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镇痛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ICU危重患者镇静和镇痛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危重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镇静和镇痛治疗。
这些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克服呼吸衰竭、疼痛和焦虑等问题,从而改善生命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探讨ICU危重患者镇静和镇痛的护理方法和效果。
一、镇静的护理方法1.药物治疗镇静的药物种类繁多,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丙泊酚、鸦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等。
在给予镇静药物之前,应该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剂量。
对于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病史的患者,剂量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在给药时要注意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过量。
药物治疗的优点是快速作用、剂量易控制,但其缺点也不可忽视,容易发生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低血压、过度镇静等。
因此,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识别潜在的药物毒副作用。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音乐疗法、按摩疗法、呼吸训练等。
这种治疗模式更加人性化,没有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尤其适用于长期镇静的患者。
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则需要视患者的状况而定。
一般而言,这种方法能缓解焦虑、提升心情,还可以鼓舞患者战胜疾病。
因此,在应用非药物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摸清患者的情况,做好相关的安排和配合,从而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治疗的效果。
用于镇痛的药物也较多,按不同的疼痛类型,可选择有中心作用和周围作用的药物。
例如,对于急性疼痛,可静脉注射芬太尼、吗啡等激素;对于慢性疼痛,则可以选用口服阿司匹林、布洛芬、吗替麻醉贴等药物。
与镇静药物不同的是,给予镇痛药物时需要更加注意患者的疼痛程度,因此,在给药前应当对患者的疼痛类型以及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最终确定用药剂量。
此外,给药时应当注意治疗的进程,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整。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按摩、物理疗法(如冷热敷)和特殊技术(如音疗、气疗等)。
这种治疗模式最先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因其长效性和缓解愈合等优势而受到医护人员的喜爱。
-*-------------------------------------------------*-
镇痛镇静剂使用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要点
1、神志、瞳孔变化
2、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SPO2
3、胃肠道症状
4、有无并发症: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5、物品准备:呼吸囊等
【常见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低效
2、潜在并发症:压疮、DVT、意识障碍
【护理措施】
1、治疗护理
(1)遵医嘱安全、正确用药,参考药物使用常规
(2)做好记录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2)加强镇痛镇静深度的评估,根据病情及评估结果遵医嘱调节镇痛镇静药的
剂量,CPOT 评分至少每班评估 4 次,新入、外出检查回室、交接班、治疗前、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后 30 分钟、镇痛镇静药物调整后 30 分钟、病情变化时均需行CPOT 评分;清醒患者使用镇静药时至少 1 小时行 RASS 评分一次,镇静药物启用或调整 30 分钟后、病情变化时应及时评估,以达到理想的镇痛镇静目标(CPOT 评分 0~1 分、RASS 评分-2~0 分),特殊患者按医嘱目标执行。
镇痛镇静剂使用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镇静镇痛治疗与护理要点危重病人的镇静镇痛治疗是在重症监护环境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正确的镇痛管理可以帮助病人减轻疼痛,缓解紧张情绪,同时保证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镇静镇痛治疗的要点,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I. 镇静镇痛治疗的目标与原则在进行危重病人的镇静镇痛治疗时,应确立以下治疗目标和原则:1. 目标:a. 提供全面的疼痛缓解;b. 减轻焦虑与紧张情绪;c. 保持病人清醒程度与合作度。
2. 原则:a. 个体化治疗: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b. 安全有效性:选择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式,并严密监测病人反应;c. 病情评估:持续监测病人疼痛程度、镇痛效果以及应激状态。
II. 镇静镇痛药物的选择与管理1. 镇痛药物的选择:a. 镇痛层次:根据疼痛程度,从非麻醉类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物、非甾体消炎药等)开始,逐步增加镇痛药物的强度;b. 镇静副作用:考虑药物的镇静副作用,在满足镇痛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的镇静。
2. 药物管理与监测:a. 药物给予途径:根据病情选择静脉滴注、口服或注射等途径;b. 剂量调整:根据病人反应和需要进行剂量调整,以维持疼痛控制;c. 监测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III. 护理要点1. 定期疼痛评估:根据病人情况和疼痛指标,定期进行疼痛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
2. 个性化的镇痛计划: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
3. 病人交流与参与:在治疗过程中,与病人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其疼痛感受,并让病人参与镇痛治疗决策。
4. 心理支持和安慰: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增强疼痛治疗的效果。
5. 环境优化: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有利于病人的休息与恢复。
