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4.22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可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认识反应速率的含义、单位;(2)知道怎样测定、描述、计算在一定条件进行的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3)认识外界条件(催化剂、温度、反应物浓度)怎样影响化学反应速率;(4)能应用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解释说明有关的简单问题,认识控制反应条件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性。
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用于说明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比较——获得结论——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
(2)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的学习培养学生类比的方法,阅读、分析、交流、归纳的能力。
(3)运用函数图象观察和描述特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化学上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由定性到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2)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的观点;(3)体会可以改变外界条件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为我们服务。
(4)培养对化学反应研究的兴趣,能够在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探究原理的动力;增强学生合作、创新与求实精神。
(2)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和影响因素。
(3)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2、用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建议:通过实验直观比较、分析知道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其影响因素,结合简单计算,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合理应用“问题解决”“练习与实践”栏目,提升能力。
教师时刻注意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并及时加以引导。
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学习,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层层分析问题、步步解决问题。
(观察、比较---抽象归纳----初步形成理性)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利用影像资料或讲述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了解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的进行有快、慢之分(例如,呈现北京故宫云龙陛石的变化、炸药的爆炸、溶洞的形成、铁桥生锈、牛奶变质等);体会人类需要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反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计算,掌握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提高有关化学概念的计算能力。
(2)提高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比较和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力,掌握比较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难点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若浓度用物质的量(C )来表示,单位为:mol/L ,时间用t 来表示,单位为:秒(s )或分(min )或小时(h )来表示,则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 V == △C/ t 单位是:mol/(L ·s ) 或 mol/(L ·min ) 或 mol/(L ·h )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其数学表达式可表示为tc V ∆∆= 【例题】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和3mol 的H 2和N 2,发生 N 2 + 3H 2 2NH 3 ,在2s 末时,测得容器中含有0.4mol 的NH 3,求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解: N 2 + 3H 2 2NH 3起始量(mol ): 1 3 02s 末量(mol ): 1-0.2 3-0.6 0.4变化量(mol ): 0.2 0.6 0.4则 V N 2==0.2/2×2==0.05 mol/(L ·s ) V H 2==0.6/2×2==0.15 mol/(L ·s )V(NH3)==0.4/2×2==0.1mol/(L·s)【明确】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高中化学鲁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案教案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解释其作用原理;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实际化学反应的速率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原理;3. 实例分析与计算练习。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材料和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化学反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思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什么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呢?”二、概念解释与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速率的定义和相关计算公式。
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并解释计算过程中的物质的浓度变化与反应速度的关系。
三、影响因素(20分钟)1. 温度的影响:介绍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并通过实验结果给予直观的验证。
2. 浓度的影响:讲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并展示实验数据以及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
3. 催化剂的作用:简要介绍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并通过举例说明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实例分析与计算练习(30分钟)1. 选择几个典型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分析其速率的变化规律,并解释影响速率的因素。
2. 出示一些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答其思路和步骤。
五、实验操作与观察(15分钟)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进一步巩固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六、小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课后拓展问题。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的实际应用,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互相交流。
教案二:化学平衡的概念与平衡常数一、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判定条件;2. 理解平衡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3.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解析平衡常数与平衡位置的关系。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讲)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能进行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掌握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3.通过对比、分析,学会探究了解化学原理的一般方法。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定义式1.意义:用来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2.概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定义式:V B=△C B/△t4.单位:mol·L-1·s-1或mol·L-1min-1 mol知识点二、化学反应速率定义注意事项1.由于我们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反应速率一定为正值。
