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R机镜头对佳能相机的适用性
- 格式:doc
- 大小:338.00 KB
- 文档页数:6
sonya7转接徕卡镜头为什么红移A7转接蔡司、尼康、佳能、宾得、理光等等相机的镜头,只要是广角镜绝大部分都有红移,不仅仅是徕卡,A7本身也有问题。
索尼微单系列的法兰距非常短,使得短法兰距设计的旁轴镜头可以顺利转接到微单上。
要谈镜头红移,不得不说法兰距的问题。
单反相机的法兰距虽然各个品牌都不同,但基本上单反的法兰距都要大于40MM,也就是说镜头最后一块镜片,到相机焦平面(胶卷或CMOS的平面位置)距离要大于40MM,这个大于40MM的距离是基于单反相机内部反光板预留足够的空间。
而旁轴相机没有反光板,所以镜头最后一块玻璃可以非常接近焦平面,由于光线在镜头内是折射形式传递,所以光线最终会以三角形的形式进行折射,最终投射到焦平面的成像与实际画面是反过来的。
通过三角形的原理可以知道,三角形的高可以看成是法兰距,法兰距越短意味着三角形的高越短,那么两条边的夹角就越小,同样的镜头越广角,需要投射的画面就越大,在有限面积的焦平面内,需要达到更小的夹角来实现,旁轴的广角镜头由于可以非常接近焦平面,所以成像比单反要强很多,但是(单反的也是,单反的广角镜头最后一块玻璃也是无限接近反光板)镜头屁股都非常突出,像CONTAX G16镜头,16MM的超广角,镜头最后一块玻璃离快门帘最短的距离只有2MM多点。
距离近了那么以镜头为三角形的顶点,两边的夹角自然非常狭窄了,而夹角的边缘恰恰就是画面的边缘,当夹角小于一定度数的时候,光就呈几何级衰减,所以广角镜头都会有暗角存在,因为边缘光衰减了。
在胶片时代,胶片只要是有光就能感光,加上胶片本身有0.5MM的厚度,成像在胶卷内部而非表面,因此不会有红移产生。
在数码时代,CMOS的感光面非常薄基本可以忽略厚度,而成像则是在表面,加上CMOS也好、CCD也好,本身就是镜面并且很容易反光的,跟胶片的亚光面又有本质区别,光衰减对它也形成了暗角成像,更要命的就是上面说的夹角太小,光在CMOS的边缘产生了衍射,光亮镜面的CMOS上产生光衍射,就导致了不可控的光污染,红移就因此产生了。
徕卡镜头详解变焦有1。
Vario-Elmarit-R 28-70mm f3.3-4.5. (1990-1998)。
光学设计Sigma,机械设计Sigma,制造Sigma。
2。
Vario-Elmarit-R 28-70mm f3.3-4.5. ROM (1998- )。
光学设计Sigma,Leica改进了机械设计,制造Kyocera。
3。
Vario-Elmarit-R 35-70mm f3.5. (1983-1988)。
光学设计Minolta,机械设计Minolta,制造Minolta。
其中有些镜片是别的厂家制造的。
4。
Vario-Elmarit-R 35-70mm f3.5. (1988-1997)。
Minolta不再为Leica生产此镜,Leica做了一些设计改进,由Kyocera生产。
5。
Vario-Elmarit-R 35-70mm f4.0. ROM (1998- )。
Leica重新设计了光学和机械,仍由Kyocera生产。
6。
Vario-Elmarit-R 80-200mm f4.0. (1996-1998, ROM: 1998- )。
光学设计Leica,机械设计Leica,制造Kyocera。
也有少些资料说设计者是Kyocera,但我认为是Leica。
7-9 是中长变焦,设计和制造者都是Minolta,Leica介入了多少设计就不清楚了。
请各位补充。
7。
Vario-Elmar-R 80-200mm f4.5 (1974-1978)8。
Vario-Elmar-R 75-200mm f4.5 (1978-1984)9。
Vario-Elmar-R 70-210mm f4.0 (1984-1996)定焦有10。
Elmarit-R 16mm f2.8 鱼眼镜 (1974-2001)。
光学设计Minolta,机械设计Minolta,制造Minolta。
11。
Elmarit-R 24mm f2.8 (1974-1990)。
徕卡R镜头选择:1、70-180,世界第一变焦。
其他那几个候选没必要买。
再选其他焦段的:2、21/4或28/2.8ROM,前者细腻后者油润,非常好的广角。
3、100/2.8 ROM微距,世界第一的微距。
4、50/1.4 ROM E60,非常优秀的焦外表现。
5、80/1.4 ROM,非常好的人像头。
6、90/2AA,色彩表现非常奇特。
(如果没有特别喜欢的焦段就按顺序选择)公认为最权威的有德国的《摄影杂志》和《彩色摄影》,美国的《大众摄影》,法国的《摄影师》和瑞典的《摄影》(即哈苏实验室测试报告)。
对于同一款镜头的测试结果,它们有时趋于一致,有时却出现偏差,以致引起不少争议。
