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浅谈科学与伪科学

摘要: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从历史上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哲学家对科学进步的理解不同,因而也出现了许多划界标准。科学与伪科学原本就是一对形影相随却又针锋相对的冤家对头,在学术的法庭上一直是争吵不休的难题。本文拟从伪科学于当今的表现以及在伪科学批判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科学;伪科学;区别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技的负面效应逐渐突现出来,特别是核危机、生化武器、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让我们感到了担忧。同时作为科学的对立科学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气功治病理论、国内某些大师鼓吹的辟谷养生理论等。伪科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最终危及到国家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危及到两个文明的建设,危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不能任其发展因此,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对科学与伪科学有清醒的认识。

现在,我们对科学伪科学用自然辨证法的理论作个初步界定。

1.科学及其判断标准

有人认为科学是“真”,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以真来规定科学的本质。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科学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非科学的成分,每一时刻都伴随着谬误,尤其是在科学开始的阶段,更是如此。例如,天文学中的“日心说”、化学中的“燃素说”,物理学中的“原子说”、生物学中的“精原论”和“卵原论”等。因而,我们对真理与对科学的把握同样有难度,同样具有模糊性。有人认为科学是“善”,即从科学的功能与效用方面出发,认为科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给人们带来利益,人们通过掌握和利用各种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满足自身的需求,求得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可是当我们沉浸在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安逸与舒

适中时,我们怎能忘记原子弹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克隆,三聚氰胺等食品添加剂给人造成的难以消除的伤痛?还有人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美”。科学的目的是臻美,科学系统内部有自恰性,有一种和谐的美,有一种精确而简洁的美。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系统并非时时刻刻都呈现出和谐,它表现更多的是非系统性、不和谐性等特征。在同一个科学理论内部,它时常会出现库恩所说的“危机”和“反常”,如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在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间,往往具有库恩所说的“不可通约性”,如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和牛顿的力学理论,牛顿的时空观与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科学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由于科学本性严谨而又包容、严肃而又开放,要对科学做一个精确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体而言,科学是一种认识论,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潮或一种社会现象。不过,我们可以对其做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在《辞海》中写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这指的是广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工程科学。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科学即自然科学,亦即与非科学相对的科学,指得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人类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经验和知识的概括,是关于自然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手段。在科技哲学史上关于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个难题,正如费耶阿本德所言是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了解科学的特征对于我们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2.伪科学及其影响

所谓伪科学[1][2],就是用虚假的不充分的事实,以对应的方式而不是以逻辑的方式证明一个预设原理的存在,并用它来冒充科学,这种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就叫伪科学。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他的本质在于欺骗,打着科学的旗号,扮成科学的样子,而且往往标榜自己不是传统的科学,而[2]是更新的科学。它借用、歪用甚至捏造一些科学术语,利用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和一些科学家或有影响力的名人的声誉粉墨登场、招摇撞骗。伪科学具有虚伪性、迷惑性、煽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科学追求的是“真”,伪科学追求的是“利”。很多伪科学有的是实践中已被证明不是科学,但仍打着科学旗号;有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实践不能检验或不能重复实验的理论或知

识,却打着科学旗号;有的是理论各部分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仍打着科学旗号。伪科学多种多样:有些占卜、算卦、看风水、看相等封建迷信打着“周易应用研究”、“生命信息研究”、“电脑算命”的旗号,披着科学预测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外衣;有些神学、灵学打着“超心理学”旗号,冒充科学;有些“追求人体超常功能”的巫术披着“人体科学”、“人体特异功能”外衣,或者打着强体健身的旗号。占卜、算卦、神学的历史比科学的历史更久远,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广泛影响,一般会得到某些不明真相群众的支持,在早期往往与科学相混淆。它利用人们对旧观念和科学的双重信赖进行活动,使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上当。在科学发展史上,伪科学与科学混杂出现,相伴而生。当前中国伪科学有以下特点:第一,现代化。将现代科学的名词“相对论”、“量子力学”、“场”、“信息”纳入玄学体系中,给人以现代科学理论的感觉。第二,经济化。有些人借伪科学、伪气功赚到大把的钞票。第三,大众化。参与伪科学活动的人员有高级知识分子,如教授、研究员,有领导干部,也有中学生。伪气功报告的听众有时人数多达上百、上千。可见,被伪科学欺骗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第四,政治化。伪科学“大师”在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后,想拥有政治地位。第五,国际化。国际上也有种种伪科学活动,极力向其他国家渗透。

