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98 MB
- 文档页数:65
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电针疗法,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疗法,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对病人身体特点和疾病表现的综合分析,在合适的针刺点位上施以适当的电流刺激,电针疗法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针疗法的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电针疗法的原理电针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学和现代电生理学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经络系统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将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通过经络的畅通与阻滞来调控人体的健康状况。
而电针疗法通过电流刺激经络,调整经络阻滞和畅通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电针疗法的适应症电针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特别是在疼痛症状的缓解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效果。
具体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疼痛:电针疗法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骨骼肌疼痛、内脏痛等慢性疼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电针疗法能够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2.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周围神经损伤等。
电针疗法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3. 心血管疾病:电针疗法在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效果。
适当的电流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
4. 消化系统疾病:电针疗法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5. 精神科疾病:电针疗法在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精神科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与药物治疗相比,电针疗法具有无副作用且疗效持久的优势。
三、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电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直刺法:将电针直接插入穴位,通过电流刺激经络系统。
这种方式适用于带电针头的电针治疗仪,如今市面上普遍流行的电针治疗仪多采用这种方式。
电针在偏瘫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电针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无论是在基础实验领域还是临床研究方面,电针的应用都为探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价值。
本文则就近年来国内外在通过电针治疗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而进行的短篇综述。
1.取穴原则1.1软瘫期是处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1~2级,是指患者处于脑卒中发病后早期(最早1周内,平均2周左右),患者经临床抢救脱离了危险,病情已趋稳定,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早期的临床康复治疗。
这时患侧肌力和肌张力均低下,有时出现轻度高张力。
此期,多数临床研究的取穴原则基于“独取阳明”[1、2],认为偏瘫早期属中医痿证范畴,而“治痿独取阳明”则因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陈庆华[3]则认为偏瘫初期,下肢取穴应宜取大腿伸肌群为主的穴位,如髀关、伏兔、足三里。
而陈立典等[4]认为软瘫期应在健侧取穴,因这种刺激健侧的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中风后偏瘫早期低位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通过健侧用力收缩来使患侧肌张力提高。
1.2痉挛期是处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3~4级。
随着病情的恢复,患侧肌张力逐渐增高,有部分患者在2~3个月内会出现明显的肌痉挛。
下肢主要表现为伸肌痉挛模式。
在此期,有些研究在针刺取穴时仍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方法。
胡智慧等[5]在用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中发现,以阳明经为主的穴位加上较高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对于中风偏瘫的肌痉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使较高的肌张力下降。
而陈立典等[4]根据现代康复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在偏瘫痉挛期刺激拮抗肌上的经穴,进而发展出平衡肌张力的针刺方法以来,很多临床研究为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其中刘伍立等[6]依据中西医理论认识和前期临床观察结果,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思路与方法共总结了六点,即经筋刺法、平衡肌张力法、泻阴补阳法、针刺督脉与夹脊穴法、针刺跷脉法、针刺特定穴方法,其认为偏瘫进入痉挛期后,肌力下降不明显,相反肌张力呈现亢进,以各肌群间肌张力不平衡为主要矛盾,此时应以协调肌张力平衡为重点,对下肢而言,应以强化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下肢伸肌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拮抗亢进肌群和促进迟缓肌群的运动。
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睡眠剥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突触超微结构与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4)3. 电针治疗在改善睡眠方面的应用前景 (5)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二、材料与方法 (6)1. 实验动物与分组 (7)2. 睡眠剥夺模型的建立 (8)3. 电针干预方案 (9)4. 样本收集与处理 (10)5. 主要观察指标及方法 (11)三、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11)1. 比较组间突触数量和形态的差异 (12)2. 分析电针对突触间隙宽度的影响 (13)3. 探讨电针对突触后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14)4. 研究电针对神经元内部结构的影响 (15)四、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 (15)1. 分析电针对突触囊泡转运蛋白的影响 (17)2. 探讨电针对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功能的作用 (18)3. 研究电针对突触后膜受体表达的影响 (19)4. 分析电针对神经递质受体亲和力的调整作用 (20)五、讨论 (21)1. 电针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的机制探讨 (22)2. 电针调节睡眠剥夺大鼠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23)3. 电针治疗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2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25)六、结论 (26)1. 总结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主要影响272. 讨论电针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28)3. 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30)一、内容综述随着睡眠医学的不断发展,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电针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改善睡眠质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旨在综述电针对睡眠剥夺大鼠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功能相关蛋白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睡眠障碍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铜梁县中医院治未病科电针疗法应用规范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再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因此,应用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为了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特制定本应用规范。
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电针疗法亦不例外。
外治皆本内治之理,因而內治辨证的一般原则、步骤、方法、基本内容和要求,都适用于艾条灸法,注意辨寒热、审虚实、分表里、察标本,遵循“先辨证、次寻治、再用药”的原则。
二、正确选穴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主治特点,尤其是某些特定穴,对相应的脏腑病症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准确选穴,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直接关系着电针疗法的治疗效果。
选择穴位时,应该遵循临床上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就是电针疗法选取腧穴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