引起这些偏差的原因主要有镜头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业余镜头存在质量不稳定现象),测试内容的不同(有的将机械质量和光学质量综合评判,有的仅测试光学质量;有的仅判断分辨率和MTF值,有的则综合考虑色彩传递,畸变等)和判断标准不同(再客观的测试,也是由许多个枯燥的数值组成的,要转化为大家能够理解的测试报告,最后必须用主观的方式来表达,如分值,星号等)。
这些测试应该相信哪一家好呢?于是有人想出将这些测试结果综合起来判断,最大程度地消除偶然性。
德国摄影器材评论家克劳斯·席洛夫1998年时将上述五家测试报告按一定的标准转化为统一的5分制分值,并加权平均,用这种方法评测了当时市场上流行的205款135单反相机镜头,其中变焦镜头98款,定焦镜头107款,其中有7款镜头获得了满分5分,它们是:Leica Vario-Elmarit R 70-180mm f/2.8(3)Leica Elmarit R 100mm f/2.8 APO macro(3)Leica R 180mm f/2 APO(2)Leica R 180mm f/3.4 APO(3)Leica R 280mm f/4 APO-IF(3)Leica R 400mm f/2.8(2)Canon EF 400mm f/2.8 USM L Ⅱ(3)R19是得分最高的广角镜头了,引用资料如下:相对与长焦镜头来说,广角镜头(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由于涵盖率和构造的关系,更难达到高分。
禄莱6008三款AF配套镜头测试Schneider-Kreuznach80mm f/2.8 AF-Xenotar技术数据:焦长80mm,最大光圈f/2.8,7片6组。
对焦顺时针旋转160度,视角为对角52度,重量503克,滤镜规格为VI插口,卡口为禄来Rolleiflex 6008 AF,定价2,400美元,美国市场参考零售价约2000美元。
外观与操作:和目前所有禄来6008 AF的配套自动对焦镜头一样,这款标准镜头为德国施耐德公司制造。
其PQS表示其镜间快门的最快速度可以达到1/1000秒。
在同类镜头中显得大且略重,机身为漂亮的半哑黑色电镀,在6008AF相机上平衡很好。
对焦环宽大,带棱纹的橡胶包裹,手动对焦模式时转动顺畅,阻尼佳,且自动对焦时不转动。
光圈值和公制对焦距离刻值黑底白字,大且醒目,详尽的景深刻线黑底黄字,还有红色的红外线对焦标记。
英制对焦距离刻值黑底绿字,不够醒目。
光圈环锁定于“A”时配合机身设置可进行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或者程序优先自动曝光。
测试情况:由于测试仪器限制无法测试此镜头的SQF值,代之以每毫米线的解像率测试。
有很小的桶型畸变(0.19%),表现极佳。
实际最近对焦距离为1米,此时放大率为1∶10.2,中央和边缘锐度在所有光圈下均极佳,最佳光圈为f/8。
使用情况:反转片实拍测试很锐利,反差好。
眩光在所有光圈下得到很好地控制。
所有光圈下均没有看到四周光量下降——表现杰出。
结论:是我们测试过最好的6×6厘米画幅80mm f/2.8镜头之一。
Schneider-Kreuznach60-140mm f/4.6 AF-Variogon技术数据:焦长60-140mm,最大光圈f/4.6,13片11组,对焦顺时针旋转手动对焦环130度,变焦从60mm到140mm逆时针旋转变焦环70度,焦长刻值有60mm,80mm,100mm,120mm和140mm。
重量2608克,滤镜规格M122×1,卡口Rolleiflex 6008 AF,定价5850美元,美国市场参考零售价约5100美元。
哈苏实验室对各家镜头的MTF测试结果哈苏实验室在测定了各镜头的MTF值曲线后,制定了MTF侧重平均值的计算方法,首先对预定焦距,分别对镜头的f4和f8时的MTF值,分别乘以0.4和0.6的侧重系数,相加得到某一线频下的MTF值,然后再取10线对/毫米的平均值乘以侧重系数0.57,20线对/毫米的平均值乘以侧重系数0.29,40线对/毫米的平均值乘以侧重系数0.14,将三个数字相加,就得到该镜头的MTF侧重平均值。
根据这些数值对镜头打分。
分数从0到5,使各种镜头的分值明显化,不象有些测试结果,给人的印象都很好,却失去了指导意义。
1. 顶级镜头EF200mmf18L_Sideview.jpg佳能EF 200mm F1.8Lcanon_EF200mmf1.8L_.jpg佳能EF 200mm F1.8L 样片全世界生产的数百种35mm相机镜头中,能够纳入顶级头的只有19款(得分4.5以上即MTF侧重平均值在0.86以上)。
这些镜头全部是定焦头。
其中标准镜头有8款(两款带微距),75~85mm焦距头有4款,9 0~135mm焦距头有6款(三款带微距),得分最高的为佳能的200mm/1.8镜头(4.8分,MTF侧重平均值0.89)。
