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抒怀诗-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338.50 KB
- 文档页数:11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8 咏物抒怀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一、主要特点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
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
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
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
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馀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铺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
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由感怀其人,而旅次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
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气韵。
C.诗人南望鹿门,望得深沉、悠远,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
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深蕴对孟浩然的景仰钦敬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1)比喻,前两联,将岩岩汤汤碧山和汉水结成的秀气比作孟浩然的文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孟浩然文章的磅礴大气,表达了作者对孟浩然文才的赞美;(2)融情于景,第四联和尾联,在日暮襄阳空旷,他的旧隐在云树苍苍中的空寂和苍茫中,融入了作者对睹物思人的感伤。
(3)直抒胸臆,第四联首句,写清风无人续写,孟浩然逝世后,无能能及其才的感慨,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孟浩然文才的赞叹。
(4)通感,第五联,作者南望鹿门山,好像望见了山上的芬芳,将嗅觉的芬芳以视觉呈现,显得别致,从而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深情怀念。
哭李商隐(其二)崔珏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①踠,屈曲,弯曲。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凌云万丈”“虚负”“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坎坷世途、怀才不遇的一生。
B.颔联一问一答。
“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物诗一、咏物抒怀诗内涵:咏物抒怀诗是指诗人借助自然风物,包括天象、植物、动物及人工物品为吟咏对象,通过对该物体的外形、特点、品性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寄寓其中,表达诗人自己的志向、理想和精神品质。
二、咏物抒怀诗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苏轼《海棠》2、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的《咏蝉》4、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5、托物言理类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如苏轼的《琴诗》三、标志1.抓题眼:题目一般都是以某种动植物或者某件东西命名,有的时候再前面加一个“咏'“题”“赠”“赞”字。
2.找意象A.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莲(荷)、松等。
梅:傲骨挺立,高洁,淡泊兰:孤芳自赏,幽真竹:清雅淡泊,谦虚,坚毅,喻指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不俗不艳,隐逸莲(荷):高洁,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松:不畏严寒,坚忍不拔B.动物常见的有蜂、蝉、蚕、燕、雁等。
蜂:勤劳、无私蝉:悲哀,感慨人生短暂易逝;高洁,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蚕:辛苦,勤劳雁:思乡怀人,抒发羁旅之悲C.自然景物夕阳:感慨年华易逝,时光不再月:望月思人、怀乡,表达思念之情柳:与“留”音近,代指离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3.看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一、概念理解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物的特点:高唱、难飞寄托的情感:高洁的品性、政治上不得意5、表达个人喜好和生活志趣的。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物的特点:花中最后凋谢寄托的情感:对菊花的喜爱6、借物事讽喻社会的。
金钱花罗隐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咏物抒怀诗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注:①阿谁,即“谁”。
]3.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
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阮ruǎn郎归曾觌dí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nán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cù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yáng,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xián将归画梁。
4.全词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祗zhī谟mó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
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
”联系全词分析咏物的这一特点。
答: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街”正是燕子的动作。
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5.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咏物抒怀诗专题一、李绅《忆放鹤》忆放鹤李绅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
闲整素仪三岛①近,回飘清唳九霄闻。
好风顺举应摩②日,逸翮③将成莫恋群。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④。
【注释】①三岛: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②摩:接近。
③逸翮: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
④濆:水边,岸边。
1.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鹤的羽毛如雪一样洁白无瑕,白鹤在池水里与白云的倒影共舞,顾影自怜,自在逍遥。
B.颔联从仪态和鸣声两方面直接写白鹤,并借仙境和云天来烘托出白鹤的俊逸神采,不同凡俗。
C.诗人认为白鹤应乘风展翅高飞,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不应贪恋安逸的群居生活。
D.本诗回忆当初放鹤的情形,前两联凸显了白鹤的超凡脱俗,后两联表达对白鹤的期许和喜爱。
【答案】1.①以翱翔碧空的白鹤与老死江边的凫鹭对比,表达了对志存高远的白鹤的喜爱和赞美,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
②以展翅凌云的白鹤来托物言志,寄寓诗人高远的志向(不甘平庸)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作者以白鹤与凫鹭进行对比,一个翱翔碧空,一个老死江边,“凌励”“坐看”,表明作者白鹤的喜爱和赞美,“更怜”“老”,表现了作者对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
“凌励坐看空碧外”,白鹤乘风展翅高飞,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志存高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C【解析】C.“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分析错误,应是“展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奋勇向上”。
二、郑觉斋《扬州慢·琼花》扬州慢·琼花郑觉斋弄玉①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②。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
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
咏物抒怀诗鉴赏一、何谓咏物抒怀诗?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二、特点归纳:1、形似: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艺术手法(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等;(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描写角度: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1.体察物态。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品味寄托。
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
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
四、咏物抒怀诗思想内容及情感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2、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常见物象及象征意义五、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六:鉴赏示例:1.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花特点: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所言之志: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手法:托物言志拟人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2.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骏马形象特点: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一、主要特点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
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
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
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
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
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
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二、经典赏析1、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2、咏柳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3、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4、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
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5、相思唐代·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三、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