2.我们所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3.计算VB时,若题中给的物质的量,记得除体积。
4.由于纯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不变,所以不能用纯固体或纯液体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5.对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每种物质都可表示该反应的快慢(纯固体和纯液体除外)。
用同一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数值相等6.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对于一般反应 aA + bB = cC + dD,有:V A:V B:V C:V D=a:b:c :d。
7.表示某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时,一定要指明物质。
8.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
知识点三、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实验1.实验:按图2-1安装两套装置,在锥形瓶内各盛有2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40mL1mol/L和40mL 4mol/L的硫酸,比较二者收集10mLH2所用的时间。
2.测定方法:①当收集到同样多的H2时,用时较短者反应速率快。
②相同时间内,收集到H2的量多的,反应速率快。
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常数,该部分没有要求。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
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
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
二、1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明确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实验、练习【教学用品】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直角导气管、50 mL 注射器、铁架台、秒表、锌粒、1 mol/L 的硫酸、4mol/L 的硫酸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复习回忆 → 总结知识 → 练习强化 → 学生实验 → 问题交流 → 练习巩固。
(导入)假如你是某合成工厂的技术工人,请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如何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益?(总结)研究解决的关键是改变条件,加快合成氨反应的速率,并提高氨的产率。
〖板书〗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阅读)阅读课本P 17,并结合必修2的知识理解化学反应速率。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公式:v (B)=t c∆∆═ t∆∆V n ,单位:mol/(L ·min)或mol/(L ·s)。
2.几点说明:①只取正值;②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减小,使速率减小);③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④对于同一个反应来说,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都能表示该反应的快慢(表示v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物质);⑤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成正比(v、△c、△n与计量数均成正比);⑥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比较不同反应进行得快慢或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时,应选择同一物质来比较。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2.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4.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5.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a. 速率的概念b. 速率的表达式c. 速率的计算方法2. 化学平衡a. 平衡的概念b. 平衡的条件c.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兴趣和求知欲。
2. 化学反应速率(15分钟)a. 讲解速率的概念,例如化学反应发生的快慢程度。
b. 介绍速率的表达式,将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浓度变化与时间相关联。
c. 解释速率的计算方法,如通过测量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速率。
3. 化学平衡(20分钟)a. 解释平衡的概念,即当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速率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
b. 强调平衡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浓度。
c. 讲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如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来确定平衡常数。
4. 教学实例(25分钟)a. 给出一些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实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b. 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计算方法和策略。
5. 拓展延伸(10分钟)给予学生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和思考,如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材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如测量装置、试剂等3. 幻灯片或多媒体资料:用于图示和示范计算方法五、教学评价1. 基于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2. 基于学生的作业和实验实践评价3. 基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价六、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以上是针对《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教案》的教学内容和设计安排,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3-1 化学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溶解平衡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响。
2. 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响到达平衡状态时特征。
3. 能用平衡状态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响是否到达平衡。
过程与方法:1. 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响到达平衡时所具有特征。
3. 通过适当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响进展到某种程度时是否到达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一个小小分支,化学平衡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和特征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特征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响速率,知道化学反响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响还要考虑能否进展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响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化学平衡问题。
[板书] 第三节化学平衡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探索。