3.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分

如何区分科学与伪科学,或者说怎样鉴别伪科学活动,是伪科学批判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与科学的本质[3]相比较而言,伪科学的共同特征是主观性、特设性、独立性、神秘性与反规范性。尽管伪科学的伎俩花样百出,但是它们内心清楚,作为一种反动的非科学,自身的理论是空洞、贫乏、站不住脚的,往往借助于超验的东西或异常现象以自圆其说,故意违反当前科学的规范以转移公众注意力,但是在科学检验面前,它们总是因害怕原形毕露而显得畏首畏尾[4],远不像它们当初叫嚣的那般风光得意。伪科学与科学活动中的不成熟乃至失误根本不同。科学允许失误而且在所难免,它是走向科学真理的一种试探。而伪科学则是背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的倒行逆施。尽管伪科学拥有七十二般变化,但终究掩饰不住其致命的弱点,只要我们坚定科学信念,站在科学的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一切伪科学都会在科学的阳光下灰飞烟灭。

参考文献

[1][3] 涂建华.中国伪科学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吕艳.李森科伪科学事件的文化透视[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弊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利弊[摘要]结合化学与人类衣食住行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以及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倡导通过绿色化学的观点来解决化学研究利弊之间矛盾…… 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把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普遍方法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是马克思手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化学研究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必将给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就比如环境污染。这就需要我们人类从自然辨证的角度去分析,进而寻找合理的实践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 1 化学对于人类衣食住行贡献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一定得关系。化学在人们衣、食、住、行各个环节无所不在。化学给生活增添温暖、便利。例如: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在食方面,化学同样覆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

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定时间后,才可食用。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k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y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2 化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伟大的造物者用了46"1'L年的时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花有革,有山有水,蓝天白云,四季分明的世界。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短短几百年里,地球却以惊人的速度毁灭着。人口极具增长。日益发达的工业化的背后是无限的破坏地球资源。当(2012)等各种世界末日题材的影片充斥着我们荧屏时,我们才猛然发现:科技的进步,带给我们发达和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我们的生存负担。这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为普遍因而也是最为严重的负担,而在环境污染中,化学研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对于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任何一种有前途的学术发展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有固有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独特的现代化进程。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以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科学与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的作用,也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早期哲学家对认知的探索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要在变幻的“多”之下,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无论是米利都学者的“水”、“无定形者”、“气”、“火”“四根”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不过都是要给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根基。探索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早期哲学家对基础主义的追求[2]。 但理解世界的根基是什么?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论的传统来看,基础主义的追求目标经历了从绝对真理到绝对标准的演变,当绝对标准遭到质疑时,基础主义纲领就开始面临失败的命运了[3]。从柏拉图开始,基础主义者把可靠知识的根基设定为绝对真理,笛卡尔、康德等唯理论者是这一传统的后继者;培根及其后的洛克、实证主义者、分析哲学家在认识到唯理论的局限后,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而把知识的根基设定为永恒的标准。知识的真由绝对可靠的方法标准来保证