6. 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的监测:定期评估镇痛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监测指标,调整和优化治疗计划。
ICU病人镇静镇痛的护理首先,对于ICU病人的镇静护理,护士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人的疼痛程度、焦虑水平、镇静需求以及潜在的镇静相关并发症风险评估。
评估过程应该是定期进行的,以便根据病人的需求调整镇静剂的用量和频率。
在制定镇静方案时,护士应该以个体化的方式考虑病人的需求。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镇静需求,可以选择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进行镇静。
对于较轻度的焦虑和不适,可以尝试非药物镇静方法,如音乐疗法、呼吸训练等。
而对于需要更强效镇静的病人,可以选择使用镇静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benzodiazepines)或苯基哌啶类药物(propofol)。
在给予镇静药物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镇静深度、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确保病人处于安全的镇静水平。
同时,护士还应该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如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镇静,病人的疼痛管理也是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个体需要制定相应的镇痛方案。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morphine)、哌替啶(pethidine)等,根据病人的临床反应和不良反应情况来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在给予镇痛药物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并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
同时,护士还应该注意病人可能出现的镇痛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除了药物管理,护士还可以通过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来缓解病人的疼痛。
例如,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冷敷、按摩等,或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总结来说,ICU病人镇静镇痛的护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工作。
护士需要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病人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镇静镇痛方案。
在给予药物镇静和镇痛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护士还可以运用非药物方法进行镇静和镇痛,以提供全面的护理。
通过正确的镇静镇痛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焦虑感,促进病人的康复过程。
镇痛镇静护理范文一、引言镇痛和镇静作为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镇痛和镇静的定义、目的、原则、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镇痛和镇静的定义和目的镇痛和镇静分别是指减轻病人由于疾病、手术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以及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提高其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镇痛可分为药物镇痛和非药物镇痛,药物镇痛包括遵医嘱给予有效的镇痛药物;非药物镇痛主要通过心理干预、物理疗法和中医药疗法等方式实施。
镇痛和镇静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
通过镇痛和镇静护理,可以缓解病人的痛苦感,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镇痛和镇静护理的原则1.个体化:根据病人的疾病情况、手术类型、痛苦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和镇静方案。
2.安全性:护士在实施镇痛和镇静护理时必须时刻保证病人的安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合理用药:针对病人的疼痛程度和类型选择合理的镇痛药物,遵循适量、适时、适期、适用的原则使用药物。
4.全程监测:在给予药物镇痛和镇静过程中,护士应全程监测病人的疼痛程度、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做好记录和观察。
5.及时评估:在镇痛和镇静护理结束后,护士应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感的缓解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四、镇痛和镇静护理的实施1.药物镇痛:根据病人的疼痛类型、程度和个体化需求,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在给药前,要详细了解病人的过敏史、病情和用药史。
给药时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给药途径的选择、给药速度的控制等。
给药后要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非药物镇痛:包括心理干预、物理疗法和中医药疗法。
心理干预主要通过与病人交流,减轻其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物理疗法包括按摩、热敷、冰敷等,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和肌肉,缓解其疼痛感;中医药疗法通过中药煎剂、贴敷等方法,调理病人的体质,减轻其疼痛感。
镇痛镇静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
2.观察自主呼吸情况及咳嗽反射强弱。
3.评估疼痛部位及程度。
4.评估镇静深度。
二、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取合适卧位,予适当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
3.根据病情及镇静镇痛评分结果调节药物的剂量,以达到理想的镇静镇痛目标,并实施每日唤醒策略,停药后观察苏醒状况。
4.镇静后患者活动受限,自我防护能力减弱或消失,需确保安全,注意受压处的皮肤护理,勤翻身,加强肢体的被动锻炼,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5.定时评估呼吸道分泌物和肺部呼吸音情况,做好呼吸道管理。
6.加强用药后的观察,防止并发症及戒断症状的发生。
三、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镇痛镇静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取得家属理解并积极配合。
镇静镇痛的护理重点镇静镇痛多用于重症患者护理中,对于重症患者,因疾病危重,不能自理,且在治疗中存在各种有创操作,导致患者会出现疼痛成长,此外,机器声响、报警声响等环境因素、各种插管造成的不适也会对患者造成刺激,影响患者的睡眠,进而诱发疼痛,引起患者的恢复效果。
