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7
全省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之浅析1. 水质评级方法简述水质评价就是根据水的用途,按照统一的水质标准(或准则),对水体进行水质定量和定性的评定,科学地说明该水体的质量等级的工作。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分为水质标准法和水质指数法两大类,此外还有生物和卫生学等方法。
前者是按照预定的水质标准将水体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再评定水体水质,即水质符合哪一级的水质标准即为哪一级的水体。
此法优点是评价方法简单,评价结果直观。
缺点是当所考虑的要评价的水质参数并不完全符合同一等级的水质标准时,评价成果难免有时出现不符合水体客观实际的质量等级;后者是综合若干个水质参数进行模式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以指数值的大小对水体所受的污染程度或原来质量状况进行分级,而后再评价水体水质。
此法的优点是能从整体影响上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还可以用来互相评比不同的水体质量,综合性和可比性强。
缺点是确定和选用数学模式难。
其中,往往有时所选择的参数未能反映水体水质的全貌,有时对污染物或水体中重要指标的权值评分计算时又存在着较大主观误差等。
水体作为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尤其是最珍贵的价值─为人类所饮用。
因此,寻找一种较客观真实地反映饮用水源质量的评价方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 我省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指数评价法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由水利部水环境监测中心研制了一种采用水质指数法来描述和比较水资源质量用途的一种新的水质评价方法,现介绍如下:2.1 评价标准水质指数评价法,其水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依据是该水源地以供水质量为主要用途及其污染程度划分而确定的。
评价标准紧紧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为基础,并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为依据,参照水利部《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统一进行综合调查,编制了比较符合供水水源地的现实需要和客观实际的综合评价标准和水质分级指数。
水质评估制度简介水质评估制度是指用于对水体进行评估和监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方法。
通过对水质的评估,可以了解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从而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目的水质评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水质,确保水体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对水质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体污染问题,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维护人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程序和方法水质评估制度一般包括以下程序和方法:1. 数据采集:通过采集水样等方式,收集水体的有关数据,包括水质指标和污染物浓度等信息。
2. 选择指标:根据水体的特性和评估目的,选择适合的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氮等,用于评估水质状况。
3. 评估标准:制定水质评估标准,参考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确定水质的优良、合格和不合格等级。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数值,并与评估标准进行对比,判断水体的质量状况。
5. 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编制水质评估报告,明确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改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应用范围水质评估制度适用于各类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城市供水源等。
同时,也适用于各种用途,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工业废水排放口等。
重要性和挑战水质评估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面临的挑战包括评估标准的制定、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案的确定以及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等问题。
总结水质评估制度是保护和改善水质的重要工具。
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合理的评估方法和严格的评估标准,我们可以及时了解水体的质量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质评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方合作,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确保水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水质指数计算方法水质指数是衡量水体质量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它能够反映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水质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估,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质指数计算方法。
一、污染指数法污染指数法是通过将水样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与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标准进行对比,计算得到水质指数。
通常,根据水样中不同污染物的浓度,分别计算各个污染物的污染指数,然后将各个污染物的污染指数加权平均得到水质指数。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能够综合考虑多种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但需要准确测量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并参考相应的标准。
二、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是在污染指数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毒性等级,通过对各种污染物的毒性等级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水质指数。
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水质的综合污染情况,但需要对不同污染物的毒性等级有较为准确的了解,并进行合理的加权计算。
三、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水质指数计算方法,它主要通过计算水样中各种污染物的变异系数,来评估水质的稳定性和污染程度。
变异系数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出水样中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和浓度变化趋势。
