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
- 格式:ppt
- 大小:8.04 MB
- 文档页数:42
清史研究清史研究作为历史学中的一项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清朝时期的历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近300年,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文献和遗产。
清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还可以为我们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供重要参考。
清史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对清朝时期历史的客观还原和深入探讨。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都具有独特性。
通过对清朝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清朝开国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体系的建立、封建经济的特点等诸多重要议题。
同时,清史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清朝的兴衰周期,从中汲取教训,为今日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清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清朝时期的诸多方面。
首先是清朝政治制度的研究。
清朝政治制度奠定在封建基础之上,实行专制统治,重视礼制、儒学等传统文化。
清代皇帝的统治方式、官员选拔机制、地方行政体系等都是研究的重点。
其次是清朝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
清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商业、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清政府的税收制度、海疆开发等问题都是清史研究亟需解答的问题。
此外,还包括了清朝文化教育、军事制度、外交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清史研究的方法论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随着历史学研究方法的日益多样化,清史研究也借鉴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理论,如考据学、文献学、微观史、比较史等。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在清史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和传播效率。
总体来看,清史研究作为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意义。
通过对清朝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只有持续深入研究清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历史,为构建更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关于清史的经典著作
1. 《清史稿》:编纂于清朝末年,是对清朝历史的系统性记载和总结,包括了清朝开国、政治制度、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2. 《清史纲目》:由钱大昕主编,是一部较为详尽的清代史书。
它按照年代顺序,提供了清朝历史的概览和详细资料,对清朝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分析。
3. 《清实录》:清朝官修的官方史书,记载了清朝历代皇帝的诏令、谕旨、奏章等重要文献资料。
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清朝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乾隆实录》:清朝乾隆时期的实录,是对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全面记录,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乾隆时期的国家状况和帝王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5. 《欽定大清会典》:是清朝规范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典,包括了宪章、刑律、礼仪、军制等方面的条文。
这本书反映了清朝法律制度、社会秩序和治理理念,是研究清朝法制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史:第⼀次鸦⽚战争始末关键词:虎门销烟、签订《南京条约》前因虎门销烟:林则徐虎门销烟损害英国在华利益,英军率军⼊侵中国。
▲虎门销烟漫画后果签订《南京条约》:英军⼊侵中国,清廷在鸦⽚战争中惨败,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南京条约》过程始末⼀、第⼀次鸦⽚战争爆发公元1840年,英国将领伯麦率军封锁⼴东河⼝,中英之间的第⼀次鸦⽚战争爆发了。
战争的苗头其实早就出现,不久之前,钦差⼤⾂林则徐到⼴州禁烟,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致信英国外交⼤⾂巴麦尊说,中国政府侵犯了英国⼈的⽣命和财产安全,建议对中国不宣⽽战。
被迫缴纳鸦⽚的英商也组成代表团回国,起草请愿书煽动对中国开战。
英国政府认为对华贸易⾄关重要,鸦⽚⼜是重要经济来源,为保障其在华经济利益并打开中国市场,决定开战。
英国政府任命懿律为远征军舰队总司令,抵达中国海域后,由海军准将伯麦封锁⼴东江⾯。
不过,林则徐早就做好战争准备,他刚到⼴州后就增添炮台、整顿⽔师,英国⼈没占到便宜。
▲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画像⼆、英军攻陷定海懿律见⼴州战备森严,封锁⼴东江⾯后率军北上。
来华之前,英国政府制定战争计划,为防⽌清军偷袭,命英军离开⼴东后前往江浙,继续封锁杭州湾和长江⼝,然后北上和清廷谈判。
懿律北上抵达⾈⼭群岛附近,发现定海驻扎⼤量清军,于是给清军下通牒,命其在半⼩时内交出炮台投降,否则开炮轰击。
清军守将率军抵抗,但由于准备仓促枪炮落后,很快就失守。
英军攻陷定海后北上京津,道光闻讯⼤怒,忙令沿海各省增强战备。
直⾪总督琦善见清军装备落后,不是英国敌⼿,劝皇帝说长期严防死守,不如满⾜英国要求,免得他们⽼来捣乱。
英国此时纵横在中国海⾯,道光害怕事态扩⼤,让琦善去了解英国诉求。
琦善派⼈接受了英国的外交信件,说中国禁烟损伤英国利益,并要求割让海岛赔偿烟价。
清廷明⽩了英军来意。
道光见英军来势汹汹,将禁烟责任推到林则徐⾝上,说⾃⼰受林蒙骗,将其免职,并派琦善跟英军议和。
琦善对英军说,你们先回⼴州,其他好商量。
《清史》读后感清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时期。
这部书籍通过对清朝历史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清朝兴起、发展和衰落的原因,展现了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和影响。
清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明朝灭亡后,清朝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