因此,对患者开展镇静、镇痛护理,对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减轻患者的恐惧,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从镇静镇痛的目的及意义、疼痛评估方法、镇静评估方法以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护理重点方面进行分析。
镇静镇痛的目的及意义对病情危重患者尤其是ICU病房患者进行调查发现,约有超过80%的患者存在疼痛、焦虑、烦躁等情绪,患者身心疲惫,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效果。
对患者开展镇静、镇痛的目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减轻患者的焦虑、烦躁症状,防止因患者无意识的行为对正常治疗造成干扰,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减轻或者消除因疼痛因素导致患者身体的不适,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轻病情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记忆,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通过镇痛、镇静处理,使患者达到一种类似“休眠”状态,维持其低代谢,从而减轻应激、炎性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减少患者对氧气的消耗,降低其新陈代谢速度,使组织对氧的需求可以适应受损害后氧的输送状态,从而防止加重患者器官代谢负担。
疼痛评估方法在镇痛前,需要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镇痛处理,临床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数字评分法(NRS)镇静评估方法临床上常用的镇静评估方法主要包括3种,分别为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Ramsay 评分、镇静-躁动评分(SAS),下面详细介绍如下:★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中,以-5~+4分值进行评估,-5分表示昏迷状态,即患者对声音、机体刺激无反应;-4分表示重度镇静,即对身体刺激有反应;-3分表示中度镇静,即对声音有反应;-2分为轻度镇静,清醒状态维持时间<10s;-1分混混欲睡,即未完全清醒,但能保持清醒状态,时间>10s;0分表示清醒平静,即处于自然清醒状态;+1分表示不安焦虑,即患者存在焦虑、紧张状态,但仅仅轻微移动;+2分表示躁动焦虑,身体剧烈移动,不能积极配合;+3分表示非常躁动,企图将呼吸管拔出;+4分表示存在攻击性,甚至存在暴力行为。
镇静镇痛护理范文镇静镇痛护理是指在患者处于疼痛或紧张状态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以舒缓患者疼痛和焦虑的过程。
疼痛和焦虑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或手术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镇静镇痛护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疼痛和焦虑是患者在接受治疗或手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方面,疼痛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另一方面,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到患者的休息和康复。
因此,及时进行镇静镇痛护理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首先,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如镇痛药物和镇静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起到减轻疼痛和焦虑的作用,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治疗和康复。
其次,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来减轻患者的焦虑感。
他们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疼痛程度,并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安排合理的活动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
总之,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达到镇痛和镇静的效果。
最后,镇静镇痛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焦虑,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通过合理地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焦虑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活动护理等方式,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镇静镇痛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环节,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静镇痛护理。
通过合理地使用药物、进行心理护理和提供舒适的环境等措施,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焦虑,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ICU病人的镇静镇痛的护理
一ICU 病人为什么要镇痛镇静
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病人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2.环境因素—病人被约束于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睡眠剥夺,邻床病人的抢救或去世……
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长时间卧床
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
这一切都使得病人感觉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病人的恶性刺激,增加着病人的痛苦,甚至使病人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生命安全
二ICU 病人镇痛镇静的目的和意义
1.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
2.帮助和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病人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3.减轻或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瞻望,防止病人的无意识行为,干扰治疗,保护病人
的生命安全。
4.降低病人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