自然辩证法中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哲学思想

中文摘要: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以来,我们开始所面临的生各式各样的态危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深入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有效消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模式。生态文明是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它对于我们反思当前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字: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生态价值 绪论: 全球性生态危机己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忧虑,环境的恶化与残破,境意识之严重缺失"自然平衡能力遭到人为破坏而难以维继,从其表象上看生态危机是自然其深层蕴含则人们的生态意思缺失。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国多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总结,是对全球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做出的庄重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为缓解人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其中不仅有人类观念上的挣扎,更有实践上的艰辛,不仅仅是某个地区人民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和全世界人民的事情。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需要摆脱工业文明以来盲目的开发方式,以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合乎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来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由来: 生态破坏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痼疾之一。自从人类发现了火的使用, 人类就开始掌握大规模地破坏和毁灭生态环境的能量。最初的大规模破坏是焚毁森林以播种粮食, 森林的毁灭是生态灾难之源。所以不难发现存在很多灿烂的古文明都因后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崩溃而消逝与历史长河中。(生态的哲学朱小丰)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生产“制造”从自然界中选择部分有用的原料,再按照人的想法重新“合成”,最后形成一个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工物”。这些”人工物“满足人类的需求,被人骄傲地称为“精美制品”,像洗涤剂、制冷剂、防腐剂、塑料等不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因此在自然界中是无法降解或者很难降解,成为自然系统的垃圾。化石燃料的燃烧: 一是燃烧所排放的废气会改变大气的成分,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二是工业文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用完了地球亿万年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或迟或早要被用光。 二、生态与社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程度。社会发展也要求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生态问题频繁出现,而生态哲学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支持。([ 1 ]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以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 从而为审视社会发展与生态提供了一具 有人和自然双重尺度的参照系统。 1社会政治与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治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纵观历史, 我们会发现政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渐重视生态环境的过程。从表现上看,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政治的表现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者似乎联系不大,可以说, 当今世界范围的环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哲学,当人们用它去说明世界的时候,是世界观;当人们用它去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它与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关系特别密切,也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对待。 笔者认为:应当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眼光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一、自然科学研究的进展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众所周知,哲学和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曾经在历史上视为一个统一的东西。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通常是一身二任。到了近代,一方面,自然哲学仍然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直至黑格尔,他的自然哲学也不仅有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同时又力图回答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具体问题。近代的一些科学家也把自然科学看作是从属于哲学的,牛顿把他的力学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十九世纪的人们把望远镜、天平、经纬仪等叫“哲学仪器”。直至今日,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有相当造诣的人还被称为“哲学博士”等等。另一方面,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自然科学从哲学中不断分化出来。近代自然科学不再是对自然事物的整体直观和对自然奥秘的思辩猜测,而是以分门别类地考察各自然领域为内容的实践知识。首先分化出来的是力学、光学、化学;之后,热学、电学、生理学等也分化出来;各门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出现,是更加专门化的表现。现代自然科学中边缘科学的大量产生也是自然科学分化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化,使哲学成为专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但哲学并不因此而失去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推动哲学前进的,并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头脑,而是日益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近代自然科学为哲学的概括提供了大量的实证 知识。 以自然辩证法中的物质观为例: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哲学家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提出:“宇宙间一切物质都是由坚硬不可分割的极小的粒子——原子组成”。后来,不少人接受了这一思想,如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伽利略、牛顿、伯努利等人都曾作过物质是由许多不连续的、简单的始原粒子所构成的论述。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各种元素都是由许多原子组成的假设,把原子论的思想和化学、物理的实现事实结合起来,创立了科学原子论。此后,法国的迈耶尔和俄国的门捷列夫分别成功地提出元素周期律,确定元素的性质是原子量的周期函数。由于实验证实了元素周期正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对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有力的支持。本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应当导致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但是,诸如:“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后质点?”、“各种元素都是最简单的物质,各种元素不可能相互转化”等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道尔顿就断言:“化学元素的原子是不可改变的”; 门捷列夫也说:“我们应当消除任何我们已知的单质的复杂性的痕迹”。 面对着上述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观点,作为自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凭着他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敏锐的哲学思想,在1867年6月16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指出:“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仅仅是物质结构的无穷系列中的一个…关节点?。”1885年,恩格斯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摘要:传统上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故本文研究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通过回顾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史,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证分析。同时,本文对当今时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科学,技术,关系,发展史,趋势 一、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普通民众和媒体将那些他们搞不清楚的专业学科知识统称为科技。但在我们看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词汇。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正确的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于预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是很重要的[1]。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科学的:科学,运用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本文中的科学专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科学又可分为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两种[2]。纯粹科学又称为基础科学,其目的在于增加关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用科学政策的行话来讲,就是所谓“好奇取向”。应用科学的目的则是对某一明确认识到的实际事物进行研究,增加关于此事物的知识,有明确的应用目的,即所谓的“任务取向”。 而对于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其下了一个简明的定

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3]。这个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点:技术是为某一目的,有别于科学;强调技术是通过“共同协作”完成的;指明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工具、硬件”;④指出技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⑤技术和科学一样,落脚点是“体系”。 从上面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科学主要类似于大学的理科,而技术则类似于工科。一个研究理论,另一个则关注实践。但是,二者的划界问题远比理科、工科的界限要复杂,其是技术哲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在每个发展阶段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新的科学的理论、概念、规的诞生为标志;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 1.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之前 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对实际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发明了各种生产器具,学会了冶炼、农事、建造房屋。这就是技术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直接发端于实践经验的手工技艺。 而科学,是在奴隶社会出现文字和脑体分工之后才出现。早期的科学还属于经验形态,它和古代哲学融为一体,称为自然哲学。古代科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希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环境问题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把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卡森让世人意识到DDT以及其它化学农药致命的影响。卡森告诉我们,继续滥用这些“死神灵药”将导致未来某时间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使公众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引起人们对自然价值的关注。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实现对自然的超越。人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都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安全。大气方面,酸雨、汽车尾气、臭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近几年出现的重度灰霾天气更是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在本质上,它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4. 结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人有责任、有义务尊重并遵守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科学技术与风险的关系分析研究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课程考查试卷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课程编号:G209007 课程性质:学位课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领域年级: 上课时间:2018年3 月至2018 年 5 月卷面成绩: 阅卷评语:该同学写作态度端正,积极认真对待论文写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论文的写作。论文反映出该同学已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待问题相对全面,综合分析能力较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资料检索及阅读能力。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好,能将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运用到课程论文中,未见明显抄袭现象。课程论文内容基本完整,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总体来看,论文工作量饱满,达到课程目的。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科技学院研究生处制