按照厂家划分,徕卡镜头占了六款(M系列:50/2,75/1.4,90/2.8;R系列:50/2,90/2.8,1 00/2.8 Macro),康太时四款(50/1.7,50/1.4,85/1.4,45/2G),佳能三款(EF85/1.2,EF135/2,E F 200/1.8),宾得三款(50/1.4,50/2.8Macro,85/1.4),美能达两款(AF 50/2.8Macro,AF 100/2. 8Macro),图丽一款(MF AT-X 90/2.5Macro)。
实力雄厚的尼康竟然没有一款镜头入围。
Leica_50mm-f2.jpgLeica_50mm-f2-sample.jpg两种颜色的徕卡 M 50mm F2.0Leica_75mm-f14.jpg 徕卡 M 75mm F1.4如果仅考虑40线对/毫米的MTF侧重平均值(着眼于24寸照片的放大),在f8时成像素质最佳的为康太时的50/1.7和45/2G系列标头。
英国MICROFLEX和MICRCORD 两款120双反相机图文|雨晨倩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是职业摄影师和广大摄影爱好者最喜欢使用的机型之一。
自从德国的禄来弗莱克斯120双反相机和徕卡35mm相机成功上市以来,不但对世界照相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使世界照相机发展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变化。
昔日广为流行的大画幅相机开始淡出相机市场,而以德国发明的中小画幅相机逐渐成为流行的机种,开启了经典相机时代的新纪元,德国也开始成为中小画幅相机的研制和生产中心。
由于中小画幅所拍摄的底片很小,需要放大成大幅照片以适合观赏,因此中小画幅相机的流行也带动了感光材料、暗房设备、照相馆等的迅速发展。
历史上,一款新机型的发明和成功上市,必然会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相机厂的极大关注。
为了在激烈竞争的相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名牌相机的仿制品、改制品和经过重新设计的各种同类型的相机品牌也很快出现在相机市场上,因此,呈现出同一种类型相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120双反相机就是这一现象最好的例证。
德国的禄来120双反相机外观设计新颖、美观、别具一格,加工制作精密精良、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经久耐用、镜头素质一流,成为相机的主要特点。
图1为德国早期生产的禄来弗莱克斯120双反相机的标准型外观,俗称黑禄来。
图2为德国早期生产的适合广大摄影爱好者使用的简化版禄来柯德120双反相机的外观。
笔者很早以前曾使用这两款120双反相机拍了不少片子,效果很好,印象深刻。
时至今日,这两台相机保存完好,仍能正常工作。
图3为使用禄来弗莱克斯标准型120双反相机拍摄的黑白照片,底片手工放大10×12英寸。
图4为使用禄来柯德120双反相机拍摄的黑白照片,底片放大10×12英寸。
120双反相机作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机种,以德国的禄来弗莱克斯和禄来柯德两款120双反相机为范本,世界许多的相机厂都进行过仿制、改制和重新设计。
本文所介绍的这两台120双反相机为英国著名的MPP公司的仿制品,仅供参考。
哈苏实验室对各家镜头的MTF测试结果哈苏实验室在测定了各镜头的MTF值曲线后,制定了MTF侧重平均值的计算方法,首先对预定焦距,分别对镜头的f4和f8时的MTF值,分别乘以0.4和0.6的侧重系数,相加得到某一线频下的MTF值,然后再取10线对/毫米的平均值乘以侧重系数0.57,20线对/毫米的平均值乘以侧重系数0.29,40线对/毫米的平均值乘以侧重系数0.14,将三个数字相加,就得到该镜头的MTF侧重平均值。
根据这些数值对镜头打分。
分数从0到5,使各种镜头的分值明显化,不象有些测试结果,给人的印象都很好,却失去了指导意义。
1. 顶级镜头EF200mmf18L_Sideview.jpg佳能EF 200mm F1.8Lcanon_EF200mmf1.8L_.jpg佳能EF 200mm F1.8L 样片全世界生产的数百种35mm相机镜头中,能够纳入顶级头的只有19款(得分4.5以上即MT F侧重平均值在0.86以上)。
这些镜头全部是定焦头。
其中标准镜头有8款(两款带微距),75~85mm焦距头有4款,90~135mm焦距头有6款(三款带微距),得分最高的为佳能的2 00mm/1.8镜头(4.8分,MTF侧重平均值0.89)。
