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础 Prat1 工程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
- 格式:ppt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2
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与减震设计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其破坏力不容小觑。
建筑物作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必须能够承受地震带来的冲击,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建筑结构的地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和减震设计两个方面。
一、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地震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快,当地震波通过建筑物时,它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一定的振动。
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中产生的振动响应。
1. 自振频率建筑结构具有自振频率,当地震波的频率与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相近时,会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增大结构的响应。
因此,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以控制自振频率。
2. 动力放大系数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振动会引起动力放大效应,即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会因结构的特性而不同。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活动区域的特点和建筑结构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动力放大系数。
3. 换能特性地震波会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建筑结构的振动能量,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换能。
换能特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程度,从而指导减震设计的实施。
二、减震设计减震设计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
1. 基础设计建筑物的基础是抗震设计的基础,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合理布置和加固基础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 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和建筑物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常见的减震设计方法包括增大横向刚度、采用减震层、设置阻尼器等,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3. 非结构性措施除了结构设计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非结构性措施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如设置减震垫、加固设备和家具等,这些措施能够降低地震波对建筑内部的影响,保护人身安全。
结尾: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和减震设计是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隔震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减震隔震是工程减震研究最早、应用最广的技术,主要通过在建筑相应部位设置隔震机构来隔离耗散地震能量,避免减少其向上部结构的传输,来达到减震目的。
隔震技术设防策略主要立足于“隔离避让”、“以柔克刚”。
隔震设计或隔震术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更为合理可靠。
标签:隔震技术工程减震隔震设计地震是一种对建筑物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现有建筑结构的性能水准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更加经济、安全、可靠的结构抗震新体系,修正、补充,完善现有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己成为工程结构领域的重要课题,对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传统的技术对结构震后的性能和不可靠程度缺乏准确地了解,故较难达到强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
采用隔震技术对通过在隔震层设置刚度很小的隔震装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隔震装置上,对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意义重大。
过去,传统抗震结构耗能能力依赖于主体结构的延性,即主要利用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
这种抗震结构是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设置多道抗震设防线、选用耗能的构件和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合理匹配来提高抗震结构耗能能力。
很难实现既要求主体结构强度高,又要求延性好。
一旦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就会严重的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产生严重破坏。
防止结构倒塌是抗震的目标,传统抗震结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构件自身的延性,但却忽略了对结构损伤程度的控制。
而且由于破坏部位位于结构主要抗震构件,修复是复杂而又难进行的。
基于性能的隔震技术抗震设计方法是抗震设计发展的主流。
隔震技术属近年兴起的新兴学科,即通过隔震吸收地震能量,有效地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消除或减轻建筑物的地震损坏,增强其地震安全性,提高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不仅在新建工程中获得应用,而且可以用于旧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改造。
隔震装置可安装在结构的防火层或设备层,隔震层可设置在结构的不同部位,如基础、中间层等,也可设置在房屋的顶层,同时起到结构加层和抗震加固的目的。
新《减震抗震设计规范》中的隔震与消能减震资料3、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主要优点隔震体系能够减小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理论和国外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人员在地震时的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能力。
采用消能方案可以减少结构在风作用下的位移已是公认的事实,对减少结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也是有效的。
4、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适用范围1)、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规范12.1.3条对隔震结构提出了一些使用要求。
根据研究:隔震结构主要用于体型基本规则的低层和多层建筑结构。
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不隔震时基本周期小于1.0秒的建筑结构减震效果与经济性均最好,对于高层建筑效果较差。
国外对隔震建筑工程的较多考察资料表明: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建筑;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延长结构的周期有可能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应。
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日本“隔震结构设计技术标准”(草案)规定,隔震建筑适用于一、二类场地。
我国Ⅰ、Ⅱ、Ⅲ类场地的反应谱周期均较小,故都可建造隔震建筑。
隔震设计中对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给予一些限制(规范12.1.3条3款)是为了保证隔震结构具有可靠的抗倾覆能力。
就使用功能而论,隔震结构可用于:医院、银行、保险、通讯、警察、消防、电力等重要建筑;首脑机关、指挥中心以及放置贵重设备、物品的房屋;图书馆和纪念性建筑;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2)、消能设计的适用范围消能部件的置入,不改变主体承载结构的体系,又可减少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不受结构类型和高度的限制,在新建和建筑抗震加固中均可采用。
二、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一般规定12.1.1本章适用于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的房屋隔震设计,以及在抗侧力结构中设置消能器吸收与消耗地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符合本规范第3.8.1条的规定,其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本规范第3.8.2条的规定。
注:1本章隔震设计指在房屋底部设置的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2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12.1.2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12.1.33需要减少地震作用的多层砌体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等结构类型的房屋,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结构体型基本规则,不隔震时可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采用本规范第5.1.2条规定的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且结构基本周期小于1.0s;体型复杂结构采用隔震设计,宜通过模型试验后确定。
2建筑场地宜为I、II、In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o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12.1.4需要减少地震水平位移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等结构类型的房屋宜采用消能减震设计。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规范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
12.1.55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隔震部件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耐久性和设计参数应由试验确定。