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5.有少数报道还指出,对非常危重的病人,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
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对器官的损害
三常见镇痛镇静效果评估
常见镇痛评估
. 0—5描述庝痛量表(VRS-5)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V AS评分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
0级:无痛
1级:有点痛
2级:疼痛稍明显
3级:疼痛显著
4级:重度疼痛
5级:最剧烈疼痛
常见镇静评估
Ramsay标准评分
镇静-激动评分(SAS)
BIS (Bispectral index
1.Ramsay标准评分
评分临床特点
1.焦虑激动,躁动
2.合作安静,接受机械通气
3.镇静有反应能力,可服从命令
4.入睡刺激眉间反应迅速
5.入睡刺激眉间反应迟缓
6.入睡刺激眉间无任何反应
2.镇静-激动评分(SAS)
评分临床特点
7.危险躁动拉扯气管插管,翻越床栏,攻击医护人员
6.非常躁动需要保护性束缚并反复语言劝阻,咬气管插管
5.躁动焦虑或身体躁动,劝阻可安静
4.安静合作安静,容易唤醒,服从指令
3.镇静嗜睡状态
2.非常镇静对躯体刺激有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有自主运动
1. 不能唤醒对恶性刺激无或有轻微反应
3.BIS (Bispectral index)
脑电双频指数(BIS):BIS是目前以脑电来判断镇静水平和监测麻醉深度的较为准确的一种
方法。
局限性:因为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故在临床上开展起来有一定困难。
BIS值代表状态
85-100 正常状态
65-85 镇静状态
40-65 麻醉状态
<40 呈现爆发抑制
0 完全无脑电活动状态
(大脑皮层抑制)
ICU常用的镇痛镇静药物
镇痛药镇静药
吗啡米达唑仑
派替啶丙泊酚
芬太尼安定
曲马多
1.吗啡(Morphine)
适用:各种原因的疼痛,但仅用于癌症剧痛和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
缓解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2~5mg,每10~15min重复,后以4~6mg/h或0.05~0.2mg/kg/h维持。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耐受性及依赖性、成瘾性。
2.哌替啶
特点: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7~1/10
适用:替代吗啡用于各种剧痛、内脏绞痛、分娩痛。
不良反应:大剂量使用可导致神经兴奋症状,肾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耐受性及成瘾性较吗啡低。
ICU不推荐重复使用哌替啶
3.芬太尼
特点: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效应,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静脉注射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循环的抑制较吗啡轻。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腹壁肌肉僵硬而影响通气。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剂量25~100ug,每5~15min重复;后以1~2μg/kg /h维持。
不良反应:眩晕、恶心、呕吐及胆道括约肌痉挛、大剂量产生明显肌肉僵直、静脉注射过速
易抑制呼吸。
4.咪达唑仑(Midazolam)
特点:水溶性强,作用强度是安定的2-3倍;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镇静、抗焦虑作用强;
顺行性遗忘作用强。
适用:急性躁动和短期镇静的病人
用法用量:先静注2-3mg,继之以0.05mg/(kg·h)静脉滴注维持。
不良反应: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可抑制呼吸、血压下降,长时间用药有蓄积、耐受,肾功能衰竭时镇静时间延长。
应用于镇静>72h者,可能延长苏醒和拔管时间。
5.丙泊酚
特点:不溶于水,具有镇静、催眠效应。
镇静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静深度呈剂量依赖性;可产生遗忘作用和抗惊厥作用;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代谢率的
作用。
用法用量:负荷剂量1-3mg/kg,维持剂量0.5-4mg/kg/h。
不良反应:
暂时性呼吸停止和血压下降、心动过缓;
长期或大量注射可导致甘油三脂血症;
胰酶升高;
潜在感染。
四ICU 病人镇痛镇静的护理
(一)准确评估庝痛程度
1.病人主诉是黄金标准,主动询问,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庝痛程度及部位,性质。
2. 选择合适的评分方法,避免评估误差
(二)选择恰当的镇痛镇静措施
1.去除或减轻导致庝痛,焦虑和躁动的诱因,如:精神因素:压力大,悲伤,忧郁;环
境因素:气温,噪音,强光;身体因素:不良姿势,低氧状态
2.遵医嘱予镇痛镇静,对于合并庝痛患者,在实施镇静之前应先给予充分的镇痛治疗
3.根据镇痛镇静效果不断调整剂量,及时观察评估镇痛镇静的效果
4.镇静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计划为避免药物蓄积和药效延长,应每日定时中断镇静,
宜在白天进行,以评估患者的精神和神经功能状态,此可减少用药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避免过度镇静,
5.加强宣教:告诉病人及家属使用镇静剂或镇痛剂时,能减少病人在机械通气时对呼吸
机的对抗,增加舒适感,且苏醒迅速,完全,对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
(三)严密监测及处理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
1 实施常规监护
2 呼吸抑制可能表现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小,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应密切观察机械通气
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
3 避免过度镇静及时评估镇静效果,实施每日唤醒
4 低血压镇静初期极易发生低血压,应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心律
5 尿潴留
6 皮肤瘙痒
(四) 心理护理
(1)每个人都需要被认识、被尊重,也就是病人希望能被重视。
因此说,我们应主动与病
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情况,经常巡视病人,关心病人的冷热,做到态度诚恳,使病人产生信任感。
(2)需要提供信息和了解我们应主动介绍一些情况如各种治疗,用药的目的等,以取的病人的配合与合作
(3)需要新鲜感病人由于住院而与家庭和社会脱离,因此感到寂莫,惦记子女等。
我们应为病人解除烦闷,多与其沟通,使之能心情愉快的进行修养、治疗。
(4)需要安全感应主动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经常鼓励患者,使安全和放心
(5)心理护理还应注意病房环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因此护士要主动帮助病人调整环境,为病人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加强病人房的环境管理,达到清洁、整齐、肃静、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