按照厂家划分,徕卡镜头占了六款(M系列:50/2,75/1.4,90/2.8;R系列:50/2,90/2.8,100/2.8 Macro),康太时四款(50 /1.7,50/1.4,85/1.4,45/2G),佳能三款(EF85/1.2,EF135/2,EF 200/1.8),宾得三款(50/1.4,50/2.8Macro,85/1.4),美能达两款(AF 50/2.8Macro,AF 100/2.8Macr o),图丽一款(MF AT-X 90/2.5Macro)。
实力雄厚的尼康竟然没有一款镜头入围。
Leica_50mm-f2.jpgLeica_50mm-f2-sample.jpg两种颜色的徕卡 M 50mm F2.0Leica_75mm-f14.jpg 徕卡 M 75mm F1.4如果仅考虑40线对/毫米的MTF侧重平均值(着眼于24寸照片的放大),在f8时成像素质最佳的为康太时的50/1.7和45/2G系列标头。
镜头测试与比较:蔡司ZE、CP2、佳能L系列、莱卡R系列译注:Shane Hurlbut是一位好莱坞一线的电影摄影师,ASC成员,他拍摄了多部好莱坞电影(《终结者》、《碧海追踪》、《关键投票》等)。
近两年来,Shane Hurlbut和他的工作组一直在推广单反视频的应用,拍摄了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单反短片《最后三分钟》。
目前,他的单反长片《勇者行动》也已经拍摄完成,即将在院线上映。
Shane Hurlbut的单反视频工作小组最近拍摄了一组镜头,测试和比较了佳能、莱卡和蔡司的镜头,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为创作不同风格的影片提供了参考。
正文: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视频摄影师,并不是学会怎么使用设备就行了,而是需要真正地了解你手中的器材,知道如何让它们扬长避短,为你的视觉创作服务。
各种镜头的不同特性,可以为画面注入不同的气氛和风格,其中那种难以言表的微妙变化与感受会令人无比着迷。
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布好光,使用了佳能、莱卡和蔡司的18款镜头,分别拍摄了四组视频画面,来对它们进行测试,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美学风格。
我们使用相同的设置,让不同镜头都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这并不是一次严格的纯技术性的评测,而是更侧重于它们在实际拍摄中的真实表现。
所有的画面都是使用佳能5D Mark II相机,配合中性风格档拍摄的,所有画面都是拍摄到的原始画面,没有经过调色。
拍摄中使用的镜头:佳能L系列:35mm F1.4,50mm F1.2,85mm II F1.2,24-70mm F2.8,24-105mm F4,70-200IS II F2.8莱卡R系列:35mm F2,50mm F1.4,90mm F2,21-35mm F3.5,35-70mm F3.5,80-200mm F4蔡司ZE:35mm F2,50mm F1.4,85mm 1.4蔡司CP2:35mm T2.1,50mm T2.1,85mm T2.1设置1钨丝灯与日光的混合光室内场景ISO:640 色温:4200K 光圈:F4设置2日光车内场景ISO:160 色温:5600K 光圈:F4 滤镜:Tiffen ND3和Tiffen CPL场景3钨丝灯场景ISO:320 色温:3200K 光圈:F2.8场景4钨丝灯场景ISO:160 色温:4200K 光圈:F4结论佳能佳能L系列镜头在肤色和色彩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
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徕卡R系、contax(转接邪派)开这个帖子很纠结,从转入手动后,就远离纷扰,安心研究摄影和镜头,偶尔上来看看,蜂鸟还是一样吵吵嚷嚷。
想想还是随笔写写,写到哪算哪吧,算作总结,算作给有兴趣的同志一点交流。
Romil同学已写过《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有关东德和西德禄来,洋洋洒洒数十页,独缺徕卡r系和contax高富帅,我觉得甚是可惜,不才试试将这段补齐,东拼西凑,泛泛而谈,当作一乐。
Romil同学原帖/viewthread.php?tid=864本人摄影水平还是在努力学习阶段,发发镜头照片,不谈德味,不参加口水。
一、前言写文章之前先解释我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1、为什么推崇徕卡和蔡司老一代的摄影师,一直以拥有一台m系旁轴为最终理想。
感谢党中央,感谢政府。
@#¥%,才让我们如此接近徕卡(一个镜头还不到一平米房子),我们才拥有如此多的色彩。