通过对水样中各种污染物的变异系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水质指数。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水质的变异性和污染程度,但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和统计学知识。
四、灰色关联度法灰色关联度法是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质指数计算方法,它通过对水样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水质指数。
灰色关联度是一种衡量序列相关性的指标,可以反映出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综合影响程度。
通过对水样中各种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水质指数。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影响,但需要较为复杂的计算和较长的序列数据。
水质指数的计算方法有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变异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来确定。
水质综合评价的方法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数理方法与手段,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对其作出定量描述通过水环境质量评价,摸清区域水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环境系统的污染控制规划及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指数评价法指数评价法可分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表示单项污染物对水质污染影响的程度,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表示多项污染物对水质综合污染的影响程度。
(1)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是将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与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水质类别的方法。
即将每个水质监测参数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比较,确定水质类别,最后选择其中最差级别作为该区域的水质状况类别。
(2)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是指在求出各个单一因子污染指数的基础上,再经过数学运算得到一个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据此评价水质,并对水质进行分类的方法。
对分指数的处理不同,决定了指数法的不同形式,有诸如简单迭加型指数、算术平均型指数、加权平均型指数、罗斯水质指数、内梅罗指数、黄浦江污染指数、豪顿水质指数等。
单因子污染指数只能代表一种污染物对水质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水质整体污染程度:综合污染指数法是对整体水质做出的定量描述,这样的评价结果只能定性地说明污染程度是轻、严重还是非常严重,不能确定其功能类别为几类。
但是,只要项目、标准、监测结果可靠,综合评价在总体上是可以基本反映水体污染性质与程度的,而且便于同一水体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基本污染状况和变化的比较,所以现在进行水质污染评价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2.基于模糊理论的水环境评价法由于水体环境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各个项目的级别划分、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
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概率法、模糊综合指数法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这种方法根据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进行加权,但污染物毒性与浓度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因此,这种加权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随着工业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了评估水体质量的污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中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一、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是通过收集、分析水体中的污染物数据,并结合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水体的污染状况。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物选择:评价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需要选择一组代表性的污染物。
一般选取重金属、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
2. 指标权重确定: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为每个指标确定相应的权重。
权重的确定通常通过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以确保权重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数据处理:评价水质综合污染指数需要收集水质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标准化、指标归一化、指标加权等,以便将不同单位和范围的指标转化为统一的评分体系。
4. 污染指数计算: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权重和污染程度,采用适当的算法计算水质综合污染指数。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加权算术平均法、层次分析法、结构函数法等。
5. 分级标准划定:根据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和权重,将综合污染指数划分为若干级别,以便对水体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和描述。
这一步骤有助于人们直观地了解和比较不同水体的污染情况。
二、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的应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在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和水体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检测和监测: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估水体的污染状况,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水体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确定优先治理的对象,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提高水体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浅析水源地水环境的水质调查与评价方法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人口对淡水资源需求逐渐变大,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的现象加重,许多河流、湖泊等淡水资源被污染,使得水资源更紧张。
