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濒临(bīn)奎宁(kuí)白垩纪(è)癌症(ái)疟疾(nüè)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采用圈点批注法提取主要信息。
感知大意: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教师先引导:比如雨林毁灭,使珍贵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等,请说说还有哪些。
(可以画成树形图)注意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
”参考如下:雨林毁灭动植物种濒临灭绝(2)破坏大气(6)全球气温升高(9)灾难性气候变化(10)——冰川溶解、洪水泛滥、更多动植物死亡地球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12)教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3.思考: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第4、5段,设问句的使用。
余积初中备课《火星,我的第二家园》的作者[英]巴里·E·齐默尔曼和戴维·J·齐默尔曼兄弟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介绍:“本书总共荟萃28篇有关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最引人入胜的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日食、月食、雨林、性、时间旅行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我们生活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是一个超级计算机和复杂信息网络的时代,也是遗传工程生物体和虚拟现实的时代,科学突飞猛进,科学的进程不能用年而应以天、周来计算。
我们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阅读本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目的是让人人都懂科学,增长知识,又能消遣。
”(二)关于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复杂和生物种类最多的环境。
它仅占地球陆地面积7%,却拥有地球动植物物种的90%,热带雨林理应被称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
雨林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动植物群在树冠层上生活和栖息,这里展示了自然界最壮观的景象。
在树中寄生而又不伤害树木的附生植物多达2万多种,这些附生植物将树冠盖住,活像蔚为壮观的空中植物园。
雨林的树冠上有很多野生飞行微生物,世界上一半的鸟类在亚马逊雨林中生活。
树冠的灌木、藤蔓植物和小树形成了下层树林。
下层树林和树冠一样与生物共存,汇集着世界上大部分的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在其间荡来荡去,上下攀援。
(选自《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有改动)五、文章主旨本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形成一系列恶性的连锁反应,甚至可能会导致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六、结构分析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雨林正在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文章开篇的第一句就出现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
以有力的资料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
第二句,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之快。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引入资料)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
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
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
因此,它还有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些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1.了解“热带雨林”的知识,明确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探索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一则广告这样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机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热带雨林。
(板书课题与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濒.临(bīn)栖.息(qī)fén(焚)烧灰烬.(jìn)海藻.(zǎo) 摄.取(shè) 严jùn(峻)刀gēng(耕)火种làn(滥)砍làn(滥)伐(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连锁反应: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刀耕火种: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意味深长: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2.作者简介巴里·齐然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世界级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雨林的消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雨林的消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20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理清文章构造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拟的说明方法。
3、增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选用说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根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讨论公益广告: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明确: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计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热带雨林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表达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3、按下面的句式说话:第---段:说明-------------- 。
学生说话:第10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消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消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4、读课文,说说雨林的消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响”?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水果品种,蔬菜品种,植物药源……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猩猩类昆虫植物药源……雨林消灭破坏大气:冰川融解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全球气温升高新一轮雨林消灭洪水泛滥第二课时一、导入,设疑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消灭的惊人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消灭的可怕后果。
那么文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强化说明效果的呢?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1,课课文,看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课文第---段第----句运用了--------------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