喜欢徕卡蔡司的都是一些追求完美的极端分子,兵书二十二篇有云“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的号码;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结像味道的细微变化。
徕卡始终拥有着摄材世界里最为坚定、最为“铁杆”的一群拥趸,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并且通过Int ernet结成同盟,他们被我戏称为――“Leica原教旨主义者”。
对于他们,每一款镜头自何年何月开始设计,由谁设计,设计采用的结构是什么,中间经历了几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结果是什么,何时投入生产,生产工艺有无变化,生产了多少数量,每一批次的镜头号码是从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间的用料有无变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艺最佳,各批次之间的结像特点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传统的“徕卡味道”,每一支新镜头第一次卖到了哪里,它到我手中时已经几易其主……MyGod!他们简直比徕卡厂的工程师还要严谨细致!谁会像他们那样对一支镜头的来历寻根问底到偏执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外人戏称他们为“发烧友”的由来――得到一支梦寐以求的靓镜时的欢乐,被人欺骗后的痛苦悔恨,对藏品的百般珍爱呵护…..他们对器材的痴迷外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扬言:“生活本无乐趣,把玩徕卡已是唯一的避风港……”。
佳能EOS R你需要知道的佳能的全画幅无反,你所需要知道的。
300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作为一台全画幅无反,传感器无疑是重中之重。
EOS R的3000万像素,有低通滤镜,应该和5D4那块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另外,负责处理图像的是Digic 8。
如果真是5D4的亲戚,那是好事情。
5D4的传感器虽然不是顶尖的全画幅CMOS(无论是分辨率还是动态范围),但是也比6D2高了不知道多少个华莱士;同时,5D4的那块底也是佳能旗下最全能的一块(比5DS/R动态范围更高,比1DXII分辨率更高)。
EOS R也支持双像素Raw和C-Raw。
全新RF卡口EOS R身上是全新的,佳能的第四款全画幅卡口。
想起当年EF卡口推出那会儿,无数的FD卡口用户应该是心塞塞有苦说不出;这次就不一样了,EF转R就要有好得多。
和三十年前推出的EF卡口一样,RF卡口也是54mm的直径,不过法兰距要短得多,只有20mm(相比之下EF卡口是44mm)。
同时,RF卡口的口径大于EF-M卡口,法兰距长于EF-M卡口,emmmmm……佳能的两个无反系统似乎是并不兼容的。
不兼容EF-M镜头佳能的EF-M卡口居然和RF卡口互不兼容,这有些让人说不出话,并不符合佳能“APS-C入坑,全画幅发烧”的一贯套路。
佳能的APS-C无反的路似乎走得不是太坚定……EF-M的最终下场会是尼康1那样慢慢死掉?希望不会这样……看起来佳能想的是:EF-M 主打便携大底,RF主打专业。
不过呢,EF-M 32mm F1.4的发布又是一个好消息——佳能并不会轻易放弃EF-M系统。
EF-EOS R卡口适配器EF和RF卡口的转接非常方便,官方的转接环基友三款之多。
但是相对长的法兰距限制了RF卡口的转接能力,在这方面自然是比不上Z 卡口和FE卡口。
5655点全像素双核AF佳能的全像素双核AF系统很好,EOS R也是这样。
覆盖面积巨大(横向88%,纵向100%),最低对焦亮度-6EV(配合F1.2镜头的时候)。
【转】各卡口像场定位距离和转换导言如果您是直接从数码单反相机入门的摄影爱好者,那么就谈不上有"传统镜头系统"的负担。
不过要是您对传统的手动镜头很感兴趣,或者是家里面还有一整套传统相机的镜头,怎么才能够让这些看起来挺过时的"老"镜头在"新"数码单反相机上继续发光发热呢?这里面其实还是有点讲究的。
使用镜头转接环,不但可以把一些老镜头安装在新的数码单反相机上使用(当然很多功能会受到限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最新的相机上体验传统经典手动镜头的魅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摄影爱好者搜罗传统"铭镜",即使只能使用手动对焦和手动光圈也玩得乐此不疲的原因。
基础篇在您的相机上可以通过转接环使用别的什么卡口的镜头?先别高兴得太早,并不是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都合适转接镜头来使用的。