1、近部取穴:就是在病变局部和距离经较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作用的体现,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巅顶痛选百汇穴,胃痛取中脘,面瘫取牵正穴等,应用较广泛。
2、远部取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离经络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取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都是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3、辨证对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病症,如发热、多汗、盗汗、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
如肾阴不足而导致的虚热我们选肾俞、太溪等。
另外,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可以根据病因病机分为风火牙疼、胃火牙疼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可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可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可选太溪、行间。
(二)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近或相同,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
电针百会印堂穴在精神科的应用摘要目的:将我国近年来电针百会穴对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及研究进行综述。
方法: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及电针治疗机理的实验室研究等5个方面综述。
结果:电针治疗抑郁症已被众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
治疗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结论:电针治疗是一种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受病人及家属欢迎的治疗精神疾病的新疗法。
[主题词] 精神障碍/针灸疗法;电针;综述;穴,百会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以下简称电针)在精神科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开始治疗抑郁症,扩展至对精神科多种疾病的治疗。
近20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报告颇多,现拟作一综述,以利进一步推广本疗法的临床应用与促进治疗机理实验室研究的深入。
1 对抑郁症的治疗电针治疗抑郁症,系罗和春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电针百会、印堂穴治疗抑郁状态,尔后进行了系列研究。
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对照研究阶段、盲法对照研究阶段和重复验证疗效阶段。
包括随访研究。
1984年罗氏〔1〕首次报告30例抑郁症病人进行单纯电针与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的对照研究,电针治疗时间每日1次,每次1小时,周日休息1天共5周,30次为一疗程。
阿米替林3~5日加至有效量,之后根据疗效与副反应调整剂量,平均日量130mg,同样5周为一疗程。
采用HAMD、CGI与TESS量表对入组病人在治疗前后与治疗中每周进行1次评分。
同时采用我国传统四级评定疗效的方法在治疗结束时评定疗效,结果为电针组痊愈、显效率为73 6%,阿米替林组为63 6%,两组显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 05),即电针治疗取得了与阿米替林相同的疗效,而电针治疗的副作用明显低于阿米替林治疗。
从治疗中每周量表分数变化的曲线分析认为,两组病人治疗后HAMD量表评定均降分显著,而治疗结束时两组降分程度相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合临床分析,电针亦取得了与阿米替林相同的疗效。
·药物临床·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弓绍华聂晓南王冉(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44)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
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 Ⅱ)、改良Ashworth 量表(MAS)等级、步态参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WISCI Ⅱ、MAS等级、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
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电针 功能性电刺激 肌力 下肢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246.6; R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4)03-0038-05引用本文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 2024, 45(3): 38-42; 63.Applic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promoting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GONG Shaohua, NIE Xiaonan, WANG Ran(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engzhou Huij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45)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45).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The muscle strength, lower limb motor score, lower limb sensory score, 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Ⅱ (WISCI Ⅱ),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grade, gait parameter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muscle strength, lower limb motor score, lower limb sensory score, WISCI Ⅱ, MAS grade, and gait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0.05).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 remarkable, and it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KEY WORDS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uscle power;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脊髓损伤是指因脊柱疾病、外伤等因素引起的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神经受损相应的平面以下会出现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以及肌张力改变和病理反射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会因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1-2]。
电针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愈加多样化。
其中,电针疗法是一种比较新的治疗方法,由于其疗效显著,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用。
本文将从电针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针的研究方法1.1 理论基础电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中医学经络学和现代电生理学。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脉是贯穿于全身的一套系统,其中经脉内流动的气血和信息是调节身体机能的重要因素。
电针疗法通过电流的刺激,促进经脉内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电生理学则是电针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通过电生理学方法,可以研究电针对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影响,探究电针的生物学机制。
1.2 方法流程电针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和临床两个部分。
实验室部分通常先对实验动物进行电针实验,再进行电针对细胞、组织等生物学特性的探究,最终得出对电针疗法的一些理论推论。
而临床部分则是通过人体实验,研究电针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电针在实验室里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是电针机的选择,其次是电针的参数设置,包括电流强度、频率等。
接着是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和标本采集。
采集到的样本需要通过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检测、电镜、显微组织学及生化学等方法进行检测。
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如CT、MRI等技术手段,对电针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比对分析。
在人体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对不同疾病的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控制变量的干扰因素,并采用问卷、生化学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可以评估电针在不同疾病治疗方面的疗效、安全性、耐受性等指标。
二、电针的应用2.1 临床治疗电针疗法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方面。
在治疗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不同的电针类型和参数,并结合草药、针灸、按摩等多种亚健康治疗方式,从而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