康雍乾时期的清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张,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清朝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清朝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在清朝的统治下,汉人和满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始终存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清朝统治者。
清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导致了民生的疾苦和社会的动荡。
清朝的衰落,不仅是外部侵略和内部分裂的结果,更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端和弱点所致。
在阅读《清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清朝的兴衰,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命运,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运。
清朝的历史教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历史的文化遗产,更要珍惜和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深知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历史是我们前行的指南和智慧的源泉,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
《清史》这部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和深入了解清朝历史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
在读完《清史》之后,我对清朝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的方向。
愿我们珍惜历史,珍惜和平,珍惜文明,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清史讲义读后感
清史讲义是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巨著,作者是钱穆先生。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史料、清晰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被誉为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读完清史讲义,我深受启发,对清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清史讲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其严谨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清朝历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他不仅依据史料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对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清朝的历史。
其次,清史讲义的叙述清晰、条理分明,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清晰的思维,将清朝历史的复杂事件和繁杂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他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最后,清史讲义的深刻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在书中,钱穆先生对清朝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对清朝的兴衰、政治制度
的演变、社会风貌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得读者能够对清朝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对清朝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清朝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清史讲义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不仅对清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清史讲义这部书将会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关于清史的书
关于清史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和权威的:
1.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
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方初稿完成。
2. 《清史编年》:是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成崇德。
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从1616-1912年的历史。
3. 《清史研究》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
4. 《清史》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教材,作者是张研、牛贯杰。
本书主要讲述了清朝的历史。
5. 《清史十二讲》:是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尚小明。
6. 《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是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梓楠。
7. 《清史杂笔》系列:是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启樵。
8.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是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图书,作者是谢国桢。
9.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2012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诚。
除了以上书籍,还有《清通鉴》、《清通鉴前编》、《清通鉴外编》、《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校正》、《清朝全史》、《清宫秘档》等书籍可以阅读。
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概述_历史学论文_近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概述_历史学论文_清代政治史研究一直是清史(1840年以前)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它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职官、政策、人物、外交、事件和会党等诸多课题内容。