不过,我们要先明白一个可换镜头相机上的基础理论,叫做相机上的机身像场定位距离(也叫法兰焦距)。
机身像场定位距离指的是:由机身卡口定位平面到焦点平面上的距离,一般单位是毫米(mm)。
机身卡口定位平面就是机身上安装镜头的不锈钢卡座的平面;焦点平面则是在数码单反相机上,成像光线投射到影像传感器的理论平面(在传统胶片单反相机上就是胶卷的位置,原理是一样的),相机上会有一个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好!经过铺垫,明白了机身像场定位距离的原则之后,我们还需要明白的一个重点是:绝大多数不同卡口的机身像场定位距离都是不同的!常见卡口参数表卡口机身像场定位距离(mm)卡口直径(mm)使用该卡口的品牌4/3 38.6 46.5奥林巴斯、松下、徕卡FD 42.1 48佳能手动MD 43.5 45美能达手动EF 44 54佳能SA 44 48.5适马α44.5 50索尼C/Y 45.5 48康泰时、雅西卡PK 45.5 48.5宾德、理光等等M42 45.5 42 OM 46 47.5奥林巴斯手动AI 46.5 47尼康R 46.9 49徕卡手动单反看了上面的卡口参数表是不是一头雾水?这可是相当有用的镜头转接资料呢!一般来说,机身像场定位距离长的镜头可以通过转接环安装在机身像场定位距离短的机身上。
禄来双反普及知识禄来系列双镜头反光相机,在四五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初,曾风靡世界一时。
在五六十年代,曾经是专业的象征。
当时能背着“禄来”双反在街上走的人,不是专业摄影记者,就是公安人员。
对于价格昂贵的“禄来”,平民百姓只能“望机兴叹”。
禄来厂生产的多种双反相机,其中禄来康特[即Rollekonter],禄来可得[Rolleicord]是作为普及简易型供应市场,但也具备了相当水准的机械及光学素质,而禄来弗来克斯[Rolleiflex]的市场定位是高级专业型,追求的是“百年有形”,一直按照高级专业水准而设计制造。
几经改进后的“禄来弗来”双反,生产在五十年代中叶,六七十年代。
其中:E、F 、T等机种型号,在机械结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产品配套及性能上均达到较高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曾经畅销一时。
一般说,“禄来弗来”双反其特色在于两个镜头,上镜头取景,下镜头摄影,摇把卷片,微传感滚筒式自动停片,与上弦连动并可多次曝光,也可防止重拍。
采用结构,性能及用材方面均非常优良的康般镜间快门并有M、X、V 装置,采用强度较好的铝合金模铸机身,外围部件多为铝合金或黄铜,卷片机构等传动齿轮和有运动摩擦、藕合等部件零件,多采用优质黄铜或合金钢材,快门主力弹簧则采用优质钴基不锈钢,所以只要使用保管得当,“禄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关于“禄来”配套的摄影镜头,一般说,2.8D、E、F各型相机多使用蔡司普兰那,五片四组变高斯结构,并使用优质光学玻璃材料,其优秀的成像素质被摄影界推崇备至,有口皆碑。
后期生产的2.8F,采用了七片五组结构[变高斯型普兰那],被誉为蔡司的顶级极品头。
2. 8双反中也有部分装有F2.8/80mm五片四组变高斯结构的施耐得仙农塔摄影镜头,其本质同样优秀,只不过实拍感觉反差稍嫌柔和。
3.5双反,A、B、O、T 等型多使用著名的蔡司天塞F3.5/75m四片三组头。
该头具有结构简单、成熟,素质优良的特点,成像质量倍受摄影人员赞赏,与普兰那相比,除了最高分辨率稍次和大光圈时边缘像质有所下降和不便于作到2.8口径外,并无明显差异。
徕卡R在单反世界⼤概是个什么地位?所有内容均为原创,配图来⾃群友和⽹络,所有⽔印保留最下⽅为微信⾃带⼴告,⽀持本号点⼀点LEICA R今天我们要讨论⼀下徕卡R在相机在135单反相机世界⾥到底算是在个什么位置。
本来德国品牌在单反⾥占有很⼤的⽐例,包括蔡司,包括福伦达等等,都有⾃⼰的机型,徕卡最初的单反也是⾃⼰设计⽣产的。
但是1970年代后,单反逐渐成为⽇本⼈的天下,德国品牌也寻求与⽇本企业合作,⽐如蔡司与雅西卡,京瓷合作的CONTAX品牌,还有徕卡与美能达合作的R系列。
徕卡的R系列相机⼤致有以下这些:徕卡初创阶段:LEICAFLEX(1965),SL(1968),SL2(1974)徕卡美能达合作阶段:R3(1976),R4(1980),R4S(1983),R5(1987),R6(1988),R-E(1990)过渡阶段:R7(1992),R6.2(1992)徕卡再次独⽴阶段:R8(1996),R9(2002)徕卡第⼀台单反是LEICAFLEX,推出于1965年,在主流相机⼚⾥是⾮常晚的,⽇本⼚家进⼊单反主要是在50年代末,⽽蔡司⼀直有单反传统。