为了避免淡水资源的污染,减小环境压力,保护水质,必须加强对水源地水环境的水质调查和评价。
标签:检测;水环境;水质;水源地1、水源地调查评价方法水源地的调查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调查取样、检测、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
首先通过资料收集和地质调查明确当地的地表水的类型、分布、规模,地层岩性、化学特征、地表水的排泄、补给、径流以及地质构造等水文地质特征;样品取样分析需要采集大量的水样,然后进行数据检测,从中找到污染源的所在区域,并且加强对污染源的地质分析。
对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判断,将污染对水质的影响进行评价,提出污染源控制方法,合理进行被污染水源的处理。
2、水质检测2.1 水质取样。
首先准备好容器盛放水样并清洗干净,然后是检测仪器的清洗以及准备工作。
做好后开始取样,在同一水源的上游和下游分别采取等量的水样,分别盛放在容器中并贴上标签加以区分。
拿到水样后立刻开始检测,尽可能减小误差,保证检测的结果符合采样地点水质的实际情况。
2.2 评判标准。
评判的标准有两种即:地下水评判以及地表水评判2.2.1 地下水:必须检测的内容包括:总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ph值、氨氮氟化物、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这些项目检测频率为每月一次;选测项目包括: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挥发酚、铜、汞、铬、氰化物、硝酸盐氮、锌、锰、铅、硒、砷、铁、亚硝酸盐氮、氨氮等,这些项目每年检测两次,分别在7月和1月。
对于地下水超过2类标准的项目要进行报告。
2.2.2 地表水:必须进行检测的项目包括: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水温、溶解氧、氨氮、PH值、挥发酚、氟化物等检测频率为每个月一次;其他项目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五日生化需氧量、锌、锰、铅、硒、铜、汞、铬、砷、铁、硫酸盐、硫化物、总氮、氯化物、氰化物、硝酸盐氮等,每年在7月份和1月份各监测一次,超过地表水标准的项目每个月都要进行检测。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加速,水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测量指标,评估特定水域的水资源,以确定其是否满足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或者人们对水质的需求。
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实现良好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1. 目标观察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使用肉眼观察,并且比较直观。
主要依据人的感觉来评价水质,但是由于主观性太强,所以很难得到精准的结果。
2. 水质综合指数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评估各项指标的数量级和重要性,通过对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指数,最后对这个综合指数进行等级划分。
3. 统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
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更精确地评价水环境质量。
根据评价的目标和要求,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一般指标体系和特殊指标体系。
1. 一般指标体系1.1 生物学指标:生物学指标是通过对水中生物的观察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水的质量。
其中,常见的生物学指标包括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
1.2 水化学指标:水化学指标是通过对水化学成分的测量,来评估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其中,重金属、有机物质、氨氮、总磷等化学指标是比较重要的。
1.3 物理指标:物理指标是通过测量水质中不同的物理性质来评估水质。
例如,水的温度、氧气含量、导电性等。
2. 特殊指标体系2.1 人畜共患病原体指标:人畜共患病原体指标是评价水源污染的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致病菌等。
2.2 农药残留指标: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物质,其残留量会对水质造成很大影响。
常见的农药残留指标包括克氏菌、硫酸酯等。
2.3 放射性物质指标:放射性物质会对水质造成很大影响。
附件2:评价方法一、评价标准:1、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功能区各参数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未列入项目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及相关规定评价;2、水厂出水、管网水各参数评价标准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及相关规定。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二、评价方法:1、水源地、重要河流水功能区依据《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水质级别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及劣Ⅴ类;2、水厂出水、管网水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479-2006)标准限值评价,水质合格率采用百分比制,以≥95%为合格。
3、重要水功能区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进行评价。
4、饮用水源地各参数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关规定,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水质级别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及劣Ⅴ类;三、评价参数:1、水厂水源水:水温、溶解氧、COD Mn、氨氮、挥发酚、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
2、重要河流:水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pH、五日生化需氧量、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镉、铜、锌、铁、锰、总磷、总氮(湖库)、硝酸盐氮、硫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
3、水厂出厂水:pH、挥发酚、氰化物、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铁、锰、砷化物、六价铬、镉、铜、锌、氟化物、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总硬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4、水厂管网水:浑浊度、色度、臭和味、细菌总数。