90年代以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也渐趋明朗。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出版有关专著30余部,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十篇,显示了清代政治史研究的繁荣局面。
当然,其中也存在某些不足,如重复研究、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等等。
下面,笔者对近年来清代(1840年以前)政治史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以期从中探究出一些发展态势,进而有利于今后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一、清代职官制度研究清前期职官结构的研究是此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王文明《试论清前期官制的几个主要特征》(《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一文认为,清前期的官制调整幅度大,总的趋势是加强皇权,并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性质。
李兴荣在《试论后金"八王共议"制度》(《四川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努尔哈赤本意效法汉人立皇储,无奈屡屡受挫,只得以"八王共议"来维护政权稳定。
由于与中央集权的趋势相抵触,故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
杜家骥《天命后期八旗旗主考析》(《史学集刊》1997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八和硕贝勒是八旗旗主,但天命后期两黄旗尤其是镶黄旗虽已确定旗主,但仍与努尔哈赤有统属关系。
姚念慈《天命年间都堂初探》(《清史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分析了天命六年至八年间都堂的发展脉络,作者指出它实质上是一次限制"八王共治"的不成功尝试。
赵志强《论议政处与清代前期之决策》(《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一文,在详细比较了清前期议政处的职责和功能后指出,清前期决策中枢以皇帝为核心,由议政处、内阁和各部院首脑组成,三者之中,"以议政处为最重要"。
清史清朝勃兴建国(一)1.努尔哈赤于1588年统一了BA、野人女真B、建州女真C、海西女真D、大金2.( )清军入关。
CA、1642年B、1643年C、1644年D、1645年3.八旗不仅仅是军事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
√4.努尔哈赤真正的祖先被认为是孟特穆。
√清朝勃兴建国(二)1.( )建立了后金。
AA、努尔哈赤B、铁木真C、皇太极D、蒙哥铁木耳2.( )年努尔哈赤正式建国。
A窗体顶端C、1636D、16463.努尔哈赤最早崛起于我国现在的黑龙江地区。
×4.满族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努尔哈赤建国。
√明清战争(上)1.( )在抚顺之战中归降后金。
BA、袁崇焕B、李永芳C、李率泰D、洪承畴2.( )是努尔哈赤的次子。
AA、代善B、褚英C、皇太极D、莽古尔泰3.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标志着明清战争的正式落幕。
×4.后金和明朝最早的交锋发生于今辽宁抚顺地区。
√明清战争(下)1.萨尔浒位于( )。
BA、沈阳西D、山海关附近2.对明清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
CA、铁岭之战B、辽阳之战C、萨尔浒战争D、抚顺之战3.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标志着明末辽事问题的开始。
√4.辽阳最早被称为襄平,建成于战国时期,一直是辽东的首府。
√努尔哈赤征战辽西(上)1.明末”今辽左唯有辽西“中的辽左大约是今天的( )地区。
DA、东北B、辽西C、辽东半岛D、辽河两岸2.( )被明朝认为是全辽的根本。
CA、辽阳B、沈阳C、广定D、开原3.明朝借助山海关防备蒙古和女真。
√4.兵部尚书熊延弼提出“刻刻以失辽东为恨,着着以守河西为主”。
×努尔哈赤征战辽西(中)1.广宁之战不包括BA、沙岭打援B、辽阳之战C、西平堡血战D、宁远之战2.( )是西平堡之战中守城的最高将领。
AA、罗一贯B、王化贞C、黑云鹤D、熊廷弼3.努尔哈赤沙岭打援之后不立即进攻广宁是为了DA、休整军队B、满足现状C、等待救援D、等候内应4.熊延弼和王化贞对保卫辽西持相同的主张。
昔我大清,起于东北,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
自太祖高皇帝,定国号曰大清,始开疆拓土,建基立业。
自此而后,历经九帝,凡二百七十六年,国祚绵长,威震四海。
太祖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名努尔哈赤。
原为建州女真部首领,以勇猛智略,收服各部,逐渐壮大。
天命元年,即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大金,是为大清太祖。
太宗文皇帝,名皇太极。
太祖驾崩后,皇太极继位,继续扩充疆域。
天聪九年,即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是为清太宗。
太宗在位期间,多次亲征,屡战屡胜,使大清势力达到顶峰。
世祖章皇帝,名福临。
太宗崩后,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顺治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顺治帝禅位给其子玄烨,是为康熙帝。
圣祖仁皇帝,名玄烨。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开拓疆土,使大清国力达到鼎盛。
康熙帝还亲自主持编纂《康熙字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世宗宪皇帝,名胤禛。
康熙帝崩后,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如摊丁入亩、设立军机处等,使国家政治更加清明。
雍正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高宗纯皇帝,名弘历。
雍正帝崩后,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乾隆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文化繁荣,被誉为“康乾盛世”。
仁宗睿皇帝,名颙琰。
乾隆帝崩后,颙琰继位,是为嘉庆帝。
嘉庆帝在位期间,国力逐渐衰落,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开始走向衰败。
文宗显皇帝,名奕詝。
嘉庆帝崩后,奕詝继位,是为道光帝。
道光帝在位期间,清朝国力进一步衰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穆宗毅皇帝,名载淳。
道光帝崩后,载淳继位,是为咸丰帝。
咸丰帝在位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国力更加衰弱。
德宗景皇帝,名载湉。