1、饱和溶液可逆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这种溶质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过程完全停顿了吗?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当温度一定时,溶液到达饱和之后,溶液中蔗糖分子离开蔗糖外表扩散到水中速率与溶解在水中蔗糖分子在蔗糖外表聚集成为晶体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结晶速率,于是饱和溶液浓度和固体溶质质量都保持不变。
到达了溶解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
溶解、结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固体溶质溶液中溶质过程可逆性是了解过程限度根底,过程限度取决于过程可逆性大小。
对溶解平衡认识有助于对化学平衡认识。
因为溶解平衡许多特点在化学平衡中都可以找到。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部分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内容】化学应速率【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以及影响因素。
2、熟练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
【知识讲解】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所谓化学反应速率即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快与慢2.表示方法: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公式:v =tc ∆∆ 4.单位:mol/(L ·s )、mol/(L ·min )注意:①v 是平均速率还是瞬时速率?(平均,因为开始时浓度大、速率大)②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数值是否一定相同?(不一定,但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
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速率之比一定等于其计量系数之比。
③当反应物是固体时能否定量表示反应速率?(能,虽然固体不能讲浓度,但用单位时间物质的量减小或增大来表示)5·简算:三步分析法的应用。
例题见《金版教程》P190例1、2;练习P192基本1~3T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1·主要(决定性)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但同一反应,不同条件,反应速率不相同。
2·外界条件(1)浓度: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v 加快。
例如:硫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等。
注意:浓度一般指气体或溶液,纯液体或固体浓度是一定值,量的增减一般不影响反应速率。
对可逆反应,浓度改变可以是反应物或生成物或同时改变,但均符合“浓快稀慢”的规律。
(2)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温度不变,增大压强,v 加快,减小压强, v 减慢。
注意:①压强改变针对气体而言,固体或液体,压强对其没有影响。
②针对可逆反应,压强对v 正、v 逆影响相同,但影响程度不一定相同。
③压强的改变,本质上是改变气体的浓度,因此,压强改变,关键看气体浓度有没有改变,v 才可能改变。
例1:反应C(s)+H 2O(g) CO(g)+H 2(g)在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何?A 、 增加碳的量B 、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C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 2,使体系的压强增大一倍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 2。
化学反应速率的教案【篇一: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化学反应速率千差万别,有的进行的极其缓慢,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完成;有的则一触即发,瞬间完成;更多的则介于二者之间。
那么,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有快有慢?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又有那些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我们在本节课中学习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知识。
二、复习预习1、复习高中一年级必修2中学到的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2、复习高一学习过的化学反应速率知识;3、预习本节关于反应速率的知识内容。
三、知识讲解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浓度增加来表示。
若浓度用物质的量(c)来表示,单位为:mol/l,时间用t来表示,单位为:秒(s)或分(min)或小时(h)来表示,则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学表达式为: c(b) =△c/ t4.计算规律:在同一化学反应中,若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aa(g)+bb(g)=cc(g)+dd(d)中,有下列恒等式:v(a):v(b):v(c):v(d)=a:b:c:d5.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篇二:化学反应速率说课教案】化学反应速率设计课时:1课时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理念】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只有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有价值。
有意义的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
结合现代教学理念,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围绕“收获者”即学生为中心展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思想,本节教学设计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共一课时)我们知道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并可用速度来表示。
那么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快慢呢?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炸药(或原子弹)爆炸瞬间就能完成、溶洞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这是经过了亿万年岁月的沉淀等等可知,化学反应也有快有慢,那么化学反应的快慢我们可以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交流】可以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的一些明显实验现象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例如: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丝。
可以观察:①冒气泡快慢;②固体量的改变;③浑浊程度;④颜色变化;⑤温度变化等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
【讨论2】(2)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一定不相同吗?【交流】不一定,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可知,在同一化学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之比=物质的量变化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
因此,若化学计量数相同,则反应速率相同,否则,不相同。
【讨论3】(3)在C(s)+H2O(g)CO(g)+H2(g)的反应中,可用哪些物质表示反应速率?在2Na+2H2O===2NaOH+H2↑的反应中呢?【交流】在C(s)+H2O(g)CO(g)+H2(g)反应中,可以用H2O(g)、CO(g)、H2(g)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而在2Na+2H2O===2NaOH+H2↑的反应中只能用NaOH、H2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即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因为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为常数。