5、重要水功能区根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的规定,具有饮水功能的水功能区评价项目应包含GB3838中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江安河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对江安河的水质进行评价对于保护水源地、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质评价是对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和划分的过程,是了解水体环境质量、保护水生态环境和维护水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于水质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三种水质评价方法,并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
第一种水质评价方法是基于水质指数评价方法。
水质指数是通过采用多种水质参数的测定值,结合一定的权重与方法,得出水体综合质量的定量指数。
常用的水质指数有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等。
江安河的水质指数主要通过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以及化学需氧量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得出水质指数。
这种评价方法综合考虑了多个水质指标的影响,可以准确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状况。
第二种水质评价方法是基于水质类别评价方法。
水质类别评价法是通过一定的标准将水体分为不同的水质类别,如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等,每个类别代表了一定的水质状况。
江安河的水质也可以根据相关标准被分为不同的水质类别,通过对水质类别的划分可以直观地了解江安河水质的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治理方案。
第三种水质评价方法是基于生物监测评价方法。
生物监测是通过对水中生物群落的观察和监测,来评价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水质状况。
江安河的水质也可以通过对水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通过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生物群落的监测,可以对江安河的水质状况做出评价。
运用上述三种水质评价方法,可以对江安河的水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
首先根据水质指数评价法,可以从多个参数的角度考虑水质的影响,得出江安河的水质综合指数,进而了解水质的综合状况。
其次通过水质类别评价法,可以将江安河的水质分为不同的类别,直观地反映出水质的状况。
最后通过生物监测评价法,可以通过对江安河中生物群落的监测,判断水质的生态环境状况和水质状况。
这三种评价方法相辅相成,通过综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江安河的水质情况。
测水质指标的方法水质指标是评估水质状况的重要依据,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健康,了解水质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测水质指标的方法,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环节,以期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采样方法1.确定采样点:根据水体的特点、功能区划、污染源分布等因素,合理设置采样点。
采样点应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比性,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采样工具:选用合适的采样器具,如水质采样器、瓶子等,确保采样过程中水质不受污染。
3.采样频率:根据水体的特点、污染程度和监测目的,确定合理的采样频率。
一般而言,城市供水水源每月至少采样一次,地表水每季度至少采样一次,地下水每半年至少采样一次。
4.采样时间:选择在水流稳定、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时段进行采样,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二、分析方法1.物理指标分析: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的分析。
2.化学指标分析:包括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等指标的分析。
3.生物指标分析:包括微生物、水生生物等指标的分析。
4.综合评价指标分析:如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水资源质量等级等。
三、数据处理1.数据校验:对监测数据进行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数据统计: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
3.数据标准化:将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于不同水质指标之间的比较。
四、结果评价1.单项指标评价:根据各项水质指标的标准值,评价水质是否达标。
2.综合指标评价:结合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水资源质量等级等综合评价指标,对水质进行全面评价。
3.对比分析:将本次监测结果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质的变化趋势。
4.成果应用:根据监测结果,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水质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
水质综合预警指数计算方法及应用介绍水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及早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水质综合预警指数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质综合预警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一、水质综合预警指数计算方法水质综合预警指数是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得出的,一般使用定量评价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水质综合预警指数计算方法:1. 指数法指数法是最常用的计算水质综合预警指数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各个水质指标值转化为相应的百分制得分,并对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指数。
常用的指数法有MAI法和水质状况指数法。
2. 模型法模型法是一种将数据统一输入到数学模型中进行计算的方法。
常用的模型有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等。
模型法通常需要先进行一定的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然后才能得到预警指数。
3.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统计水质指标的历史数据和变异情况,对当前水质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估的方法。
常用的统计法有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等。
统计法需要对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二、水质综合预警指数的应用水质综合预警指数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水质监测和管理。
以下是水质综合预警指数的几个常见应用场景:1. 水源地保护水源地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来源,保护水源地水质至关重要。
通过对水质综合预警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水源地的水质状况,预警水质超标的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确保供水安全。