咸丰帝崩后,载湉继位,是为同治帝。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 皇太极几次进关行动1.0 分A、3.0B、4.0C、5.0D、6.0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清太祖是谁?0.0 分A、康熙B、乾隆C、努尔哈赤D、皇太极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3明朝的陪都是:A、洛阳B、开封C、南京D、昆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松锦之战中,洪承畴:A、被俘B、逃亡C、投降D、立功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5清世宗指谁?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康熙时,最初被册立为太子的是:A、允礽B、承祜C、胤祉D、承瑞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7明人称为“形胜之取”、全辽根本的辽西城邑是:A、广宁B、辽阳C、开元D、山海关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8努尔哈赤能够成功,其主要的客观原因不包括:A、明朝衰弱B、辽东大乱C、朝鲜投降D、女真内部对手少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9林丹汗在谁统治时期被完全征服?A、顺治B、皇太极C、多尔衮D、努尔哈赤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0清军是在哪一年入关的?A、1644年B、1645年C、1646年D、1647年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1被明朝称为形胜之取的是A、开原B、沈阳C、广定D、辽阳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2清政府收复台湾是在:A、1661年B、1673年C、1683年D、1856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3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是在:A、天启年间B、天命年间C、崇德年间D、崇祯年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4居住在辽东山区北东部的是:A、建州女真B、海西女真C、熟女真D、野人女真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5南明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A、弘光政权B、隆武政权C、绍武政权D、永历政权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6皇太极继位十七年中,进关的军事行动有:A、3次B、4次C、5次D、6次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7张存仁提出的攻取锦州的建议不包括:A、围城攻心B、围困C、军队屯田D、牵制朝鲜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8三藩中主动提出撤藩的是:A、吴三桂B、耿精忠C、尚可喜D、郑成功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9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是A、内秘书院B、六部C、理藩院D、都察院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0松山战中被清军处死的将领有:A、马科B、洪承畴C、夏正德D、曹变蛟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21努尔哈赤生前最后一战是:A、大凌河围城战B、广宁之役C、宁远之役D、宁锦攻坚战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2皇太极亲率大军西征大凌河城是在:A、天聪3年B、天聪5年C、崇德元年D、顺治元年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3明在东北的统治于哪一年宣告结束?A、1641年B、1642年C、1643年D、1644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4“神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A、王士祯B、袁枚C、沈德潜D、纳兰性德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5哪一位不是李自成派去招抚吴三桂的人?A、张若麒B、唐通C、左懋泰D、耿精忠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26皇太极害死袁崇焕采用的计谋是A、下毒B、战场刺杀C、离间计D、刺客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7广宁战争时的广宁巡抚是:A、王化贞B、熊廷弼C、袁崇焕D、袁应泰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8胤禛即位的遗嘱收于:A、清太宗书B、清圣祖实录C、清实录D、满洲实录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9明朝统治中国于哪一年宣告结束?A、1641年B、1642年C、1643年D、1644年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30蠲免的意思是:B、去税C、减负D、免除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31康熙皇帝第一次征讨噶尔丹时任命谁为“抚远大将军”?A、福全B、胤褆C、佟国纲D、索额图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B32阿敏是努尔哈赤的:A、儿子B、养子C、侄子D、孙子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3努尔哈赤与明人交易中的重要收入来源是辽东所产的:A、人参B、大豆C、红木D、山羊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4因为灾荒歉收而免去一定数量的赋税叫:A、蠲捕欠B、灾蠲C、恩蠲D、巡幸蠲免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35努尔哈赤死于哪一年?A、1613年B、1622年C、1626年D、1636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6范文程是哪一派系的A、李自成B、明C、张献忠D、清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37创立秘密建储制的是:A、顺治B、康熙D、乾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8袁崇焕派出的和谈使团的人员不包括:A、范文程B、傅有爵C、田成D、李喇嘛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9皇太极何时将“诸申”改称“满洲”?A、1628年B、1631年C、1635年D、1637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0弘光政权在哪里建立?A、芜湖B、南京C、扬州D、杭州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1支持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有:A、代善B、莽古尔泰C、阿敏D、全部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2东北最古老的城市是哪里A、沈阳B、辽阳C、开原D、抚顺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3主动要求撤藩的是:A、尚可喜B、耿精忠C、吴三桂D、孔有德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44台湾之役,收降郑氏政权的