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绘制与运动规律动画绘制与运动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6.63 MB
- 文档页数:40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
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一、时间所谓“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一动作所占胶片的长度(片格的多少)。
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长,其所占片格的数量就多;动作所需的时间短,其所占的片格数量就少。
由于动画片中的动作节奏比较快,镜头比较短(一部放映十分钟的动画片大约分切为100-200个镜头),因此在计算一个镜头或一个动作的时间(长度)时,要求更精确一些,除了以秒(呎)为单位外,往外还要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呎=16格)。
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
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
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
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动作,也可以采取拍摄动作参考片的办法,把动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这一动作在胶片上所占的长度(呎数、格数),确定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完成同样的动作,动画片所占胶片的长度比故事片、记录片要略短一些。
例如,用胶片拍摄真人以正常速度走路,如果每步是14格,那么动画片往往只要拍12格,就可以造成真人每步用14格的速度走路的效果;如果动画片也用14格,在银幕上就会感到比真人每步用14格走路的速度要略慢一点。
动画专业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标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通过图像的变化和动态的呈现,可以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而动画的核心就是运动规律,它决定了图像的变化方式和节奏。
因此,在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课程简介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运动规律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使他们能有效地运用运动规律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动画效果。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动画作品。
二、课程内容1. 动画运动基础知识:介绍动画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关键帧、补间动画、变速运动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运动规律的探索:通过观察和分析真实的运动现象,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由落体、弹性碰撞、转动等。
3. 动画中的运动规律:深入研究动画中常见的运动规律,如匀速运动、变速运动、抛物线运动等,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的应用方法。
4. 运动路径的设计:介绍如何在动画中设计出符合逻辑和美感的运动路径,包括直线路径、曲线路径、弧线路径等。
5. 时间与运动的关系:探索时间在动画中的应用,如何通过调节帧率和时长来表现不同的运动效果。
6. 角色动画的运动规律:分析角色动画中的运动规律,包括人物的走路、跑步、跳跃等动作的设计和表现。
7. 特殊效果的运动规律:介绍一些特殊效果的运动规律,如火焰的燃烧、水波的扩散等,探索如何通过运动规律表现出真实感和艺术效果。
三、课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动画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2. 实例演示: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动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运动规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通过给学生布置作业和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尝试运用运动规律创作动画作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造力。
动画设计中的运动规律与节奏感动画设计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运用图像的变化和动态表现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其中,运动规律和节奏感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动画作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运动规律是指在动画中物体或角色的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特定规则。
这些规律基于我们对于现实世界中物体运动的观察和理解,使得动画中的运动看起来更加真实和自然。
理解运动规律有助于设计师创造出更加逼真的动画作品。
速度和加速度是运动规律中的基础概念。
在动画中,物体或角色的速度可以通过逐帧的细微变化来表现。
例如,当一个角色从静止开始移动时,可以逐渐增加其速度的快慢,以模拟真实运动的变化。
加速度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现一个物体或角色在开始运动或停止运动时的变化过程,使得动画更加流畅和真实。
重力是另一个重要的运动规律。
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往地面方向下落,这在动画中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设计师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角度和曲线来表现重力的影响,使得动画中的物体看起来更加真实地受到重力的作用。
运动的轨迹也是运动规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物体或角色在空间中运动时,其轨迹可以是直线、曲线、抛物线等等。
设计师通过合理选择运动的轨迹,可以使得动画更加流畅、有趣,同时也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情绪。
除了运动规律,节奏感也是动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节奏感是指动画中的画面变换和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使得观众对动画的节奏和变化感到舒适和和谐。
设计师可以通过控制画面的变换速度和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来营造不同的节奏感。
在动画设计中,节奏感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动画的画面需要与声音或音乐保持一定的节奏和步伐。
通过将画面和声音进行同步或反差的处理,可以创造出更加动感或搞笑的效果。
动画中动作和变化的间隔时间也需要合理设定,以使得观众可以准确地感知到物体或角色的运动和变化。
如果间隔时间过短,观众可能无法跟随并理解动画中的动作;而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观众可能会感到无聊或不耐烦。
综上所述,动画设计中的运动规律和节奏感是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动画作品的关键要素。
动画运动规律概述动画是一种通过在连续的帧中呈现静态图像的方式来制作运动的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
动画运动规律是指在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行为的演示。
了解动画运动规律对于设计和制作动画非常重要,可以使动画更加真实和生动。
基本运动规律在动画中,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
1. 匀速运动在匀速运动中,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或曲线以相等的速度运动。
匀速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每个相等间隔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
匀速运动可以通过设置相同的帧间隔来实现。
2. 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中,物体在每个相等间隔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逐渐增加。
加速运动可以通过逐渐减少帧间隔或逐渐增加每个帧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3. 减速运动在减速运动中,物体在每个相等间隔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逐渐减少。
减速运动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帧间隔或逐渐减少每个帧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弹跳效果弹跳效果是常见的动画效果之一,它模拟了物体在受到重力的作用下跳动的行为。
物体受力分析在弹跳效果中,物体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重力使物体向下运动,而弹力使物体反弹回弹跳的高度。
运动规律弹跳效果的运动规律可以用以下步骤来描述:1.物体下落阶段: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向下加速运动,速度逐渐增加。
2.着地阶段:物体碰撞到地面,受到弹力作用,速度反向,逐渐减小。
3.上升阶段:物体向上运动,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停止。
实现方法为了实现弹跳效果,可以通过调整每个帧之间的距离和帧间隔来模拟物体的运动。
轨迹运动轨迹运动是指物体在动画中按照特定轨迹进行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轨迹运动形式之一。
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可以是水平或垂直方向。
要实现直线运动,可以通过依次调整物体在每个帧之间的位置来模拟。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轨迹运动形式。
物体沿着曲线运动,可以是二次曲线、三次曲线或其他曲线。
要实现曲线运动,可以使用贝塞尔曲线或其他曲线算法来计算物体在每个帧之间的位置。
动画艺术相关基础——运动规律无论你是做2D、3D,或者是做Flash动画,动画的本质是理解运动规律,掌握了运动规律,再简单的物体也会表现出生命,希望我们的教程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动画。
动画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
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一、时间所谓“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一动作所占胶片的长度(片格的多少)。
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长,其所占片格的数量就多;动作所需的时间短,其所占的片格数量就少。
由于动画片中的动作节奏比较快,镜头比较短(一部放映十分钟的动画片大约分切为100-200个镜头),因此在计算一个镜头或一个动作的时间(长度)时,要求更精确一些,除了以秒(呎)为单位外,往外还要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呎=16格)。
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
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
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
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动作,也可以采取拍摄动作参考片的办法,把动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这一动作在胶片上所占的长度(呎数、格数),确定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完成同样的动作,动画片所占胶片的长度比故事片、记录片要略短一些。
例如,用胶片拍摄真人以正常速度走路,如果每步是14格,那么动画片往往只要拍12格,就可以造成真人每步用14格的速度走路的效果;如果动画片也用14格,在银幕上就会感到比真人每步用14格走路的速度要略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