2. 污水治理污水治理是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污水排放口和周边水体的水质综合预警指数进行监测和计算,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护水体的健康。
3. 水产养殖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水质综合预警指数的计算和监测,可以实时评估水体的适宜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水质,保证养殖环境的良好状态,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是一种可定量评价水源地水质状况的方法。
通过对水质参数的监测和分析,结合相关的评价指标,可以对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进行评价和分类,从而为水源保护、水质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探讨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和应用情况。
一、基本原理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是基于一定数量的水质参数,综合考虑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综合影响,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数值表征水质状况的方法。
评价指数的计算方式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法,即给各个水质参数赋予相应的权重,根据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将其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的水质指数。
评价指数的设定通常依据于相关的国家、地区或行业的标准和指导意见。
二、方法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所评价的供水水源地的特点,确定适用的水质参数,并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对这些参数进行分类和归纳。
评价指标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水质状况。
2.采集水样并进行监测分析。
按照水质参数列表,按照一定的频次和监测点布局,采集水样,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分析。
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应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参数处理和归一化。
将监测到的水质参数数据进行处理,如去除异常数据、异常值处理、数据归一化等。
归一化是将各个参数的监测值统一到一个合适的范围,便于进行比较和计算。
5.评价指数分类。
将计算得到的水质指数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
根据相关的标准和指导意见,将水质指数划分为优、良、中、差等等级,以便对供水水源地进行水质评价和管理。
三、应用情况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在国内,各个省份的环境保护部门和水务部门对供水水源地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在国外,国际上也有一些评价方法和标准,如美国环境保护署的WQI(Water Quality Index)等,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通用和标准化的评价手段。
供水水源评价方案
背景
供水水源评价方案是为了保障公众的饮水安全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在中国,水资源缺乏、水污染严重、人口密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都影响了饮用水安全。
因此,制定供水水源评价方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供水水源评价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供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性,为确保公众饮水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步骤
1.调查与评估:对供水水源的水质、水源地环境、水源保护状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调查和评估。
2.制订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和水源优化的目标,制订供水水源评价目标。
3.选择监测点位:根据评价目标和调查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
4.监测:根据评价目标和监测点位,进行针对性的监测,包括水质监测和环境监测。
5.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水源的水质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性。
6.制订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供水水源保护措施
和管理措施。
7.实施与监督:对制订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实施和监督。
要点
•评价指标:供水水源评价方案的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水源地环境、水源保护状况、水资源利用率等。
•监测方法:供水水源评价方案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方法,包括常规监测、遥感监测、空间分析等方法。
结论
供水水源评价方案是为保障公众饮水安全的重要制度和实施方案。
通过对供水水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监测,确保水质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性,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对供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充
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指数方法及应用
邢文洁;刘洪林;刘云刚;张新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 1前言rn山东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之一,水资源的匮乏与城市居民需水量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部分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地担负起向城镇供水的任务.根据城镇居民用水的需要,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提出了用水质指数法评价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的要求.笔者在介绍水质指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2001年全省30座大中型水库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运用水质指数法进行了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评价.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邢文洁;刘洪林;刘云刚;张新
【作者单位】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烟台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