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顺治D、康熙45吴三桂在昆明起兵叛乱是在:A、康熙11年B、康熙15年C、1673年D、1675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6皇太极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包括:A、设六部B、设督察院C、开科举D、设理藩院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7康熙帝二次立允礽为太子是在:A、康熙十四年B、康熙四十七年C、康熙四十八年D、康熙五十一年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8清朝在什么地方兴起A、陕西B、北京C、山西D、东北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9皇太极和多尔衮是什么关系A、父子B、兄弟C、祖孙D、叔侄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50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是:A、董山B、努尔哈赤C、皇太极D、多尔衮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0 分)1女真在明朝被分为5部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清朝三藩只给封号不给领土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林丹汗是王化贞希望利用的叶赫部女真人。
清史的名词解释自古以来,历史一直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了解社会变迁和人类进化的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清史是指自清朝建立至清朝灭亡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清朝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清朝”。
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一个政权,始于1644年,终于1912年。
它的正式名称是“大清帝国”,这个名字来源于“清”字的音译,代表着新政权要清除国内乱象,恢复社会秩序。
在清朝的统治下,官制和官僚体系得到了巩固和完善。
满汉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使得社会风貌愈加多元。
清朝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这个时期,土地兼并加剧,农民生活日益痛苦,社会矛盾也日趋激化。
在经济上,清朝实行的是封建经济体制,即以地主阶级为主导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自耕农业生产方式。
这也导致了农民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并为后来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同时,清朝的政治制度也是独特的。
清朝除了中央政权,还采用了地方自治的体制,例如道、府、州、县等行政区划,再到乡、村等基层组织。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促进了地方自治的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体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社会乱象的温床。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清朝不同于以往的明朝,明代注重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清朝则在政策上更多地承袭了满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诸如满文、满洲蓝旗等对于清朝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名词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
同时,清朝也致力于教育的发展,皇帝设立了许多学府和科举考试,培养了大量的士人和学者,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明清史书目: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K248/ZT22刘晓东等点校:《明书》齐鲁书社,2000。
K204/LX4《明实录》, 民国二十九年影,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1983年,K248.6/ZY22明·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 960.857/GX6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明万历刊本,见《元明史料丛编》,第一辑,11,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K247.6-51/WH3清·龙文彬:《明会要》,广雅书局校刊本。
北京:中华书局,1956.. D691.5/LW2《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K249/ZE21《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四辑.73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K250.6-51/SY11。
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74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K250.6-51/SY11。
曹仁虎等纂:《皇朝文献通考》沈师徐、席裕福辑:《皇朝政典类纂》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八十八辑,871—,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K250.6-51/SY11 。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1958年版。
嵇璜、曹仁虎等撰《钦定续通典》见《四库》第39——641册。
《唐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本徐家斡《洋防说略》,光绪年间刊本严如熠《洋防辑要》,道光刻本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光绪年间刊本魏源:《海国图志》,光绪二年刊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丛书。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比之《清史稿》更为丰富、全面。
《清会典》与《明会典》不同之处是将事例另列一编。
清代重要的一些官修史籍,如《续三通》、《清三通》、《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大清律例》、《八旗通志》、《赋役全书》、《吏部则例》、《户部则例》、《礼部则例》、《八旗则例》、《军需则例》、《学政全书》、《皇清奏议》、《皇清开国方略》、《平定三逆方略》。