4.1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传统抗震:硬抗基础隔震:隔离能量传递消能减震:耗散能量、确保主体构件基础隔震机理:将整个建筑物或其局部楼层座落在隔震支座或隔震基础上,隔离和减轻地震能量向上部传递,从而达到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性。
基础隔震的特性•竖向承载特性•水平隔震特性•复位特性•阻尼消能特性•可靠性与耐久性基础隔震优越性•减轻反应•确保安全•降低造价•快速修复适用工程:地震区民用建筑、生命线工程、重要结构;内部有重要设备的建筑;桥梁、架空输水渠、雷达站、天文台等重要结构物橡胶垫隔震装置夹层橡胶垫•夹层钢板和橡胶垫紧密粘结以确保钢板对橡胶的变形约束;•设置铅芯或粘性材料芯或采用高阻尼的橡胶材料,使夹层橡胶垫具有足够的阻尼比;•设置侧向保护层,使橡胶垫具有更高的耐老化特性;•有可靠的上下连接板,使橡胶垫与上下结构可靠连接隔震结构的设计•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设防目标采用隔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
在水平地震方面,抗震规范给出隔震支座水平剪力计算公式并通过对支座水平位移的限制,保证了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
竖向抗震措施不应降低。
•隔震部件隔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隔震设计要点抗震规范对隔震设计提出了分部设计法和水平减震系数的概念。
(1)分部设计方法把整个隔震结构体系分成上部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基础四部分,分别进行设计。
(2)上部结构设计采用“水平向减震系数”设计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应用•i)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即非隔震时的值)和水平向减震系数的乘积。
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0.25,且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6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与震动的因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危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重点介绍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建筑隔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使建筑对地震产生的震动具有能动响应,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器、弹簧隔震器、液体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通过减震弹簧、摩擦等消耗部分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消能减震设计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减振器,将地震的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达到减轻结构震动和减小地震影响的效果。
常见的减震器包括液体阻尼器、颤振器、摆锤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有效消耗地震能量,并通过减振措施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法包括减震隔震体系设计、基础隔震设计和结构减震设计。
减震隔震体系设计是指通过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减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基础隔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中设置隔震垫、减震器等装置,将地震产生的冲击力传导到地下,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结构减震设计是指通过设置减振器、增加耗能装置等措施,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振动,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已经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日本的隔震建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装置,通过地震时的隔离和衰减作用,大大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广泛使用了减振器和液体阻尼器等减震装置,通过抑制结构的振动,有效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一种通过隔震和消能装置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破坏和影响的设计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合理地应用隔震器、减振器等装置,可以提高建筑的地震抗灾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学习指南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本章主要讲述了地震类型、构造地震成因、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介绍了地震波、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强度度量指标;阐述了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依据和抗震设计思想;给出了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
第二章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本章主要讲述了局部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介绍了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的划分,以及场地选择的原则;阐述了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和天然地基抗震验算方法;讨论了砂性土液化机理及影响液化的因素、液化判别和液化危害程度评价指标,以及桩基抗震验算方法。
第三章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本章介绍了单自由度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反应谱理论和设计用反应谱,以及多自由度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
阐述了结构扭转地震效应、竖向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讨论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时程分析法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最后给出了工程结构地震作用考虑的原则和抗震验算方法。
本章内容属于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
第四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本章叙述并分析了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介绍了常见的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及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所要采取的抗震措施;重点讲述了框架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变形验算、框架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下的框架内力计算,框架梁柱和节点的抗震计算与验算;介绍了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抗震设计要求以及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并给出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例题。
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抗震设计本章叙述了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及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震害特点;介绍了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上部为砌体结构的房屋在结构布置方面的基本要求;重点讨论了砌体结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有关抗震设计的问题,并给出了抗震计算实例。
结构隔震与减震简介汶川地震和日本福岛大地震让民众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了大自然可怕的破坏力,也让我们对地震破坏产生了一种更深刻的敬畏。
很明显,从今以后隔震减震的设计将以更大的比重加入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之中。
作为一个未来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在学习完结构动力学之后,结合网络知识的补充,对结构的隔震减震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抗震结构主要分为:抗震结构、隔震结构和消能减震结构。
抗震结构利用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立足于“抗”。
隔震结构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递,立足于“隔”。
耗能隔震利用结构上的耗能装置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立足于“消”。
本文主要介绍后两种原理。
一、隔振隔震技术原理:隔震系统的柔性层使结构的振动周期加大并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增大了结构体系的阻尼。
隔震包括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
房屋基础隔震的概念: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把房屋结构与基础隔离开来,利用隔震装置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以减少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实现地震时建筑物只发生轻微运动和变形,从而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损坏或倒塌的抗震方法。
基础隔震的原理:通过设置隔震装置系统形成隔震层,延长结构的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少,同时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从而建筑物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隔震结构的组成及特性:隔震系统一般由隔震器、阻尼器等所构成,它具有竖向刚度大、水平刚度小,能提供较大阻尼的特点。
为达到明显减震效果,通常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1承载特性: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部结构的重量;2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3复位特性: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