【问题探究1】(1)在一个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物质的量的SO2和O2,则发生反应:2SO2+O22SO3,经5 s后,测得SO3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填写下表:有关反应物质SO2O2SO3物质的量变化/mol 0.8 0.4 0.8物质的量浓度变化/mol·L-10.4 0.2 0.4化学反应速率/mol·L-1·s-10.08 0.04 0.08 速率之比v(SO2)∶v(O2)∶v(SO3)=2∶1∶2根据上表数据,你能的出什么结论?【交流】结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 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4. 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5. 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 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学会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三. 教学重点:
1.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
3. 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 知识分析:
1.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1)直接判断法:
从“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得出: a. 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b. 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2)间接判断法:
a. 各物质的⎩⎨⎧百分含量
物质的量
不变。
b. 各气体的⎩⎨
⎧体积
分压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3)特例判断法:
只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总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平均摩尔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则可以判断达到平衡。
而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总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则不能以判断达到平衡。
2. 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化学平衡建立的实质是逆正v v =,故凡能不同程度地影响正v 、逆v 的因素都使平衡发生移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改变温度、浓度、压强(指气体)的方法,使平衡朝着所需的方向移动,其判断依据是勒沙特列原理。
应注意:
(1
且在速率改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
(2)对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不变的反应,如:(H 2逆
正v v =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此时,压强改变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并始终保持着逆正v v =。
(3)惰性气体的加入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平衡物质的浓度是否变化。
如果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性气体,虽然体系的总压强增大,但没有改变原平衡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平衡不移动;如果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恒压体系体积必定增大,则平衡混合物各组分浓度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4)不要将平衡的移动和速率的变化混同起来。
例如:别以为平衡正向移一定是正v 加快,
减慢等。
(5)不要将平衡移动和浓度的变化混同起来,例如别以为平衡正向移动时,反应物浓度一定减少,生成物浓度一定增大等。
(6)不要将平衡的移动和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混同起来,例如别以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提高。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法可以证明)(2g HI
()g I g H 22)(+可达平衡状态的是( ②⑥⑨ )
(1)单位时间内生成n 2H mol 的同时生成n HI mol 。
(2)一个H H -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I H -键断裂。
(3)百分组成HI %=2I %。
(4)反应速率()()()HI v I v H v 2
1
22=
=时。
(5)()()()1:1:2::22=I c H c HI c 时。
(6)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7)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8)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9)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10)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解析:这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
混合气体的总压、M 、ρ无论是否达平衡,都不发生变化,请从其公式推导。
(1)(2)(4)从“正v 是否等于逆v ”来判断。
(3)(5)(6)从“浓度保持不变”来判断。
[例2] 在一定温度下,把22SO ml 和21O mol 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
22O SO +32SO 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
状态。
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 、b 、c 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2SO 和2O 、3SO 的
逆
v
物质的量(mol ),如a 、b 、c 分别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是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保证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体积分数仍跟上述平衡时的完全相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a = 0,b = 0,则 c = 2
(2)若a = 0.5,b = 0.25 和c = 1.5
(3)a 、b 、c 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是(请用两个方程式表示,其中一个只含a 和c ,另一个只含b 和c ) 2=+c a 、12
=+
c b 解析:这是等效平衡问题:
平衡。
(1)是从逆反应开始的,32SO mol 开始与22SO mol 和21O mol 开始是等效的。
(2)是正、逆反应同时开始,25.0SO mol 、225.0O mol 与35.0SO mol 是等效的,再加入5.1mol
(33SO mol c SO mol a
2=+c a ,12
=+
c
b 请同学们依据等效平衡的规律解例3。
[例3] 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进行以下反应:(H 2()g HBr 2,已知加入21molH 和22molBr 时,达到平衡后生成HBr mol a 在相同条件下,且保持平衡时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变,根据下列编号①~中的空白:
解析:此题中的反应是属于的反应,且条件为恒温恒容。
根据等效平衡的规律,应把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归零后与原平衡所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比例即可。
(1)因为已知项()()()HBr n Br n H n ::22平衡a :2:1=,所以a 2:4:2;故()HBr n 平衡a 2=
(2)起始状态时,有mol 1HBr ,则2H 和2Br 分别为mol 5.0和mol 5.0,按a :2:1,可得a 5.0:0.1:5.0,故2H 和2Br 原有物质的量应为0和mol 5.05.00.1=-
(3)设起始()HBr n 为mol x ,则2H 和2Br 总量分别为mol x m ⎪⎭⎫ ⎝
⎛
+
2和mol x g ⎪⎭⎫ ⎝
⎛
+2,则⎪⎭⎫ ⎝⎛
+
2x m :⎪⎭
⎫
⎝⎛+2x g 2:1= 解之得()m g x 22-=
设()HBr n 平衡为mol y ,可得:
y
x
g a
22+= 所以()a m g y ⋅-=
答案:(1)a 2 (2)0;5.0 (3)()m g 22-;()a m g ⋅-
评注:比较例2、例3的异同:例2为定T 、V 情况下,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的等效平衡问题;例3为定T 、V 情况下,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的等效平衡问题。
解答问题的方法完全相同,即——归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