清史稿-列传-目录明细清史稿-列传-目录明细2010-06-06 10:37列传1 后妃列传2 诸王一景祖诸子显祖诸子列传3 诸王二太祖诸子一列传4 诸王三太祖诸子二列传5 诸王四太祖诸子三列传6 诸王五太宗诸子世祖诸子列传7 诸王六圣祖诸子世宗诸子列传8 诸王七高宗诸子仁宗诸子宣宗诸子文宗子列传9 阿哈出王杲列传10 万杨吉砮布占泰拜音达里列传11 张煌言(张名振、王翊等)郑成功(子锦、锦子克塽)李定国列传12 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列传13 扬古利劳萨图鲁什觉罗拜山西喇布达音布巴笃理等列传14 常书康果礼博尔晋雅希禅扬善冷格里萨穆什喀洪尼雅喀阿山等列传15 额尔德尼达海尼堪库尔缠英俄尔岱满达尔汉明安达礼列传16 明安恩格德尔鄂齐尔桑阿济拜布延洛哩等列传17 武理堪武纳格阿什达尔汉鄂莫克图吉思哈康喀勒等列传18 佟养性李永芳石廷柱马光远李思忠金玉和等列传19 希福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等列传20 图尔格伊尔登巴奇兰齐尔格申叶臣珠玛喇等列传21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祖大寿等列传22 图赖准塔伊尔德努山阿济格尼堪佟图赖列传23 陈泰阿尔津李国翰卓布泰(弟巴哈)卓罗(四世孙永庆)爱星阿(子富善)逊塔等列传24 洪承畴(夏成德)孟乔芳(张文衡)张存仁列传25 蒋赫德额色赫车克觉罗巴哈纳宋权傅以渐吕宫成克巩金之俊王永吉党崇雅卫等列传26 沈文奎李栖凤马国柱丁文盛祝世昌等列传27 李国英刘武元库礼胡全才申朝纪于时跃吴景道刘清泰(佟岱、秦世祯)陈锦等列传28 科尔昆觉善甘都谭拜(法谭)席特库蓝拜鄂硕伊拜(弟库尔阐)阿哈尼堪(星讷)褚库等列传29 觉罗果科敦拜济席哈噶达浑达素等列传30 沙尔虎达(子巴海)安珠瑚刘之源巴山喀喀木梁化凤(子鼐)刘芳名胡有升杨名高等列传31 赵开心杨义林起龙朱克简(成性)王命岳李森先(李呈祥)魏琯李裀季开生(弟振宜)张煊列传32 刚林(祁充格)冯铨(孙之獬、李若琳)陈名夏陈之遴刘正宗(张缙彦)列传33 谭泰何洛会锡图库博尔辉冷僧机列传34 彭而述陆振芬姚延著毕振姬方国栋于朋举王天鉴赵廷标列传35 许定国左梦庚田雄张天禄孙可望等列传36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鼇拜等列传37 李霨孙廷铨杜立德冯溥王熙吴正治黄机宋德宜伊桑阿阿兰泰徐元文列传38 图海李之芳列传39 甘文焜(子国璧)范承谟(子时崇)马雄镇傅弘烈列传40 莫洛陈福王之鼎(费雅达)李兴元陈启泰(吴万福)陈丹赤马閟叶映榴列传41 赉塔穆占莽依图佛尼埒毕力克图阿密达拉哈达根特席卜臣等列传42 张勇赵良栋(子弘灿弘燮)王进宝(子用予王万祥)孙思克(马进良)列传43 蔡毓荣哈占(杭爱鄂善华善)董卫国(佟国正)周有德(张德地)伊辟(王继文)列传44 赵国祚许贞(周球)徐治都(胡世英)唐希顺(李麟)赵应奎(赵赖)李芳述陈世凯许占魁列传45 希福鄂克逊偏图瑚里布额楚额斯泰瓦岱沃申瑚图(玛哈达)杰殷(弟杰都)瓦尔喀等列传46 宜里布哈克三阿尔护路什雅赉扩尔坤王承业(王忠孝)列传47 姚启圣(子仪)吴兴祚施琅(朱天贵)列传48 杨捷(石调声)万正色吴英蓝理黄梧穆赫林(段应举)等列传49 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列传50 王弘祚姚文然魏象枢朱之弼赵申乔-------------------------------------------------------------------------------------------约顺治时列传51 郝维讷任克溥刘鸿儒刘楗(朱裴)张廷枢列传52 汤斌(孙之旭)陆陇其张伯行(子师载)列传53 叶方蔼沈荃励杜讷(子廷仪、孙宗万)徐元珙许三礼王士祯韩菼汤右曾列传54 张玉书李天馥吴琠张英(子廷瓒、廷璐、廷瑑)陈廷敬温达(穆和伦)萧永藻嵩祝王顼龄列传55 米思翰(子李荣保)顾八代玛尔汉田六善杜臻萨穆哈列传56 索额图明珠(余国柱佛伦)列传57 郝浴(子林)杨素蕴郭琇列传58 徐乾学(翁叔元)王鸿绪高士奇列传59 汤若望杨光先南怀仁列传60 李率泰赵廷臣郎廷佐佟凤彩麻勒吉施维翰列传61 杨雍建姚缔虞朱弘祚(子纲)王骘宋荦陈诜列传62 格尔古德(金世德)赵士麟郭世隆傅腊塔马如龙列传63 石琳(兄子文晟)徐潮(子杞)贝和诺(子马喇陶岱)傅霁(觉罗华显)蒋陈锡(子涟泂)刘荫枢音泰鄂海卫既齐列传64 于成龙(孙准)彭鹏陈瑸陈鹏年施世纶列传65 慕天颜阿山噶礼列传66 杨方兴朱之锡(崔维雅)靳辅(陈潢、宋文运、董讷、熊一潇)于成龙(孙在丰开音布)张鹏翮列传67 郎坦朋春萨布素玛拉列传68 费扬古马斯喀佟国纲阿南达吉勒塔布殷化行潘育龙额伦特等列传69 姜希辙余缙德格勒陈紫芝(笪重光)任弘嘉高层云沈恺曾龚翔麟高遐昌列传70 觉罗武默讷舒兰(拉锡拉锡子旺札尔孙博灵阿)图理琛何国宗列传71 觉罗满保(陈策)施世骠蓝廷珍(从弟鼎元)林亮(何勉陈伦炯)欧阳凯(罗万仓游崇功)列传72 王紫绶袁州佐黎士弘多弘安(佟国聘)王繻(田呈瑞)张孟球列传73 王掞(子奕清、奕鸿)劳之辨朱天保陶彝等列传74 佟国维马齐(子富良、马齐弟马武、马武子保祝)阿灵阿(子阿尔松阿)揆叙鄂伦岱列传75 鄂尔泰(弟鄂尔奇、子鄂弼、鄂宁)张廷玉(子若霭、若澄、若渟、从子若溎)列传76 朱轼徐元梦蒋廷锡(子溥)迈柱(白潢赵国麟)田从典(子懋高其位、逊柱)尹泰(陈元龙)列传77 杨名时黄叔琳(子登贤)方苞王兰生(留保)胡煦魏廷珍(任兰枝)蔡世远沈近思雷鋐列传78 海望(三和)莽鹄立杭奕禄傅鼐陈仪刘师恕(焦祈年李徽)王国栋(许容蔡仕舢)列传79 高其倬(金鉷)杨宗仁(子文乾)孔毓珣裴幰度(子宗锡)唐执玉杨永斌列传80 李绂蔡珽谢济世(陈学海)列传81 李卫田文镜宪德诺岷陈时夏王士俊列传82 隆科多年羹尧(胡期恒)列传83 岳锺琪(季父超龙超龙子锺璜锺琪子濬)策棱(子成衮紥布车布登紥布)列传84 查郎阿傅尔丹马尔赛(李杕)庆复(李质粹)张广泗---------------------------------------------------------------------------------------------------------------------约康熙初列传85 噶尔弼(法喇)查克丹(钦拜)常赉哈元生(子尚德)董芳查弼纳(达福定寿素图)列传86 马会伯(从兄际伯际伯弟见伯觌伯)路振扬韩良辅(弟良卿子勋)杨天纵王郡宋爱列传87 沈起元何师俭唐继祖马维翰余甸王叶滋刘而位列传88 讷亲傅恒(子福灵安福隆安福隆安子丰绅济伦福长安)列传89 徐本汪由敦(子承霈)来保刘纶(子跃云)刘统勋(子墉孙镮之)列传90 福敏陈世倌史贻直阿克敦孙嘉淦梁诗正列传91 张照甘汝来陈惪华王安国刘吴龙(杨汝穀张泰开)秦蕙田彭启丰梦麟列传92 钱陈群沈德潜金德瑛齐召南董邦达谢墉王昶列传93 曹一士李慎修(李元直、陈法)胡定仲永檀柴潮生储麟趾列传94 尹继善刘於义陈大受张允随陈宏谋列传95 那苏图杨超曾徐士林(邵基王师)尹会一王恕方显(子桂冯光裕)杨锡绂潘思榘胡宝瑔列传96 崔纪喀尔吉善(子定长、孙鄂云布)雅尔图晏斯盛瑚宝卫哲治苏昌鹤年吴达善崔应阶王检吴士功列传97 齐苏勒嵇曾筠(子璜)高斌(从子高晋)完颜伟顾琮白锺山列传98 哈攀龙(子国兴)任举冶大雄马良柱本进忠刘顺列传99 傅清拉布敦班第(子巴禄)鄂容安纳穆札尔三泰列传100 兆惠阿里衮(子丰升额布彦达赉)舒赫德(子舒常)列传101 策楞(子特通额特清额特成额)玉保达尔党阿哈达哈(子哈宁阿)永常觉罗雅尔哈善富德萨赖尔列传102 高天喜(鄂实三格)和起唐喀禄阿敏道满福豆斌端济布(诺尔本)列传103 瑚尔起爱隆阿(弟巴灵阿)舒明福禄齐里克齐阎相师伊柱努三(乌勒登)列传104 王无党吴进义谭行义(李勋)樊廷武进升(马负书)范毓皛列传105 阿桂(阿迪斯阿必达)列传106 于敏中和珅(弟和琳苏凌阿)列传107 三宝永贵蔡新(程景伊)梁国治英廉彭元瑞纪昀(陆锡熊陆费墀)列传108 裘曰修吴绍诗(子垣坛)阎循琦(王际华)曹秀先周煌(子兴岱)曹文埴(杜玉林王士棻)金简(子缊布)列传109 窦光鼐李漱芳(范宜宾)曹锡宝(谢振定)钱沣尹壮图列传110 黄廷桂鄂弥达杨廷璋庄有恭李侍尧(弟奉尧)伍弥泰(官保)列传111 方观承富明安周元理(李湖)李瀚李世杰袁守侗(郑大进)刘峨陆翟管幹贞(蒋兆奎)胡季堂列传112 李清时(姚立德)李宏(子奉翰孙亨特)何煟(子裕城)吴嗣爵萨载兰第锡韩鑅列传113 开泰阿尔泰桂林温福列传114 刘藻杨应琚(子重英苏尔相)明瑞列传115 常青蓝元枚蔡攀龙(梁朝桂普吉保)丁朝雄鄂辉舒亮列传116 宋元俊(薛琮张芝元)董天弼柴大纪列传117 福康安孙士毅明亮列传118 海兰察(子安禄)奎林(珠勒格德)和隆武额森特普尔普列传119 富勒浑(文绶)刘秉恬(查礼)鄂宝(颜希深)徐绩觉罗图思德(彰宝)徐嗣曾陈步瀛孙永清郭世勋毕沅列传120 五岱五福海禄成德马彪常青官达色(乌什哈达瑚尼勒图)敖成图钦保木塔尔岱森保翁果尔海珠尔杭阿哲森保列传121 