诚信考试承诺书 我是学院专业(领域) 级的研究生。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每位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提高科研水平的必然要求。我郑重承诺以下事项: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维护科学诚信。 2.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引证他人研究成果须实事求是。 3.严格遵守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写作、引文和注释规范。 4.不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已加标注。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承诺人: 年月

科学技术与风险的关系分析研究 摘要:科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带来了风险。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高科学技术引进了风险,风险阻碍着高科学技术。当然,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高科学技术的,所以理解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承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众多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高科学技术带来的风险问题。下面,本文具体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让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科学技术风险双刃剑发展伦理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isk Abstract: Technology brings convenience, but it also brings risks. There is a certain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introduced risks, and risks have hindered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urse, social progress is inseparable from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crucial. Science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many benefits to mankind, we also have to face the risks brought by hi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low,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how to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ndle well.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risk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ethics 引言 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火热的科技创新时代。许多人因此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与迷信,以为人定胜天,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这个建立在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下的时代,在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前提下,正以前所未有的范围和层次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

从科学研究中看自然辩证法

从科学研究中看自然辩证法 发表时间:2011-10-08T10:53:13.69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孙龙 [导读]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思维现象和思维产物。 ◎孙龙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47-01 摘要: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有其指导性思想,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内涵和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以污淤泥研究中含有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为例进行讨论。 关键词:科学研究;自然辨证;马克思主义 一、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批判吸取了前人思想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辩证法,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自然辩证法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二、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恩格斯指出:“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为发生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似物,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之所以对自然科学研究起促进作用,其基本原因在于,自然界本身是按照客观辩证法运动发展的,而自然辩证法正是对自然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按照认识的辩证法来进行的,而辩证法的规律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规律是高度一致的,因此,遵循辩证法的规律可以逐步揭示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的规律。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必须联系历史条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的思维现象和思维产物。一个同科学家发展水平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就没有失误。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科学研究成果的多少与好坏,去判断哲学对科学是否有指导作用。自然科学工作者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关于自然界的一些看法,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自然科学所描绘的自然图像的进一步普遍化,从而形成一定的自然哲学思想的过程。科学工作者对方法的推敲、对理论的描绘、对观点看法的领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所以说,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在污淤泥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一)研究污淤泥的辩证分析。 1.系统分析法。 污淤泥科学的发展进步应以系统分析法作为主要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塑造了污淤泥科学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要求对污淤泥的研究应把“污淤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处理”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追求其发展过程中“综合性与协调性的统一,空间分布与时问过程的统一,福利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当代利益与后代利益的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发展的统一,结构合理与功能优化的统一”。 2.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在食品科学的研究中,可以把总系统拆分为分系统和子系统,把分系统和子系统合并成总系统,以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从分系统和子系统的特征归纳出总系统的性质和特征,从总系统的特征演绎出分系统和子系统的性质和特征。具体到污淤泥科学研究中去:污泥的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所以可以先把污泥的处理分成污泥的浓缩、机械脱水和消化等。分别对污泥的浓缩、机械脱水和消化现分别研究,然后再从所有的具体研究方法中归纳出一种最适合的方法。现行的污水处理厂从这些方法中选出的方法就是: 生化处理→重力浓缩→机械脱水 对于污泥的处置,现行的污泥处理方法大体有填海、填埋、焚烧和土地利用。先分别对这些方法分析,最终选择出一种可行的处置路线。 污泥卫生填埋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置技术。污泥既可单独填埋也可与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一起填埋。这种处置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污泥又不需要高度脱水,适应性强。填埋场一般为废弃的矿坑或天然的低洼地。但是污泥填埋也存在一些问题,尤指填埋渗滤液和气体的形成。渗滤液是一种被严重污染的液体,如果填埋场选址或运行不当,这种液体就会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环境。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若不采取适当措施会引起爆炸和燃烧。另外,适合污泥填埋的场所也因城市污泥的大量产出而越来越有限,这也限制了该法的进一步发展。 污泥土地直接利用因投资少、能耗低、运行费用低、有机部分可转化成土壤改良剂成分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是把污泥应用于农田、菜地、果园、草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复与重建等。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可减少污泥带来的负面效应。 湿污泥干化后再直接焚烧应用得较为普遍,没有经过干化的污泥直接进行焚烧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在能耗上也是极不经济的。以焚烧为核心的污泥处理方法是最彻底的污泥处理方法,它能使有机物全部碳化,杀死病原体,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泥体积;但是其缺点在于处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浅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涉及到的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为实现工业化和追赶发达国家而努力奋斗,人口增长、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而且还直接地阻碍了经济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多边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3.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3.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3.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