【相关文献】
1.综合指数评价法在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J],
2.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在潮州供水枢纽库区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J], 芦聿桂
3.四种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的应用对比分析——岷县城乡供水水源地 [J], 李平平;陈海龙
4.单因子评价法和加拿大水质指数法在水源地水质评价中的应用——以酒泉市"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为例 [J], 袁丽艳;刘晓燕
5.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在浙江水源地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J], 沈强;俞建军;陈晖;胡菊香;陈明秀;郑金秀;李聃;张俊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省供水水源地水质指数评价方法之浅析
1. 水质评级方法简述
水质评价就是根据水的用途,按照统一的水质标准(或准则),对水体进行水质定量和定性的评定,科学地说明该水体的质量等级的工作。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分为水质标准法和水质指数法两大类,此外还有生物和卫生学等方法。
前者是按照预定的水质标准将水体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再评定水体水质,即水质符合哪一级的水质标准即为哪一级的水体。
此法优点是评价方法简单,评价结果直观。
缺点是当所考虑的要评价的水质参数并不完全符合同一等级的水质标准时,评价成果难免有时出现不符合水体客观实际的质量等级;后者是综合若干个水质参数进行模式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以指数值的大小对水体所受的污染程度或原来质量状况进行分级,而后再评价水体水质。
此法的优点是能从整体影响上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还可以用来互相评比不同的水体质量,综合性和可比性强。
缺点是确定和选用数学模式难。
其中,往往有时所选择的参数未能反映水体水质的全貌,有时对污染物或水体中重要指标的权值评分计算时又存在着较大主观误差等。
水体作为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尤其是最珍贵的价值─为人类所饮用。
因此,寻找一种较客观真实地反映饮用
水源质量的评价方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 我省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方法—水质指数评价法
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由水利部水环境监测中心研制了一种采用水质指数法来描述和比较水资源质量用途的一种新的水质评价方法,现介绍如下:
2.1 评价标准
水质指数评价法,其水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依据是该水源地以供水质量为主要用途及其污染程度划分而确定的。
评价标准紧紧以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为基础,并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为依据,参照水利部《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统一进行综合调查,编制了比较符合供水水源地的现实需要和客观实际的综合评价标准和水质分级指数。
其水质标准和分级指数见表1。
2.2 评价项目
为综合反映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将评价项目分为三类:⑴第一类为水源地易污染项目;⑵第二类为饮用水一般化学指标;⑶第三类为饮用水中毒性项目。
2.3 评价方法
评价时首先按上述三个项目分类,先计算各类中单项份指数值I L,并确定其相应分级指数;然后再作综合评价,
综评时,从三大类中选取分级指数值为最高者,作为最终该水源地的评价结果。
用WQI=(I L)m a x公式表示。
注:1.总大肠菌群的评价以GB3838-88标准为基础,将Ⅲ类值增加为5级值;2. 氮氮、总汞和总硬度执行SL63-94标准;3.总硬度不进行评价。
2.4 评价步骤
评价过程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2.4.1 计算单项指数I i
I i=((C i-C i o k)/(C i o k+1-C i o k))×20+ I i o k
式中:C i为i项评价项目的实测浓度;C i o k为i项评价项目的K级标准浓度;C i o k+1为i项评价项目的K+1级标准浓度;I i o k为i项评价项目的K级指数值。
2.4.2 计算分类指数I L
在单项指数计算和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分类指数I L,确定出各类项目中的分类评价结果,各分类指数和确定方法及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⑴对第一类项目(I i)(饮用水标准中的地表水污染项目和水厂较易净化的项目),取各项单项指数和的均值,即:
I L= n
1Ii
n
1(n=1,2,3,4)
⑵第二类、第三类项目(IⅡ、Ⅲ)(一般化学指标、毒性项目),分别取单项指数最高者为各类的分类指数,即:
IⅡ= (IⅡ)m a x;IⅢ=(IⅢ)m a x
2.4.3 确定评价结果的水质指数值
在各类项目组的分类指数确定的基础上,取上述三类指数中的最高者,即: WQI=(I L)m a x
2.5 评价结果
⑴评价等级表(见表2)
表 2 水质评价等级表
⑵评价等级。
把水质评价最终的指数值对照评价等级表,得出水质评价等级,即为评价结果。
2.6水质通报
根据上述的水质评价,可以简单的用书面形式编写水源地水质通报。
通报内容有:⑴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⑵监测项目;⑶水质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⑷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成果表(包括:水源地名称、水质指数值、评价级别、水质状况、超标项目)。
通报中,凡是评价级别为4级以上的,均属于受污染的水源地。
每月定期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山东省主要城市重点水源地水质通报》,为领导决策和公众监督提供了一个平台。
3. 本法在使用中的体会
我省自2003年1月份开展主要城市重点供水水源地水质调查监测以来,经过几年的水质评价实践,我们认为,此评价方法优点突出,评价项目分类科学,评级等级划分合理,评价分值分配适宜,获得了水质评价专业人员的认
可。
3.1 优点
⑴本评价方法的科学理论依据考虑较充分和全面。
评价项目设计按三类进行进行分步评价,然后再综合各类指数值成果进行总评价,方法设计科学合理。
⑵本评价方法的计算成果准确性较好。
由于评价中既考了水中的毒性项目,又注意了供水水源地极易污染的现实,使他们在整个水质构成整体上权值分配趋于合理,并用百分值和五个分级等值分布的评分法来表示评价结果,评价成果更趋于准确,评价结论更符合饮用水源的实际情况。
⑶本评价方法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便于评价技术的规范化。
由于水级和分值分类简单、通用、易看懂、易掌握,便于统一向社会和公众出示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及污染程度。
⑷本评价方法的评价结论成果可比性强,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饮用水资源,便于统一制定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保护的技术政策。
3.2 缺点
本方法虽然有点明显,但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⑴硫酸盐、氯化物的不同分级的水质标准值应修订为不同值为好。
⑵污染评价项目可以适当增加。
如油类项目可以考虑列入其中。
⑶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和评价技术有待通过技术鉴定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