马全曹顺科玛常禄保紥拉丰阿许世亨台斐英阿花连布等列传122 富僧阿伊勒图胡贵俞金鼇(尹德禧)刚塔列传123 叶士宽(陈梦说)介锡周方浩金溶张维寅顾光旭沈善富方昂唐侍陛(张冲之)列传124 卢焯图尔炳阿阿思哈宫兆麟杨景素闵鹗元----------------------------------------------------------------------------------------------------------------约康熙末列传125 塞楞额(周学健)鄂昌(鄂乐舜)彭家屏李因培常安福崧列传126 恒文郭一裕蒋洲杨灏高恒(子高朴)王亶望(勒尔谨) 陈辉祖郑源鹴国泰郝硕良卿方世俊钱度觉罗伍拉纳(浦霖)列传127 王杰董诰朱珪列传128 庆桂刘权之戴衢亨戴均元托津章煦卢荫溥列传129 保宁松筠(子熙昌)富俊(窦心传博启图)列传130 书麟(弟广厚)觉罗吉庆觉罗长麟费淳百龄伯麟列传131 勒保额勒登保(胡时显)德楞泰列传132 永保惠龄宜绵(子瑚素通阿)英善福宁景安秦承恩列传133 恒瑞庆成七十五富志那(亮禄)列传134 杨遇春(子国桢吴廷刚祝廷彪游栋云)罗思举(桂涵包相卿)列传135 赛冲阿纶布春札克塔尔马瑜薛大烈等列传136 王文雄朱射斗穆克登布富成施缙袁国璜惠伦等列传137 李长庚(子廷钰胡振声)王得禄邱良功(陈步云)许松年黄标(林国良许廷桂)列传138 沈初金士松邹炳泰戴联奎王懿修(子宗诚)黄钺列传139 姜晟金光悌祖之望韩崶列传140 达椿(子萨彬图)铁保(弟玉保)和瑛觉罗桂芳列传141 万承风周系英钱樾秦瀛李宗瀚韩鼎晋朱方增列传142 魁伦广兴初彭龄列传143 洪亮吉(管世铭)谷际岐李仲昭石承藻列传144 吴熊光汪志伊陈大文熊枚裘行简方维甸董教增列传145 冯光熊陆有仁觉罗琅玕(乌大经)清安泰常明温承惠颜检列传146 岳起荆道乾谢启昆李殿图张师诚(王绍兰)李奕畴钱楷和舜武列传147 司马騊王秉韬(嵇承志)康基田吴璥徐端陈凤翔黎世序列传148 刘清傅鼐严如熤(子正基)列传149 方积朱尔汉杨頀廖寅陈昌齐朱尔赓额查崇华-----------------------------------------------------------------------------------------约乾隆末列传150 曹振镛文孚英和王鼎穆彰阿潘世恩列传151 阮元汪廷珍汤金钊列传152 觉罗宝兴宗室敬徵宗室禧恩陈官俊卓秉恬列传153 孙玉庭蒋攸銛李鸿宾列传154 长龄那彦成(子容安容照)玉麟(特依顺保)列传155 杨芳武隆阿庆祥壁昌列传156 林则徐邓廷桢(达洪阿)列传157 琦善伊里布宗室耆英列传158 颜伯焘怡良祁宇(黄恩彤)刘韵珂牛鉴列传159 裕谦(谢朝恩)重祥关天培(陈连升)祥福江继芸陈化(成海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朱贵列传160 宗室奕山(隆文)宗室奕经(文蔚特依顺余步云)列传161 姚文田戴敦元朱士彦何凌汉李振祜宗室恩桂列传162 白镕(孙桓)史致俨那清安升寅李宗昉姚元之何汝霖季芝昌列传163 辛从益张鳞顾皋沈维鐈朱为程恩泽吴杰列传164 鲍桂星顾莼吴孝铭陈鸿鄂木顺额徐法绩列传165 黄爵滋金应麟陈庆镛苏廷魁朱琦列传166 赵慎畛卢坤(曾胜)陶澍列传167 陈若霖戴三锡孙尔准程祖洛(马济胜)裕泰贺长龄列传168 帅承瀛(孙远燡弟承瀚)左辅姚祖同程含章康绍镛朱桂桢陈銮吴其濬张澧中张日晸列传169 瑚松额布彦泰萨迎阿列传170 张文浩严烺张井吴邦庆栗毓美麟庆潘锡恩(子骏文)列传171 林培厚(李象鹍)李宗传王凤生(黄冕)俞德渊姚莹列传172 杜受田(子翰)祁俊藻(子世长)翁心存彭蕴章列传173 文庆文祥宝鋆列传174 宗室肃顺穆荫(匡源焦祐瀛)陈孚恩列传175 桂良瑞麟(子怀塔布)官文文煜列传176 柏俊麟魁瑞常全庆等列传177 贾桢周祖培朱凤标单懋谦列传178 倭仁李棠阶吴廷栋列传179 赛尚阿讷尔经额列传180 李星沅周天爵劳崇光列传181 徐广缙叶名琛黄宗汉列传182 常大淳(双福王锦绣常禄王寿同)蒋文庆陶恩培(多山)吉尔杭阿(刘存厚绷阔周兆熊)等列传183 吴文镕潘铎(邓尔恒)列传184 陆建瀛(杨文定)青麟(崇纶)何桂清列传185 宗室祥厚(霍隆武福珠洪阿恩长陈胜元祁宿藻陈克让刘同缨)瑞昌(杰纯锡龄阿)列传186 吕贤基邹鸣鹤戴熙(汤贻汾)张芾黄琮(陶廷杰)冯培元孙铭恩沈炳垣张锡庚列传187 何桂珍徐丰玉(张汝瀛金云门唐树义岳兴阿易容之)温绍原金光箸李孟群赵景贤列传188 向荣和春张国樑列传189 乌兰泰(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邓绍良(石玉龙)等列传190 胜保托明阿(陈金绶)德兴阿列传191 僧格林沁(舒通额恒龄苏克金何建鼇全顺史荣椿乐善)列传192 曾国藩列传193 骆秉章胡林翼列传194 江忠源(弟忠济族弟忠信)罗泽南列传195 李续宾(丁锐义曾国华)李续宜王珍(弟开化)刘腾鸿(弟腾鹤)蒋益澧列传196 塔齐布(毕金科)多隆阿(孙寿长)鲍超(宋国永娄云庆谭胜达唐仁廉)刘松山列传197 彭玉麟杨岳斌(王明山孙昌凯杨明海谢濬畬)列传198 李鸿章列传199 左宗棠列传200 曾国荃(弟贞幹)沈葆桢刘坤一列传201 李臣典萧孚泗朱洪章刘连捷彭毓橘张诗日(伍维寿朱南桂罗逢元李祥和萧庆衍吴宗国)列传202 黄翼升(丁义方王吉吴家榜)李成谋李朝斌(江福山)刘培元列传203 程学启(何安泰郑国魁)刘铭传张树珊(弟树屏)周盛波列传204 都兴阿(弟西凌阿福兴)富明阿舒保伊兴额(滕家胜)关保列传205 袁甲三(子保恒)毛昶熙列传206 刘长佑刘岳昭岑毓英列传207 韩超田兴恕曾璧光席宝田列传208 沈兆霖曹毓瑛许乃普(子彭寿)赵光朱嶟李菡张祥河罗惇衍郑敦谨庞锺璐列传209 王茂荫宋晋袁希祖文瑞(毓禄)徐继畬王发桂廉兆纶雷以諴陶樑吴存义殷兆镛列传210 宗稷辰尹耕云王拯穆缉香阿游百川(沈淮)列传211 吴振棫张亮基毛鸿宾张凯嵩列传212 李僡吴棠英翰刘蓉乔松年钱鼎铭吴元炳列传213 王庆云谭廷襄马新贻李宗羲徐宗幹王凯泰郭柏荫列传214 王懿德曾望颜觉罗耆龄福济翁同书严树森列传215 秦定三(郝光甲)郑魁士傅振邦邱联恩黄开榜陈国瑞郭宝昌列传216 江忠义周宽世石清吉余际昌林文察赵德光张文德列传217 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胡中和周达武李辉武唐友耕等列传218 郭松林李长乐杨鼎勋唐殿魁唐定奎滕嗣武骆国忠列传219 萧启江张运兰唐训方蒋凝学陈湜李元度列传220 金国琛黄淳熙吴坤修康国器李鹤章(弟昭庆)吴毓兰列传221 沈棣辉邓仁堃余炳焘栗翟朱孙贻史致谔刘郇膏朱善张黄辅辰列传222 华尔(勒伯勒东法尔第福)戈登日意格(德克碑)赫德(帛黎)列传223 沈桂芬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列传224 荣禄王文韶张之洞瞿鸿禨列传225 阎敬铭张之万鹿传霖林绍年列传226 景廉额勒和布许庚身钱应溥廖寿恒荣庆那桐戴鸿慈列传227 英桂宗室载龄恩承宗室福锟崇礼裕德列传228 潘祖荫李文田孙诒经夏同善张家骧张英麟张仁黼张亨嘉列传229 徐树铭薛允升宗室延煦(子会章)汪鸣銮(长麟)周家楣周德润胡燏棻张荫桓列传230 孙家鼐张百熙唐景崇于式枚沈家本列传231 黄体芳(子绍箕)宗室宝廷宗室盛昱张佩纶(何如璋)邓承修徐致祥列传232 吴可读(潘敦俨)朱一新屠仁守(吴兆泰何金寿)安维峻文悌江春霖列传233 郭嵩焘(弟昆焘)崇厚曾纪泽薛福成黎庶昌(马建忠)李凤苞洪钧刘瑞芬徐寿朋杨儒列传234 丁宝桢李瀚章杨昌濬张树声(弟树屏)卫荣光刘秉璋陈士杰陶模李兴锐史念祖列传235 丁日昌卞宝第涂宗瀛黎培敬崧骏崧蕃边宝泉于荫霖饶应祺惲祖翼列传236 锡良周馥陆元鼎张曾易攵杨士骧冯煦列传237 李鹤年文彬任道镕许振祎吴大澂列传238 李朝仪段起丁寿昌曾纪凤等---------------------------------------------------------------------------------------------------------约道光时列传239 洪汝奎杨宗濂史朴等列传240 荣全升泰善庆恩泽等列传241 刘锦棠张曜刘典穆图善文麟列传242 董福祥金运昌黄万鹏余虎恩桂锡桢方友升等列传243 马如龙和耀曾杨玉科等列传244 蒋东才(刘廷李承先)李南华董履高(董全胜)牛师韩曹德庆等列传245 徐延旭唐炯何璟张兆栋列传246 冯子材苏元春王德榜马维骐孙开华欧阳利见列传247 左宝贵(弟宝贤等)永山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戴宗骞列传248 宋庆(吕本元徐邦道)马玉昆依克唐阿(荣和)长顺列传249 丁汝昌卫汝贵(弟汝成)叶志超列传250 唐景崧刘永福列传251 