徕卡⾃产⾃销单反⼀直持续到1976年,10年左右。
这10年⾥,其相机就传统技术能⼒来看,3台机器都很成熟,做⼯扎实,机械性能优秀。
然⽽和整体135相机发展来看,特别是电⼦性能⽅⾯,是相对落后的。
徕卡的第⼀台单反还在使⽤独⽴的CDS测光系统,当时1965年,同时代尼康是旗舰⼤F,但是他们通过PHOTOMIC T取景器完成了TTL测光,宾得在1964年推出的SP也实现了TTL,1963年的TOPCON RE也都实现了。
徕卡实现TTL测光是在1968年,⽐⽇本要晚了⼏年,但晚得也不算多。
然⽽,到了70年代,徕卡原产单反和⽇本单反的差距就⼀下⼦拉开了。
徕卡SL从1968年-1974年推出,采⽤了TTL测光,全机械设计,机⾝⾮常简洁,过⽚和快门盘在⼀起,和徕卡M5的布局很像,当然,这其实是单反很经典的布局。
徕卡R 机镜头对佳能相机的适用性
本帖将分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五部分,介绍徕卡R 机镜头通过接环用于佳能数码相机的情形(对佳能胶片机的适用性应与此同)。
相机:佳能D60
接环:日产,本网购买。
注:
因测试镜头不全,望大家予以补充。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明出
处!※
广而告之:
04-01-2005 12:25
asaw 的图片集
asaw
会员ID: 1198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高级会员
注册日期: Dec 2003 来自: 北京 发帖数: 666 asaw 的图片集
广角镜头(15mm-35mm ): --可用:
Super-Elmar-R 15mm/f3.5 Fisheye-Elmarit-R 16mm/f2.8 Elmarit-R 19mm/f2.8 (第一代) Super-Angulon-R 21mm/f4 Elmarit-R 24mm/f2.8
Elmarit-R 28mm/f2.8 (第一代) Elmarit-R 28mm/f2.8 (第二代) PC Super-Angulon-R 28mm/f2.8 Summilux-R 35mm/f1.4
Summicron-R 35mm/f2 (第二代) Elmarit-R 35mm/f2.8 (第三代) PA Curtagon 35mm/f4
--不可用(后部突出,无法装卸): Elmarit-R 19mm/f2.8 (第二代) Super-Angulon-R 21mm/f3.4
--未测试:
Super-Elmarit-R 15mm/f2.8 ASPH
Summicron-R 35mm/f2 (第一代)
Elmarit-R 35mm/f2.8 (第一代)
Elmarit-R 35mm/f2.8 (第二代)
由 asaw 于 04-02-2005 22:22 最后编辑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广而告之:
04-01-2005 12:27
asaw
的图片集
asaw
会员ID: 1198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高级会员
注册日期: Dec 2003
来自: 北京
发帖数: 666
asaw的图片集
标准镜头(50mm-60mm):
--可用:
Summilux-R 50mm/f1.4 (第二代)
Macro-Elmarit-R 60mm/f2.8(第一代)
Macro-Elmarit-R 60mm/f2.8(第二代)
--不可用(后部突出,无法装卸):
Summilux-R 50mm/f1.4 (第三代)
Summicron-R 50mm/f2 (第二代)
--未测试:
Summilux-R 50mm/f1.4 (第一代)
Summicron-R 50mm/f2 (第一代)
由 asaw 于 04-02-2005 22:37 最后编辑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广而告之:
04-02-2005 22:28
asaw
的图片集
asaw 中焦镜头:(80mm-135mm)
会员ID: 1198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高级会员
注册日期: Dec 2003
来自: 北京
发帖数: 666
asaw的图片集
--可用:
Summilux-R 80mm/f1.4
Summicron-R 90mm/f2(第一代)
Summicron-R 90mm/f2(第二代)
Elmarit-R 90mm/f2.8 (第一代)
Elmarit-R 90mm/f2.8 (第二代)
Macro-Elmar-R 100mm/f4
Elmarit-R 135mm/f2.8 (第二代)
--不可用(后部突出,无法装卸):
Apo-Summicron-R 90mm/f2 ASPH.