李端棻徐致靖(子仁铸)陈宝箴(黄遵宪)曾鉌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唐才常)林旭康广仁列传252 徐桐(豫师子承煜)刚毅赵舒翘启秀英年裕禄(廷雍)毓贤(李廷箫)列传253 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联元列传254 李秉衡(王廷相)聂士成罗荣光寿山(族孙瑞昌)凤翔(崇玉等)列传255 崇绮(子葆初等志钧)延茂(弟延芝)色普徵额王懿荣(熙元)宗室宝丰宗室寿富(弟寿蕃等)宋承庠(王铁珊)列传256 恩铭(孚琦凤山)端方松寿赵尔丰等列传257 志锐(刘从德春勋)良弼宗室载穆等列传258 盛宣怀瑞澂列传259 陆润庠世续伊克坦梁鼎芬(徐坊)劳乃宣沈曾植列传260 张勋康有为列传261 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列传262 洪秀全列传263 循吏1白登明(汤家相任辰旦于宗尧)宋必达(陆在新)张沐(张埙)陈汝咸缪燧(陈时临)姚文燮(黄贞麟)骆锺麟(崔宗泰祖进朝)赵吉士张瑾江皋(张克嶷贾朴)邵嗣尧(卫立鼎高荫爵靳让)崔华(周中鋐)刘棨陶元淳廖冀亨佟国珑陆师(龚鉴)列传264 循吏2陈惪荣芮复传(蒋林)阎尧熙(王时翔)蓝鼎元叶新(施昭庭)陈庆门周人龙童华(黄世发)李渭谢仲坃(李大本)牛运震(张甄陶)邵大业周克开(郑基康基渊言如泗周际华)汪辉祖(茹敦和朱休度)刘大绅(吴焕彩纪大奎邵希曾)列传265 循吏3张吉安(李毓昌)龚景瀚盖方泌(史绍登)李赓芸伊秉绶狄尚絅(张敦仁郑敦允)李文耕刘体重(子煦)张琦(石家绍)刘衡(徐栋)姚柬之(吴均)王肇谦(曹瑾)桂超万(张作楠云茂琦)列传266 循吏4徐台英牛树梅(何曰愈吴应连)刘秉琳(陈崇砥夏子龄萧世本)李炳涛(俞澍朱根仁邹锺俊王懋勋)蒯德模(林达泉)方大湜(陈豪)杨荣绪(林启)王仁福(朱光第)冷鼎亨孙葆田(柯劭憼)涂官俊(陈文黻李素)张楷王仁堪列传267 儒林1孙奇逢(耿介)黄宗羲(弟宗炎宗会子百家)王夫之(兄介之)李颙(李因笃李柏王心敬)沈国模(史孝咸韩当邵曾可曾可孙廷采王朝式)谢文洊(甘京黄熙曾曰都危龙光汤其仁宋之盛邓元昌)高愈(顾培彭定求)汤之锜(施璜张夏吴曰慎)陆世仪(陈瑚盛敬江士韶)张履祥(钱寅何汝霖凌克贞屠安世郑宏祝洤)沈昀(姚宏任叶敦艮刘汋)应捴谦朱鹤龄(陈启源)范镐鼎(党成李生光)白奂彩(党湛王化泰孙景烈)胡承诺曹本荣(张贞生)刘原渌(姜国霖刘以贵韩梦周梁鸿翥法坤宏阎循观任瑗)颜元(王源程廷祚惲鹤生)李塨刁包(王馀佑)李来章(冉觐祖窦克勤)李光坡(从子锺伦)庄亨阳(官献瑶)王懋竑(朱泽沄乔仅)李梦箕(子图南张鹏翼童能灵)胡方(冯成修劳潼)劳史(桑调元汪鉴)顾栋高(陈祖范吴鼎梁锡玙)孟超然汪绂(余元遴)姚学塽(潘谘)唐鉴吴嘉宾(刘传莹)刘熙载朱次琦成孺邵懿辰(高均儒伊乐尧)列传268 儒林2顾炎武张尔岐(马骕)万斯大(兄斯选子经侄言)胡渭(子彦升叶佩荪)毛奇龄(陆邦烈)阎若璩(李铠吴玉搢)惠周惕(子士奇孙栋余萧客)陈厚耀臧琳(玄孙庸礼堂)任启运全祖望(蒋学镛董秉纯)沈彤(蔡德晋盛世佐)江永(程瑶田)褚寅亮卢文弨(顾广圻)钱大昕(族子塘坫)王鸣盛(金曰追吴凌云)戴震(金榜)段玉裁(钮树玉徐承庆)孙志祖(翟灏梁玉绳履绳汪家禧)刘台拱(朱彬)孔广森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子引之李惇贾田祖宋绵初)汪中(江德量徐复汪光爔)武亿庄述祖(庄绶甲庄有可)戚学标(江有诰陈熙晋李诚)丁杰(周春)孙星衍(毕亨李贻德)王聘珍凌廷堪(洪榜汪龙)桂馥(许瀚)江声(孙沅)钱大昭(子东垣绎侗朱骏声)列传269 儒林3马宗梿(子瑞辰孙三俊)张惠言(子成孙江承之)郝懿行陈寿祺(子乔枞谢震何治运孙经世柯蘅)许宗彦吕飞鹏(沈梦兰宋世荦)严可均(严元照)焦循(子廷琥顾凤毛锺怀李锺泗)李富孙(兄超孙弟遇孙)胡承珙(胡秉虔朱珔)凌曙(薛传均)刘逢禄(宋翔凤戴望)雷学淇(王萱龄崔述)胡培翚(杨大堉)刘文淇(子毓崧孙寿曾方申)丁晏王筠曾钊(林伯桐李黼平)柳兴恩(弟荣宗许桂林锺文烝梅毓)陈澧(侯康侯度桂文灿)郑珍(邹汉勋王崧)刘宝楠(子恭冕)龙启瑞(苗夔庞大堃)陈立陈奂(金鹗)黄式三(子以周)俞樾(张文虎)王闿运王先谦孙诒让郑杲(宋书升法伟堂)列传270 儒林4孔荫植列传271 文苑1魏禧(兄际瑞弟礼礼子世效世俨李腾蛟邱维屏曾灿林时益梁份)侯方域(王猷定陈宏绪徐士溥欧阳斌元)申涵光(张盖殷岳)吴嘉纪(徐波)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曹溶)宋琬(严沆)施闰章(高咏邓汉仪)王士禄(弟士祜田雯曹贞吉颜光敏王苹张笃庆徐夜)陈恭尹(屈大均梁佩兰程可则方殿元吴文炜王隼)冯班(宗元鼎刘体仁吴殳)胡承诺(贺贻孙唐甄)阿什垣(刘淇金德纯傅泽洪)汪琬计东(吴兆骞顾我锜)彭孙遹朱彝尊(李良年謤吉璁)尤侗(秦松龄曹禾李泰来)陈维崧(吴绮徐釚)潘耒(倪灿严绳孙)徐嘉炎(方象瑛)万斯同(钱名世)刘献廷邵远平(吴任臣周春陈鳣)乔莱(汪楫汪懋麟)陆葇(兄子奎勋)庞垲(边连宝)陆圻(丁澎柴绍炳毛先舒孙治张丹吴百朋沈谦虞黄昊)孙枝蔚(李念慈)丁炜(林侗林佶黄任郑方坤)黄与坚(王昊顾湄)吴雯(陶季)梅清(梅庚)冯景(邵长蘅)姜宸英(严虞惇黄虞稷)性德(顾贞观项鸿祚蒋春霖)文昭(蕴端博尔都永忠书诚永諲裕瑞)赵执信(叶燮冯廷櫆)黄仪(郑元庆)查慎行(弟嗣瑮查升)史申义(周起渭张元臣潘淳)顾陈垿何焯(陈景云景云子黄中)戴名世列传272 文苑2诸锦(沈廷芳夏之蓉)厉鹗(汪沆符曾陈撰赵昱赵信)王峻(王延年)何梦瑶(劳孝舆罗天尺苏珥车腾芳许遂韩海)刘大櫆(胡宗绪王灼)李锴(陈景元戴亨长海吴麟曹寅鲍珍高鹗刘。
清史(续)11.11、三顺王中的恭顺王是:A、吴三桂B、尚可喜C、耿仲明D、孔有德参考答案:D2、永历政权最后逃亡:A、广东B、台湾C、越南D、缅甸参考答案:D3、宁远是今天的哪里A、沈阳B、辽阳C、兴城D、锦州参考答案:C4、范文程是哪一派系的A、李自成B、明C、张献忠D、清参考答案:D5、明朝什么时候灭亡的A、1600.0B、1644.0C、1688.0D、1700.0参考答案:B6、清初的“三藩问题”中的三藩不包括:A、平西王B、平南王C、定南王D、靖南王参考答案:C7、四王中兵败自焚的是:A、吴三桂B、尚可喜C、耿仲明D、孔有德参考答案:D8、皇太极所封的爵位“智顺王”是封予:A、孔有德B、耿仲明C、耿精忠D、尚可喜参考答案:D9、康熙帝亲政后的三件政事不包括:A、三藩B、河务C、沙俄D、漕运参考答案:C10、康熙即位后非常重视的三件事不包括:A、三藩B、河务C、漕运D、平蒙古参考答案:D11、清朝统治者命吴三桂镇守:A、广东B、福建C、云南D、湖南参考答案:C12、解决“三藩”问题的皇帝是: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参考答案:B13、清朝初年的“三藩”不包括:A、吴三桂B、耿继茂C、尚可喜D、郑成功参考答案:D14、被清朝封王的四个汉族将领中自焚而死的是:A、孔有德B、耿仲明C、尚可喜D、耿精忠参考答案:A15、四辅臣体制的结束意味着康熙皇帝重掌君主专制之权。
参考答案:√16、尚可喜被封为靖南王。
参考答案:×17、吴三桂的封号源于对贵州、云南征伐有功。
参考答案:×18、崇祯皇帝是自然死亡的参考答案:×19、进关时多尔衮是军事总指挥参考答案:√20、平西王是清朝封给吴三桂的爵位。
参考答案:√21、皇太极时期封了“三顺王”。
参考答案:√11.21、吴三桂于哪一年起兵反清?A、1643年B、1655年C、1673年D、1674年参考答案:C2、明清战争历经清朝几代皇帝A、一代B、两代C、三代D、四代参考答案:C3、李自成和吴三桂在山海关作战第三次战斗是什么A、一片石之战B、石山之战C、石河之战D、石城之战参考答案:C4、吴三桂最后:A、战死B、病死C、老死D、自杀参考答案:B5、清圣祖是指:A、顺治皇帝B、康熙皇帝C、皇太极D、乾隆皇帝参考答案:B6、吴三桂在昆明起兵叛乱是在:A、康熙11年B、康熙15年C、1673年D、1675年参考答案:C7、主动要求撤藩的是:A、尚可喜B、耿精忠C、吴三桂D、孔有德参考答案:A8、三藩中主动提出撤藩的是:A、吴三桂B、耿精忠C、尚可喜D、郑成功参考答案:C9、“三藩”之乱持续的时间:A、6年B、7年C、8年D、9年参考答案:C10、清圣祖是哪一位?A、皇太极B、顺治C、康熙D、雍正参考答案:C11、“身在名位权势之中,心常在名利权势之外”是形容谁的?A、吴三桂B、尚可喜C、耿仲明D、孔有德参考答案:B12、宁远之战一共多少天A、11.0B、15.0C、18.0D、21.0参考答案:D13、最初,康熙的朝中大臣多数同意撤除吴三桂的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