Apo-Macro-Elmarit-R 100mm/f2.8
--未测试:
Elmarit-R 135mm/f2.8 (第一代)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广而告之:
04-02-2005 22:33
asaw
的图片集
asaw
会员ID: 1198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高级会员
注册日期: Dec 2003
来自: 北京
发帖数: 666
asaw的图片集
长焦镜头(180mm-800mm)
(待补充)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广而告之:
04-02-2005 22:39
asaw
的图片集
asaw
会员ID: 1198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变焦镜头:
--可用:
Vario-Elmar-R 35-70mm/f3.5(E67)
Vario-Elmar R 35-70mm/f4
高级会员
注册日期: Dec 2003
来自: 北京
发帖数: 666
asaw的图片集
Vario-Elmar-R 70-210mm/f4
Vario-Elmar-R 80-200mm/f4
Angenieux 45-90mm/f2.8
--不可用(后部突出,无法装卸):
Vario-Elmar-R 21-35mm/f3.5-4
--未测试:
Vario-Elmar-R 28-70mm/f3.5-4.5 (第一代)
Vario-Elmar-R 28-70mm/f3.5-4.5 (第二代)
Vario-Elmarit-R 28-90mm/f2.8-4.5 ASPH
Vario-Elmarit-R 35-70mm/f2.8
Vario-APO-Elmarit-R 70-180mm/f2.8
Vario-Elmar-R 75-200mm/f4.5
Vario-Elmar-R 80-200mm/f4.5
Vario-Elmar-R 105~280mm/f4.2
Angenieux 35-70mm/f2.5-3.5
Angenieux 70-210mm/f3.5
由 asaw 于 04-02-2005 22:45 最后编辑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广而告之:
04-02-2005 22:43
asaw
的图片集
永远
会员ID: 1311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会员
注册日期: Mar 2004
来自:
发帖数: 97
永远的图片集
佳能数码与徕卡头
索老师:我对您的帖子很感兴趣。
想请教几个问
题:一、佳能数码相配徕卡头是否合适,指的是它
们之间配合片子像质可达什么程度,有这方面测试
吗?佳能头和徕卡头之间不同。
二、我早听说有
人这样玩过:佳能数码通过转接环安上徕卡头,但
又有人讲是两种性质器材,配在一起好比马车装上
马达。
比喻不恰,但是这意思。
三、转接环是否
过关,什么地方有卖?谢谢!
※本文及图片属于作者和中国网络摄影共同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广而告之:
04-05-2005 10:48
永远
的图片集
散人
会员ID:
7039
VIP 号码:
交易积分:
白金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2
来自:
发帖数:
1845
散人的图
片集
回复: 佳能数码与徕卡头
quote:
最初由永远发布
索老师:我对您的帖子很感兴趣。
想请教几个问题:一、佳能数
码相配徕卡头是否合适,指的是它们之间配合片子像质可达什么
程度,有这方面测试吗?佳能头和徕卡头之间不同。
二、我早听
说有人这样玩过:佳能数码通过转接环安上徕卡头,但又有人讲
是两种性质器材,配在一起好比马车装上马达。
比喻不恰,但是
这意思。
三、转接环是否过关,什么地方有卖?谢谢!
这是我用20D+Vario-Elmar-R 70-210mm/f4在元阳拍的.
没作PS,有需要的话可上更大的图.
由散人于 04-05-2005 16:36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